凌晨三点,街道静谧。
银杏叶在月光下轻颤,影子斑驳。
一个疲惫的身影背着大号登山包,停在旧公寓楼前。
云潇抬头望向门前那棵老银杏树,眼底闪过复杂的情绪。
她脚步沉重,一阶一阶走上熟悉却陌生的楼梯。
这扇门,她曾无数次进出,如今却仿佛隔着岁月。
钥匙插入锁孔,咔哒一声,铁门缓缓打开。
屋里漆黑一片,唯有街灯的微光透过窗子。
灯亮的瞬间,昏黄的光落下,家具都被白布覆盖。桌角、椅背、窗边的书架,像一个个沉默的影子,静静等候旧人归来。
她脱了鞋,把登山包放在地上,取出熟悉的睡袋,铺在客厅地毯上。
钻进去,没力气多想,呼吸很快沉入睡眠。
———
云潇醒来时,已是傍晚五点。
睁开眼,夕阳的余光透过百叶窗,斜洒进来。
这一觉睡得太久,翻身坐起,肩颈立刻传来一阵酸痛。
她伸了个懒腰,赤脚落地,走进厨房。水龙头拧开,先涌出的水带着锈迹,她任由水流冲刷。转身拉开橱柜门,角落里竟还剩下两桶方便面。
烧水、泡面,坐在窗边吃完后,觉得精神比想象中好。她从登山包里取出洗漱用品,冲了个澡,换上一件灰色连帽卫衣,脚踩帆布鞋,推门而出。
小巷狭长,穿过三个路口便到主街。她走上天桥,脚下是城市最繁华的街道,车流滚动,两侧高楼林立。
远处的地标建筑沉默伫立,从这个角度看去,像一头被钢筋水泥锁住的大象。巨大的 LED 屏幕贴在它的背上,闪烁着广告语:
“欢迎来到未来之城
Welcome to the City of Future”
夜幕展开,灯火点亮了整片街区。她在天桥上停了一会儿,望着车流川息不止,竟一时忘了时间。想起上次站在这里,已是很多年前。
她没有继续往前,而是转身原路返回。走到第一个路口左转,小时候常去的便利店依然亮着招牌。
她进去,买了些零食和几罐啤酒。结账时,随意一瞥,发现收银台上放糖果的地方,还是老位置。
拎着袋子出来,她沿着记忆中的路准备回去。可在转角的街边,却忽然停下了脚步。
那里,多出了一家从未见过的店。
蓝底白字的灯箱安安静静地挂在门上,字迹温和,像是一句低声的邀请——夜间飞行。
她盯着那四个字看了几秒,又透过落地玻璃窗,模糊地能看见店内,正对面的墙架上是一排黑胶封面。
唱片店。这年头不多见。
云潇犹豫了一下,还是推门走了进去。
风铃清响,混着一股淡淡的咖啡香扑面而来,耳边传来低沉的爵士乐声——
《Moanin'》—— Art Blakey 的老曲子。
几个音符入耳,她便听出来,不禁会心一笑。
进门的一瞬间,她就喜欢上了这家店。
店里空间不大,此时只有零星几位客人。
四面墙与中间陈列架上密密地摆满唱片。新旧混杂的黑胶与CD交错摆放,各种音乐风格都有,还不乏稀有的二手盘。
最里面是个吧台,木质台面上放着两台唱片播放机,旁边立着一块手写的黑板,上面写着:
欢迎试听/点酒选歌
吧台内一个男子,背对着她,正在做着手冲咖啡。
他穿着简单的白色T恤,站姿挺直,动作专注。左手腕上挂着一条缠了几圈的深棕色皮绳手链,细节沉静克制,同整间店的气息一样。
云潇在架子间穿行,手指划过唱片封面,一排排扫过去,像读一本本被遗忘的旧日记。最终,她在其中一张封面前停下脚步。
《 Mechanical Animal 》——玛丽莲·曼森。
灰色封面里的人像扭曲、荒诞,似一场关于失序与毁灭的艺术实验。
这张专辑她再熟悉不过,十几岁的时候数不清听了多少遍。
虽然玛丽莲·曼森在这张专辑里唱着“摇滚已死”,可当初她就是因为这张专辑彻底迷上了摇滚。
她抽出唱片,走到吧台前,
“你好,我想要这张。”
她把唱片递给吧台后的男子。
男子正擦干手上的水渍,听见那声问候时动作一顿。带着慵懒与轻哑的女声,像午夜电台的低语,安静又带点漫不经心,却让人驻足。
他抬起头。
女孩穿着宽大的灰色卫衣,发丝凌乱,几缕垂在脸颊边,神情显得格外安静。五官并不张扬,却在眉眼弯起的瞬间,透出耐人寻味的风情,仿佛刚从睡梦中醒来,还有着未散尽的迷朦。
他低头,这才看清她手中的唱片。
——氛围骤然一转。
那是玛丽莲·曼森。冷冽失真的金属摇滚几乎要冲破封面,与她纤细游离的神态形成鲜明的反差。
原以为她会挑一张爵士或清淡的民谣,没想到,她的选择锋利而极端。
“很特别的选择。”他说,语气温和克制。
云潇抬眼看他,男人低着头,额前碎发微垂,遮住了眉眼,只露出高挺的鼻梁与淡淡泛红的唇。
“很棒的一张专辑。”她点头,淡淡说道。
“少有客人挑到它。”他说的客气,语气里似乎还带着一丝遗憾。
她淡淡一笑,没有接话,只拿出手机,扫码支付。他接过唱片,装袋后再递给她。
“谢谢。”她轻声说。
“不客气,欢迎常来。” 他微笑,语气真诚。
云潇接过袋子,微微颔首,走向门口。风铃再次响起,门在她身后轻轻合上。
街灯稀落,空气有些潮湿,她把卫衣帽子往下拉了拉,踩着夜色往回走。
这里,竟开了一家唱片店,真是难得。她不禁再次在心中感叹。
过去两年,她每到一座城市,总喜欢逛逛当地的唱片店。很可惜,如今不管在什么地方,实体唱片店都少之又少。
没想到回来这里,居然看到一家。
云潇回到公寓,扯开沙发和柜子上的白布,空气中顿时扬起一层细细的灰。
她走到角落,拉下遮盖音响柜的那块布,一台旧唱片机就这样静静地出现,仿佛一直在等待她的归来。
拆开唱片袋,小心地取出那张久违的专辑,将黑胶放入唱机。针头落下,低沉的嘶嘶声首先响起,随即被失真的电吉他切开。
玛丽莲·曼森那熟悉得近乎刺痛的嗓音,把房间迅速填满。
她开了一罐啤酒,走到阳台,在藤椅上坐下。远处的城市灯火像一片流动的星海。啤酒的凉意穿过喉咙,却让胸口渐渐发热。
记忆被声音牵引回她十四岁那年。
那时,她还在上初中,暗暗喜欢着一个高中部的学长——校足球队的守门员,一个阳光帅气的男孩,喜欢摇滚。
脑海中闪过几帧旧画面,宛如老电影里带着噪点的影像:
绿茵场辽阔,看台上人声屏息。点球即将开踢,所有目光都集中在球门前。
少年双目凝神,表情冷静,神态像半空中盘旋的雄鹰,紧紧盯住猎物。
下一秒,他纵身扑出,将高速射来的足球牢牢抱入怀中。裁判的哨声骤然响起,全场随之爆发出震耳的欢呼。
那时,她和很多女生一样,被看台下那个力挽狂澜的身影深深吸引。
她是校广播站记者,有机会约到他的采访,问他喜欢什么音乐,他笑着推荐了玛丽莲·曼森——那个名字里一半是天使,一半是恶魔的重金属音乐人、艺术家、诗人。
云潇还记得他回答时眼睛闪光的样子。也记得自己装作镇定,把那个陌生的名字在心里默念了好几遍。放学后,跑去唱片店,买下人生第一张玛丽莲·曼森的专辑。
时光过去太久,少年的模样早已在记忆中模糊。唯独那音乐,却一直清晰,印在她心底。
这张专辑,对于他也许是热血的摇滚精神,但对于当年的她,却是夜晚逃避现实的药。
那年秋天,父母带她结束四处奔波的生活,定居到这座城市。
没过多久,身为导演编剧的父亲事业受挫,开始酗酒,和母亲总在这个不大的客厅里争吵。摔门、嘶吼、咆哮;那些尖锐、反复、互不相让的声音,在墙壁间撞来撞去,像锋利的玻璃碎片。
她会悄悄钻进房间,戴上耳机,把音量调到最大——任由刺耳的吉他、撕裂般的唱腔、几乎失控的鼓点灌进耳朵。
玛丽莲·曼森的声音像是来自另一个世界,粗粝、偏执、极端,却比现实世界的声音让她更有安全感。
那些夜晚,她靠着墙,缩成一团,摇滚乐在耳边咆哮,外面的争吵也变成了无声电影。就这样一遍一遍循环,直到她哭累了迷糊地睡去。
那时候,她不懂什么是摇滚精神,只知道,这些疯狂嘶吼的音乐解救了她,像一个防空洞,把一切她害怕的声音挡在了外面。
如今,云潇坐在阳台上,再听这音乐。
那个曾经带着耳机、缩在角落里、默默流泪的自己,仿佛已经离得很远很远。
父母第二年离婚,她随母亲去了美国,离开了这间她们只住了两年的公寓。
大学毕业后,她四处工作了几年,后来回过这个城市,却没来过这间公寓。
不久前得知,父亲去世,把这套公寓留给了她。当她结束了两年漂泊的生活,再一次回到这里,眼前的一切已经物是人非。
夜风微凉,云潇默默喝了口啤酒,环视客厅,心里只有一个念头—— 尽快处理掉这里的一切,重新上路。
屋里那盏昏黄的灯还亮着,风从阳台吹进来,帘子轻轻晃动,带起一点灰尘的味道。
这个空间里十几年前曾发生过的愤怒、不安、害怕、悲伤的情绪,仿佛都被唱片机旋转碾碎,一圈一圈地,推远了。
玛丽莲·曼森重复的唱着:
”I'm not attached to your world
Nothing heals, nothing grows
I'm not attached to your world
Nothing heals, nothing grows”
沙哑而失真的歌声漂浮在虚空的世界里,仿佛是她心中的回声。
云潇低头,看了一眼手中的啤酒罐,还剩下最后一口。
她抬头望向夜空。
今夜,有酒,有音乐,一切都还好。
章节标题曲目:The Great Big White World 来自玛丽莲曼森乐队专辑《Mechanical Animals》第一首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章 The Great Big White World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