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这一切都在王祠的掌握之中,直到那一天,导火索被点燃,事情才脱离他的掌控。
在魏国北部的边境线上,北郡如同一座坚实的屏障,将国家的疆土与戎狄部落分隔开来。这里的土地辽阔无垠,草原延绵至天边,偶尔点缀着几座苍翠的山峦。清晨的阳光刚刚洒落在大地上,一片寂静中透着凛冽的寒意,远处偶尔响起戎狄游骑的马蹄声,仿佛在提醒这里的居民,边境的不安时刻都可能降临。
北郡的人们生活在这片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土地上。他们的民风彪悍而纯朴,与戎狄人的通婚和频繁往来使得这里的年轻人充满了骁勇之气,出色的骑射技艺和精湛的战术威震边陲。在这片草原上,每一座村落都是一座坚固的堡垒,居民们用勤劳的双手和坚定的信念守护着家园。
新帝登基的第三个年头,北郡遭遇了百年一遇的旱灾,灾情严重,无数家园□□旱侵袭,成千上万的难民涌向南方城池。在魏国朝廷内部,争论声不绝于耳,如同暴风雨前的激荡。
殿内,气氛紧张而压抑。皇帝端坐龙座,面对朝臣们的建议和意见,眉头微皱,深思熟虑。他抬眼望向殿角处的王祠,声音平和地询问:“尚书令,你对此有何看法?”
王祠身形笔挺,站在那里,脸上不见喜愠,只是一本正经地低头回答道:“回陛下,臣以为赈灾与接纳难民固然重要,但治标不如治本。旱灾之源在于水,非钱财可解。臣愿请陛下施行在西郡修建临江,由西高之地引水北下,设立塘堰节流,开源,此乃解决之策。”
王祠的话语如同石激起的涟漪,引起一阵轩然,大臣们面面相觑,渐渐意识到,王祠的提议或许才是解决当前困境的良策。
“尚书令言之有理!”有人赞同道。
“此计不虚!”另一位大臣附和道。
皇帝微微颔首,眉宇间透着赞许的神情,“此事就依你处置,王祠。”
话毕,皇帝闭上双眼,似乎在沉思着深远的决策。朝中气氛紧张而凝重,特别是那些视王祠为眼中钉的势力,开始纷纷开口进谏。
“陛下,水利一事自古以来都是司空的职责,这样的重任如今交给一个尚书令,岂非不当?”一位老臣步出朝堂,言辞中带着难以掩饰的不满与疑虑。
那名老臣闻言,心头一沉,知道皇帝的决定已难以更改。但他并未放弃,再次进言道:“陛下,司空岂能袖手旁观?这关系到北郡万民的生计安危!”
皇帝依旧不语,那名老臣见状,心头一沉,知道皇帝的决定已难以更改。但他并未放弃,再次进言道:“陛下,司空岂能袖手旁观?这关系到北郡万民的生计安危!”
朝臣们纷纷议论,一些支持老臣的观点,认为这件事关乎国家安宁;而另一些则静候皇帝的裁决,心中不禁焦灼不安。
朝臣们的议论声此起彼伏,但皇帝却缓缓闭上了双眼,他的声音依然平和而坚定:“那此事就王祠和司空一起处置吧。”
这番决定,宛如一块沉重的巨石落地。那些争议的声音逐渐低落,面对皇帝的决断,他们知道再争也无益。他们默默退到一旁,注视着王祠和司空将如何合作处理这场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事务。
王祠和司空接过皇帝的旨意,一同承担起治理北郡的重任。他们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日夜奔波,处理政务、安抚民情,竭尽全力以解决眼前的各种难题。
王祠因长期在朝廷任职,对政务处理颇有经验,而司空召集北郡本地官员,他们对地方情况了如指掌。两人的合作既有相互补充,又因思路不同而能够达到更全面的考量。
两人府中商议,他们一同研究各种方案,不断完善着治理策略。在短短一个月内,他们就制定出了一系列措施,包括重修水利、调整税收、改善农田和贸易等等。每个决定都经过深思熟虑,考虑到了北郡人的生计和地方的长远发展。
此外,王祠也与北郡的各级官员多有来往,他们共同讨论计策的可行之处,解决实行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他逐渐建立起与地方官员的信任关系,大家对他的建议和指导都非常尊重,这使得他们计策的实施更加便利。
在这两位官员的精心努力下,北郡的局势逐渐好转。人们的生计渐渐稳定,商业活动也恢复了生机,整个地区仿佛又回到了往日的繁荣和安宁之中。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