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价改革宣传会现场人头攒动。俞瑾紧攥着全家人的粮票和副食本,目光扫过礼堂前排就座的厂领导们。前世这一天,父亲因为加班没来参会,等反应过来时,商店货架早已被抢购一空。
"下面请县计委王主任讲话!"主持人声音刺破嘈杂。
俞建国坐在椅子上不安地扭动:"这种会听着就困,不如回家睡觉..."
"爸,仔细听。"俞瑾压低声音,"关系到咱家未来三个月能不能吃上肉。"
王主任挺着啤酒肚上台,开始照本宣科:"...逐步放开部分商品价格,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步骤...绝不会影响人民群众基本生活..."
台下响起稀稀拉拉的掌声。俞瑾嘴角微翘——这官腔与前世一字不差。她记得清楚,三天后小城将迎来第一波涨价潮,猪肉从一块二涨到一块八,肥皂、火柴等日用品涨幅超过30%。
"都是空话。"前排一个烫着卷发的大婶撇嘴,"我小姑子在省城,说那边已经抢疯了..."
散会时已近九点。俞瑾拉着父母直奔家属区供销社,赶在关门前将粮票和所有余钱换成了米面油盐,还咬牙买了五斤肥瘦相间的猪肉。
"小瑾,你这是干什么?"王淑芬看着女儿怀里那堆东西,眉头拧成疙瘩,"家里还有半袋米呢。"
"妈,信我一次。"俞瑾把东西塞进母亲手中的网兜,"明天开始,这些东西至少涨价三成。"
俞建国挠头:"会上不是说保证供应吗..."
"爸,"俞瑾踮脚凑到父亲耳边,"厂里新机器是不是也说不会裁员?"
父亲的表情凝固了。半小时后,俞家厨房堆满了食物,花光了家里所有现金和票证。妹妹俞玲好奇地戳着那块猪肉,被母亲拍开手。
"要是没涨价,看我不揍你。"王淑芬嘴上这么说,却小心地把猪肉切成小块,用盐腌起来。
第二天一切如常。第三天清晨,俞瑾被母亲的惊呼吵醒。
"老俞!快看!"王淑芬挥舞着菜篮子冲进卧室,"猪肉一块八了!火柴涨了五分钱!"
俞建国从床上弹起来,连鞋都顾不上穿就跑到厨房检查存货。俞瑾假装揉着惺忪睡眼出现,心里却乐开了花——第一仗打赢了。
"小瑾,你怎么知道的?"父亲的眼神像看一个陌生人。
俞瑾早就想好说辞:"上次顾老师给我补习,说起他在北京看到的内部资料。"
这个随口编的理由意外地有说服力。顾教授家"在北京读研究生的儿子"在家属院自带权威光环。早饭时,邻居李婶来借盐,看着俞家桌上的炒鸡蛋和腊肉,眼睛瞪得溜圆。
"你们家这是中彩票了?"
王淑芬得意地笑:"闺女有先见之明,提前买了。"
俞瑾在桌下踢了母亲一脚。前世经验告诉她,在这种时候露富是愚蠢的。果然,接下来一周,陆续有邻居来"借"米借油,母亲这才后悔莫及。
周末,俞瑾伏在缝纫机上写她的"商业趋势笔记"。这是她重生后最重要的秘密项目——把记忆中的经济大事件、商业机会和关键时间节点记录下来。从1985年到2015年,三十年间的股市波动、地产周期、行业兴衰,她尽可能详细地回忆着。
"姐,这是什么?"八岁的俞玲突然从背后冒出来,吓得俞瑾差点跳起来。
她迅速合上笔记本:"作业。"
"骗人。"俞玲伸手要抢,"作业为什么写'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
俞瑾心跳加速。她忘了妹妹已经识字不少。"这是...科幻小说设定。"
"科幻小说?"俞玲歪头,"就是《小灵通漫游未来》那种?"
"对,特别未来的故事。"俞瑾顺着说下去,暗自庆幸妹妹才上小学,"我在写未来世界人们怎么赚钱。"
俞玲眼睛一亮:"有会飞的汽车吗?"
"有,还有能做饭的机器人。"俞瑾越编越远,成功转移了妹妹注意力。但这次惊吓让她决定更谨慎地保管笔记。
下午顾修远来补习时,俞瑾特意观察他是否听说了"物价预测"的事。但他只是如常讲解习题,临走时才不经意地问:"听说你家提前囤了粮食?"
俞瑾后背一紧:"嗯,碰巧。"
"聪明的做法。"顾修远从书包里取出一个信封,"我明天回北京,这是地址和电话。有学习问题可以写信给我。"
俞瑾接过信封,指尖相触时,顾修远突然问:"你真的只是'碰巧'吗?"
他的眼睛在镜片后闪着探究的光。俞瑾保持面不改色:"我数学不好,不代表我傻。会上那些官话连我爸都不信。"
顾修远笑了,眼角纹路舒展:"保持这种判断力。"他起身告辞,在门口又回头,"俞瑾,你比实际年龄成熟得多。"
这句话让俞瑾一晚上心神不宁。前世她与顾修远素不相识,只知道他后来成为著名经济学家。如今这条意外产生的人际线会如何发展,她完全无法预测。
三天后,俞瑾去了县图书馆。这个小而旧的图书馆是她前世的避难所,那些发黄的书籍曾为她打开通往更广阔世界的第一扇窗。
经济学书架前,她踮脚去够顶层那本《现代商业管理》,一只修长的手先一步取下了它。
"巧遇。"顾修远的声音从头顶传来。
俞瑾差点咬到舌头:"你不是回北京了吗?"
"车票改期了。"顾修远把书递给她,"没想到你对这个感兴趣。"
俞瑾接过书,心跳如鼓。她不能表现得太精通,但又忍不住想与这个未来经济学家交流。"随便看看...最近物价变动很有意思。"
"哦?"顾修远挑眉,"说说看。"
他们找了张角落的桌子坐下。俞瑾谨慎地组织语言:"价格双轨制是个过渡方案,但会造成套利空间。比如计划内钢材700元一吨,市场价1500元,中间这800元差价去哪了?"
顾修远眼睛一亮:"继续说。"
"我猜..."俞瑾故意用不确定的语气,"未来要么全面放开价格,要么退回全面管制。而根据国际经验,前者虽然短期痛苦,但长期更有利。"
这是她前世MBA课程的基础知识,但在1985年的小县城,这番见解足以让顾修远震惊。他摘下眼镜擦拭,像是要看清眼前这个初三女生。
"俞瑾,"他罕见地叫了她全名,"这些想法从哪来的?"
"观察和读书。"俞瑾翻开《现代商业管理》,"比如这本书第142页就讲到了价格双轨制的弊端。"
实际上她根本没看过这本书,只是凭借前世记忆信口拈来。顾修远检查了页码,表情更加不可思议。
他们聊了一下午,从价格改革谈到农村承包制,再到刚刚萌芽的乡镇企业。俞瑾小心控制着"见解"的深度,时而故意说错几个数据让顾修远纠正。夕阳西斜时,图书管理员来催他们离开。
"我后天真的该回校了。"分别时顾修远说,目光灼灼地看着她,"保持写信。你...很特别。"
特别。这个词在俞瑾脑海中回荡。前世她被称作"铁娘子""商业女王",但从没有人说她"特别"。回家的路上,她摸出顾修远给的信封,发现里面除了联系方式,还有一张五元钞票和一行小字:"买书用。—C."
夏风吹过梧桐树,沙沙作响。俞瑾突然意识到,重生以来她第一次感到纯粹的快乐——不是改变命运的成就感,而是被理解的温暖。十五岁的身体里装着六十岁的灵魂,而这个叫顾修远的年轻人,似乎能同时看见两者。
晚饭时,父亲宣布他被选为车间技术骨干,工资又涨了五元。妹妹兴奋地说学校要组织合唱比赛。母亲端上久违的红烧肉,油光闪闪。
俞瑾咬着筷子想,或许这一世,她不必成为商业巨头也能获得幸福。那种闲适的、不被金钱和权力绑架的生活,正在她眼前徐徐展开。
而顾修远,会不会是这幅画卷中意外却美好的一笔?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