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最后一年,空气里弥漫的不再是单纯的书卷气,而是一种前途未卜的焦灼。考研、考公、找工作——像几条岔路口,横亘在每个毕业生面前,尤其是对于小嘉这样毫无背景的农村学生,每一次选择都更像是一场孤注一掷的赌博。
宿舍夜谈的主题,早已从学问理想变成了现实的权衡。家境优渥的室友计划着出国深造,或是家里已铺好了进入国企或机关的道路。像小嘉这样来自普通甚至贫困家庭的同学,则更多地挤在招聘会的现场,简历像雪片一样投出去,回应者却寥寥。
小嘉的成绩依旧优异,尤其是他选择的专业领域,有几篇论文甚至得到了教授的赞赏。导师私下找他谈话,语气带着惜才之意:“陈嘉,你是块做学问的料子,沉得下心,有想法。要不要考虑保研?留在学术这条路上,未来可期。”
保研。这意味着可以继续待在象牙塔里,避开外面激烈的竞争,也意味着更晚地承担养家的责任。有那么一瞬间,小嘉是心动的。知识的海洋深邃迷人,他渴望能继续畅游。
但现实很快将他拉回。母亲寄来的信里,字迹愈发潦草,信纸边缘甚至沾着些许胶渍,信上依旧说“家里一切都好”,但他能从那急促的笔画里,读出她日夜赶工的辛劳。爷爷的腰伤在阴雨天发作得更频繁了。而“父亲”这个词,虽不提及,却像房间里的大象,沉默地占据着巨大的空间,提醒着他这个家残缺的支柱和潜在的风险。
他需要钱,需要尽快地、稳定地获得经济能力,去接过母亲肩上的重担,去成为这个家真正的依靠。
同时,几家来自南方的知名企业来校招聘,开出的薪资对于应届生而言颇具吸引力。其中一家,总部就在深圳——那个父亲曾经奔赴、最终铩羽而归的城市。当他在招聘会上,看到那家深圳企业展台上“广阔发展平台”、“有竞争力薪酬”的标语时,心里涌起一股极其复杂的情绪。那是对父亲失败轨迹的一种不甘?还是想去亲眼看一看那个吞噬了父亲青春和健康的城市究竟是何模样?他说不清。
那段时间,他常常一个人在未名湖边走到深夜。北京的夜空难得有星,稀疏地挂着,遥远而冰冷。他想起太婆的石磨,想起母亲织帽子的沙沙声,想起爷爷“根要扎稳”的话,也想起林老师期望的眼神。学术之路,固然清贵,但远水难解近渴;南下打工,收入可观,却似乎又重蹈了某种命运的覆辙,与他苦读多年的初衷相悖。
还有第三条路。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了某中央机关面向应届毕业生选拔人才的公告,要求极高,竞争激烈,但一旦入选,意味着一种截然不同的、更具使命感的职业生涯。那是一种可以参与到更大层面去改变些什么的可能性,或许,也能为他心中那些关于家庭、关于乡村、关于父亲命运的谜题,找到更宏观的答案。
这第三条路,看似光荣,却也充满了未知和挑战。
他给林老师写了一封长信,诉说了自己的迷茫。林老师的回信很快,上面只有一句话:“无论选哪条路,记得你从哪里来,想清楚要到哪里去。”
最终,在保研申请表和那家深圳企业的录用通知书之间,他选择了将那份机关单位的报名材料,投递了出去。这是一个艰难的决定,无关对错,只关乎他内心深处那份无法释怀的沉重,以及一种想要超越个人生存、去触碰和改变某种结构性命运的渴望。
投递材料的那天,他感觉像是把一部分过去的自己,也一同封进了那个厚重的信封里。他知道,前路必然不会轻松,甚至可能比南下打工更为复杂艰辛。但他已经做出了选择。
站在人生的岔路口,他仿佛看到一条模糊却必须由自己踏出的路,在脚下缓缓延伸。路的尽头是什么,他不知道。他只知道,他不能回头,也不能停留。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