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午在忙忙碌碌中过去了,午饭时间到了,苏小满步行回家吃饭。
她的咖啡店开在奶奶的老屋,自己家就在后面,走几步路就到了。
母亲周慧珍已经听说了上午咖啡店的风波,仍有些后怕,边盛饭边念叨:“吓到你了吧?幸好沈修平赶去得快,要不然可就真麻烦了。”
苏小满坐下,利索地夹了一块排骨,随口接道:“妈,你也该夸夸我,我当时也表现得很镇定的。”她咬着骨头,眯着眼感叹:“妈,你做的这个红烧排骨,简直堪比大厨。”
“就你嘴甜。”周慧珍嗔她一眼,嘴上却忍不住笑了,顿了一下,又道:“你和沈修平小时候也挺要好的,怎么长大了,反倒越来越生分了?”
苏小满拿勺子慢悠悠地搅着碗里的汤,“哪有什么生不生分的。不过,确实发现他好像变了不少。”
“变了?”
“嗯。”她想了一下,才继续说,“以前只觉得他很高冷寡言,现在……怎么说呢,还是很冷,但好像多了点别的……”
多了点魅力?苏小满在心里想着,却没有说出来。
吃过午饭,苏小满要回咖啡店。周慧珍叮嘱道:“上午多亏了沈修平,你去谢谢人家。”
苏小满随口应着,穿上外套就准备往外走。周慧珍一眼就看穿她的敷衍,忍不住开口:“你这孩子,真是……”
周慧珍在镇小学教书,当了二十多年班主任。苏小满深谙周老师教育人的本事,赶紧笑嘻嘻上前,搂住周慧珍的肩头,答应道:“好,知道了,知道了。”
她出了家门,心里盘算着让小慧给医馆送些饮品和甜点过去,以示谢意。
回到咖啡店,她就问小慧,沈修平家的药馆大约有几个人。
她大学毕业后,在上海工作了好几年,刚回来村里还不到两个月,小慧在村里土生土长,比她更了解村里的情况。
于是,小慧就开始扳着手指头,算起来了,说大约有七八人,“不过,”小慧又补充说:“有时候沈老先生也在,那就会多一位。”
苏小满正在做咖啡的动作停顿了一下,她决定自己去。
她小时候身体弱,周慧珍没少带她去沈氏杏林堂看病。沈爷爷总是笑眯眯的,每次搭脉前,都会从旁边的盒子里拿出糖,轻声哄着她。
他们村的孩子去医院会被吓得哇哇哭,但是在沈爷爷那里,绝对不会。沈爷爷总是有安抚人心的力量。
刚刚午后,客人不是很多。苏小满和小慧做了几杯咖啡和奶茶,还有店里的招牌甜点,一起打好包。苏小满摘下围裙,走出门去。
苏小满一出门,趴在门口晒太阳的小狗“呆呆”就摇着尾巴,迈动小短腿,跟在她身后。
呆呆是只白色的小土狗,是苏小满的弟弟苏立夏抱回家的,说是同学家的狗生了一窝,送他一只。
苏立夏去年刚考上锦川一中,读高一,平时住校,只有周末回来。周慧珍不喜欢养狗养猫的。但是苏立夏喜欢,死活要留下。
所以,平日里都是苏小满照顾呆呆,“呆呆”这个名字也是她取的。呆呆平时就趴在咖啡店门口,狗如其名,呆呆萌萌的,有客人来,就安静地摇摇尾巴,从来不会汪汪乱叫。
咖啡店离沈氏杏林堂不远,步行几分钟的路。绕过门前的荷塘,穿过南大街就能到。
南大街是村里的老街,街道两旁的店铺都有些年月了。杂货铺、枣泥糕铺、酱菜铺……可以说见证了南大街的岁月变迁。沈氏杏林堂也在这里。
听说,杏林堂自南大街开通时便已存在,至今传承着沈家的中医手艺。
这几年,村里北边因为靠近高速路出口,北大街发展迅速,快递收发点、大超市、连锁便利店纷纷入驻,变得愈发繁华热闹。
相比之下,南大街更安静了。老街上的店铺依旧按着自己的节奏缓慢运转,老街坊们悠闲地守着铺子,仿佛时光在这里放慢了脚步。
苏小满慢悠悠走在路上,只有布谷鸟“咕咕咕”的叫声从空中远远地传来。还有呆呆脖子上戴的铃铛声,轻轻作响。
沈氏杏林堂近在眼前。
午后的阳光透过梧桐树的枝叶,洒在木制大门上,光影斑驳。深棕色的木质纹理,与时间磨砺的风化色相交织,沉稳而厚重。
门前悬挂着一块古色古香的匾额,上书“沈氏杏林堂”五个字,字迹苍劲有力。
两侧的朱漆对联已有些褪色,但字迹仍然清晰:“杏林百世传仁术,悬壶济世佑苍生。”
到了门口,呆呆便乖乖地趴在门口的台阶上,半眯着眼,开始晒太阳。
苏小满迈步走进去,脚步轻缓。她总感觉走进去,仿佛走进了时空隧道,踏入了一个旧日的梦。
空气中漂浮着淡淡的中药香。中药柜整整齐齐地排列着,一格一格地从地板一直延伸到屋顶。柜子上的雕花浮雕已经有些褪色。
每个抽屉前都镶着一块小小的铜牌,上面用朱砂笔写着药材的名字:枸杞、当归、黄芪……每一块铜牌都仿佛经过了岁月的打磨,有的字迹已经不再那么清晰。
前台张乐认出了苏小满,她经常去苏小满那里买奶茶。她亲热地站起身,“小满姐。”
苏小满笑着走上前,将纸袋递给她,“请大家喝咖啡。”
沈修平正站在中药柜前,穿着白大褂,背影挺拔。听到门口的声音,他转过头来,高挺的鼻梁上架着浅金边的细框眼镜,将他原本清冽的气质,又添了一分斯文禁欲气息。
苏小满弯唇一笑,“上午的事,谢谢你了。”
她扎着马尾,束着白底黑色波点的发带,额前几缕碎发随意垂落,露出白皙的侧脸和修长的脖颈,整个人透着一股轻松随意感。
沈修平垂下眼睫,不动声色地移开目光,语气淡淡,“不客气,应该的。”
这时,在后堂睡午觉的沈济和醒了,听到有人说话的声音走出来。看到是苏小满,特别高兴,“小满来了。”
苏小满从纸袋里拿出一杯奶茶,笑着走上前,“沈爷爷,我特意给您做了一杯燕麦奶茶,没有蔗糖,口感软糯,还能帮助消化。您尝尝?”
沈济和笑容满面,连连点头,他打心眼儿里喜欢这个小丫头。
他这一辈子最大的遗憾,其实不是儿子没有学医,继承家业。而是儿子没给他生个孙女。尤其是自己的孙子越长大越不爱说话,他就更遗憾了。
小满小时候常来他这里看病,脸蛋肉嘟嘟的,像个小粉团子,眼睛又大又亮,喝中药时也总是很勇敢,从不哭闹。
如今这小丫头长大了,不仅越来越漂亮,性子也活泼,招人喜欢。
沈济和握着杯子,尝了一口,笑呵呵地感慨:“还是小满最懂老头子的心。”
沈修平站在药柜前,动作微顿了一下,他低头捻了捻处方单上的字迹,故作专注地将单子折好,放到一旁,眼角的余光却忍不住落在那个正在跟爷爷说笑的女孩身上。
张乐热情地给医馆里的人分着咖啡、奶茶和甜点,药馆里的人一边品尝,一边纷纷夸赞。药师李长河笑道:“小满这咖啡手艺不错啊,比城里的店还地道。”
苏小满又寒暄几句,准备道别。这时,沈济和忽然转头,对沈修平说,“修平,你送送小满。又不是不认识,也不过来说句话。”
沈修平微微抬头,投过来目光。
苏小满笑笑,“不用,离得那么近。”丹凤眼微微上扬着,笑意盈盈。
她转身迈步走出门,门口晒太阳的呆呆立刻抖了抖毛,站起来,又摇着尾巴跟上小满。
沈修平忍不住向前迈了两步,停在门口,目光默默地追随着小满的背影。
阳光透过梧桐树洒落,细碎的光影在她身上跃动。
烟粉色的毛衫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浅色牛仔裤勾勒出修长笔直的腿部线条,脚下是一双短靴。
她脚步轻盈,随着她的步伐,马尾轻轻地甩来甩去。白色的小狗跟在后面,亦步亦趋,尾巴摇得欢快。
南大街道路两旁的梧桐树,绿意盎然,树影斑驳,独属于午后的清新与静谧。
那画面,简单,纯粹,却又直击人心。
他的脚仿佛被定住了一样。
直到视线中的人终于消失在街角,他才慢慢走回来。
大厅里,新来的小学徒唐一鸣正站在药材柜前,李长河正在指导他如何使用铜称。唐一鸣刚大学毕业,显得有点紧张,笑着说:“我只会用电子秤。”
李长河耐心解释,“电子秤当然是很好用,但是它只能放在柜台上,这种铜秤,你更方便随时称取。而且,有些贵重药材的剂量必须精准到厘克,手动称重能让你更直观地感受份量”。
沈修平没有打扰,默默走回诊室。
张乐已经给大家分好了饮品。他的桌上放着一杯咖啡,还有一块小巧精致的蛋糕。
他又去洗了手,走回座位坐下,端起咖啡,轻轻尝了一口。咖啡的味道温和而醇厚,在舌尖缓缓铺开,柔软地洇进喉咙里。
咖啡底韵里有一点烘焙豆的焦香,尾调微甜,混着果酸的清爽,回味干净。像极了她站在阳光下笑着的模样。
这是他第一次喝她店里的咖啡。
他低头看着手里的咖啡杯,薄荷绿色的杯身上,印着“小满的咖啡店”几个圆滚滚的艺术字。
他盯着那几个字看了两秒,忽然觉得房间安静得过分。
窗外,梧桐树的枝叶随着风摇曳着,树影斑驳地投射在杯壁上,像是微风在轻抚着他内心的某个角落。
沈修平的目光停留在那摇曳的光影中。
*
苏小满是过年回家时,动了辞职回乡的念头。
水谷村临近城郊,又是水谷镇驻地,近几年经济发展得不错。村里有山有水,空气清新,慢节奏的生活吸引了不少城里人前来短途旅行,特别是节假日,游客络绎不绝。
再加上村里的大学生村官积极推动乡村旅游,建步道、搞花田,节庆活动也丰富起来,整个村子比从前热闹许多。
陆陆续续地,村里开起了民宿、奶茶店,年轻人回来创业的也渐渐多了。
春节结束后,苏小满回到上海,经过深思熟虑,终于决定辞去工作。几年的积蓄,足够支撑她一段时间的探索和尝试。她决定趁这个机会,做一件自己真正喜欢的事。
她原本就对咖啡感兴趣,平日里便对各种豆子、风味颇有研究。这次索性报了系统的咖啡课程,去学习手冲、拉花、风味调配,从头到尾扎实钻研一番。
回村后,她选择把咖啡店开在奶奶的老宅,用的是西厢房。
奶奶前几年去世后,老宅就空置下来了,但是父亲苏国良时常来收拾打扫,所以一直保持得很干净,没有一丝凋敝之象。院子里的葡萄树、石榴树都生机勃勃,连老磨盘都安安稳稳地留在原处。
老宅的堂屋早年已经翻盖成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只有西厢房还保留着最原始的土坯结构。
当初苏小满打算选西厢房做咖啡店的时候,苏国良不相信现在还有人会喜欢土坯房。没想到这居然成了咖啡店的特色,很多人专门奔着土坯房而来。
“主打返璞归真,原汁原味。”苏小满笑着解释。苏国良只能摇头感慨,不懂现在的年轻人。
西厢房虽然是个土坯房,但是宽敞明亮,面积也不小。做个小空间的咖啡店,绰绰有余。里面摆放了几张原木桌椅,还配了一个单人沙发和双人沙发。
最特别的是,她特意在面向荷塘的一侧开了一扇大窗,让坐在店里的客人也能欣赏到外面的风景。
水塘边的几棵大柳树下也摆了几张矮桌椅,供客人休憩。午后阳光斜洒,荷塘微波荡漾,坐在这里喝一杯咖啡,便是最惬意的时光。
当时苏小满选择在奶奶老宅开咖啡店的时候,趁机把堂屋也按照自己的审美,重新装修了一下,把自己的物品都搬了过来。她工作这几年习惯了一个人住,不想再住在家里被爸妈唠叨。
刚开始爸妈坚决反对苏小满单独出去住,最后苏小满答应三顿饭都回家吃饭,爸妈这才勉强同意。
堂屋被苏小满隔成了两间,一间做客厅,一间做卧室。连续收了几天快递后,她一件件布置起来,慢慢让这个新居变得越来越有自己的味道了。
《沈医生的情绪观测日记·之一》
【时间】午后,医馆门口
【事件】她来送咖啡,说笑着走进阳光里
【主观感受】
心跳加速,暂不确定为生理或心理原因
【客观表现】
原地站立七秒,目送
【诊断】
**型应激反应,源于不明诱因。
可能与既往青春期记忆轻微复燃有关。
【建议】
不作处理,继续观察。
(附注:如果明天还想见她,可能不是巧合)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章 眼镜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