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与礼仪祭祀相关的冷门职业
1. 方相氏
古代祭祀和丧仪中的“驱邪官”,据《周礼》记载,方相氏身披熊皮、头戴铜制面具,手持戈盾,在丧葬时走在灵柩前驱避恶鬼,在岁末时主持“大傩”仪式(集体驱邪活动),是兼具宗教与礼仪功能的特殊职业。
2. 明器匠
专门制作“明器”(即冥器,死者下葬时的陪葬品)的工匠。与普通工匠不同,他们的作品注重象征意义而非实用,如陶制的俑、车马、房屋等,需符合丧葬礼仪规范,多见于商周至秦汉时期。
3. 赞者
古代礼仪活动中的“引导员”,负责在祭祀、婚礼、朝会等场合引导参与者行礼,提醒动作规范(如“趋步”“拜礼”的细节),类似现代礼仪主持人,但地位更低,多为底层文人或专门训练的仆役。
二、与技术工艺相关的冷门职业
1. 锔碗匠
又称“锔瓷匠”,专门修补破损瓷器的工匠。古代瓷器珍贵,破损后需修复,锔碗匠用金刚钻在瓷器裂缝两侧钻孔,再用金属“锔钉”固定,甚至能做到滴水不漏。这一职业在明清民间尤为常见,如今已近消失。
2. 冰人
并非指“媒人”(古代媒人也可称“冰人”,但此处为另一职业),而是负责储存和管理冰块的人。在没有制冷设备的古代,权贵阶层冬季会从河湖凿冰,存入“冰窖”(地下恒温仓库),由冰人看管,夏季取出用于降温、保鲜。冰人需掌握冰块储存技巧,防止融化。
3. 梓人
古代专门制作乐器、礼器的木匠,与普通木工不同,梓人需精通音律和礼仪规范,例如制作编钟的架子、古琴的琴身等,对木材选择、结构设计要求极高,《周礼》中记载梓人“掌攻木之工,以其材名之”。
三、与社会管理及特殊服务相关的冷门职业
1. 不良人
唐代负责侦缉捕盗的官差,类似现代刑警,但地位较低,多由有前科的人或流民担任,因“不良”(行为不端)而被招募,故称“不良人”。他们直接听命于京兆尹或县令,负责处理治安案件,史料中对其记载较少,显得颇为神秘。
2. 香药铺户
宋代专门经营海外香料和药材的商人,因宋代海上贸易发达,香料(如沉香、檀香)和药材(如**、没药)成为重要商品。香药铺户不仅销售,还需掌握香料鉴别、药材炮制技术,甚至参与香料走私监管,是特定时代的职业。
3. 磨镜人
古代铜镜使用一段时间后会生锈、模糊,需专门打磨抛光,磨镜人便以此为业。他们携带磨石、药剂,走街串巷,为居民打磨铜镜,使其恢复光亮。这一职业从秦汉至明清均有存在,随着玻璃镜普及而消失。
4. 圬人
古代专门粉刷墙壁、修补房屋的工匠,与现代泥瓦匠不同,圬人更侧重墙面处理,如用白垩(石灰石)粉刷墙壁,或修补夯土墙的裂缝,《孟子》中“圬者王承福”便记载了一位以粉刷为业的隐士。
四、与特殊文化需求相关的职业
1. 佣书
古代为他人抄写书籍的人,在印刷术普及前,书籍传播主要靠手抄,佣书多为贫寒文人,受雇于官府、寺庙或富人,抄写经卷、典籍。例如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后,佣书行业一度兴盛,许多文人借此谋生。
2. 唱挽郎
古代丧礼中负责唱挽歌的人,挽歌是哀悼死者的诗歌,需配合丧葬仪式演唱,唱挽郎多为少年或青年,声音洪亮,需熟记挽歌词目,有时也会参与抬棺等仪式环节。《晋书》中记载,陶渊明曾因家境贫寒,担任过州里的唱挽郎。
五、与自然利用及生活服务相关
1. 阴匠
专门挖掘和修缮地窖、窑洞的工匠。在北方干燥地区(如陕西、山西),地窖是储存粮食、蔬菜的重要设施,阴匠需掌握土壤结构知识,判断地下水位、湿度,确保地窖不坍塌、防潮性好。有些阴匠还会参与古墓的初步勘探(非盗墓,多为官方迁葬或修缮时的辅助工作),技术隐秘性强。
2. 草把龙手
南方水乡(如江南)的特殊职业,负责制作和操控“草把龙”。古代水乡易遭水患,民间认为草把龙(用稻草、竹篾扎成的龙形物)可祈求降雨或驱涝,草把龙手需精通扎制技艺(确保龙形灵动),还需配合祭祀仪式舞动,在农闲或灾年时活跃,带有民俗信仰色彩。
3. 水递夫
宋代负责内河运输的纤夫,因南方运河密集,官府或商户的货物需靠人力拉纤运输,水递夫多为贫苦农民,按“递”(里程单位)计酬,且需在急流、险滩处协作,劳动强度极大,史料中常记载其“衣不蔽体,饿毙道旁”的惨状。
六、与文化娱乐及特殊技艺相关
1. 影戏匠
古代皮影戏的表演者,不仅要会操纵皮影(用兽皮制成的人物剪影),还要兼唱、伴奏,甚至自编剧情。影戏匠多为民间艺人,游走于村镇,在庙会、节庆时表演,题材多为民间故事或历史演义,元代后在北方尤为盛行,是早期“动画”的雏形从业者。
2. 拆字先生
以拆解汉字笔画、预测吉凶为生的术士。他们通过将求测者的名字或提问的字拆解重组,附会命理、运势,多见于宋代以后的市井,与算命先生不同,拆字先生更侧重文字游戏,需具备一定识字量和临场应变能力,《清稗类钞》中记载过不少拆字奇闻。
3. 拍板儿爷
清代戏曲演出中的“节奏指挥”,类似现代乐队的鼓手。拍板儿爷手持檀木拍板,通过敲击节奏引导演员唱腔、身段,甚至能临时调整演出节奏(如遇观众喧哗时加快节奏),地位虽低于主角,却是戏曲班子的“隐形核心”。
七、与特殊行业及制度相关
1. 针工局女红
明代宫廷中专门为皇室缝制衣物的女工,隶属于“二十四衙门”中的针工局。她们不仅要精通刺绣、裁剪,还需遵守严格的等级规范(如龙袍的纹样、配色必须符合礼制),多为民间选拔的巧手女子,入宫后终身服役,极少能出宫。
2. 桅工
古代航海中的“高空作业者”,负责攀爬帆船桅杆,调整帆篷、瞭望远方。桅工需身手敏捷,不惧高空,在远洋贸易频繁的明清时期尤为重要,一旦遇到风暴,桅工需在摇晃的桅杆上紧急收帆,是极为危险的职业,多为沿海渔民出身。
3. 课税牙人
唐代至清代的“交易中介”,专门为牲畜、土地等大额交易双方牵线,并负责向官府报备、代收税款。牙人需熟悉物价、税法,且需缴纳“牙税”获得从业资格,因常从中抽成,形象多被民间诟病,但却是古代商业管理的重要环节。
八、与特殊材料处理相关
1. 硝皮匠
专门处理动物皮毛(如牛皮、羊皮)的工匠,通过硝石(硝酸钾)或草木灰等材料软化皮毛、去除腥味,使其耐用且不易腐烂。硝皮是古代制裘、制革的关键环节,硝皮匠需掌握材料配比(硝石过量会腐蚀皮毛,不足则处理不彻底),且工作环境多腥臭,从业者常被视为“下贱工”,但在北方游牧民族地区是重要职业——皮毛是御寒、交易的核心物资。
2. 花蜡匠
宋代以后兴起的手工业者,专注制作“花蜡”(带花纹的蜡烛)。古代贵族夜间照明除油灯外,蜡烛是高级选择,花蜡匠会在蜡油凝固前用竹刀雕刻花纹,或在蜡中掺入云母粉、花瓣碎,使蜡烛燃烧时呈现光影纹路。宫廷花蜡匠甚至会制作“生肖蜡”“节庆蜡”,专供祭祀或宴会,技艺精细者能让蜡焰“变色”(掺入特定植物汁液的效果)。
3. 炭墼匠
北方冬季制作“炭墼”(压实的煤块/木炭块)的工匠。古代取暖、炊煮多用散炭,但散炭燃烧快、烟大,炭墼匠将炭末与黏土混合,放入模具中压实成块(方形或圆形),晾干后燃烧更持久、火力稳定。京城的炭墼匠还会按“官炭”标准制作(如故宫专用炭墼需无烟、耐烧),需反复调试黏土比例,技术秘诀多为家族传承。
九、与信仰仪式相关
1. 傩师
古代“傩戏”“傩舞”的表演者,负责驱邪纳福的祭祀仪式。傩师需佩戴木制面具(代表神灵或神兽),手持法器(如桃木剑、铃铛),按固定程式舞动、吟唱,多见于春节、冬至或疫病流行时。不同地区傩师分工不同:有的专司“驱鬼”(如面具狰狞的“方相氏”),有的负责“祈福”(面具温和的“喜神”),技艺需师徒传授,面具制作也常由傩师亲力亲为。
2. 坟寺看经人
宋代以后,大户人家会在家族墓地旁建“坟寺”(守墓的小型寺庙),看经人便是坟寺中负责日常诵经的僧人或居士。他们并非正式僧侣,多为贫苦人受雇于墓主家族,每日在墓前诵读《心经》《往生咒》,祈求墓主亡魂安宁,同时兼顾打扫墓地、防止盗墓。看经人需识字(至少能念诵经文),且需长期独居坟寺,民间认为此职业“阴气重”,从业者多无家室。
3. 司香妇
唐代宫廷及大型寺庙中负责焚香仪式的女性。古代焚香讲究“时辰、香品、手法”,司香妇需熟记不同祭祀场合的用香规范(如祭天用柏香,祭祖用沉香),还要掌握“隔火熏香”(不直接点燃香材,用炭火慢烤)等精细技法,确保香气清雅持久。宫廷司香妇多选自民间擅长女红、性情沉静者,地位虽低,却因接近权贵,有时会成为信息传递的“隐形渠道”。
十、与特殊人群服务相关
1. 哑医
专为失语者或不便言语者(如宫廷罪臣家属、深闺女子)诊病的医生。古代医患沟通依赖语言,哑医需精通“望、闻、切”之外的“手语诊断”——通过患者手势、表情、书写(若识字)甚至画图来判断病情,且需掌握保密原则(尤其服务权贵时)。史料中仅宋代《夷坚志》提到过“建康哑医”,因治愈知府哑女而闻名,可见其稀缺性。
2. 教坊伶童
宋代教坊司中专门培养的男性童伶,负责演奏乐器或伴舞。与成年伶人不同,伶童需从小训练柔韧度(舞蹈)和音准(吹奏),且因“童声清亮”,常被安排在祭祀、朝会等庄重场合表演。他们多为贫苦家庭卖入教坊,成年后或转为乐师,或被遣散,命运多依附于官方机构。
3. 桥子夫
明清时期南方山区抬轿的轿夫,因山路陡峭,普通轿子难以通行,桥子夫需抬特制“山轿”(小巧、稳固,类似竹椅),且需掌握“换肩不晃”“陡坡借力”等技巧——多人协作时,通过特定吆喝声协调步伐,确保乘客平稳。浙西、闽北山区的桥子夫多为世代相传,因山路险峻,从业者常“十载而腰弯”,是体力与技巧结合的职业。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