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胜节 :
时间 :农历正月初七。
习俗 :始于汉代,古代有动物崇拜遗风,《占书》称“七日占人”,故有此节。明代《酌中志》记载,老北京在人胜节要“吃春饼和菜”,也有人家吃打卤面。辽代时,有“俗煎饼食于庭中,谓之熏天”的习俗。古代还讲究此日天气晴明,寓意一年人口平安,有些地区将其与“女娲抟黄土作人”联系,增添了神秘色彩。
中和节 :
时间 :农历二月初一。
习俗 :出现于唐代,由“晦节”变化而来。北京地区因道家将此日视为“太阳真君生辰”,有“市中货太阳糕,以祀太阳星君”的习俗。太阳糕通常五枚一层,上贯以寸余小鸡。清代左安门内有太阳宫,人们会结侣携觞前往游玩,此处还会举办庙会。
花朝节 :
时间 :说法不一,《北京岁时纪胜》称是农历二月十二,清代《大兴县志》和《宛平县志》则以农历二月十五为花朝节。
习俗 :是纪念百花生日的节日。明清时,妇女会于当日剪彩为花,插于各树,并挂金铃彩旗。以前丰台区的花农会在这一天祭祀“花神”,举办庙会。
天贶节 :
时间 :农历六月初六。
习俗 :由天庆节演变而来,是古代的“动物节”“清洁日”,也有女儿节之称。明清时,北京有女儿回娘家、读书人晒书、寺庙晒经等习俗。内府会晒暴列圣实录等,妇女多于此日沐发,京师象只会在郭外水滨洗浴,宫中御马也会在德胜桥之湖清洗,还有骆驼暑月出口牧养的习俗。饮食上有吃过水面、嚼银苗菜的习惯。
上巳节 :
时间 :农历三月初三。
习俗 :周代即有,最初需赴水边清洗,《论语》中“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即是上巳风俗。魏晋南北朝时期,上巳节增加了曲水流觞、踏青等活动。但到了宋代,上巳节突然销声匿迹,因上巳、清明、寒食三节日期相近,内涵冲突,三节合一后,上巳因素渐被涤荡。
寒食节 :
时间 :通常在清明节前1 3天。
习俗 :源于祭祖,后附会以介子推的故事。最多时一个月不能动灶火,皇家会派人专门监督,期间只能食“寒具”,如馓子、环饼、粔粧等。后来寒食节的时间逐渐压缩,最终在与清明节合并后,其习俗大多被清明节吸收,自身逐渐消失。
秋社日
时间 :农历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约农历八月中下旬)。
习俗 :与“春社”(祭祀土地神的节日)相对,是秋季祭祀土地神、庆祝丰收的节日,早在周代就被纳入官方祭祀体系。
祭祀活动 :民间会凑钱买祭品(多为猪羊),在土地庙前设供,由里正或德高望重者主持仪式,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官府则会祭祀“社神”与“稷神”(五谷之神),仪式庄重,《礼记》记载“社日,命民社”,可见其重要性。
宴饮娱乐 :祭祀后,祭品会分给众人,称为“散福”,人们聚在一起饮酒吃肉,俗称“社酒”“社肉”。乡村还会搭台唱戏(“社戏”),孩子们则在田间追逐嬉戏,热闹程度堪比春节。
特殊习俗 :古代女子会在社日回娘家,《东京梦华录》记载,秋社时“贵戚宫院以猪羊肉、腰子、奶房、肚肺、鸭、饼瓜姜之属,切作棋子片样,滋味调和,铺于饭上,谓之‘社饭’,请客供养”。此外,民间认为社日不宜远行,有“社日不归,恐为神所责”的说法。
随着农耕社会的瓦解和节日简化,秋社日逐渐被中秋节取代,仅在部分农村有零星遗存。
腊日(腊月初八前的“传统腊日”)
如今我们熟知的“腊八节”是腊日的简化版,而古代的“腊日”并非固定在初八,而是冬至后第三个戌日,是一年中最重要的年终祭祀节日,“腊”即“猎”,意为“猎取禽兽以祭神”。
核心习俗:腊祭
古人会祭祀八位神灵(“八蜡”),包括先啬(神农)、司啬(后稷)、农(农夫之神)、邮表畷(田间神)、猫虎(保护庄稼的动物神)、坊(堤防神)、水庸(河道神)、昆虫(免除虫害之神),涵盖了农业生产的全链条保护者。民间则杀鸡宰鸭,用新米、腊肉做“腊饭”,祭祀祖先和家神。
驱邪与祈福
腊日有“逐疫”习俗,《荆楚岁时记》记载:“腊日,村人并击细腰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 孩子们会穿上新衣,大人则给晚辈“腊钱”(类似压岁钱),寓意“腊去邪消”。
饮食特色
除了后来演变为“腊八粥”的雏形——用多种谷物、豆类、肉类煮成的“腊粥”,还有“腊酒”(腊月酿造的酒,据说存放至来年更香醇)、“腊脯”(腊日腌制的肉干)等,至今南方部分地区的“腊肉”习俗即源于此。
汉代后,腊日逐渐固定在腊月初八,且祭祀功能弱化,演变为以吃腊八粥为主的节日,传统腊日的复杂习俗逐渐消失。
伏日(三伏天的“伏节”)
伏日并非单一节日,而是夏至后“三伏”期间的统称,古人认为“伏”是“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需通过特定习俗避暑、祈福,曾是夏季重要的时间节点。
食俗:吃伏羊、喝伏茶
北方有“伏日吃伏羊”的习俗,认为羊肉性热,三伏天吃可“以热制热”,排出体内湿气,山东、江苏等地至今仍有“伏羊节”遗存,但已非全民节日。南方则流行“喝伏茶”,用金银花、荷叶、夏枯草等草药煮茶,邻里共享,解暑降温。
祭祀与禁忌
汉代伏日有祭祀“伏神”的习俗,官府会放假(“伏日不朝”),民间则忌讳远行或动土,认为“伏天动土,百事不利”。部分地区会在伏日给孩子戴“伏锁”(用五彩线编的锁形饰品),祈求平安度过酷暑。
晒物与养生
伏日阳光强烈,民间有“晒伏”习俗,将衣物、书籍搬出暴晒,以防霉变虫蛀,与“天贶节”晒书习俗相通。养生方面,讲究“伏日宜静”,少劳作、多午休,《黄帝内经》有“夏三月,此谓蕃秀,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的记载,可见伏日养生的重要性。
随着空调普及和生活方式改变,伏日的节日属性逐渐淡化,仅留下部分饮食习俗。
观莲节(六月二十四)
又称“荷花生日”,是江南地区盛夏的特色节日,因农历六月二十四前后荷花盛开而得名,明清时在苏杭、南京等地极为盛行。
赏荷与采莲
人们会结伴前往荷塘、湖泊(如杭州西湖、南京玄武湖)赏荷,文人雅士则乘画舫游湖,饮酒赋诗,称“荷花宴”。女子会采摘荷叶戴在头上,或用荷花、荷叶编花环,寓意“辟邪纳福”。
祭祀荷花神
民间认为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是纯洁的象征,会祭祀“荷花神”(传说为西施或洛神),供品多用莲子、莲藕、菱角等水生植物,有的地方还会烧荷花形状的纸钱。
放荷灯与泼水
夜晚,人们会制作莲花形状的灯盏,内点蜡烛,放入水中漂流,称“放荷灯”,祈求平安顺遂,尤其以苏州、杭州的“荷灯夜”最为壮观。部分地区还有“泼水戏耍”的习俗,年轻人互相泼水降温,类似傣族泼水节,充满夏日活力。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荷塘减少,且六月二十四临近大暑,高温天气让户外活动受限,观莲节逐渐被淡忘,仅在少数水乡古镇有零星庆祝。
详细介绍部分
人胜节又称“人日”“人庆节”等,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初七,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
节日起源 :人胜节起源有多种说法,较为常见的是与女娲创世的传说相关。相传女娲创世时,前六天分别造出鸡、狗、猪、羊、牛、马,于第七天造出了人,因此正月初七被视为人类的诞辰日。也有观点认为其起源于道教的祭典仪式或古代的占卜活动,古籍中记载了古人用人日的天气来断定人的生育繁寡、健康疾疫,或在正月七日有祭典天神的重要活动。
历史沿革 :人日节俗在汉朝开始出现,当时主要用于占卜吉凶,如根据正月初七的气候阴晴决定这一年六畜兴旺与否。魏晋后,人日节受到士大夫关注,习俗日渐丰富,出现了集会、筵宴、登高赋诗的风尚,人们还会剪彩纸或镂金箔弄成人的形状贴在屏风上、帐上或戴在头上。唐朝时,人日节发展至顶峰,唐中宗李显每到人日节都会大宴群臣,赐王公以下彩缕人胜,文人墨客也多有相关诗作。明清时期,由于统治者的集权政治日益恶化,人日节逐渐淡出视野,但至今在民间仍有一些风俗流传。
节日习俗 :
戴人胜 :人胜又称“彩胜”“华胜”等,是一种头饰。人们剪彩为花,或剪彩为人,或镂刻金箔为人形,贴于窗户上,或戴在头发上,以求祈福避灾。
吃七宝羹 :七宝羹是用七种蔬菜切碎煮成杂菜汤,用五味调和而成糊状物,作为应节食品,以祈求来年丰衣足食。不同地区选用的菜品有所不同,通常有葱、蒜、菠菜、芹菜等,还可加入鱼、肉等,借菜的谐音或寓意祈愿。
登高 :人日登高与重阳登高不同,更具有积极祝颂祈福的内容,是漫长冬季过后最早的一次春游,古代无论贵族还是平民都会外出踏青、登高赋诗。
吃面条 :有些地方有吃面条的习俗,寓意着用面条缠住岁月的双腿,取长寿之意,也有“拉魂”之说,即人日一过,要把心收回来准备春耕生产。
捞鱼生 :在中国南方一些地区有此习俗。人们把鱼肉、配料与酱料倒在大盘里,挥动筷子捞动,口中喊着“捞啊!发啊!”,且要越捞越高,以示步步高升。
拜神驱鬼 :人们会举行一些拜神活动,如招魂、回魂等,为家人祈福。还有地方会通过收藏儿童衣物等活动来驱鬼除秽,以防鬼鸟害人或驱赶毒虫、防范鼠患等。
中和节是中国古代具有重要意义的传统节日,时间为农历二月初一(一说二月初二,因历史演变中日期略有调整),其核心内涵是“调和阴阳、劝农务本”,在唐宋时期尤为盛行,后逐渐淡出民间视野。
一、节日起源与核心寓意
中和节的设立与古代对“阴阳调和”的哲学认知及农业社会的需求密切相关:
官方设立背景 :唐代以前,农历二月初一已有“迎春”“祭日”等零散习俗,但未成体系。唐德宗贞元五年(789年),大臣李泌上奏建议设立“中和节”,将二月初一定为固定节日,取代此前的“正月晦日”(正月最后一天)的送穷习俗,并赋予其“中和”之名——取《礼记·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之意,强调阴阳平衡、万物生长,同时呼应春季劝农的主题。
核心寓意 :节日以“劝农桑、务本业”为核心,兼具祭祀天地、祈求丰年、调和人际关系的功能,是官方与民间共同参与的“农业动员节”。
二、历史发展脉络
唐代 :中和节被正式确立后,成为国家法定节日,朝廷会举行隆重仪式:皇帝率百官祭天、祭农神(后稷),并向大臣赐“中和酒”“春盘”,地方官则下乡劝农,鼓励百姓春耕。文人雅士也会在这一天聚会赋诗,留下诸多相关诗作(如白居易《中和节赐百官燕集因示所怀》)。
宋代 :节日习俗进一步民间化,除保留官方劝农仪式外,民间新增了祭日、祀灶、占卜等活动,节日氛围更贴近生活。
明清时期 :随着社会结构变化和其他节日(如二月二“龙抬头”)的兴起,中和节的独特性逐渐减弱,习俗多与“龙抬头”融合,最终在近代淡出主流节日体系。
三、核心习俗与文化内涵
中和节的习俗围绕“劝农、祭祖、祈福”展开,兼具官方礼仪与民间风情:
1. 官方劝农与赐物
皇帝会在这一天象征性地“亲耕”(或命大臣代耕),并向地方官颁布“劝农诏”,督促百姓不误农时。
朝廷向百官赏赐“中和酒”(用春酒调和,寓意“阴阳和畅”)和“春盘”(以韭菜、春饼、水果等拼制,象征生机),民间也效仿制作春盘,食春菜以迎春天。
2. 祭日与祀神
中和节与“祭日”传统结合,百姓会在日出时祭祀太阳神,摆上酒脯、蔬果,祈求阳光充足、五谷丰登。
部分地区祭祀“土地神”“农神后稷”,农民会携带农具到田间祭拜,祈求农具锋利、农田肥沃。
3. 民间祈福与生活习俗
“勾芒”信仰 :勾芒是古代神话中的“春神”“木神”,掌管万物生长。民间会绘制勾芒神像(人面鸟身),贴于门户或祭祀,祈求春季顺遂。
占卜农事 :百姓通过观察天气、草木萌芽状态预测年成,如“二月初一晴,五谷皆丰登;二月初一雨,农夫多辛苦”。
饮食习俗 :除“春盘”外,北方有吃“太阳糕”(米粉制糕点,上印太阳图案)的习俗,寓意“向阳而生”;南方则吃“撑腰糕”(糯米糕),传说吃后可避免春耕劳作伤腰。
4. 社会交往与伦理表达
亲友之间互赠“中和酒”“春盘”,表达“阴阳调和、亲友和睦”的祝愿。
长辈会对晚辈强调“农为本”的理念,传递重视农耕、勤劳持家的价值观。
四、节日消失的原因
中和节的淡出主要源于以下因素:
明清后,“龙抬头”(二月二)节日逐渐兴盛,其“祭灶、剃发、祈雨”等习俗与中和节部分功能重叠,中和节的独特性被稀释;
近代工业化进程中,农业在社会中的比重下降,“劝农”主题的节日需求减弱;
节日缺乏标志性的民间娱乐活动(如端午龙舟、中秋赏月),难以在民间长期留存。
花朝节,简称花朝,俗称花神节、花神生日、百花节等,是纪念百花生日的汉族传统节日,流行于东北、华北、华东、中南等地。
历史渊源
起源传说 :花朝节起源众说纷纭,一说起源于春秋,相传《陶朱公书》记载“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生日”。
初步形成 :晋代,花朝节习俗初步形成,周处《风土记》记载人们游春赏花,其中出现“花朝”称谓。
正式确立 :唐代,花朝节被定为二月十五,位列民间岁时八节之一,皇家和民间会举行隆重的庆祝和祭祀活动,如唐太宗主持“挑菜御宴”,武则天令宫女蒸制花糕赏赐群臣等。
发展繁盛 :宋代,花朝节进入繁盛期,其习俗增加了“扑蝶会”、挂“花神灯”,以及将红绸、彩纸系在花木上为花神祝寿的“赏红”等。
内涵演变 :元代以后,花朝节被赋予“花神生日”的新内涵,逐渐演化为对花神的奉祀庆典。
民间盛行 :明清时期,花朝节和花神文化依然在民间盛行,经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花神形象不断丰富,如《牡丹亭》中的柳梦梅被封为梅花花神。
衰落 :清末民初,花朝节逐渐衰落。
节期 :由于地域、气候等差异,花朝节的时间多在农历二月十五,也有择二月初二、二月十二日者。
主要习俗
祭祀花神 :人们会在花神庙或自家花园等地,摆设香案,供奉鲜花、水果、糕点等祭品,向花神祈福,祈求花神保佑花木繁茂、四季平安。在苏州,人们要在虎丘花神庙前宰杀牲畜,祭祀花神,恭祝仙诞。
赏红 :这是花朝节一项颇具特色的习俗,人们会将红绸、彩纸等系在花木上,为花神祝寿,同时也表达对花木的爱护和祝福,希望花木能够茁壮成长、花开似锦。如在一些地方,人们会在自家院子里的树上挂满红色的纸条,远远望去,一片喜庆。
扑蝶 :这是一项充满趣味的活动,尤其是在宋代,“扑蝶会”非常流行。人们会在花丛中追逐蝴蝶,用网兜捕捉蝴蝶,既是一种娱乐活动,也寓意着捕捉春天的美好。在开封,曾有举行民间的“扑蝶会”,优胜者可获大奖。
游春踏青 :花朝节正值春回大地、百花盛开之时,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到郊外、公园、花园等地游春踏青,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感受春天的气息,享受春日的美好时光,文人雅士还会在观景赏花中饮酒赋诗。
挑菜 :又称采野菜,在花朝节这一天,人们会到野外采摘野菜,如白蒿、荠菜等,这既是一种应节的活动,也是为了品尝春天的新鲜味道,同时还有祈求丰收的寓意。洛阳风俗以二月二日为花朝节,士庶游玩,又为“挑菜节”。
饮食习俗 :花朝节还有一些独特的饮食习俗,如制作和食用百花糕、花朝酒等。百花糕通常是用各种花卉的花瓣与米粉、面粉等混合制作而成,口感香甜,外形精美;花朝酒则是用花卉浸泡而成的美酒,色泽艳丽,香气扑鼻。
天贶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日期为农历六月初六。“贶”意为赐予、赠予,“天贶”即天公赐福之意。
节日起源 :天贶节最初起源于宋朝。据《宋史》记载,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正月乙丑,《大中祥符》三篇天书降于京城左丞天阙之上,赵恒将其认为“天赐之福”,遂改年号为“大中祥符”。当年六月初六,天书再降于泰山醴泉,真宗前往泰山封禅,并在泰山脚下的岱庙修建了“天贶殿”,将这天称为“天贶节”,成为法定国家节日,规定全国休假一天,文武百官赴上清宫上香,地方官员设坛祈祷,且禁止屠宰九日。
习俗活动 :
晒物 :明清时期,六月六成为民间和皇宫专用于晾晒衣物、经书等的日子,有“六月六,家家晒红绿”的说法,“红绿”指五颜六色的各样衣服。皇宫会晒龙袍、帝王御容画像等,民间百姓晒衣服、书籍,药店晒药材,寺庙道观举行“晾经会”晒经书,据说这天晒衣衣不蛀,晒书书不蠹。
洗浴 :普通妇女会在这天洗发,认为“可不腻不垢”,小孩子洗澡沐浴则可以“洗百病”,家中养猫狗的,也会驱赶到水池或河塘里洗浴,防止生虱子跳蚤。在侗族,这一天还会为牛洗身,称为“洗牛节”,以感谢牛的辛勤耕作。
洗象 :“洗象”传统早在明朝就有,明代《万历野获编》记载京师象只在六月六日洗于郭外之水滨,一年仅此一度。清代乾隆年间,洗象盛况远超明代。但道光以后,国力衰微,大象相继死亡,加之光绪初年发生大象伤人事件,洗象活动彻底中止。
饮食特点 :天贶节时人们大多食素,饮食上讲究清淡解暑。在江浙沪一带不同地区有食馄饨、马齿苋之类的习俗,在北方多食面食,西北地区则食用羊肉。
发展演变 :南宋时期,与“天贶节”有关的祭祀活动不再保留,但休假制度仍然存在,且消暑出游的活动得以拓展,形成了赶庙会等习俗。到了明清时期,国家层面的祭祀活动不再保留,“天贶节”的庆祝活动下移,逐渐与百姓生活相联系,洗晒成为主要习俗。发展至今,天贶节的很多民俗活动逐渐减少,目前只有河北、河南、江苏等地存有部分习俗。
上巳节是中国古代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其习俗丰富且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在漫长的历史中不断演变。
一、节日起源
上巳节的起源可追溯至远古时期的巫术活动,最初与“驱邪避灾”“祈求生育”相关。
早期先民认为,三月是“阴阳交替、万物复苏”的时节,瘟疫、邪祟易滋生,需通过特定仪式净化自身。
据《周礼·春官·女巫》记载,“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即通过沐浴、祭祀等方式洗去秽气,消除灾厄,这种“祓禊(fú xì)”仪式是上巳节的核心源头。
随着社会发展,节日逐渐从宗教性的巫术活动,演变为兼具祈福、社交、娱乐功能的民俗节日。
二、节日时间
上巳节的时间最初定为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地支纪日中的“巳日”),故称“上巳”。
汉代以前,日期不固定,需根据农历推算“巳日”。
魏晋以后,为方便统一庆祝,逐渐固定为 农历三月初三 ,此后“三月三”成为上巳节的代名词,至今部分地区仍以三月三为节期。
三、核心习俗
上巳节的习俗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所丰富,核心可概括为三大类:
1. 祓禊:沐浴除灾
这是上巳节最古老、最核心的习俗。
古人会在三月上巳日到水边(河流、湖泊等)沐浴,称为“祓禊”。“祓”是去除邪气,“禊”是清洁身体,认为通过水洗可驱散灾祸、净化灵魂。
据《后汉书·礼仪志》记载,汉代官民会齐聚于东流的水边,“洗濯祓除,去宿垢疢(chèn,指疾病),为大洁”。
后来,祓禊仪式逐渐规范化,人们会在水边摆设香案、祭祀神灵,甚至将花瓣、香草投入水中,祈求平安。
2. 踏青游春与社交
随着季节转暖,上巳节逐渐与“春日宴乐”结合,成为古人踏青、社交的重要日子。
踏青赏春 :三月初三正值暮春,草木繁茂、百花盛开,人们走出家门到郊外赏景,感受春日生机,文人雅士常借此机会吟诗作赋。
男女相会 :在先秦时期,上巳节还是青年男女自由交往的节日。《诗经·郑风·溱洧》就描绘了郑国男女在溱水、洧水之畔,通过赠花、嬉戏表达爱慕的场景,可见其兼具“情人节”的社交功能。
3. 宴饮与娱乐活动
曲水流觞 :这是魏晋以后文人雅士中流行的风雅活动。人们在水边设宴,将酒杯置于流水之上,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面前,谁便饮酒赋诗。最著名的案例是东晋王羲之在兰亭(今浙江绍兴)举办的“兰亭雅集”,留下了千古名篇《兰亭集序》。
放风筝 :部分地区会在这一天放风筝,认为风筝可带走晦气,放飞时剪断引线,寓意“祛病消灾”。
佩戴香草 :古人会采摘兰草、艾草等香草佩戴在身上,既散发香气驱虫,也象征“洁净”与“吉祥”,故上巳节又称“兰节”。
四、饮食习俗
上巳节的饮食多与“辟邪”“应季”相关:
吃荠菜煮鸡蛋 :民间认为荠菜有“清热明目、祛病强身”的功效,三月初三吃荠菜煮鸡蛋,寓意远离疾病。
饮春酒 :古人会用桃花、杏花等花卉酿酒,或直接饮用新酿的米酒,象征“迎春纳福”。
五、文化内涵
上巳节蕴含着古人对自然、生命的敬畏与热爱:
天人合一 :通过沐浴、踏青等活动,亲近自然,顺应春季“生发”之气,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祈福纳祥 :从早期的驱邪避灾,到后来的祈愿健康、丰收、婚恋顺遂,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文人雅趣 :曲水流觞等活动将节日与文学、艺术结合,提升了其文化品位,成为中国文人精神的重要载体。
六、历史演变与现状
古代 :上巳节在汉代成为官方认可的节日,魏晋至唐达到鼎盛,唐代甚至将其定为“法定假日”,长安、洛阳等地会举行盛大的踏青、宴饮活动。
宋代以后 :随着清明节的兴起,上巳节的部分习俗(如踏青、扫墓)逐渐与清明节融合,节日影响力减弱。
现代 :部分地区仍保留上巳节习俗,如广西壮族以“三月三”为重要节日,举行对歌、舞蹈等活动;浙江绍兴等地会重现“曲水流觞”以纪念文化传统。
寒食节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与清明节关系密切,其习俗以禁火、冷食为核心,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一、节日起源
寒食节的起源与春秋时期的“介子推传说”紧密相关,这一传说被《左传》《史记》等典籍记载,成为节日最核心的文化符号:
相传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流亡途中,随臣介子推曾“割股奉君”(割下自己大腿的肉煮给重耳充饥)。重耳复国成为晋文公后,介子推不求功名,与母亲隐居绵山(今山西介休)。晋文公为逼他出山,下令放火烧山,却不料介子推与母亲抱树而死。
晋文公悲痛万分,遂下令在介子推遇难之日(相传为清明前一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一习俗逐渐演变为寒食节。
不过,考古与民俗研究显示,寒食节的禁火习俗可能更早源于上古时期的“改火”制度——古人钻木取火,不同季节使用不同木材,换季时需熄灭旧火、点燃新火,期间有短暂的“禁火”阶段,这一原始习俗与介子推传说结合后,被赋予了更丰富的伦理意义。
二、节日时间
寒食节的时间最初为“一百五日”(冬至后第105天),后逐渐固定在 清明节前一日 (部分地区为前两日),与清明节形成“先寒食、后清明”的连续节日序列。由于清明节在公历4月5日前后,因此寒食节通常在公历4月4日左右。
三、核心习俗
寒食节的习俗围绕“禁火”展开,并衍生出祭祀、饮食、娱乐等丰富活动:
1. 禁火与改火
禁火 :节日期间(通常为1 3天),家家户户禁止生火做饭,只能食用提前准备的冷食,这是寒食节最核心的规定。古代对禁火的要求极为严格,违例者会受惩罚(如唐代曾规定“犯者至死”)。
改火 :寒食节禁火一段时间后,需重新取火,称为“改火”。古人认为“新火”象征生机,唐代宫廷会由皇帝亲自或命人用榆柳木钻取新火,赏赐给近臣,称为“赐新火”,这一仪式被视为皇权与吉祥的象征,杜甫《清明》中“朝来新火起新烟”即描写此俗。
2. 祭祀扫墓
寒食节的祭祀最初是为纪念介子推,后来逐渐演变为对祖先的普遍祭扫:
百姓会在这一天到祖先墓地祭拜,添土、挂纸钱,表达追思。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相邻,后来扫墓习俗逐渐延伸至清明节,形成“寒食扫墓,清明踏青”的传统。
古代官方也会在寒食节举行祭祀活动,唐代甚至规定“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代相沿,遂成习俗,宜许上墓,同拜扫礼”,将民间习俗纳入礼制。
3. 饮食习俗
因禁火需“冷食”,寒食节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不同地区有不同特色:
寒食粥 :用大米、麦仁等煮制的冷粥,是最普遍的食物,寓意清淡守礼。
寒食面 :用面粉制作的凉面,搭配蔬菜,在北方较为流行。
枣糕、青团 :南方部分地区用糯米、枣泥或艾草制作糕点,冷食口感软糯。
禁忌 :除禁火外,部分地区还忌吃肉类,以素食为主,体现对逝者的哀悼。
4. 其他习俗
插柳、戴柳 :古人认为柳树有辟邪、生命力旺盛的象征(“柳”与“留”谐音,也含思念之意),寒食节会在门前插柳,或佩戴柳圈、柳枝。
踏青、荡秋千 :寒食节正值暮春,气候宜人,人们会趁禁火间隙外出踏青,儿童则喜欢荡秋千(古代秋千称“寒具”,因寒食节前后盛行而得名)。
蹴鞠、斗鸡 :这是古代寒食节的娱乐活动,尤其在唐代,宫廷与民间都盛行,体现节日从肃穆到渐趋轻松的氛围过渡。
四、历史演变与与清明节的关系
汉代至唐代 :寒食节逐渐成为全国性节日,唐代时达到鼎盛,朝廷将其定为“黄金周”(前后放假约7天),长安、洛阳等地禁火期间,市场上冷食琳琅满目,节后“改火”仪式更是皇家重要典礼。
宋代以后 :寒食节与清明节的界限逐渐模糊。由于两者时间相近(寒食在前,清明在后),且都有扫墓、踏青习俗,宋代官方开始将寒食扫墓与清明祭扫合并,民间也逐渐形成“寒食清明”连过的传统。
明清至今 :清明节逐渐取代寒食节成为更受重视的节日,寒食节的禁火、冷食习俗大幅简化,但部分地区仍保留痕迹(如北方农村仍有“寒食不生火”的说法),而介子推的传说则成为清明节文化内涵的一部分。
五、文化意义
忠孝伦理的象征 :介子推“割股奉君”“功成不居”的故事,被后世解读为“忠君孝亲”“清正廉洁”的典范,寒食节也因此成为弘扬传统美德的载体。
生命与自然的敬畏 :禁火与改火的习俗,反映了古人对“火”这一自然力量的敬畏,以及“天人相应”的哲学思想(春季禁火以顺应“生发”之气,改火则象征新生命力的开始)。
情感的寄托 :从对介子推的哀悼,到对祖先的追思,寒食节承载了中国人“慎终追远”的情感,是维系家族、社会伦理的重要纽带。
现状
如今,寒食节虽不再作为独立节日大规模庆祝,但它的文化基因已融入清明节,成为中华民族“祭祖感恩”“亲近自然”传统的一部分。在山西介休(绵山所在地)等地,仍会举办纪念介子推的活动,而冷食、插柳等习俗也在部分地区延续,提醒着人们对历史与传统的记忆。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