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潇然在曼哈顿的第一个月,是被清晨剪辑台的冷光、深夜热可可的甜香,还有衣料摩擦的细碎声响一起裹着过去的。
深冬的雪比初到时更密,大片大片落在公寓阳台的玻璃上,积起薄薄一层白霜,她却再不会像刚来时那样,对着窗外陌生的街景发呆。
现在她的日程表填得满满当当,连穿衣都多了份刻意的规整,再不是那件洗得发白的羽绒服从头裹到尾,连衣角的褶皱都没时间抚平。
清晨八点出门去学校时,她会在镜子前停留三分钟。浅卡其色灯芯绒衬衫的领口要扣到第二颗扣子,露出一点白皙的脖颈,外面套着件短款黑色羽绒服,是慕清棠让苏蔓送来的。
这件羽绒服版型利落却不紧绷,肩线刚好衬得她身形挺拔,袖口内侧缝着小小的标签,上面绣着个迷你草莓图案,苏蔓说“夫人特意让裁缝加的,说你喜欢这个纹样”。
以前她总觉得“穿得体面”是纪如瑄那样的人该操心的事,现在却发现,合身的衣服能悄悄给人底气。就如同那天教授在课堂上举起她的分镜本,用带着法国口音的英文说“林,你的镜头里有‘牵挂’,这是很多学生没有的东西”时,她没有像以前那样低头攥紧衣角,反而抬起头笑了笑,指尖轻轻拂过衬衫袖口的银色草莓纽扣,那是她特意选来搭配的小物件,在阳光下闪着细碎的光。
那本分镜本是她花了三个通宵改出来的《镜头里的草莓印》初版。
每一页都用红笔标注镜头角度,蓝笔写着光影走向,甚至连女主角围巾被风吹起的弧度都画在页边。
下课后,两个同学主动走过来,一个抱着笔记本电脑,一个拿着剧本,笑着问她“要不要组队做期末项目”。
林潇然愣了一下,然后点头:“好啊,我对镜头调度比较熟,可以负责这部分。”说话时,她自然地抬手比划,黑色羽绒服的袖口露出一点卡其色衬衫的边角,清爽又专业,完全没有了刚入学时的局促。
小组讨论时,她提出用“低角度仰拍”突出女主角的倔强,同学立刻眼前一亮:“这个想法好!之前我们总想不到怎么体现人物性格。”林潇然低头时,看到自己的黑色短靴踩在工作室的地毯上,靴面擦得锃亮。
这双靴子是用慕清棠给的“学习补助”买的,当时她犹豫了好久,觉得三百多美元太贵,可现在穿着它,站在讨论圈里发言,才明白“体面的穿着”也是自信的一部分。
专业上的进步藏在无数个细节里。刚入学那周,她对着剪辑软件里的“多轨道合成”按钮发了半小时呆,手指在键盘上磕磕绊绊,连最简单的音频剪辑都要反复试好几次。
而现在她却能流畅地操作复杂的转场效果,甚至能一边和同学讨论剧情,一边随手调整镜头节奏。
有次小组要赶一个片段的初剪,熬到凌晨两点,林潇然穿着米白色针织开衫,手指在键盘上飞快跳跃,把一段嘈杂的街头录音剪成了有层次的背景音。
同学凑过来看时,忍不住感叹:“林,你现在也太熟练了吧!”她笑了笑,抬手拢了拢开衫的领口。开衫的羊毛很软,裹在身上像层暖壳,让她在冰冷的剪辑台前也能保持专注。
工作室的管理员是个头发花白的老太太,每次看到林潇然都会笑着打招呼,有时还会递来一杯热咖啡:“林,你今天的围巾真好看,和工作室的灯光很配。”老太太说的是条浅灰色针织围巾,是纪如瑄在视频里说“我织了好久,针脚可能有点歪”的那条。
林潇然现在每天都围着它,软乎乎的羊毛贴在颈间,像有人在身后轻轻托着她的肩膀,让她在密密麻麻的时间线里也能感到踏实。
她的穿衣风格慢慢长出了自己的模样。去工作室剪片子的日子,她偏爱穿米白色针织开衫,里面搭件黑色高领打底,下身是直筒牛仔裤,裤脚卷到脚踝,露出双棕色短靴。靴子是用慕清棠给的“学习补助”买的,皮质软韧,走路时几乎没有声音,很适合在需要专注的工作室里久坐。
有次她蹲在地上跟摄影师沟通灯光角度,开衫的下摆轻轻扫过地面,摄影师抬头时笑了:“林,你穿得像杯热牛奶,看着就暖和。”
她愣了一下,然后也笑了。
以前从来没人用“暖和”形容过她的穿着,她总觉得自己的衣服是“不起眼”的,是藏在人群里会被忽略的存在,现在却慢慢找到舒服又体面的节奏。
去学校图书馆查资料时,她会换件浅灰色长款针织裙,外面搭件短款驼色马甲,裙摆到膝盖下方,走在书架间时,裙摆在空气中划出柔和的弧度。有次图书馆管理员帮她找一本稀缺的导演手记,看到她的穿着时笑着说:“你穿得真优雅,是我们这里的常客。”林潇然接过书,指尖碰到封面的烫金字体,心里悄悄松了口气。
原来她也能成为“让人记住”的存在。
苏蔓来送东西的次数越来越多,每次都带着慕清棠的心意。一个下冻雨的下午,苏蔓抱着个银色保温桶站在工作室门口,浅驼色大衣的肩头沾了不少水珠,头发也被风吹得有些乱。
“夫人说你肯定又忘了吃饭,让我给你送点热的过来。”苏蔓把保温桶放在剪辑台上,打开时一股熟悉的香气飘出来。
里面竟是红烧肉,肥瘦相间,油亮诱人,和纪如瑄在家煮的味道一模一样。林潇然捏着筷子,突然发现苏蔓的目光落在她的开衫上,语气里带着点欣慰:“这件衣服很适合你,比刚来的时候那件旧羽绒服精神多了。”
《镜头里的草莓印》的初剪工作,是在她穿那件酒红色复古毛衣时完成的。这件毛衣是她在唐人街兼职时淘来的,领口绣着一圈小小的草莓图案,针脚不算精致,却透着股鲜活的暖意。
她每周会去唐人街的华人影院做两天兼职,不是为了赚钱,是想多听听熟悉的家乡话,也想看看国内的新电影。
那影院的老板是个福建人,说话带着浓浓的乡音,每次看到林潇然都会笑着招呼:“林丫头,今天穿这件毛衣,像我们老家冬天里的太阳,看着就暖和!”有次老板放了部关于独立导演的纪录片,林潇然坐在最后一排,毛衣的羊毛贴在背上,暖得很。
纪录片里的导演在雪地里扛着相机奔跑,镜头里全是倔强的光,她突然想起自己刚到纽约时,攥着不到两万块积蓄躲在机场角落的样子,又想起现在手里的专业镜头、桌上的分镜本,还有身上这件舒服的毛衣。原来成长就是这样,慢慢被温暖裹住,慢慢长出底气。
拍短片需要去布鲁克林的旧工厂取景,场地租金要两千美元。
林潇然对着手机银行里的余额犹豫了半天,那是慕清棠月初打过来的“学习补助”,数额不多不少,刚好够她买胶片、打印剧本,还能偶尔去吃顿像样的中餐。
以前她总觉得花别人的钱不踏实,哪怕是慕清棠的支持,也会在心里悄悄记着“要还”,可那天她想起教授看完分镜本说的话:“这个工厂场景能让你的短片更有张力,能让观众看到女主角心里的‘挣扎’”,又想起纪如瑄在视频里说“潇然,你想做的事就去做,有我在呢”,终于还是咬咬牙付了钱。
去场地那天,她穿了件浅灰色短款羽绒服,里面是白色高领打底,下身是加绒牛仔裤,踩了双黑色短靴。
纽约室内暖气足,室外冷,这样穿既能应对温差,又方便在工厂里走动。刚到场地时,摄影师突然发现相机存储卡坏了,急得满头大汗,林潇然立刻拿出手机,用补助里的钱在附近的数码店买了张新卡。
摄影师拿着新卡时,感激地说:“林,幸好有你!不然今天就白跑了。”林潇然看着自己的短靴踩在工厂的水泥地上,突然觉得内心坦然。她不再是那个只能躲在角落里硬撑的女孩了,她能坦然接受别人的支持,也能靠自己的努力把事情做好。
慕清棠的支持远不止这些。苏蔓后来又送来一本厚厚的《导演镜头语言解析》,封面是烫金的,里面夹着张便签,是慕清棠的字迹:“里面有我标注的重点,对你拍短片有帮助。”便签旁边还放着一张名片,是国内一位知名导演的联系方式,苏蔓说“夫人托人找的,你要是有不懂的地方,可以直接联系他请教”。林潇然拿着名片,指尖都在发烫。
她心知肚明,这样的资源有多难得,慕清棠却轻易地给了她。有次她真的遇到了镜头调度的难题,犹豫了好久才拨通名片上的电话,对方很温和,耐心地听她讲完困惑,还给出了具体的修改建议。挂了电话后,林潇然坐在剪辑台前,看着慕清棠送的镜头,突然明白:这份支持不是“施舍”,是期待,是希望她能真的长出本事,能和纪如瑄站在同一个高度。
《镜头里的草莓印》最终剪完那天,林潇然特意穿了件浅灰色长款羊毛大衣。这件大衣是慕清棠让苏蔓送来的,长度到膝盖以下,版型是利落的H型,没有多余的装饰,却衬得人很挺拔。
里面她搭了纪如瑄织的浅灰色围巾,软乎乎的羊毛绕在颈间,刚好挡住大衣领口的风。她在工作室熬了个通宵,把最后一个镜头拼进去时,天刚蒙蒙亮,窗外的雪还在下,大片大片落在玻璃上,像无数颗会发光的星星。短片的结尾,女主角在纽约的雪夜里举起相机,镜头慢慢推进,最后切到草原上的另一个女孩。
而那个女孩穿着米色毛衣,手里攥着根草绳,对着镜头笑得眼睛弯弯。这是她和纪如瑄的故事,也是她这一个月来所有的思念与努力。
教授看完短片后,拍了拍她的肩膀:“林,这个短片可以拿去参加学校的新人电影节,我帮你写推荐信。”林潇然愣了一下,然后用力点头,眼泪差点掉下来。她低头看了看自己的大衣,羊毛的质感贴在身上,暖得她心里发紧。她走到窗边,推开一点窗户,冷风裹着雪粒吹进来,却没让她觉得冷。她摸了摸脖子上的围巾,又看了看桌上的银色镜头,突然觉得心里满得快要溢出来。
距离学校电影节投稿还有一周,林潇然每天都在工作室打磨短片的细节。苏蔓送来的保温桶里,有时是纪如瑄爱吃的草莓酱三明治,有时是慕清棠让这边厨房做的银耳羹,每次都附带着一张便签,要么是纪如瑄的字迹:“潇然,别熬太晚,记得吃早餐”,要么是慕清棠的:“电影节的报名表我让苏蔓帮你填了,有问题随时说”。
林潇然把这些便签都夹在专业书里,像收集星星一样,每次翻到都觉得心里暖暖的。
有天晚上,她剪片子到凌晨,突然收到苏蔓的消息,附带一张照片。是慕清棠在庄园的客厅里,手里拿着她的分镜本,正和管家讨论什么。照片的背景里,纪如瑄织的草莓靠枕放在沙发上,和她公寓里的那个一模一样。
苏蔓还发了句话:“夫人说,等你电影节结束,她让人把你的短片刻成碟,放在家里的影碟机里,想你的时候就看看。”林潇然看着照片,突然笑了,指尖在屏幕上敲下回复:“谢谢夫人,我会加油的。”
窗外的雪还在下,落在曼哈顿的高楼之间,像给这座城市盖了层温柔的纱。林潇然坐在剪辑台前,穿着浅灰色的羊毛大衣,围着纪如瑄织的围巾,手里握着慕清棠送的镜头,心里突然无比踏实。她知道,这个冬天不是结束,是她成长的开始。
她不再是那个初来纽约时手足无措的女孩,她有了专业的本事,有了体面的模样,还有了一群在背后托着她的人。
未来的路还长,但她已经有了勇气,去拍更多像《镜头里的草莓印》这样温暖的故事,去和纪如瑄一起,站在更亮的地方。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