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迷路遇见“活遗址”
2025年5月,喀什噶尔。阳光穿过层层叠叠的灰黄土墙,在斑驳的青石板路上洒下细碎的光影。这里是新疆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也是丝绸之路南道的重要节点,至今仍保留着浓郁的西域风情和多元文化交融的历史痕迹。
窜天猴第三次绕回那家熟悉的馕坑前,终于放弃了方向感。“朋友们,谷歌地图在这儿显示——‘您已进入异次元’。”他对着镜头苦笑。手机导航在喀什老城几乎成了摆设,这些纵横交错的小巷像是被谁随手打乱的积木,毫无规律可循。
正当他准备认命坐在门口等风停的时候,一缕木屑的清香飘进了鼻孔。他抬起头,目光落在不远处一座低矮的维吾尔风格老宅上。门楣上方,一块尚未完工的雕花木板正被一双布满茧子的手细细打磨。随着凿子落下,那些藤蔓般的图案仿佛在呼吸,在缓缓舒展。
“这是……活着的木雕?”窜天猴瞪大了眼睛。
“巴朗子(小伙子)。”那位正在雕刻的老人终于开口,声音沙哑却带着笑意,“再盯下去,你的眼睛要变成我刻刀下的葡萄了。”
老人名叫阿迪力·买买提,今年68岁,是喀什最后几位还在使用传统手工工具雕刻的匠人之一。他的工作室藏在一条不起眼的小巷尽头,门前挂着一块褪色的牌子:“古法木雕传习所”。
弹幕瞬间刷屏:
@美术生:这线条!是活的!
@地理君:喀什木雕!国家非遗!
@旅行博主:我要去打卡!
阿迪力没有理会围观的直播镜头,只是继续低头雕刻。他的动作缓慢而坚定,每一凿都像是与木材对话。他用的是祖传的半月形凿子,凿口已经磨得发亮,但他说这才是最有“手感”的。
“你们年轻人,只知道拍视频、开直播。”他边凿边说,“可你知道为什么我们维吾尔人要在门楣上刻葡萄藤吗?”
窜天猴愣住,摇头。
“因为葡萄藤缠绕向上,象征生命不断延续。我们的祖先走过沙漠来到这里,把希望种在木头上。”阿迪力的声音渐渐低沉,像是在对木头说话。
【2】阿迪力的“叛逆”学徒
“机器?呸!”阿迪力吐掉嘴里的钉子,从墙根拖出个落灰的木箱,打开后露出几件看起来像是文物的工具:
半月形凿:祖上传下来的,专门用来雕刻花瓣和叶脉;
羊角锤:用岩羊角制成,敲击粗胚时不会伤到木料纤维;
骆驼骨磨针:用于抛光曲线部分,比砂纸更细腻。
“现在年轻人啊——”阿迪力突然把凿子塞进窜天猴手里,“连钉钉子都要用电动螺丝刀!”
教学从最简单的石榴纹开始:
画线:用烧黑的柳枝在木板上勾轮廓,“比铅笔有灵魂!”阿迪力强调线条必须流畅自然,不能死板僵硬。
凿胚:顺着木纹方向慢慢推进,否则“木头会哭”,裂痕会沿着纹理蔓延开来。
点睛:在石榴籽部位嵌一小片红铜,“让果子记住太阳的颜色。”
窜天猴花了整整两个小时才完成一个歪歪扭扭的石榴图案。它看起来更像是被狗啃过的窝窝头。
阿迪力叹了口气:“你这手艺…以后要饭的碗都得我帮你刻。”
尽管如此,他还是耐心地指出问题:“你看这石榴口开得太小,没精气神。石榴要裂得像笑一样,才好看。”
【3】老城暗处的“木雕黑市”
深夜,窜天猴无意间撞见阿迪力在巷尾与人争执。
“机器雕的仿古花窗,当老物件卖?”阿迪力掀开卡车篷布,露出成堆激光雕刻的“文物”,“你们在锯喀什的骨头!”
商贩反呛:“游客就爱便宜的!你那些‘真东西’,连你儿子都不学!”
跟踪拍摄的镜头剧烈晃动,画面中是一批批打着“百年老雕花”标签的假古董,实则是现代工厂流水线上的复制品。这些所谓的“非遗工艺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价格低廉,工艺粗糙,却因迎合了大众审美而广受欢迎。
弹幕疯狂@文物局,有人建议举报,有人质疑非遗传承是否真的还有市场。
这场冲突揭示了非遗保护的现实困境:一边是坚守传统的老匠人,另一边是快速消费时代的需求与利益驱动。
【4】石榴纹里的密码
次日,阿迪力带窜天猴爬上艾提尕尔清真寺的维修脚手架。
“看这些。”他摩挲着柱头褪色的雕花:
四瓣花纹:代表丝绸之路的四个方向,象征喀什作为枢纽的地位;
葡萄藤:隐喻《古兰经》里的天堂河流,寓意生命的丰饶;
石榴裂口:象征喀什“敞开怀抱”,欢迎四方来客。
这些图案不仅是装饰,更是文化的语言。
突然,老人从怀里掏出个布包——是块明代的门楣残片,花纹与清真寺的如出一辙。
“六百年了,刀法没变。”他握着窜天猴的手按在木纹上,“你摸,是不是热的?”
真的。
阳光晒透的木头深处,传来细微的、心跳般的颤动。
这一刻,不是技术,而是情感的共鸣。阿迪力告诉窜天猴,维吾尔族人相信,木头是有灵魂的,只有用心去雕刻,才能让它“活”起来。
【尾声】抖音里的“非遗阻击战”
三个月后,喀什旅游局账号发布了一段视频:
阿迪力带着孙子直播雕刻过程,小孩用传统工具雕出了一个钢铁侠面具,传统与潮流碰撞出新的火花;
窜天猴的“翻车作品”被做成文创橡皮章,收益用于老城修缮;
那车假古董最终变成了学生练习用的“打假教材”,成为非遗教育的一部分。
最后一条弹幕来自阿迪力本人:
“巴朗子,你刻的石榴——发芽了。”
这句话,既是对窜天猴成长的肯定,也是对传统文化生命力的礼赞。
? 文化知识点补充
西域建筑装饰:融合了□□几何纹、中原雕花技法与佛教卷草纹,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工具哲学:传统雕刻强调“顺木之性”,尊重木材的天然纹理,与日本“木目雕”理念不谋而合。
石榴象征:在维吾尔文化中代表团结与繁荣,寓意“一颗石榴千粒籽,千粒籽心向一处”。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