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开幕当日,场馆外的喷泉随着音乐节奏变换造型,五颜六色的灯光映照在玻璃幕墙上。范阳穿着简单的藏青色中式长衫,背着装满备用折纸的帆布包,跟着熙熙攘攘的人流走进场馆。李明则抱着工具箱跟在后面,时不时紧张地回头确认装置是否安全运输。
非遗创新展区位于场馆中心位置,范阳的展位被安排在拐角处。隔壁展位是一位制作金属花丝镶嵌的老师傅,金丝在他手中穿梭交织,宛如流动的星河。"小伙子,别紧张。"老师傅笑着递来一颗水果糖,"手艺这东西,越沉得住气越有味道。"
布展时,苏晴带着团队赶来帮忙。戏剧学院的学生们忙着调试音响,机械工程师趴在地上检查线路。突然,人群中传来骚动,几个戴着工作牌的人簇拥着一位西装革履的中年男人走来。"那是本届博览会的总策划张鸿年,出了名的严苛。"苏晴小声提醒。
张鸿年在每个展位前驻足点评,走到范阳的装置前时,他的眉头皱了起来:"这堆纸和电线搭起来的东西,确定能叫艺术品?"周围的议论声让李明脸色发白,范阳却弯腰从帆布包里取出一个折纸书签,递给张鸿年:"先生...请...等开场。"
随着博览会正式开幕,场馆内的人潮逐渐密集。范阳站在展位后方,看着来来往往的参观者。大部分人只是匆匆瞥一眼就离开,偶尔有几个孩子被折纸造型吸引,却也被家长拉走。李明有些坐不住了:"要不要主动介绍?"范阳摇摇头,静静等待着。
临近中午,一群外国参观者在翻译的陪同下走进展区。为首的金发女士突然停在范阳的展位前,她的目光被装置上微微颤动的折纸蝴蝶吸引。"这是...中国的皮影戏?"她用不太流利的中文问道。范阳微笑着点头,按下装置开关。
柔和的灯光亮起,折纸幕布缓缓展开。当皮影人物伴着音乐登场时,金发女士惊呼出声。更让众人惊叹的是,随着故事推进,折纸场景开始变换——被火焰烧过的山峦逐渐展开成盛开的花海,残缺的凤凰在光影中重生。人群开始聚集,快门声此起彼伏。
"太不可思议了!"一位戴着贝雷帽的艺术爱好者挤到前排,"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竟然能如此巧妙!"人群中突然有人喊道:"这不是在纽约大都会展览的那个中国少年吗?"议论声瞬间炸开,越来越多的人围拢过来。
张鸿年不知何时再次出现,他站在人群后方,目光紧紧盯着装置。当故事进入**,折纸凤凰化作万千纸片飞向空中时,他不由自主地鼓起掌来。结束后,他主动走到范阳面前:"年轻人,是我看走眼了。这个作品,我想推荐到博览会特别展区。"
就在这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传来。一个穿着红色汉服的小女孩哭着挤到前排:"我的风筝...挂到树上了!"原来她在馆外草坪放风筝时,线突然断了。范阳二话不说,从帆布包里掏出几张彩纸,当场折起风筝。围观的人群安静下来,看着他的手指翻飞,短短几分钟,一只栩栩如生的纸鸢便出现在众人眼前。
"谢谢大哥哥!"小女孩破涕为笑,拿着风筝跑开。这一幕被媒体记者全程记录,当晚就登上了博览会的官方新闻。"折纸少年不仅会创作艺术,更用手艺温暖人心"的标题下,配着范阳低头折纸的照片。
博览会的最后一天,范阳的展位前排起了长队。人们不仅是为了观看装置,更想亲眼目睹他现场折纸的技艺。有位老奶奶握着他的手感慨:"看到你,就想起我那会做纸鸢的爷爷,可惜这手艺..."范阳从口袋里掏出一个折纸教程手册递给她:"奶奶...您可以...教给更多人。"
闭展时,李明累得瘫坐在地上,脸上却挂着灿烂的笑容:"范阳,我们成功了!"范阳收拾着散落的彩纸,目光落在角落一个未完成的折纸作品上——那是他为下一个项目准备的雏形。远处,苏晴朝他挥手,示意有新的合作邀约;周师傅带着几个学徒,正好奇地打量着装置。
夕阳的余晖透过场馆玻璃洒进来,给折纸作品镀上一层金色。范阳想起《计然篇》中"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的智慧,荣誉与掌声固然耀眼,但真正重要的,是让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的土壤里生根发芽。而他的旅程,才刚刚开始。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