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风波平息后,青云古庙的院子里反而比往日更加热闹。老院士带来的科研团队常驻了下来,他们与范阳的团队形成了奇妙的化学反应——穿着白大褂的研究员会蹲在地上和孩子们一起折纸,而周师傅教的编竹手艺竟启发了工程师改良设备外壳的结构。
这天清晨,范阳正在教几个小学生折"会走路的纸螃蟹",突然听到厢房传来激烈的争论声。他悄悄走近,只见老院士和一位年轻博士正争得面红耳赤。"这些古代机关设计根本无法满足现代工业标准!"博士推了推眼镜,"我们必须用全新的材料和算法!"老院士气得直拍桌子:"可那样就失去了传统智慧的灵魂!"
范阳轻咳一声走进房间,从口袋里掏出个用草茎和麻绳编织的小物件——那是他照着古籍复刻的"诸葛连弩"简化版,虽然没有杀伤力,却能连续弹出折纸箭矢。"或许...不用争。"他将小物件放在桌上,"就像...折纸要选合适的纸,科技和传统...也要找平衡点。"
这句话让房间陷入沉默。老院士若有所思地拿起连弩模型,突然笑道:"小范说得对!我们可以做个'古今对话'的项目,把古代机关术做成模块化组件,和现代智能设备结合!"博士起初还皱着眉头,但当范阳现场用折纸演示齿轮传动原理时,他的笔记本上很快记满了公式。
项目启动后,第一个难题出现在材料选择上。团队想复原一种古代的"自走灌溉车",但现代金属部件太重,不符合原作轻便灵活的特点。范阳带着大家跑遍了周边的手工艺作坊,在一位竹编老艺人那里得到灵感——用碳纤维强化竹材替代金属,既保留传统质感又满足承重需求。
制作过程中,福利院的孩子们成了特殊的质检员。"这个车轮转起来声音太大啦!"小芳趴在地上听转动的竹轮,"就像下雨天打雷!"孩子们天真的比喻反而让工程师找到问题关键,他们模仿古代车轮镶嵌青铜轴承的方式,在竹轮轴心加入微型陶瓷滚珠。
当改良后的灌溉车在试验田缓缓启动时,围观的人群发出惊叹。车子不仅能自动沿着田埂行进,遇到障碍物还会像古代机关兽一样灵巧转向。老陈激动地摸着车辕:"和我在族谱上看到的图一模一样!"更令人惊喜的是,车子运行时产生的动能还能通过内置装置转化为电能,为田间的驱虫灯供电。
这个成果很快引起了教育部门的关注。市里决定在青云古庙设立"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研学基地。开放日那天,来自各地的师生挤满了院子。一位戴着圆框眼镜的中学老师指着墙上的折纸机关示意图,对学生们说:"你们看,这些折痕就像数学里的几何原理,古人早就掌握了!"
然而,随着影响力扩大,新的问题也接踵而至。一家知名科技企业提出高价收购古代机关术的专利使用权,条件是将技术应用于高端智能家居,产品定价预计超过普通家庭承受范围。团队内部为此产生分歧,李明认为"好技术就该获得相应回报",而苏晴担心这样会背离普惠大众的初衷。
范阳没有立刻表态,而是带着团队去了附近的老旧社区。他们看到一位坐轮椅的老人费力地开关窗户,看到独居奶奶总忘记关煤气。回来的路上,他折了一只会感应光线的纸蜻蜓——当车灯照过来时,蜻蜓翅膀会自动闭合。"《计然篇》说'平粜齐物',"他轻声说,"真正的智慧...应该像阳光和空气,人人都能享受。"
最终,团队婉拒了企业的收购,转而与公益组织合作。他们开发出一系列低成本的智能辅助设备:用折纸机关原理制作的自动开窗器,结合古代计时器设计的煤气提醒装置。这些设备在社区试用时,那位坐轮椅的老人握着范阳的手,眼泪滴在他的衣袖上:"孩子,你让我又能晒到太阳了。"
深秋的夜晚,范阳站在古庙的银杏树下,看着李明和研究员们还在调试新设备,苏晴带着孩子们在灯笼上绘制机关图。老院士抱着一摞古籍走过,笑着说:"小范,有个大学想请你去讲课!"范阳摇摇头,折了片金色的纸银杏叶别在老人胸前:"我还是...更想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折出未来。"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