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青云古庙,银杏叶如金色蝴蝶般簌簌飘落。范阳蹲在庙前的水渠边,将几片完整的银杏叶洗净压平,准备用来制作新的折纸作品。远处传来孩子们的嬉闹声,福利院的小芳正带着一群小学生,用竹枝和麻绳搭建微型水车。
"范老师,有人找!"豆豆的喊声打断了他的思绪。抬头望去,只见一辆低调的商务车停在庙门口,下来的是位身着素雅旗袍的中年女士,身后跟着几位捧着礼盒的随从。"范先生,久仰大名。"女士微微欠身,声音温润如玉,"我是'墨韵斋'的阁主沈清韵,经营着几家传统文化体验馆,想邀请您合作办展。"
范阳刚要婉拒,沈清韵却笑着打开其中一个礼盒。里面并非金银玉器,而是一本泛黄的《天工开物》手抄本,边角处还夹着几页用娟秀小楷写的批注。"这是家祖父留下的珍藏,"她轻轻抚摸书页,"我知道您向来不重名利,但这些古籍不该束之高阁。"
这个提议让范阳陷入沉思。他想起《计然篇》中"时用则知物"的道理,或许让更多人接触到古代典籍中的智慧,才是更好的传承方式。经过半个月的商议,双方决定在市中心的文化广场举办"典籍里的智慧"沉浸式展览。
筹备过程中,团队遇到了新的挑战。如何让晦涩的古籍内容变得通俗易懂?范阳带着李明和苏晴,将《齐民要术》里的农耕技术折成动态纸模,把《梦溪笔谈》中的科学原理做成互动机关。姜老则发挥专长,用铁皮和木料复刻出书中记载的古代器械。
展览开幕当天,文化广场排起了长队。刚走进场馆,参观者就仿佛穿越回古代:地面铺着投影的"水流",踩上去会泛起涟漪;墙壁上的折纸山水随着脚步移动变换景色。在《天工开物》展区,范阳现场演示用折纸还原古代造纸术,一张普通的彩纸经过"浸泡""晾晒",竟真的变成了带有纹理的"宣纸"。
"爸爸快看!这个织布机是活的!"一个小女孩指着姜老制作的木质织布机模型惊呼。只见模型中的梭子自动来回穿梭,旁边的折纸小人还会做出调整丝线的动作。人群中不时传来惊叹声,有位白发教授红着眼眶说:"我研究古籍一辈子,今天才真正看到它们'活'了过来。"
然而,展览的火爆也引来了争议。某知名学者在社交媒体发文质疑:"用折纸儿戏解读古籍,简直是对传统文化的亵渎!"这条动态迅速引发讨论,不少人跟风批评展览不够严谨。面对网络上的质疑声,范阳没有回应,而是默默准备了一场特别的活动。
他邀请那位学者和一众文化界人士来到青云古庙,在银杏树下摆开长桌。范阳先是展示了团队整理的古籍研究资料,详细讲解每一个折纸模型背后的考据。接着,他让福利院的孩子们现场表演"典籍故事剧"——用折纸道具演绎《本草纲目》里的采药故事,用竹制机关模拟《九章算术》中的数学原理。
"爷爷,您看这个!"豆豆举着用折纸做的"指南车"跑到学者面前,"只要转动这个齿轮,小鸟就会指向南方!"学者接过模型,仔细观察齿轮咬合的精妙设计,久久没有说话。临走时,他主动握住范阳的手:"是我狭隘了。原来让古籍'活'起来,真的可以用这样的方式。"
展览结束后,"墨韵斋"的分馆里多了常设的"智慧工坊"。范阳定期前往授课,教孩子们用折纸理解典籍中的知识。他还将课程录制成视频,配上多国语言字幕,发布在网络平台上。某天深夜,他收到一条来自非洲的留言:"您的视频让我第一次读懂了《孙子兵法》,原来古老的东方智慧离我们这么近!"
冬日的第一场雪落下时,范阳站在古庙的窗前,看着李明和苏晴在院子里安装新设计的"古籍光影装置"。姜老教几个学徒制作会讲故事的铁皮书,老安则在廊下教外国留学生写毛笔字。他折出一只纸鹤,轻轻放在窗台上。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