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过后,周庄镇的柳条抽出嫩绿的新芽。主题乐园的"经纬坊"里,一场别开生面的活动正在筹备。范阳和林西蹲在地上,摊开一张巨大的设计图纸,图纸上密密麻麻标注着从全国各地收集来的纺织纹样。"你看这个,"林西用铅笔指着图纸右下角,"这是湘西土家族的西兰卡普纹样,我们能不能把它做成会变换图案的折纸屏风?"
范阳没有立刻回答,而是起身走到工坊角落,捧出一个古朴的木盒。盒中整整齐齐码着数百张泛黄的丝绸残片,每一片都标注着年代和出处。"去年在南京修缮古宅时发现的,"他小心翼翼地拿起一片唐代缠枝纹绢布,"古人织就这些纹样,用的不仅是丝线...还有光阴。"
两人的讨论被一阵清脆的铃铛声打断。老安推着装满新鲜蔬菜的手推车走进来,车斗里还坐着两个福利院的孩子。"给你们送菜来了!"老安笑着掀开盖布,露出水灵灵的青菜,"顺便让孩子们见识见识大场面。"小芳和豆豆立刻蹦下车,好奇地凑到图纸前,指着上面的图案叽叽喳喳讨论起来。
就在这时,工坊的门被推开,陆明薇风风火火地闯进来,手中的胶片相机还挂着水珠。"快!周庄镇西头的老染坊要拆了!"她气喘吁吁地说,"我刚才路过,看到工人们已经在搬机器了!"范阳脸色一变,抓起外套就往外跑,林西、姜老等人也纷纷跟上。
赶到染坊时,现场已经围满了人。几位白发苍苍的老匠人蹲在地上,抚摸着斑驳的染缸,眼眶泛红。"这染坊是我爷爷的爷爷传下来的,"一位老师傅哽咽着说,"到我这儿,怕是要断在推土机下了。"范阳走到染缸前,指尖划过缸壁上沉淀的彩色痕迹,突然想起《计然篇》中"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的未雨绸缪之道。
"能不能...把染坊搬到乐园?"范阳转身看向染坊老板。老板是个中年汉子,苦笑着摇头:"谈何容易,这些老物件搬一次就散架了,再说...谁会花钱看这些老古董?"陆明薇立刻举起相机:"我拍纪录片!就拍染坊重生的故事!"姜老也摸着胡子点头:"我带着徒弟来修机器,保证还原得一模一样!"
经过半个月的协商与筹备,染坊搬迁工作正式启动。范阳带着团队制定了详细的搬迁方案:每一块青砖、每一根梁柱都编号记录,染缸用特制的支架固定运输。搬迁过程中,他们发现染坊地下藏着一个地窖,里面堆满了尘封的染布配方古籍,泛黄的纸页上,用毛笔详细记载着从植物染料提取到色彩调配的完整工艺。
"这可是宝贝!"老院士戴着老花镜仔细翻阅古籍,激动得声音发颤,"这些配方比现代化学染料环保多了,完全可以复原!"范阳立刻组织专家和老匠人成立研究小组,在乐园里搭建临时实验室。豆豆和小芳主动当起"小助手",帮着采摘各种植物,看着紫苏、蓝草、栀子在大锅里煮出鲜艳的汁水,孩子们惊叹不已。
然而,复原传统染色工艺并非一帆风顺。第一次尝试用蓝草染布时,布料始终无法呈现纯正的靛蓝色。老匠人们围坐在一起,对照古籍反复推敲,最终发现是发酵环节出了问题——现代的水温调控设备,反而破坏了古法发酵需要的微妙环境。范阳提议改用陶制水缸,利用乐园池塘的天然水温,经过七天七夜的等待,当第一匹靛蓝布从染缸中取出时,在场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染坊在乐园重建完成那天,周庄镇的居民们自发前来庆贺。老染坊的老师傅们穿上传统服饰,现场展示扎染、蜡染技艺。游客们排着长队体验染布,当他们拿着自己亲手染制的方巾、围巾时,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一个小女孩举着染成淡紫色的手帕,跑到范阳面前:"叔叔,我要把这个送给妈妈,告诉她这是用紫苏染的!"
这天傍晚,范阳站在染坊的阁楼里,看着夕阳将染布架上的布料染成金色。楼下传来孩子们的欢笑声,姜老正在教游客调试染坊里的木质传动装置,陆明薇举着相机捕捉精彩瞬间。他折出一只纸蝴蝶,轻轻放在刚染好的丝绸上,蝴蝶的影子与布料上的花纹融为一体。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