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挂断后的那一整夜,苏晚几乎未曾合眼。委屈、不甘、还有一种被最亲近之人轻视的憋闷,在她胸腔里反复灼烧。林哲那句“别想那些有的没的”像一根刺,扎在她因为那个绝妙创意而兴奋不已的神经上。她对着电脑屏幕上那份充满了激情与想象的“废墟新生”策划案初稿,第一次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孤独。仿佛她正站在一个通往新世界的大门前,兴奋地想要与人分享门后的瑰丽奇景,却被最信任的引路人坚定地告知,那只是海市蜃楼,危险且虚无。
这种情绪一直持续到第二天清晨。她顶着微肿的眼圈,浑浑噩噩地去上课,讲台上教授的声音仿佛隔着一层厚厚的玻璃,模糊不清。她所有的精神都用来反复咀嚼那份策划案和林哲的反对,像一头困兽,在自我肯定与外部否定之间疯狂冲撞。
(起:无声的早餐与刻意的疏离)
中午下课后,她低着头快步走向食堂,只想随便吃点东西然后找个地方静静。然而,刚走出教学楼,就看到那个熟悉的身影倚在梧桐树下,手里拎着一个印着学校食堂logo的纸袋。
是林哲。
他看起来也有些疲惫,眼下的淡青色显示他可能也休息得不好,但眼神依旧清亮,带着一种复杂的、混合了担忧和某种下定决心的情绪。
“晚晚。”他走上前,声音比昨晚电话里温和了许多。
苏晚脚步一顿,心里五味杂陈。她想质问他,想把自己的策划案摔在他面前让他看清楚这不是“有的没的”,但更多的是一种莫名的委屈,让她鼻子发酸,只想掉头就走。她硬生生忍住,只是抿紧了嘴唇,没有应声。
“给你带了豆浆和包子,是你喜欢的香菇青菜馅。”林哲将纸袋递过来,语气带着小心翼翼的试探,“我们……找个地方坐坐?”
苏晚沉默地接过纸袋,温热的触感从指尖传来。她没有拒绝,也没有同意,只是转身朝着不远处人迹罕至的小花园走去。林哲默默跟上。
两人在一条石质长凳上坐下,中间隔着一拳的距离。初秋的阳光透过稀疏的枝叶洒下,光斑在两人身上跳跃,却驱不散那股凝滞的气氛。
苏晚低头,小口小口地吃着包子,味同嚼蜡。她在等,等林哲开口,等他继续昨晚那种“脚踏实地”的说教。她已经打定主意,无论他说什么,她都要坚持自己的想法。甚至,她在心里已经开始盘算,如何绕过林哲,自己去联系“镜界”的陈总监,或者寻找其他可能的合作方。一种破釜沉舟的叛逆在她心底滋生。
(承:出乎意料的转折与严谨的“诊断”)
然而,林哲并没有立刻说话。他只是安静地等着她吃完,然后从自己随身的双肩包里,拿出了一个厚厚的、略显陈旧的牛皮纸文件夹,递到了苏晚面前。
苏晚疑惑地看向他。
“打开看看。”林哲的目光平静,带着一种鼓励。
苏晚迟疑着接过,打开文件夹。里面并非她想象的什么教科书或者论文资料,而是一叠打印得密密麻麻的A4纸,上面有图表、有数据分析、有手写的批注,字迹是林哲那熟悉的、清隽有力的笔体。
最上面一页的标题,赫然写着:《关于“废墟新生”主题艺术展暨商业活动的初步可行性分析与风险评估(草案)》。
苏晚猛地抬起头,难以置信地看向林哲,心脏像是被什么东西狠狠撞了一下。
“你……你什么时候……”
林哲微微扯了下嘴角,露出一丝带着疲惫的笑意:“昨晚挂了你电话,我睡不着。你那么兴奋,我想,能让你这么激动的事情,一定不只是异想天开。我可能……反应过度了,对不起。”
他顿了顿,神情变得严肃而专注:“所以,我试着用你提到过的‘废墟’、‘新生’、‘艺术展’这些关键词,结合我查到的一些关于濠门西区拆迁规划、当前文化活动市场、以及小型创业项目启动的通用模型,做了这份初步分析。我不是否定你的创意,晚晚。恰恰相反,我认为这个想法极具爆发力和独特性,有成为爆款的潜质。”
他的话语,像一把精准的钥匙,瞬间打开了苏晚心中那把委屈的锁。原来,他昨晚的反对,并非源于对她能力的轻视,而是出于本能的保护欲。而更让她震动的是,他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保护上,而是选择用他最擅长的方式——理性的分析和扎实的调研,来真正地“走进”她的世界,来理解和支持她。
(转:抽丝剥茧的可行性报告)
“你看这里,”林哲凑近一些,手指点在那份报告的第一部分,“市场空白与需求分析。我查了近两年濠门市举办过的所有大型艺术展览和品牌发布会,同质化严重,多数集中在美术馆、会展中心。‘废墟’这个概念,目前是市场空白,具备极强的稀缺性和话题性,容易引发媒体和公众的自发传播。”
他的手指下移,点到一张简单的柱状图:“成本优势。你选择的场地,几乎是零成本。这为项目启动提供了极大的灵活性,可以将资金集中在核心的内容制作和嘉宾邀请上。我粗略估算,如果控制得好,启动资金可能远低于一场同等影响力的传统活动。”
接着,他翻到下一页,上面罗列了七八条可能遇到的问题:“风险评估与应对策略。这是重点。我想到几个关键问题:第一,安全性。拆迁工地存在高空坠物、地面不稳、裸露钢筋等隐患,必须聘请专业的安全评估团队进场勘查,并购买足额的公众责任险。第二,政府许可。在这种地块举办商业活动,需要协调城管、消防、安监等多个部门,获取临时占用许可,流程复杂,需要找到有经验的公关公司或律所协助。第三,基础设施。废墟没有水电、没有卫生间,这些都需要临时搭建,成本和技术要求都不低。第四,天气因素。户外活动完全依赖天气,需要有备用的室内方案或雨天预案……”
他一条条分析下去,逻辑清晰,思维缜密,将苏晚脑海中那个浪漫而宏大的构想,瞬间拉回到了充满细节和挑战的现实地面。苏晚听着,心中的激动渐渐被一种沉甸甸的认真所取代。她发现,自己之前完全沉浸在了创意带来的兴奋中,而林哲所指出的这些问题,每一个都是足以让项目夭折的致命关卡。
“还有,”林哲翻到报告的最后一页,上面画着一个简易的商业模式画布,“盈利模式与资源整合。我们不能只把它当成一次性的艺术活动。它可以有几个变现点:一是向受邀参展的品牌方收取高额的冠名或赞助费,利用其独特性;二是限量发售门票,针对高端和艺术人群;三是活动衍生的媒体内容版权销售。关键在于,你需要找到第一个愿意为你这个‘疯狂’想法买单的‘锚定品牌’,用它的信誉为你背书,吸引其他资源。”
他抬起头,目光灼灼地看着苏晚:“晚晚,你的创意是灵魂,是引擎。但它要真正跑起来,需要轮子,需要方向盘,需要遵守交通规则。我做的这些,就是帮你看看,这条路能不能修通,需要哪些材料,可能会遇到哪些路障。”
(合:从创意到商业的蜕变与新的悬念)
阳光渐渐变得温暖而明亮,将两人笼罩其中。之前横亘在彼此之间的那层薄冰,在这份详尽、务实甚至有些冷酷的分析报告面前,悄然融化。
苏晚低头,一遍遍翻看着文件夹里那些凝聚了林哲一夜心血的字迹。那些冰冷的数字、严谨的图表、预判的风险,此刻在她看来,比任何空洞的鼓励都更有力量。他不是给她造了一个梦幻的泡泡,而是给了她一份详细的地图和一把开山的斧头。
“哥……”她抬起头,眼眶有些发热,声音带着哽咽,“谢谢你。”
这一次的谢谢,含义完全不同。不仅仅是感谢他的支持,更是感谢他把她当一个平等的、有能力承担风险的合作者来对待,感谢他用他的方式,为她的梦想注入了坚硬的骨骼。
林哲揉了揉她的头发,这次动作自然了许多,脸上露出了真正释然和欣慰的笑容:“现在,还觉得我是在反对你吗?”
苏晚用力摇头,破涕为笑。
“那好,”林哲合上文件夹,神情再次变得认真,“我们现在面临的核心问题,已经不是‘这个想法好不好’,而是‘如何把它落地’。而落地的第一个,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就是找到那个‘锚定品牌’,以及解决政府许可这个最大的‘路障’。”
他看着苏晚,目光中带着考究和鼓励:“创意是你的,最核心的说服工作,也需要你来做。你打算,从哪里开始入手?有没有可能性的目标?”
问题被清晰地摆在了面前。
苏晚深吸一口气,脑中飞速闪过几个名字。“镜界”公司?他们有时尚资源,但可能缺乏承担此类大型活动的魄力。某个地产开发商?他们或许对城市更新话题感兴趣……一个个可能性被她提出,又被林哲用更现实的商业逻辑逐一分析利弊。
阳光将他们的影子拉长,讨论的声音时而激烈,时而沉思。从浪漫的灵感迸发,到严谨的商业推演,苏晚的“废墟新生”,在林哲的帮助下,正在完成一次至关重要的蜕变。
然而,无论是林哲列举出的那些庞杂的政府审批流程,还是寻找一个愿意为如此前卫且高风险项目背书的“锚定品牌”,都像是两座遥望的高山,横亘在创业的起点。
苏晚握紧了那份沉甸甸的文件夹,眼中燃烧着混合了坚定与忐忑的火焰。
她拥有了最坚实的后盾和最清晰的路线图,但通往“废墟新生”的第一声号角,该由谁,又该如何吹响?
悬念,从创意的可行性,悄然转移到了破局的关键点上。她手中的这份分析报告是强大的武器,但第一场硬仗,需要她亲自走上战场。
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曲献给所有在命运洪流中不屈不挠、向光而生的女性的赞歌。献给所有在逆境中挣扎、不曾放弃希望的灵魂~~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38章 林哲的分析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