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陈宇飞关系的确定,并未如苏晚预想中那般,立刻在她紧绷的生活里掀起惊涛骇浪。相反,它像一股稳定而温和的洋流,悄然改变着她内心的气候。陈宇飞恪守着他“慢慢来”的承诺,他的存在更像一个精准的锚点,在她被工作和回忆拉扯得过于倾斜时,提供一种无声的平衡。他不再需要送花或弹吉他,取而代之的,是在她通宵加班后放在工作室门口的温热早餐,是在她为某个设计瓶颈焦躁时,一个从建筑学角度提出的、往往能另辟蹊径的建议,或者仅仅是在她疲惫不堪时,一个安静陪伴的、无需言语的夜晚。
这种恰到好处的支持,没有侵占她奋斗的空间,反而让她因内心那份隐秘的、被理解的安宁,而滋生出更多的力量。她不再将全部精力用于构建防御工事,一部分心神得以释放,更专注地投向“晩哲”的未来。
(起:势在必行的扩张与理性的抉择)
“废墟新生”事件带来的名气红利,在持续了几个月后,逐渐沉淀为实实在在的品牌认知度和稳定的中高端客户群。订单不再局限于小型沙龙或单一活动,开始出现需要跨部门协调、周期更长、预算也更可观的全案策划需求。苏晚一个人,加上一名兼职助理,已然左支右绌。
她再次翻出林哲留下的分析报告,在“发展路径建议”部分,“构建以创意为核心的整合营销机构”一行字被重点标注。她知道,单打独斗的“工作室”模式,已经无法承载“晩哲”接下来的发展体量和野心。
升级为公司,招募核心团队,建立更规范的运营体系,是势在必行的一步。
这个决定背后,是巨大的风险和更沉重的责任。这意味着固定的办公场地租金、人员薪资、社保支出等硬性成本的急剧增加,也意味着她需要从一名出色的策划人,开始向管理者转型。
她与陈宇飞讨论过,他只是理性地帮她分析了不同办公区位的优劣和租赁成本,并未替她做决定。她也曾在一个深夜,对着林哲的照片默默诉说过自己的犹豫和决心。最终,推动她做出决定的,是那份“连同他的那一份,活出精彩”的誓言——固步自封,算不得精彩。
她动用了林哲留下的那笔“弹药”中剩余的大部分,加上工作室近半年的利润积累,租下了创意园区内一间约八十平米、挑高充足的 loft 办公室,并正式启动了工商变更流程,“晩哲策划工作室”将升级为“晩哲创意策划有限公司”。
(承:艰难的面试与团队的雏形)
办公室还在简单装修,空气中弥漫着油漆和木屑的味道。苏晚已经坐在临时搬来的办公桌前,开始了第一轮招聘面试。
招募员工,远比她想象中艰难。她需要的不只是执行者,更是能在理念上同频、在能力上互补的“同路人”。
前来应聘的人背景各异。有经验丰富但思维僵化的行业“老油条”,开口闭口都是行业套路,对苏晚提出的“独特叙事”和“美学坚持”不以为然;有满腔热情却毫无经验的应届生,需要她投入大量时间培养,远水难解近渴;也有能力尚可,但言谈举止间流露出对“女老板”和“学生创业公司”微妙轻视的人。
几次面试下来,苏晚感到一种深深的疲惫。组建团队,如同在茫茫人海中寻找能严丝合缝拼接在一起的积木,不仅要看形状(能力),更要看材质(品性)和颜色(理念)。
转机出现在一个周五的下午。前来应聘执行策划岗位的,是一个叫沈心怡的女孩。她比苏晚大两岁,之前在另一家小型活动公司工作过一年,履历不算光鲜,但提交的过往案例中,能看出不错的审美和细节把控能力。
面试时,沈心怡不像其他人那样急于展示自己,反而问了很多关于“晩哲”的问题:“我关注了‘废墟新生’那个项目,非常打动我。我想知道,在公司化运营后,‘晩哲’会如何平衡商业项目的盈利要求和这种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创意追求?”
这个问题,直接命中了苏晚正在思考的核心。她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坦诚地分享了自己的困境和坚持:“平衡是动态的,也是痛苦的。但我认为,商业成功和创意理想并非对立。‘晩哲’的核心竞争力,恰恰在于能用独特的创意为商业项目赋能,创造出超越客户预期的价值。这要求我们既要脚踏实地,也不能忘记抬头看星星。”
沈心怡听完,沉默片刻,然后点了点头:“我明白了。我愿意跟着一个还愿意抬头看星星的老板做事。”
她的语气平静,眼神里却有一种找到同类的笃定。
苏晚几乎在那一刻就做出了决定。她需要的就是这种“明白”和“愿意”。
随后,她又招募了一名刚从4A广告公司离职、寻求更大发展空间的设计师张远,以及一名做事细致、有财务背景的行政助理刘晓。
“晩哲”公司的核心团队,初具雏形。
(转:首次团队会议与理念的碰撞)
在新办公室尚未完全散尽气味的环境里,苏晚召开了第一次全员会议。四个人围坐在一张从旧货市场淘来的长木桌旁,气氛有些新奇,也有些微妙的紧张。
苏晚没有搞形式主义,她将目前手头正在跟进的两个最重要项目的brief(需求说明)放在了桌上。一个是本土一个高端家居品牌的年度发布会,预算充足,但客户要求高,竞争激烈;另一个,则是一个公益组织发起的、关于城市流浪动物关怀的街头艺术活动,预算极其有限,但社会意义深远。
“这是我们接下来要打的两场仗。”苏晚开门见山,目光扫过沈心怡、张远和刘晓,“家居品牌发布会,我们必须拿下,这是公司生存和发展的粮草。但流浪动物项目,我也想做,而且要做好。这关乎‘晩哲’的调性和我们内心的价值坐标。”
她将林哲分析报告中关于“价值感焦虑”的警示,转化为更积极的团队理念:“我希望‘晩哲’未来能成为一个标签——不仅代表出色的商业策划能力,更代表一种有温度、有态度的商业向善的力量。”
设计师张远首先发言,他对家居品牌项目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提出了几个颇具视觉冲击力的创意方向。而对公益项目,他虽然也表示支持,但言语间更侧重于如何“低成本地做出效果”。
沈心怡则恰恰相反,她对公益项目倾注了更多的情感和想法,提出了几个非常动人的互动环节设计。对于商业项目,她更关注如何将品牌内核与“晩哲”的叙事风格巧妙结合。
刘晓则默默地记录着大家的发言,适时地提醒着两个项目在预算和时间节点上的冲突。
苏晚听着,看着。她没有急于统一思想,而是敏锐地意识到,这种基于不同性格和关注点产生的“碰撞”,如果引导得当,恰恰能成为团队创造力的源泉。她需要做的,不是压制,而是整合。
(合:新的起点与暗处的考题)
会议结束时,分工明确。张远主导家居品牌项目的视觉创意,沈心怡负责公益项目的策划深化与细节打磨,刘晓统筹后勤与预算控制,苏晚自己则作为总控,负责与客户的关键沟通和最终决策。
散会后,新同事们各自忙碌起来。苏晚独自留在办公室里,窗外已是华灯初上。新办公室的玻璃墙上,用 vinyl 贴上了新设计的“晩哲”logo,在夜色中散发着朦胧而坚定的微光。
公司扩张了,团队建立了。但她知道,这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如何将这几个背景各异、想法不同的人真正凝聚成一个有战斗力的整体?如何在对利润的追求和对初心的坚守间找到那条危险的平衡木?如何应对公司化之后必然增加的内部管理和沟通成本?
这些都是摆在面前,比任何创意策划都更复杂、更耗尽心力的新课题。
陈宇飞发来信息,问她是否下班一起吃饭。她回复说还要忙一会儿。
她站起身,走到玻璃墙前,看着倒映出的、那个愈发清晰干练的自己。
肩膀上的担子,更重了。
但视野,似乎也更开阔了。
“晩哲创意策划有限公司”正式启航。
而风浪,或许才刚刚开始酝酿。那个被她暂时搁置的、“溯光”的邀约,如同深海中的巨兽,依旧在黑暗中静默潜伏,等待着合适的时机,浮出水面,考验这艘刚刚加固完毕的、名为“晩哲”的航船。
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曲献给所有在命运洪流中不屈不挠、向光而生的女性的赞歌。献给所有在逆境中挣扎、不曾放弃希望的灵魂~~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61章 公司扩张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