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宫斗宅斗 > 以爱为名的圈养 > 第70章 灯火相传,生生不息

第70章 灯火相传,生生不息

日内瓦的春日,湖水泛着细碎的银光。在基金会总部顶层的"初心堂"里,李晓雨缓缓走过那面记录了二十五年历程的照片墙。照片从黑白到彩色,从三人挤在旧办公室到全球团队的盛大合影,每一张都在诉说着一个关于心灵与希望的故事。

今天,她将在这里与新一代领导团队进行最后一次正式的工作交接。程瀚、妮拉、卢卡和卡迪尔——这个四年前组建的联席秘书长团队,已经用实力证明了集体领导的智慧与韧性。

"还记得我们第一次在这里开会的情景吗?"李晓雨的声音带着温柔的怀念,手指轻抚过墨小鱼传给她的那本泛黄的工作笔记。

程瀚点点头,眼神中满是敬意:"那时您说,基金会就像一盏灯,不仅要自己发光,还要点亮其他的灯。"

传承不是结束,而是爱的一种延续方式。

交接仪式简单而庄重。没有盛大的庆典,只有核心团队的成员围坐在一起,像家人般分享着这些年的感悟。

"我最近常常想起墨老师说过的话,"李晓雨望着窗外波光粼粼的湖面,"她说我们每个人都是一阵风,重要的是在我们吹过的时候,让多少种子找到了适合生长的土地。"

妮拉轻轻握住她的手:"您和墨老师播下的种子,现在已经长成了森林。"

确实,数据显示:基金会的开源平台已经被翻译成68种语言,在147个国家落地生根。曾经需要基金会直接运营的项目,现在90%以上都由本地团队自主管理。而那些受过帮助的人中,有超过三万人成为了专业的心理工作者,数十万人以各种形式在各自的社区里传递着温暖。

"我们做到了当年不敢想象的事,"卢卡感慨道,"让心理健康的理念真正成为了全球公共产品。"

然而,最让李晓雨欣慰的不是这些数字,而是那些发生在世界各个角落的、细微却深刻的改变:

在蒙古草原上,牧人们把心理健康知识编成了古老的民谣,在放牧时传唱;

在亚马逊雨林中,部落长者将情绪管理的智慧融入了传统仪式;

连南极科考站的科学家们,也创造出了适合极地环境的心理支持方法。

当一种理念开始自己行走,它便真正拥有了生命。

下午,李晓雨独自来到基金会最初的那个小办公室——现在已经被完整保留为纪念馆。这里的一切都保持着二十五年前的样子:斑驳的墙面,吱呀作响的老旧风扇,那张被坐得塌陷的沙发,还有墙上墨小鱼亲手写下的"治愈系心理学"五个字。

她在那张熟悉的旧沙发上坐下,闭上眼睛,仿佛能听见往日的回声——墨鱼温和的指导,张薇清脆的笑声,还有无数个深夜,团队成员们为了一个案例激烈讨论的声音。

"李奶奶?"一个稚嫩的声音在门口响起。

李晓雨睁开眼,看见一个系着红领巾的小女孩怯生生地站在门口,手里拿着参观手册。

"对不起,我是不是打扰您了?"女孩小声说。

"没有,"李晓雨微笑着招手让她进来,"你叫什么名字?"

"我叫小雨,"女孩眼睛亮晶晶的,"妈妈说我出生那天在下雨,而且她最敬佩的人名字里也有个'雨'字。"

李晓雨的心轻轻一动:"你妈妈是..."

"我妈妈叫林悦,"女孩骄傲地说,"她说您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之一。"

记忆如潮水般涌来。那个曾经在虚拟与现实间迷失的女孩,如今已经成为知名的心理学教授,还有了一个如此可爱的女儿。

生命的循环就是这样奇妙——我们照亮的人,终将成为新的光源。

小雨好奇地环顾着这个简陋的房间:"李奶奶,你们就是在这里帮助了那么多人的吗?"

"是的,"李晓雨温柔地说,"而且不止这里。现在在世界上的每个角落,都有人在继续这份工作。"

"我长大了也想做这份工作,"小雨认真地说,"妈妈说要先学会倾听自己的心,才能听懂别人的心。"

那一刻,李晓雨仿佛看见了时光的轮回。她轻轻拥抱了小女孩,在她耳边说:"记住,永远保持这颗愿意倾听的心。"

傍晚时分,当年的小伙伴们不约而同地聚集到了基金会总部。已经退休的张薇特意从中国飞来,刘建也从东南亚的项目点赶回。就连年迈的墨鱼,也通过视频连线加入了这场特别的聚会。

他们没有谈论工作,只是像老朋友一样分享着各自的生活。张薇说起她正在写的书,刘建谈起他在缅甸收养的两个孩子,程瀚展示了女儿最新的画作,妮拉分享了她在北极圈的新发现。

看着屏幕上墨鱼依然清亮的眼睛,李晓雨轻声说:"老师,我们做到了。"

墨鱼微笑着点头:"不,是你们做到了。我只是播下了一颗种子,而你们,让这颗种子长成了能够为更多人遮风挡雨的大树。"

评价一个生命的价值,不在于她拥有什么,而在于她点燃了什么。

夜深了,众人陆续离开。李晓雨最后独自站在总部的露台上,俯瞰着日内瓦的万家灯火。每一盏灯背后,都是一个独特的心灵,都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

她想起这二十五年来遇见的每一个人:那个在清江洪灾中失去一切却依然坚强的老人,那个在云岭村通过编竹筐找回自我的石头,那个在东京街头重新学会对话的年轻人...

这些面孔如同夜空中的星辰,虽然遥远,却永远在她心中闪烁。

程瀚悄悄来到她身边:"需要送您回去吗?"

李晓雨摇摇头,递给他一把钥匙:"这是初心堂的钥匙。现在,它是你们的了。"

程瀚郑重地接过钥匙,就像接过一个时代的嘱托。

"不要害怕改变,"李晓雨最后说,"基金会之所以能走到今天,就是因为我们从不把自己固定在某个模式里。记住,形式会变,方法会变,但那份想要温暖他人的初心,永远不要改变。"

程瀚注视着这位带领他走过十五年的导师,坚定地点头:"我们会的。"

离开总部时,李晓雨没有回头。她知道,是时候让新一代人书写属于他们的故事了。

春夜的微风轻拂着她的白发,带来远处咖啡馆的隐约歌声。她慢慢地走着,像一个最普通的退休老人,融入了这座城市的夜色中。

但在她的心中,灯火依然通明。因为她知道,在这个世界的各个角落,还有无数个"李晓雨"和"墨小鱼"正在继续着这份温暖的事业。他们或许叫别的名字,用着不同的方法,但都怀着同样的愿望——让每一个心灵都能被看见,被理解,被温暖。

生命会老去,故事会翻页,但希望永远年轻。

而在基金会总部,程瀚站在李晓雨刚才站过的位置,看着楼下她渐渐远去的背影。他打开手机,在联席秘书长群里发了一条消息:

"明天上午九点,初心堂见。我们有新的故事要开始了。"

夜色渐深,但日内瓦的灯火依然明亮,如同人类心灵中永不熄灭的希望之光,一盏接着一盏,一代传着一代,在这颗蓝色的星球上,生生不息地闪耀着。

生命会老去,灯火会更迭,但'治愈'这件事本身,已在人间,生生不息。

亲爱的书友们,

写完第七十章,我的内心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感动。看着李晓雨将初心堂的钥匙交给新一代团队,我不禁想起我们共同走过的这段旅程。

不知道你们是否也和我一样,在这个温暖的春日,感受到了传承的力量?就像墨小鱼将火炬传递给李晓雨,现在李晓雨又将这份使命交给了程瀚他们。改变的是执灯的人,不变的是那盏照亮心灵的灯火。

这让我想起一位书友的分享,她说在阅读这个故事的过程中,自己也从一个需要被倾听的人,变成了能够倾听他人的人。这种转变,或许就是"治愈"最美好的模样。

虽然李晓雨即将开启人生的新篇章,但我们的故事还在继续:

程瀚团队将如何带领基金会迎接新挑战?

那些散布在世界各地的"希望种子"将会如何成长?

在新的时代里,"治愈系心理学"又将焕发出怎样的光彩?

我很想知道你们的期待:

你们最想看到故事如何发展?

在新的篇章里,你们希望看到哪些新的人物和故事?

在你们看来,基金会未来可能面临哪些新的挑战?

每一次看到你们在评论区的热烈讨论,都让我更加确信:这个故事之所以鲜活,正是因为有了你们的参与和想象。让我们继续携手,在这个充满温暖的世界里,一同见证更多的可能。

衷心感谢你们的持续陪伴,

你们的伙伴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70章 灯火相传,生生不息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AI指令调到冷脸上司后

八戒八戒,心肠不坏

狩心游戏

画皮鬼怎么哭

春坊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