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宫斗宅斗 > 一代文宗苏东坡 > 第6章 为母守丧尽孝义

第6章 为母守丧尽孝义

卷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在距离眉州不到一百公里的乐山,古称嘉州,坐落在大渡河、青衣江、岷江三江交汇之处,有一座始建于唐朝开元元年(713年)至贞元十九年(803年)历时九十年完工的弥勒大佛,即现今闻名遐迩的乐山大佛。相传每逢大灾大难、伟人辞世或重大喜庆事件,乐山大佛都会闭眼流泪,或因痛苦哀悼,或因喜极而泣。

关于大佛不时闭眼的传说由来已久,自古有之。据野史记载,在宋朝嘉佑二年(1057年),大佛也曾闭眼一次。民间对此有诸多猜测,一说当年北宋举行了科举千年第一考,眉州籍苏轼、苏辙兄弟双双中进士,宋仁宗赞誉其为“后世选出的两位宰相”,后来苏轼、苏辙均成为朝廷重臣,苏辙更是官至副宰相,苏洵、苏轼、苏辙还并列唐宋八大家,大佛因此喜极而泣;另一说则认为大佛闭眼是为悼念程夫人辞世,三苏一程,程夫人成就了三苏,无论艺术还是政治成就均在中国历史上独树一帜,她与孟母、岳母、陶母、欧母并称古代五大贤母。无论是因悲伤而闭眼,还是因喜悦而流泪,大佛闭眼的传说仅仅是民间对未知自然的一种臆想。

“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碎琉璃脆”。程夫人的英年早逝给苏家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沉重的打击。自此,苏洵痛失贤德的妻子,苏轼和苏辙失去了贤良的母亲,王弗、史氏则失去了一位贤明的婆婆,眉州纱縠行亦失去了一位精明能干的总经理和致富的领路人。

程夫人的骤然离世,使王弗和史氏顿时失去了主心骨,苏家的天仿佛瞬间崩塌。妯娌二人抱着婆婆的遗体,悲痛欲绝,嚎啕大哭。在过去的两年里,一直病痛缠身的婆婆在两位儿媳的悉心照料下,生活得以轻松许多,身体状况也逐渐好转,变得硬朗起来。

一年前,苏洵见程夫人的身体日渐康复,便与她商议送两个儿子前往京城参加科举考试。当得知太守张方平推荐两兄弟前往汴京应试时,程夫人早早地为丈夫和孩子们打点好了行囊,并一再催促苏洵带着孩子们尽快启程赴京。

然而,苏洵、苏轼和苏辙离开眉州后,程夫人又开始担忧丈夫和孩子们的旅途安危。蜀道艰险,通信不畅,一连半月未收到他们的音讯,程夫人忧心如焚,病情骤然恶化,最终不幸撒手人寰。

苏洵、苏轼、苏辙接到眉州发来的加急快报时,父子三人正沉浸在兄弟二人双双高中的巨大喜悦之中。苏洵刚刚写好准备发往眉州的加急快报,打算与妻子儿媳一同分享这份喜悦。然而,喜报尚未发出,便先收到了眉州的加急快报。当接过驿官递来的“先夫人卒,请速归”几个字时,父子三人如遭当头棒喝,苏洵顿时两眼昏花,一头栽倒在驿馆的门槛上。苏轼、苏辙兄弟急忙扶起父亲,捡起掉落在地上的快报,父子三人抱头痛哭。

根据儒家礼制,母丧被视为头等大事,即便官居宰相高位,也须立即归隐,守丧二年三个月后方可重返职场。苏洵、苏轼、苏辙三人迅速上书朝廷,请求告假还乡。宋朝时期,从汴京前往眉州的交通路线主要有三条:

第一条是陆路西线,自汴京出发,经洛阳、郑州,过潼关,沿秦岭北麓至凤翔,再经宝鸡、汉中,翻越秦岭,通过金牛道或米仓道进入四川,最终抵达眉州。此线路虽距离较短,但需穿越险峻的秦岭山路,适合少量人员或轻装出行。

第二条是中线水陆结合路线,从汴京沿汴河至淮河,转长江至荆州,弃船登岸,经荆门、襄阳,过南阳、洛阳,再沿陆路前往眉州。此路线前期水路平稳,后期陆路较长,需多次换乘交通工具,适宜携带较多物资或家眷同行。

第三条是东线水路路线,从汴京沿汴河至扬州,渡长江至瓜洲,再沿长江逆流而上,经金陵、鄂州、夔州,穿越三峡,最终抵达眉州。此路线以全程水路为主,行程虽长,但相对平稳,适合大规模人员或物资运输。

因事情紧迫,苏轼三父子决定沿来时的陆路返回。父子三人昼夜兼程,马不停蹄,人不卸鞍,快马加鞭,原本需半月有余的路程,仅用十日便赶至眉州家中。踏入家门,只见院墙坍塌,屋顶破损,家中哀嚎一片。王弗、史氏两位儿媳身披孝服,昼夜守候在程夫人遗体旁。为防止遗体腐臭,妯娌二人轮番驱赶蚊虫,邻里亦协助在遗体四周放置冰块。依照儒家礼制,母亲遗体需由儿女亲自沐浴更衣后入殓。

中年丧女,老年丧妻,苏洵悲痛至极,几近崩溃。在苏轼、苏辙兄弟为程夫人入殓之际,苏洵悲痛欲绝,几乎昏厥。他抱着程夫人的遗体,心中满是悔恨与悲痛。苏洵悔恨自己在八娘离世一事上考虑不周,给程夫人内心带来了伤害;他悲痛自己年轻时不懂事,努力太晚,致使程夫人一生操劳,未曾享受半点福分,悲痛之中,泣不成声:

呜呼!

与子相好,相期百年。不知中道,弃我而先。

我徂京师,不远当还。嗟子之去,曾不须臾。

子去不返,我怀永哀。反复求思,意子复回。

人亦有言,死生短长。苟皆不欲,尔避谁当?

我独悲子,生逢百殃。有子六人,今谁在堂?

唯轼与辙,仅存不亡。咻呴抚摩,既冠既昏。

教以学问,畏其无闻。昼夜孜孜,孰知子勤?

提携东去,出门迟迟。今往不捷,后何以归?

二子告我:母氏劳苦。今不汲汲,奈后将悔。

大寒酷热,崎岖在外。亦既荐名,试于南宫。

文字炜炜,叹惊群公。二子喜跃,我知母心。

非官实好,要以文称。我今西归,有以藉口。

故乡千里,期母寿考。归来空堂,哭不见人。

伤心故物,感涕殷勤。嗟予老矣,四海一身。

自子之逝,内失良朋。孤居终日,有过谁箴?

昔予少年,游荡不学。子虽不言,耿耿不乐。

我知子心,忧我泯没。感叹折节,以至今日。

呜呼死矣,不可再得!安镇之乡,里名可龙。

隶武阳县,在州北东。有蟠其丘,惟子之坟。

凿为二室,期与子同。骨肉归土,魂无不之。

我归旧庐,无不改移。魂兮未泯,不日来归。

苏轼父子在家附近的一处名为“老翁泉”的山坡下,精心挑选了一块风水宝地作为苏家的墓地。据当地居民所述,之所以称此地为老翁泉,是因为每逢月夜明亮时,总有一位老者端坐在泉边的石上,而当有人靠近,老翁便悄然隐入泉水中。后来,苏洵与程夫人合葬于此,后人因此尊称苏洵为苏老泉。在程夫人下葬的那一天,半个眉州城的民众纷纷前来,共同送别这位贤良才德的妇人,为她送上最后一程。

程夫人不仅是苏家的贤媳,更是苏家的福星;她不仅是苏洵的贤妻,也是其良友;不仅是苏轼、苏辙的贤母,更是兄弟俩的良师。然而,程夫人在四十八岁时不幸离世,未能亲眼目睹丈夫的晚成大器和两个孩子的高中进士。更为遗憾的是,这位流芳千古的一代贤母,仅留下了姓氏“程”,却未留下她的芳名,成为了一位真正的“无名英雄”。不仅老版《眉山县志》中关于她的词条仅以“程夫人”三字冠名,即便是三苏父子浩如烟海的诗文中,也对她只字未提。这究竟是程夫人为了苏家崛起而甘愿隐名?是封建礼教男尊女卑的不公所致?还是另有他因?总之,这无疑是一桩千古之谜。

常言道,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母爱如同大海,只求付出不求回报;母爱如同春雨,润物无声却孕奇蓄秀。程夫人短暂的一生,无疑是对母爱最美丽、最伟大的践行。“妇人柔顺足以睦其族,智能足以齐其家,斯已贤矣”(司马光《苏主簿夫人墓志铭》)。女性的温柔良驯,能使整个家族和睦;女性的智慧能干,能让一个家庭兴旺,这正是所谓的“贤惠”。司马光对程夫人贤惠的内涵,给予了准确而深刻的诠释。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苏轼、苏辙兄弟能光耀苏门,成为文坛巨擘、国家栋梁,一代贤母程夫人功不可没。能拥有这样的母亲,苏氏兄弟何其幸也!能养育出苏轼、苏辙这样的孩子,苏母程夫人又何其贤也!

程夫人不仅在苏家兄弟的成长中倾注了无尽心血,更在苏洵远行、家庭重担落在她肩头时,以柔弱之躯撑起了一片天。当苏洵之父苏序离世,程夫人作为儿媳,守丧期间恪守礼法,尽心尽力操持家中大小事务,其孝义之举,深得乡邻赞誉。她以自身的言行,为苏家兄弟树立了孝悌的典范,使得苏家虽历经变故,却依然保持着和睦与尊严。这份坚守与付出,无疑是对“为母守丧尽孝义”最生动的诠释。

在眉州蛰居的二年又三个月,居丧守礼的时光,成为苏轼三父子最为闲散的日子。此时,三父子均已名动天下。苏洵正静候朝廷的任命,朝中大臣如欧阳修等对苏洵的文章赞赏有加,并已承诺向皇帝推荐他。苏轼与苏辙已中进士,只待丁忧结束后接受朝廷的任命。

由于两个儿媳均年轻,新婚不久,难以留守眉州家中,苏洵便变卖了纱縠行的丝绸店及苏家的部分田产,仅保留少量房产,以备将来回乡之需。妻丧不同于母丧,丈夫只需手持丧杖以示哀悼,无需长时间守丧。

苏洵等待朝廷任命已久,却迟迟未获音讯。直至程夫人居丧将满前两月,在时任澧州安抚使雷简夫的斡旋下,皇帝终于下达圣旨,命苏洵即刻赴京参加官员选拔考试。此时,苏洵已年过五十。面对无数次科举落榜的经历,苏轼对考试心生抗拒。苏洵遂以年老体衰为由,致信老友《答雷太简书》,信中写道:“仆固非求仕者,亦非固求不佳者……何苦乃以衰病之身,委曲以就有司之权衡,以自取轻笑哉……向者权书论衡几策,乃欧阳永叔以为可进而进之。苟朝廷以为其言之可信,则何所事试?苟不信其平居之所云,而其一日仓猝之言又何足信耶?”

然而,在给梅圣俞的信中,苏洵却言:“惟其平生不能区区附合有司之尺度,是以至此穷困……自思少年尝举茂林,中夜起坐,裹饭携饼,待晓东华门外,逐队而入,届膝就席,俯首据案。其后每思至此,即为寒心……”

从苏洵这两次前后矛盾的言辞中,我们不难窥见其求仕不得的矛盾心理。此后,苏洵专心治学,整理前期作品,终成《嘉佑集》。

《百年孤独》中有这样一段描写:“父母是隔在我们与死亡之间的帘子。你与死亡之间仿佛隔着某种屏障,因而感受不到其真切,你的父母站在你们中间,直到他们离世,你才会直面这些现实,否则你所见的死亡始终是抽象的。你不曾真正明白。亲戚、朋友、邻居,甚至隔代的长辈,他们的去世对你而言,压力并不那么直接。父母正是那道隔在你与死亡之间的帘子,为你遮挡了一时,而你最亲近的人,将深刻影响你的生死观。”

对于苏轼和苏辙而言,母亲的离世意味着从此人世间大雨滂沱,再无人牵挂你是否被雨淋湿。母亲的谆谆教诲时刻回荡在他们的耳边:“关于做事,行于天地间,若瞻前顾后,那你将一事无成,一生注定碌碌无为;”母亲说:“关于自立,这天下没有谁是谁的依靠,凡事最好不要依赖他人,大家各有难处,要学会自立自强,唯有自我强大,方能走遍天下无所畏惧;”母亲说:“关于眼界,眼睛长在前方,本应向前看,要想生活美满,万事需向前瞻望;”母亲说:“关于坚持,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日积跬步足以致千里,凡事贵在坚持。”

母亲的每一句教诲都深深烙印在他们的脑海中,殷殷叮嘱萦绕在耳畔。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余光中在《今生今世》中写给母亲的一段话里感慨道:“我一生中最忘情的哭声有两次,一次是在我生命伊始,一次是在母亲生命终结。第一次我无从记忆,是听母亲所述;第二次母亲无从知晓,我说她也听不见。”三年之丧,情感依旧难以平复。为了缅怀母亲,苏轼与苏辙兄弟常相约至老翁泉的山岗上种植松树。一年间,兄弟二人在那山岗上栽下了数万株松树,郁郁葱葱,蔚然成林,伴随着青天明月,默默守护着长眠于此的母亲。

在为母守丧的这段日子里,苏轼与苏辙不仅以种松缅怀,更在生活的点滴中践行着母亲的教诲。他们深知,母亲虽已离世,但她的精神与智慧将永远指引着他们前行。每当夜深人静,或是遇到人生抉择之时,兄弟二人总会想起母亲那慈祥而又坚定的面容,以及她留下的那些宝贵的人生箴言。这些教诲,如同山岗上的松树一般,深深扎根在他们的心中,成为他们人生路上最坚实的依靠。

苏轼在丁忧期间,常携妻子王弗前往青神县探望岳父王方一家。青神山水秀丽,苏轼与岳父一家相处极为融洽,无论男女老少,皆对这个超凡脱俗、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女婿喜爱有加。青神山上遍布大小古寺,苏轼常与小舅子相约探访。一次,二人欲探访的古寺路途遥远,傍晚时分才抵达,天突降暴雨,无奈夜宿古寺。该寺位于青神山最高峰,四周被高大乔木环绕,环境幽静。当晚,苏轼梦见一形貌奇特之人,自称是家中怪石的惊魂,侃侃而谈,引经据典,列举其在典籍中的诸多业绩。面对疑惑的苏轼,怪石最终言道:“子今我得岂无益,震霆凛霜我不迁。雕不加文磨不莹,子盍节概如我坚。以是赠子岂不伟,何必责我区区焉。”苏轼听后惭愧谢过,怪石遂嫣然隐去。据此梦,苏轼创作了一诗一画,诗为《咏怪石》,画为《枯木怪石图》。该画于2018年11月26日在“不凡——宋代美学一千年晚间拍卖会”中以4.1亿港元的天价成交。

《咏怪石》

家有粗险石,植之疏竹轩。

人皆喜寻玩,吾独思弃捐。

以其无所用,晓夕空崭然。

碪础则甲斮,砥砚乃枯顽。

于缴不可碆,以碑不可镌。

凡此六用无一取,令人争免长物观。

谁知兹石本灵怪,忽从梦中至吾前。

初来若奇鬼,肩股何孱颜。

渐闻{左石右宫}{左石右隆}声,久乃辨其言。

云我石之精,愤子辱我欲一宣。

天地之生我,族类广且蕃。

子向所称用者六,星罗雹布盈溪山。

伤残破碎为世役,虽有小用乌足贤。

如我之徒亦甚寡,往往挂名经史间。

居海岱者充禹贡,雅与铅松相差肩。

处魏榆者白昼语,意欲警惧骄君悛。

或在骊山拒强秦,万牛汗喘力莫牵。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西江的船

狩心游戏

六十二年冬

宁得岁岁吵

我的18岁男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