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有一个经典的传播学理论,叫《沉默的螺旋》。这是上个世纪80年代发现的一个现象,简单说就是:即使是在公开的、自由的意见市场上,大家其实也不是能畅所欲言的。一旦意见市场中出现了一种强势的声音,它就会用话语权来劫持其他人。因为人有一种害怕被孤立的倾向,所以,强势观点的声量就会滚雪球般越来越大,反对者的声音就会越来越弱,这是一个螺旋式的强化机制。
宋神宗和王安石掀起的这场变法就如同沉默的螺旋一样,自王安石被任命为宰相后,朝堂上变法派越来越强势,声音越来越大,反对的声音就越来越弱。朝中变法派新党与反对变法派旧党之间矛盾越来越深,争吵愈来愈强烈。拗相公王安石刚愎自用,听不进去一点反对的意见。自三朝元老韩琦自请外任后,张方平、欧阳修、富弼、曾公亮等朝中贤德之士纷纷自请离京,朝廷一时间变成了王安石及其追随者吕惠卿、曾布三人的朝廷。
在上了那篇《议学校贡举状》后,宋神宗看后只是点赞苏轼的雄辩和文采,对他的建议意见束之高阁。但这时王安石已然发现原来和自己同为欧阳修门生,文章惺惺相惜的苏轼竟然也是反对自己的,于是屡次在神宗准备对苏轼委以重任时横加阻碍。后苏轼又写《再上皇帝书》,直言“今日之政,小用则小败,大用则大败!若力行不已,则乱亡随之”。王安石听闻大怒,心中暗骂道:“苏轼你小子真他娘的不识好歹”。欲置苏轼于死地,便授意追随者谢景蕴,诬告苏轼三年前送父亲灵柩回眉山时,利用官船沿途贩卖私烟、家具和瓷器。神宗看到谢景蕴递上来的奏折,半信半疑,但在王安石的怂恿下,还是派人沿途调查,结果当然纯属子虚乌有,苏轼无罪。
庄子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异世俗处”。有一种情感,叫做无可奈何,苏轼见自己不被新党所容,不被朝廷重用,于是就和朝廷中大多的贤德之士一样,自请外调。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如愿外调到杭州任通判。
《庄子.逍遥游》曰:“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庄子笔下三条鱼,第一条鱼:鲲。鲲能化为大鹏鸟,凭借六月的大风飞往南冥。然而,庄子认为鲲鹏虽能翱翔九天,仍需依赖外物(如风),并非真正的自由。这条鱼象征着人生第一重境界:不滞于物,不为物累,提醒人们避免被财富、权势等外物束缚,保持内心的纯粹与自由。北冥之鲲,超越局限,自在逍遥。苏轼到杭州,好似庄子笔下那只叫做鲲的鱼,自此鱼入大海,鹏上青霄,不受笼网之羁绊也。自此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自此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熙宁四年(1071年)七月,苏轼带着妻子王闰之,长子苏迈,次子苏迨,这是苏轼一年前与王闰之生下一个男孩子。苏轼一家沿着京杭大运河乘船南下,金秋七月,运河两侧处处皆景,风景如画。
苏轼先到距离京城三百里外的陈州停了下来,他准备顺道先去拜访自己的恩师张方平和弟弟苏辙,此时苏辙在张方平手下任教授。“我公古仙伯,超然羡门姿。偶怀济物志,遂为世所縻。”此时的张方平与苏轼一样,因反对变法不被新党所容,自请外放陈州任知州。“黄龙游帝郊,箫韶凤来仪。终然反溟极,岂复安笼池。出入四十年,忧患未尝辞。一言有归意,阖府谏莫移。”张方平来到陈州,这个历经三朝的肱股之臣发现,新法已经渗透到帝国的每一个角落,身边一大帮新进的新法拥趸者整日在耳边聒噪。苏轼见到张方平时,他对苏轼说:“吾衰矣,雅不能事少年,不如归去,以全吾志”。在陈州与张方平和弟弟相呆的七十多天里,张方平要求师徒三人不谈政事,只谈喝酒,三人整日优游宴饮,酒入豪肠,绣口一吐,吐出了达观、从容的人生的篇章。苏轼在陈州,倒也度过了一段人生难得的闲暇时光。然而时光易逝,转眼中秋已过,苏轼不得不启程奔赴杭州,自丁忧回京,兄弟也分别两年有余,苏辙对哥哥依依不舍,一路将哥哥送到了颍州。
在颍州兄弟二人一起又去拜访了退官闲居在此的恩师欧阳修。三人相见,分外高兴,欧阳修带着苏轼苏辙兄弟游览颍州西湖。在西湖上,苏轼见恩师须发似雪,神采奕奕,醉翁行乐处,草木皆可敬,彼时,西湖碧波粼粼,湖岸秋花绚烂。苏轼遂作《陪欧阳公燕西湖》送与恩师,“谓公方壮须似雪,谓公已老光浮颊。朅来湖上饮美酒,醉后剧谈犹激烈。湖边草木新着霜,芙蓉晚菊争煌煌。插花起舞为公寿,公言百岁如风狂。赤松共游也不恶,谁能忍饥啖仙药。已将寿夭付天公,彼徒辛苦吾差乐。城上乌栖暮霭生,银釭画烛照湖明。不辞歌诗劝公饮,坐无桓伊能抚筝。”
在颍州逗留了半个月后,苏轼告别恩师和弟弟,达到杭州已是十一月下旬。杭州的府衙在凤凰山上,旁依吴山,南观钱塘江,北揽西湖。烟花词人柳永在杭州游荡时写下《望海潮》:“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杭州这座自古享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城市,自隋炀帝开凿南北运河后,杭州成了东南数一数二的大都会。宋朝时,杭州不仅不抑商,还放宽宵禁。经过数百年的积累,杭州城在宋代走向了鼎盛。杭州下辖九县,当时的知府官署设于钱塘县的凤凰山脚下,登上凤凰山,就可以“东望海,西望湖”,杭州城的地理格局一览无遗。城西是著名的西湖和周围的山岭,城东则是钱塘江的入海口和连绵的滩涂。
《宋史·卷八十八·志第四十一·地理四·两浙路》记载,北宋徽宗年间,杭州城郭已有五十万人,沿街店铺、饭馆、酒楼、旅社众多,大街上从早到晚人来人往。杭州城之于宋代,正如掌上明珠,它不仅是水陆两路贸易频繁的港市,也是文人墨客青睐有加的地方。与遥远的边关和京城相比,这里有一种大隐隐于市的祥和。而苏轼与杭州的命运交织,似乎是从一开始就注定了的。苏轼一到杭州,就有一种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觉,他在《和张子野见见寄三绝句过旧游》中写道:“前生我已到杭州,到处长如到旧游。更欲洞霄为隐吏,一庵闲地且相留。”“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杭州之于苏轼,不似故乡胜似故乡。江南忆,最忆是杭州,苏轼与杭州的相遇,是艺术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完美交会。杭州因为苏轼的到来,杭州词开始成为宋词的代名词,宋词、杭州、苏轼成为了不可分割的整体。
苏轼上任后第三天,便去拜访了欧阳修向他介绍过的僧人惠勤。惠勤和尚擅长作诗,对苏轼来说,与僧人交往是逃离官场和家庭生活的一种放松方式。此外,杭州的佛寺通常都位于山水之地,兼有游览之趣。闲游静坐之间,苏轼写下了“天欲雪,云满湖,楼台明灭山有无。水清出石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的诗句,可以看出,他初来杭州时,心情十分舒畅。苏轼从前并不喝茶,但是到了杭州,受僧人设茶待客的影响,也开始研究起茶、水及煮茶的方法。加上龙井等处又是茶叶的产地,苏轼对采茶、制茶、喝茶也有所了解,还作了一首《试院煎茶》:“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
三月的杭州,各处花红柳绿,苏轼看到杏花含苞待放,写下一首《浪淘沙》:“昨日出东城,试探春情。墙头红杏暗如倾。槛内群芳芽未吐,早已回春。绮陌敛香尘,雪霁前村。东君用意不辞辛。料想春光先到处,吹绽梅。”这首词是苏轼现存最早的一首词。此后在杭州任通判的三年,苏轼陆续写了四十多首词,其才华尽显无遗。虽然仕途受挫,但他依然怀抱着积极用世的愿望和抱负,发出了“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沁园春·孤馆灯青》)的感叹。这段时间,也是苏轼诗词写作的爆发期。他写的词,奠定了他在词坛的地位。
“眼看时事力难胜,贪恋君恩退未能。迟钝终须投劾去,使君何日换聋丞。圣明宽大许全身,衰病摧颓自畏人。莫上冈头苦相望,吾方祭灶请比邻。”(《初到杭州寄子由二绝》)。作家周文翰在《孤星之旅:苏轼传》一书中这样评价:苏轼的“基底”是士人、官员,其次才是诗人、词人、艺术家。一直胸怀致君尧舜的苏轼即便在杭州这样风光不与四时同城市里,始终也无法做到大隐隐于朝,小隐隐于世。
此时王安石的新法已经在宋朝广袤的土地上全面扑开,新法的目的是富国强兵,富国强兵的重点是重建财经政策。江南是国家的经济命脉,王安石要为国家生财,要充裕国库的收入,江南是改革派重点督促实施新政的地方。变法派首推的是募役法和青苗法,虽然在朝堂上苏轼也曾附议大多数旧丞一股脑反对新法。但在实际执行中苏轼发现,募役法非常受老百姓欢迎,地方上的大地主,每户只需要缴纳六百贯的免役钱,就可免掉差役的痛苦,拿不出钱的贫民,还可以通过服差役解决生活难题。只是青苗法的弊端却很严重,在执行中,一些地方官吏强行向老百姓推销贷款,到秋收时一些受贷的老百姓因为灾年欠收等原因还不起贷款,被官府逮捕、拷打,入狱。
在州府审判犯人是通判的职责,苏轼每天都要审判一大批因青苗法还不起官府贷款的普通老百姓,他十分同情这些老百姓,但朝廷之法不可违,他每天都要痛苦不堪的在一片哀嚎声中,签署一批批无情的判词。特别是每年除夕,本来是家庭团员的日子,但按照宋例,除夕这一天,通判必须在狱中值班,并将狱中囚犯提出来逐一点名。苏轼看着这些因青苗法被无辜下狱的百姓,很想将这些狱中的人开释,让他们回家去过一个团圆年,但苏轼又想到宋朝法律,暗自惭愧,遂做《题狱壁》诗:“除日当早归,官事乃见留。执笔对之泣,哀此系中囚。小人营糇粮,堕网不知羞。我亦恋薄禄,因循失归休。不须论贤愚,均是为食谋。谁能暂纵遣。闵默愧前修。”
苏轼在不得已执行朝廷新法的同时,也力所能及的做一些有利于杭州老百姓的实事,以求弥补青苗法等哪些不求实际的新法给老百姓造成的伤害。他遍访民间疾苦,发现杭州百姓最关心期盼的就是解决用水难的问题,“知水苦恶,惟负凿井,乃得甘泉,而所及不广”。杭州地处钱塘江畔,地下水因海水倒灌苦涩难饮。唐代宗时期,宰相李泌任杭州刺史时,首创六井系统,通过竹管引西湖淡水入城,解决老百姓的饮水问题。六井包括相国井、西井、金牛池、方井、白龟池、小方井。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进一步疏浚六井并修筑湖堤,提高西湖水位,确保六井饮水稳定。
至宋朝时,六井年久失修,引水管道堵塞,六井尽废,杭州居民再次面临水泉咸苦,百姓要远赴西湖或者到山上寻找山泉取水,民生艰难。但自白居易后杭州的历任官员,对疏通六井之事莫不置若罔闻,苏轼认为:“余以为水者,人之所甚急,而旱至于井竭,非岁之所常有也。以其不常有,而忽其所甚急,此天下之通患也,岂独水哉?熙宁五年(1072年),苏轼协助太守陈襄组织僧人仲文、子珪等,采用竹管引水,修复相国井、西井等,并在涌金池设闸,确保水流畅通。工程完成后,六井恢复供水,杭州城内百姓无不欢欣鼓舞。苏轼还做《钱塘六井记》详细记录疏通六井的过程,并以此警示后人。
苏轼任杭州通判的第二年,常州、苏州等地大旱,他奉命用七个多月的时间赈灾救济饥民。因一路目睹饥民的悲歌哀号,他在除夕夜住在常州船上,不忍上岸打扰百姓,在一盏孤灯下守岁。在赈灾过程中,他写下《无锡道中赋水车》:“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分畴翠浪走云阵,刺水绿针抽稻芽。洞庭五月欲飞沙,鼍鸣窟中如打衙。天公不见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来记载民间旱灾疾苦、痛斥官吏隐瞒灾情、不顾百姓死活行为。在任杭州通判期间,他还受转运司差遣,赴湖州“相度堤岸利害”,检查湖州的堤防建设;他还在杭州接受过朝廷派遣、由沈括带队的农田水利专项检查。
地有湖山美,东南第一州,杭州之美,最美在西湖。苏轼与西湖的相遇,宛如一场跨越千年的绮梦,交织着诗意、才情与民生的关怀,绽放出永恒的光芒。西湖,那片波光潋滟的水域,因苏轼的到来,不仅在地理风貌上得以重塑,更在文化的长河中被赋予了深邃的内涵;而苏轼,在西湖的柔波里,寻得了心灵的慰藉与创作的灵感源泉。这一人一湖的故事,犹如一部波澜壮阔又细腻入微的史诗,传唱至今。“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首跨越千年的广告词,将西湖推向了全世界。头两句即是神来之笔,一个“方”字,一个“亦”字,将西湖的晴姿雨态描写到极致。后两句更是点睛之笔,醉意朦胧间,西施凌波微步翩翩而来,苏轼脱口而出:“西子!”顿生灵感,西湖和西子都美在神韵,都天姿自然,有其神似之处。苏轼遗貌取神,心与景会,将西湖比作西子,从此西子湖成为西湖的别称,这首诗成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名篇。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第一次将西湖写进诗中后,西湖成为诗人们争相赞美的人文风景名胜,西湖也成为诗人们趋之若鹜去感受去体验的自然美景。西湖山依偎着水,水映照着山,静静如水,淡淡如山。西湖被群山环抱,西湖镶嵌在北岸的宝石山、五云山、南、北高峰等群山之间。横跨在西湖和钱塘江的玉皇山雄姿俊秀,西湖东南有山势绵亘起伏、延伸至市区的吴山,还有凤凰山,还有北近西湖、南接江滨、形若飞凤的凤凰山。“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苏轼《饮湖上初晴雨后》)。晨曦初破,金色的阳光温柔地洒在西湖的山峦之上,苏轼以诗迎客,将西湖的朝霞美景描绘得如诗如画。这不仅是对自然风光的赞美,更是苏轼对西湖深沉情感的流露。西湖不仅是他笔下生辉的灵感源泉,更是他心灵的栖息地。每当晨曦初照,苏轼便漫步湖畔,迎接着第一缕阳光的洗礼,那份宁静与美好,让他沉醉不已。“夏潦涨湖深更幽,西风落木芙蓉秋。飞雪暗天云拂地,新蒲出水柳映洲。”(苏轼《和蔡准郎见遨游西湖三首》)。在苏轼眼中,西湖是善变的仙女,春天新蒲出水,垂柳倒映湖面,别具清新明丽之姿;夏天水涨湖深,幽蓝妩媚;秋天金风送爽,粉红、洁白的莲花次第开放;冬天云雪茫茫,水天相接。西湖之美真是美到让人心醉。“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苏轼《望湖楼醉书》)。天气晴朗固然是西湖最美丽的景色,但天有不测风云,霎时间,风雨突来,云集而雨降,风来而天晴,来时迅猛,去时快疾,雨后湖上水天一色,分外清新。这就如同我们的人生,阳光普照固然是人人向往的,但怎可能天天都是晴朗的日子呢,人生不得不面临一场场说来就来的风雨,关键在于我们面对风雨的姿态,凡事看小,便是逍遥,得失随缘,心无增减,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西湖让苏轼暂时忘却了尘世间的一切烦恼,眼前西湖无一不美景。
“湖上四时看不足,惟有人生飘若浮”。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转眼之间,苏轼在杭州三年通判期满,不得不接受朝廷新的任命,调任密州任知州。在杭州任通判的三年,是苏轼一生最为惬意的三年,西湖的美景孕育了苏轼无限的灵感,三年创作了大量的诗词,据统计光是与西湖相关的诗词就多达160余首,苏轼俨然成为杭州城市形象和西湖美景的代言人。
苏轼在杭州还结识了大量志同道合的朋友,苏门四学士中的张耒(赴杭州途中在颍州结识)和晁补之、张先、岑廖和尚等。除此之外,苏轼在杭州又添了小儿子苏过,结识了一生的知己王朝云。苏轼离开杭州,离开西湖,带着几许不舍,几许离愁。在熙宁七年(1074年)六月,老太守陈襄离开杭州之际,苏轼在凤凰山上的有美堂的离别宴会上写下一首《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为老太守送别,“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七月,新太守杨绘到任,此时苏轼已接到朝廷的任命通判期满将调任密州知州,带着不舍情绪的苏轼又在迎接杨太守的晚宴上做《南乡子.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这首词既是对新太守的欢迎也是对自己的送别。“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杳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使君能得几回来?”是苏轼对老太守陈襄的不舍,此时更是对自己离开杭州的不舍。“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苏轼还想回到杭州来,与杭州的山,西湖的水互诉衷肠。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