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的南京,梧桐叶落了一地。
苏晚晴抱着刚取出的快递匆匆走在校园里,寒风让她把脸埋进围巾。这是她在大学的第一个期末季,整个人都泡在图书馆和论文里。
手机在口袋里震动,是“随性”的特别提示音。她腾出一只手点开:
沈念:“抢到票了!1月15号到!”
后面跟着一张广州飞南京的机票截图。
张心瑶:“我也抢到了!北京到南京高铁!”
附上车票信息。
宋琪发来杭州到南京的高铁票截图:“齐了。”
苏晚晴站在原地,看着屏幕上三张车票信息,呼出的白气在冷空气中散开。她算了算日子,正好是最后一门考试结束的第二天。
“等你们。”她回复,加了一个拥抱的表情。
回到宿舍,她把快递拆开,是妈妈寄来的冬衣,里面还细心塞了一盒家乡特产。室友好奇地问:“谁寄来的呀?”
“我妈。”苏晚晴把特产分给室友,“还有,我最好的朋友们要来了。”
接下来的半个月,备考的疲惫都被期待的喜悦冲淡。她在日历上画圈倒计时,重新整理了宿舍,在手机备忘录里列下要带她们去的地方。
考完最后一门的那天,南京飘起了小雪。苏晚晴拖着行李箱站在出站口,在熙攘的人群中踮脚张望。
第一个出来的是沈念。她穿着米色羽绒服,短发又剪短了些,见到苏晚晴就飞奔过来紧紧抱住:“想死你了!”
接着是张心瑶,她围着红色的围巾,笑起来眼睛弯弯的:“南京比北京暖和多了。”
最后是宋琪,她背着画板,安静地站在她们身后,眼里盛满笑意。
四个人站在南京南站的广场上,雪花落在肩头,她们看着彼此,不约而同地笑了。
“走吧,”苏晚晴接过宋琪的画板,“带你们回家。”
她说的“家”,是特意租的短租公寓。小小的两居室被她布置得温馨舒适,墙上挂着她们以前的合照,桌上摆着四只一样的陶瓷杯。
“哇!”沈念扑向沙发,“这就是我们的秘密基地!”
那天晚上,她们挤在厨房里做火锅。沈念负责洗菜,张心瑶调蘸料,宋琪摆盘,苏晚晴掌勺。氤氲的蒸汽里,她们分享着这半年的新鲜事——
沈念说起在医院实习的趣事,张心瑶分享带小朋友的感动,宋琪聊着美院的创作,苏晚晴说着文学的浩瀚。不同的城市,不同的专业,却依然能在瞬间理解彼此的喜怒哀乐。
饭后,她们窝在沙发上看老电影。沈念靠着苏晚晴的肩,张心瑶抱着抱枕,宋琪在速写本上画下这个夜晚。电影放到一半,沈念突然说:
“其实在广州的时候,我经常一个人去珠江边散步。每次看到对岸的灯火,就会想起你们。”
张心瑶轻声接话:“我在北师大也经常想起我们视频自习的日子。”
“都一样。”宋琪笔下不停。
苏晚晴看着身边的好友,窗外的雪光映着她们熟悉的脸庞。这半年来,她们在各自的轨道上运行,见了新的风景,认识了新的人,但有些东西从未改变。
就像此刻,她们依然是最懂彼此的人。
第二天清晨,苏晚晴醒来时,发现宋琪已经在阳台画画,张心瑶在厨房准备早餐,沈念正轻手轻脚地整理房间。阳光透过窗帘缝隙洒进来,温暖而宁静。
她忽然明白,真正的友谊从来不需要刻意维系。它就像候鸟归巢,无论飞得多远,都知道该在哪里落脚。
相聚的时光过得飞快。送别的那天,南京放晴了。在进站口,她们相拥告别,没有伤感,只有满满的祝福。
“下次该你们来找我了。”沈念说。
“来北京看雪。”张心瑶笑着邀请。
“杭州的春天很美。”宋琪说。
回学校的公交车上,苏晚晴点开群聊,发出消息:
“无论飞到哪里,这里永远是我们的归巢。”
很快,三颗爱心齐刷刷地跳出来。
她望着窗外飞驰而过的街景,梧桐树光秃的枝桠间,可以看见湛蓝的天空。
这个冬天,因为这次重逢,变得格外温暖。而她们都知道,这不会是最后一次相聚——在未来漫长的岁月里,她们还会这样一次次奔向彼此,像萤火虫终会找到归巢的路。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