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宫斗宅斗 > 樟树下的旧时光 > 第27章 校园樟叶传承故事

第27章 校园樟叶传承故事

周一清晨的阳光穿过教学楼的窗户,落在沈清浅摊开的课本上,可她的目光却总忍不住往窗外飘——视线越过操场,能看到西北角那棵老樟树的树冠,枝叶在风里轻轻晃,像在朝她招手。昨天傍晚张奶奶塞给她的旧照片还夹在课本里,照片上年轻的周先生站在老樟树下,胸前别着樟叶徽章,背面那句“学校老樟树下有惊喜”的字迹,被她摸得有些发皱。

“清浅,发什么呆呢?下节是语文课,要抽查背诵的。”同桌轻轻碰了碰她的胳膊,沈清浅这才回过神,赶紧把注意力拉回课本,可心里却像揣了只小兔子,满是对课间的期待。

终于熬到下课铃响,沈清浅几乎是第一个冲出教室的。走廊里挤满了打闹的同学,她绕开人群,快步往操场西北角跑。老樟树比照片里看起来更粗壮,树干需要两个同学才能合抱,树皮上布满了深浅不一的纹路,像是刻满了时光的故事。她蹲下来,顺着树干慢慢摸索,指尖突然触到一处凸起的刻痕——是一片小小的樟叶形状,和周先生“思念刻刀”上的图案一模一样,只是因为年代久远,边缘有些模糊。

“清浅!我们来啦!”林晓晓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她和苏野、陈默、李婷一起跑过来,手里还拿着刚从食堂买的包子,“你找到张奶奶说的‘惊喜’了吗?我们一下课就往这边跑,生怕来晚了。”

沈清浅指着树干上的樟叶刻痕:“你们看,这里有个刻痕,和周先生的图案一样!我猜‘惊喜’肯定就在这附近。”

陈默立刻蹲下来,用手拨开树根处的落叶,枯黄的叶片下露出一片潮湿的泥土。“我来挖挖看!”他从书包里掏出一把小铲子——这是上周在樟树林挖“时光罐”时用的,他特意带来学校,没想到真派上了用场。铲子轻轻插进泥土,没挖几下,就碰到了硬东西。

“有了!”陈默眼睛一亮,放慢动作,小心地把周围的泥土拨开。一个铁盒渐渐露出来,盒身生了锈,却依然能看出表面刻着的樟叶纹路,盒口缠着一根红绳,和“时光罐”上的红绳一模一样。

苏野赶紧蹲下来,从口袋里掏出一块干净的布,擦去铁盒上的泥土:“大家小心点,别把盒子弄坏了,里面的东西可能很脆弱。”他用手指轻轻抠着盒口的缝隙,锈迹簌簌掉落,过了一会儿,“咔嗒”一声,盒盖被撬开了。

一股淡淡的樟叶香飘了出来,林晓晓迫不及待地探头去看,铁盒里铺着一层油纸,油纸下面放着一本泛黄的笔记本,封面上用钢笔写着“校园樟叶笔记”,旁边画着一棵小小的樟树,树下站着几个背着书包的孩子。

“这肯定是周先生写的!”李婷轻声说,她小心翼翼地把笔记本拿出来,翻开第一页,日期是1980年9月10日,字迹和周先生的日记一模一样:“今天是教师节,带学生们在老樟树下观察樟叶,小明说叶片上的叶脉像爷爷手里的拐杖,小红说虫洞像天上的星星,孩子们的想象力,比樟叶还要鲜活。”

大家围在一起,一页一页地翻看笔记。里面记录着周先生每天带学生观察樟叶的趣事:春天带学生收集刚冒芽的新叶,教他们用放大镜看叶脉;夏天在樟树下办“樟叶画比赛”,学生们用叶片拼出小鱼、小鸟;秋天收集落叶,教他们做樟叶标本;冬天则在樟树下讲故事,说樟树林里藏着时光的秘密。笔记里还夹着几张旧照片,有学生们举着樟叶画的合影,有周先生在樟树下讲课的场景,还有一张班级合照,照片里的孩子们穿着蓝色的校服,胸前别着小小的樟叶徽章,背景就是这棵老樟树。

“周先生以前竟然是这所学校的老师!”沈清浅惊讶地说,她指着照片里的周先生,“你看,他和张奶奶说的一样,喜欢在衣服上别樟叶徽章。”

林晓晓把笔记里的樟叶画小心翼翼地抽出来,画纸上的小鱼用深绿的樟叶做身体,浅绿的樟叶做尾巴,眼睛是用黑色的墨点的,虽然简单,却充满了童趣:“这些画也太可爱了!我们可以把它们复印下来,贴在班级的黑板报上,让大家都看看以前的校园故事。”

陈默抱着铁盒,目光落在老樟树旁的空地上:“我们也可以像周先生一样,在学校里搞点樟叶活动啊!比如午休的时候带大家观察樟叶,或者办个校园樟叶标本展,肯定很有意思。”

苏野点头,指着笔记里的一段话:“你们看,周先生说‘樟叶是最好的课本,能教会孩子们观察与热爱’。我们可以把这句话写在宣传栏里,再配上笔记里的照片和画,让更多同学喜欢上樟叶,喜欢上我们的校园。”

李婷打开画本,快速地勾勒出老樟树的轮廓,笔尖在纸上“沙沙”响:“我要把这棵老樟树画下来,再画上周先生带学生观察樟叶的场景,做成一幅大画,挂在学校的走廊里,就像在延续周先生的故事一样。”

上课铃响了,大家恋恋不舍地把笔记和照片放回铁盒,苏野找了块石头把铁盒压在树根处,说:“我们放学再来整理,先把笔记里的内容抄下来,免得以后忘记。”

接下来的一整天,大家都有些心不在焉,满脑子都是老樟树下的“校园樟叶笔记”。语文课上,老师讲《秋天的怀念》时,沈清浅总会想起周先生在笔记里写的“秋天的樟叶是思念的信笺”;数学课上,陈默盯着课本上的图形,突然说“这个图形像不像樟叶的叶脉”,惹得同桌一脸疑惑;美术课上,李婷直接拿出画本,画起了校园樟叶的速写,老师看到后,还夸她画得有生活气息。

终于等到放学,大家背着书包,一路小跑来到老樟树下。苏野把铁盒打开,沈清浅拿出笔记本,开始认真地抄写里面的内容,林晓晓则负责整理夹在笔记里的照片和画,陈默和李婷则在旁边讨论怎么把这些内容展示出来。

“我觉得可以分三个部分展示,”苏野指着笔记说,“第一部分是‘周先生的校园时光’,放他的照片和讲课的记录;第二部分是‘学生们的樟叶趣事’,放孩子们的樟叶画和观察日记;第三部分是‘我们的传承’,放我们在学校里搞的樟叶活动照片,这样既能展示过去,也能连接现在。”

“这个主意好!”林晓晓兴奋地说,“我还可以用彩纸做一些樟叶形状的小卡片,上面写笔记里的有趣句子,贴在展示区周围,肯定很特别。”

李婷则从书包里掏出颜料和画笔,在一张大白纸上画起了展示区的设计图:“我把展示区设计成樟叶的形状,中间放周先生的笔记复印件,周围贴照片和画,这样看起来更有整体感。”

陈默蹲在地上,用树枝在泥土里画了个大大的樟叶:“我们还可以在老樟树旁种几株薄荷,就像在樟树林里一样,薄荷的香味和樟叶的香味混在一起,肯定很好闻。”

就在大家讨论得热火朝天时,沈清浅突然“呀”了一声,手里的笔记本不小心掉在了地上,最后一页的纸被风吹得翻了起来。大家凑过去看,只见笔记的最后一页夹着半张残缺的纸条,上面的字迹和周先生的一致,写着“实验室储物柜里有……”,后面的内容因为纸条残缺,看不清了。

“实验室储物柜?”苏野皱着眉想了想,“我们学校的实验室在教学楼三楼,以前是老实验室,后来翻新过,不知道储物柜还在不在。”

“明天我们去看看不就知道了!”陈默立刻站起来,拍了拍裤子上的泥土,“我明天课间去三楼实验室看看,说不定能找到那个储物柜。”

李婷把纸条小心地夹回笔记里:“这肯定是周先生留下的线索,说不定实验室里藏着他当年用的樟叶标本或者教学工具,要是能找到,我们的展示区内容就更丰富了。”

沈清浅把笔记本放回铁盒,心里满是期待:“没想到回学校后,还能找到这么多和周先生有关的东西,感觉就像周先生在引导我们,把樟叶的故事继续传下去。”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校园里的路灯亮了起来,老樟树下的影子被拉得很长。大家收拾好东西,慢慢往校门口走,一路上还在讨论着明天去实验室的计划,笑声在安静的校园里回荡。

沈清浅走在最后,回头看了一眼老樟树,树叶在路灯下泛着淡淡的光,像是在和她告别。她摸了摸课本里的旧照片,心里忽然觉得,这个学期肯定会很特别——不仅有紧张的学习,还有樟叶的故事等着他们去探索,有周先生的线索等着他们去发现,更有属于他们的校园樟叶记忆,等着他们去创造。

第二天课间,陈默果然跑到三楼实验室去查看。实验室的门虚掩着,里面摆着整齐的实验台,靠窗的位置有一排旧储物柜,柜门上的油漆已经脱落,露出里面的木质纹理。陈默顺着储物柜一个一个地看,突然停在第三个柜子前——柜门把手上刻着一片小小的樟叶,和周先生的刻痕一模一样。

他试着拉了拉柜门,柜子锁着,锁孔上生了锈。陈默赶紧跑回教室,把这个消息告诉大家。“有樟叶刻痕的储物柜!肯定就是周先生说的那个!”林晓晓兴奋地说,“我们找老师借钥匙吧,说不定能打开柜子,找到里面的东西。”

苏野想了想:“我们可以找科学老师,跟老师说我们在做校园历史的研究,需要查看老实验室的储物柜,老师应该会同意的。”

午休时,他们一起去找科学老师。老师听了他们的想法,很感兴趣,还说自己以前也听老教师提起过,几十年前有位姓周的老师,喜欢带学生在樟树下观察植物。“那个储物柜我知道,一直没敢扔,里面好像放着以前的教学用品。”老师说着,从抽屉里拿出一串钥匙,“我带你们去看看。”

跟着老师来到实验室,苏野指着第三个储物柜:“就是这个!您看,柜门上有樟叶刻痕。”

老师笑着点头,拿起钥匙,插进锁孔,轻轻一转,“咔嗒”一声,锁开了。柜门打开的瞬间,一股淡淡的樟叶香飘了出来,柜子里整齐地放着几个木盒,每个盒子上都刻着樟叶图案。

“这些肯定是周先生的东西!”李婷轻声说,眼睛里满是惊喜。

老师打开一个木盒,里面放着一套樟叶标本制作工具:剪刀、镊子、吸水纸,还有一个小小的放大镜,放大镜的手柄上刻着“周”字。另一个木盒里放着几十片樟叶标本,每片标本上都贴着标签,写着采集日期、地点和观察记录,比如“1981年4月5日,校园老樟树下,新叶刚冒芽,叶脉清晰”“1981年10月20日,校园东侧花坛,落叶带红色斑纹,有虫洞”。

最里面的一个木盒里,放着一本厚厚的相册,封面是用樟树皮做的,上面写着“校园樟叶记忆”。翻开相册,里面贴满了周先生带学生观察樟叶的照片,还有学生们写的樟叶观察日记,日记的字迹稚嫩却认真,有的还画着小小的樟叶图案。

“这些东西太珍贵了!”沈清浅激动地说,“我们可以把它们放在展示区里,让更多同学了解周先生的教学故事,了解我们校园的樟叶历史。”

老师笑着说:“你们愿意整理这些东西,传承校园的历史,我很支持。这些东西可以借给你们展出,不过要好好保护,不能损坏。”

大家纷纷点头,小心翼翼地把木盒和相册从储物柜里拿出来,放在实验台上。林晓晓拿出手机,把每一件东西都拍了照,说要做成电子相册,放在班级的电脑里,方便大家查看。

苏野则开始整理樟叶标本,把标本按照采集日期排序,说要在展示区里做一个“樟叶生长周期”的展示板,让大家清楚地看到樟叶从发芽到落叶的变化。

陈默和李婷则一起翻看相册里的观察日记,看到有趣的句子,就抄在笔记本上,比如“今天周老师告诉我们,樟叶可以做香料,我回家要和妈妈一起试试”“我把樟叶夹在课本里,上课的时候闻到香味,就不犯困了”。

“这些日记也太可爱了!”林晓晓笑着说,“我们可以把这些句子做成小贴纸,贴在校园的各个角落,让大家都能感受到樟叶的乐趣。”

接下来的几天,大家利用午休和课间的时间,忙着筹备校园樟叶展示区。他们把展示区设在教学楼一楼的大厅里,用彩纸做了一个大大的樟叶形状的背景板,上面贴着周先生的照片和“校园樟叶笔记”的复印件。背景板周围挂着孩子们的樟叶画和观察日记,还有他们自己画的校园樟叶速写。

展示区的中间放着周先生的樟叶标本制作工具和标本,旁边放着一个留言本,让来参观的同学写下自己的樟叶故事和感受。林晓晓还在展示区周围种了几株薄荷,薄荷的清香和樟叶的香味混在一起,吸引了很多同学前来参观。

开展的那天,大厅里挤满了人。同学们围着展示区,认真地看着周先生的笔记和照片,有的还拿起放大镜,仔细观察樟叶标本。有同学在留言本上写道:“原来我们的校园里有这么有趣的樟叶故事,以后我也要多观察身边的植物。”还有同学写道:“我要向周先生学习,做一个热爱生活、善于观察的人。”

科学老师也来到展示区,看着眼前的一切,笑着说:“你们做得很好,不仅传承了校园的历史,还让更多同学感受到了自然的美好。以后我们可以把这个展示区变成永久性的,每年都更新内容,让樟叶的故事一直传下去。”

沈清浅看着热闹的展示区,心里满是成就感。她想起了在樟树林里的日子,想起了张奶奶和周先生的故事,想起了他们找到的“时光罐”和“校园樟叶笔记”。她觉得,樟叶就像一条纽带,把过去和现在连接起来,把不同的人连接起来,让大家在分享故事的过程中,感受到温暖和力量。

放学的时候,大家又来到老樟树下。陈默从书包里掏出一棵小小的樟树苗,是他特意从家里带来的:“我们把这棵樟树苗种在老樟树旁吧,让它和老樟树一起生长,也让我们的校园樟叶故事,像这棵树苗一样,慢慢长大。”

大家一起动手,在老樟树旁挖了个坑,把樟树苗种了进去,还浇了水。李婷在树苗旁边放了一块石头,上面刻着“传承”两个字,旁边画着一片小小的樟叶。

“以后我们每年都来给这棵树苗浇水,看着它长大。”林晓晓轻声说,蓝色的发带在风里飘着,“等我们毕业的时候,它肯定已经长得很高了,到时候我们再来看它,肯定会想起现在的日子。”

苏野点头,目光落在老樟树上:“说不定等我们毕业以后,还会有新的同学发现周先生的故事,继续传承樟叶的记忆,让这棵老樟树和我们种的小树苗,一起见证校园的时光。”

沈清浅摸了摸老樟树上的刻痕,心里忽然想起了周先生笔记里的一句话:“每一片樟叶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值得被记住。”她觉得,他们的故事,周先生的故事,还有那些不知名的同学们的故事,都像樟叶一样,在时光里慢慢沉淀,慢慢传承,终将在校园里,在樟树林里,留下属于自己的温暖印记。

而此刻,实验室的储物柜里,还有一个小小的木盒没有被打开——那是老师特意留着的,说等他们下次有时间,再一起探索里面的秘密。沈清浅知道,这又是一个新的伏笔,一个新的故事起点,等着他们在接下来的校园生活里,继续去发现,继续去书写。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六十二年冬

老实人破罐子破摔了

貂珰

王侯的盛宴

西江的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