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最后一眼,是漫天昏黄。
那不是我熟悉的帝都雾霾,而是西北荒漠特有的风沙,扬起之势像是要将天地万物都吞噬殆尽。彼时,我还在考古工地清理一块明代碑刻,扑过来的黄沙欲将石上那些本已模糊的字迹,抹去最后一点轮廓。
作为一名考古人,我几乎是本能地想扑上去,用身体护住那方历经数百年才重见天日的碑刻。那石面之下,或许埋藏着某个被历史遗忘的名字,或是一段被尘埃掩埋的真相。
意识消失的前一刻,我指尖触及的并非预想中石碑的冷硬,而是一种奇异的温凉,如穿过一池流动的秋水。
再醒来时,我嗅到的是陈年墨香混合着淡淡霉味,以及一缕若有似无的檀香。耳边是细碎轻柔的脚步声,和带着吴侬软语口音的女人低语声。
“醒了醒了!阿弥陀佛,这姑娘命真大…怪道这般造化,你们瞧这眉眼,活脱脱是观音座下玉女投胎,水做的人儿似的。”
我睁开眼,映入眼帘的是雕花繁复的木质床顶,我身上还盖着半旧不新的靛蓝布被。几个穿着打扮不似现代梳着双丫髻的少女围在床边,好奇地打量我。我亦好奇地打量着她们。
“这是哪儿?”我的声音沙哑得厉害。
“褚府啊。”一个圆脸丫鬟快人快语,“你晕倒在藏书楼后身的巷子里,管事嬷嬷心善把你抬进来了。算你运气好,碰上我们家公子正广集天下奇书,府里缺人手整理,不然你这来历不明的,早被送官了。”
褚府...藏书楼...公子。
我迅速提取出关键词,结合这四面八方挥之不去的书卷气,一个近乎荒谬的猜想浮上心头。我猛地坐起,透过支摘窗的缝隙,望向外面。
层峦叠嶂的飞檐,精心打理的山石花木,无一不昭示着这是一个底蕴极为深厚的仕宦之家。
“请问府上公子的名讳是?”我的目光仍胶着在窗外,只见那几叠湖石垒得极讲究,孔窍通透得像被月光蛀空了骨骼。
圆脸丫鬟与身旁几人交换了一个眼神,带着些许与有荣焉的傲然回答我:
“我们家公子,讳观。”
褚观。
这两字,如一记重锤,敲在我这个还在发掘明代墓葬的苦命考古人心上。
那个写下《陶庵梦忆》、《湖心亭看雪》,自承“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的末世公子,那个在史书与笔记中活色生香的名字,竟成了我身处的现实。
而我,知微,某985历史学院的硕士研究生,竟成了一个需要在他府中谋生的飘萍。
我溢出一声枯哑的轻笑,丫鬟们交换着怜悯的眼神,以为我还没从惊惧里挣脱,精神受了刺激。
接连几日,我靠着沉默寡言和刻意表现的勤勉,再寻了个“失忆”的借口,被留在了这褚府之中,只不过被安置在了藏书楼做最基础的扫洒工作。不过,这正中我下怀。
褚家的藏书楼,名曰“梅花书屋”。楼高三层,缥缃盈架,插架三万余卷,自经史子集至稗官野史,无所不包。
书屋前后倒别有一番风味,如今正是春天,墙角处的牡丹堆满了墙头,坛前的西府海棠开得如积了数尺高的香雪,颇为好看。西面砌有石台,疏落插上几枚太湖石,便竖成假山。梅树与山茶相映,西番莲缠绕其下。
这一处,是褚观的精神原乡,也是我目前唯一能抓住的,与这个时代、与“他”产生联系的浮木。
我小心翼翼地擦拭着书架上的浮尘,那些或珍贵或寻常的典籍,以及许多在后世早已散佚的孤本、抄本,此刻就安静地立在我眼前,等待着它们的命运,也等待着这个王朝不可逆转的倾颓。
这一日,我听见其他仆役低声议论着:
“公子昨日又得了幅宋画,正邀祁家公子、赵家公子品鉴呢。”
“听说城外新起了个戏班,唱腔新颖,公子已经定了日子要去听。”
“蟹社的帖子送来了,就等今秋螃蟹肥了……”
......
只言片语,便拼凑出一个鲜活的正处于人生鼎盛时期的褚观。
史书记载,他年轻时追求雅致,对弹琴的丝社、读史社、蟹社、诗社,以及对品茶、戏曲、美食都颇有研究,生活奢华,人称其“风流灵致褚宗子”。
我亦知,褚观,是这个时代所有雅致生活的集大成者。可惜的是,这份锦绣繁华,底下已经开始朽烂。盛和七年的旱涝,不过是序曲。
我只是安静地听着,默默将一些因频繁取阅而放乱了位置的书籍,依着我所学的分类法,不着痕迹地把它们归位。如往常一般。
直到那一天下午。
我正踮着脚,吃力地将一部被错放在史部区域的明人诗集合集挪回集部,身后传来一道清朗的询问声:
“《弇州山人四部稿》……放在这里,是你随手为之,还是觉得它更应归于集部?”
我猛地回头。
一袭玉色直裰的年轻男子正站在书架尽头。因逆着光,我看不真切他的面容,但他身上那股疏朗又矜贵的气度,却让我无意识地记了几十年。
而他的手中,正拿着我刚想归位的那本书。
我的心在这一刻提到了嗓子眼。我已知他是谁。
褚观,褚宗子。
他缓缓向我走来,窗光渐次漫上他的面庞,照出一派清俊白皙的骨相。尤其那双眼,澄亮如雪后初晴,眼底却偏偏沉淀着艺术家审度笔墨般的挑剔敏锐,与文人式的漫不经心。
我忽而想起,褚观在他六十多岁那年为他自己写下《自为墓志铭》,其中评价自己“好精舍,好美婢”。可我竟觉得他自认为的纨绔形象,与我眼前之人似乎重叠,又似乎不同。
他打量着我,目光在我有些发白的粗布衣裙上停留一瞬,最终落回我脸上。
“奴婢只是觉得,此书既为文集,放在史部,或许不妥。”我垂下眼,尽力让声音听起来平稳恭顺。
他轻轻“哦”了一声,尾音微微上扬,随手翻开书页。“那你觉得,谢肇淛的《五杂组》,该放于哪一部?”
我知他在试探我,但我也只是平静地答道:“《五杂组》包罗万象,涉及典章、风俗、器物、轶事,依前朝《永乐大典》之例,或可归入子部,杂家类。”
他合上书,发出一声轻响,那双好看的眼睛里,闪过一丝像发现有趣玩物的光芒。
“你认得字?读过书?”
“家道中落前,随家父认得几个。”我给出早已准备好的说辞。
他未置可否,只是将手中的《弇州山人四部稿》递还给我,手指不小心擦过我的手腕,凉得我下意识缩回了一下。
“你怕我?”他笑着问我。
我仰头看着他,轻声反问:“公子是希望我怕,还是不怕呢?”
他怔了一刻,竟是笑出了声,只道“归位吧”。
他的下一句,却是带上了认真:“这梅花书屋中的书,如同这天下事,知其位,明其序,方能不乱。”
说完,他转身离去,衣袖带起一阵混合着墨香与淡淡檀香的风,消失在层层书架之后。我握着那本厚重的书,站在原地,手腕处被他指尖碰过的地方,似乎还残留着那一丝凉气。
知其位,明其序。
他不会预见往后十几年他要面临什么,可我一清二楚,他这话落在我耳里有些一语双关,就像在说这即将大乱的人间。
我抬头,望向窗外。天际尽头,云层堆积。
日子在这里循环往复,书屋的一草一木,我皆已谙熟于心。而我却仍像一个未醒的梦,需要时间来消化自己“穿越了”这个事实。我总是侥幸地想着,或许在某个瞬间,又袭来一阵莫名的风沙,把我从这片时空里轻轻地吹走,如同吹来那般。
可上天似乎知道我在想什么,偏生让我安心在府里感受时间的流逝,不知不觉一个月便过去了。如此一番,我在褚府,在梅花书屋,算是真正安顿了下来。
那日与褚观的短暂见过后,我便再未见过他,我依旧是那个沉默寡言认真洒扫整理的婢女。只不过,管事嬷嬷待我似乎客气了些,分配活计时也尽量让我留在书楼内,不会让我去庭院做些更粗重的活计。
我倒乐得如此。
梅花书屋是我栖身于这个陌生时代的避风港,也是我理解这个世界的信息中心。我不曾放过任何一次整理书卷的机会,如饥似渴地阅读着这个时代的第一手资料,弥补着“失忆”带来的认知空白,也试图从故纸堆里,找到更多关于这个朝代的蛛丝马迹。
我虽主修考古,对此朝此代,不过囫囵记得几件大事、几个名姓,还有便是他那几部必将传世的著作。
如今亲历,方知史书一笔,是何等单薄。
日子在书页的翻动和扫帚划过地板的轻响中一点点流逝。偶尔,我能听到褚观与友人在楼下的敞轩中高谈阔论。他们议论时文、品评书画,甚至为了一部戏曲的腔调争得面红耳赤,一字一句都被我捕捉入耳。那些谈笑风生间,真真是充满了这个时代顶级文人圈特有的才情与张扬。
近来,我见到褚观的次数似乎多了起来。他常孤身上楼,默然穿行于书架之间,然后在某处停下,抽出一本书,倚着窗翻阅良久。
那时,他脸上惯有的漫不经心会尽数褪去,呈现出一种纯粹而沉于思想世界的专注。
他每一次到来,我都尽量降低自己的存在感,如同一抹无声的影子。但有些痕迹,是无法完全抹去的。
有一回,他正为查证前朝某位官员的确切卒年,翻遍了手边的几部史书都未有得。那官员并非显赫,因此记载模糊。我于一旁擦拭书架,从他的低声絮语中,捕捉到一丝烦躁。
鬼使神差地,我想起曾读过的一方墓志拓片,其上的记载正好能补此缺。那方墓志的原石,此刻或许正埋藏在某处荒野,等待着哪位如我一般的考古生去发掘。
只希望将来那位考古生别如我一般悲催地穿越了。
我趁他转身去取另一部的间隙,悄悄将一部收录了不少散佚碑文的地方志丛编,推至他刚才查阅的书堆旁显眼的位置。
他回来时目光掠过那部书,微微一顿,随即拿起快速翻检。片刻后,他停在了某一页没再继续翻下去,侧头看了我一眼。
那眼神很深,我读不出是何情绪,只觉像是什么都看透了。
我有些紧张,他却只是合上书,淡淡说了句“原来在此。”
自那以后,类似的情形又发生过几次。有时是我“恰好”整理到他正苦寻的冷门笔记,有时是我“不小心”将某本涉及他所需知识的典籍放错了类别,刚好落在他眼前。
我们之间,形成了一种古怪又心照不宣的默契。
他从不点破,我也从不邀功。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