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砰——!”
皇帝拍案而起的巨响如同惊雷炸裂!坚硬的紫檀木案面裂痕更深!他霍然起身,龙袍翻涌,帝王的雷霆之怒再无掩饰,席卷整个大殿!那目光扫过匍匐在地的姜煦,扫过那些脸色惨白的涉案官员,最终落在那堆积如山的罪证之上。
“好!好一个司天监!好一群祸国殃民的蠹虫!”皇帝的声音冰冷刺骨,蕴含着毁灭性的风暴,“姜卿所奏,件件属实!人证物证,铁案如山!其构陷忠良,尤甚可诛!”
他目光如寒冰利刃,旨意如同带着血腥味的惊雷,一道接一道炸响:
“司天监上下,凡名册所录者,无论品阶高低,即刻缉拿!严刑审讯,不得遗漏一人!凡奏本所列、证物所指,与司天监勾结之官员,无论身居何职,一律停职锁拿,交三司会审!彻查到底!查抄司天监及所有涉案官员府邸!所得罪证,一应封存!”
“着三司、大理寺、宗□□,即刻会同姜煦,重查工部尚书舒明远、户部侍郎沈砚等所有被司天监构陷之旧案!务求水落石出,真相大白!凡有冤屈者,一律平反昭雪,追赠官爵,厚恤家眷!其污名,由朕亲下诏书,公告天下,以正视听!英灵忠魂,当享太庙香火!”
最后这道关于平反昭雪的旨意,如同拨云见日的曙光,穿透了笼罩大殿的阴霾与血腥气。姜煦深深拜伏在地的身躯几不可察地微微一震,紧贴冰冷金砖的额头下,紧抿的唇线终于松开一丝难以言喻的、尘埃落定的释然与沉重交织的弧度。沈兄,舒大人……你们,终于可以瞑目了!
当夜,皇城内外,铁蹄铮铮,甲胄森然。曾经高高在上的司天监轰然倒塌,其党羽被连根拔起。而伴随着血腥清洗的,是皇帝那道为冤魂昭雪的旨意,如同燎原之火,迅速传遍京城。积压多年的沉冤,终见天日;谋划已久的清算与正名,终于在这个中秋之夜,以最惨烈也最光明的方式,尘埃落定。
中秋宫宴的喧嚣与血腥气尚未散尽,深宫之内,人心惶惶。而此刻,御书房内却只有烛火摇曳的噼啪声,与外界的纷乱形成鲜明对比。
姜煦推门而入,步履沉稳,褪去了殿上那锋芒毕露的锐气,恢复了惯常的沉静内敛。只是那眼底深处,还残留着一丝夙愿达成后的疲惫与释然。
皇帝并未坐在御案后,而是负手立在窗边,望着窗外被灯火映红的夜空。听到脚步声,他转过身,脸上带着一种复杂难辨的神情,最终化为一丝真切的赞许。
“姜卿。”皇帝的声音比殿上温和许多,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亲近,“今夜之事,你办得极好。雷霆万钧,证据如山,司天监这颗毒瘤,拔得干净利落!”他踱步走近,目光落在姜煦略显苍白的脸上,“效率之高,手腕之准,放眼朝堂,无人能及。更难得的是这八月十五的时机,选得妙啊……”皇帝意味深长地顿了顿,“中秋宴毕,便是殿试放榜,新科进士们正待填补朝堂空缺。你这一番清扫,倒替朕省去了不少冗员裁撤的麻烦,新旧交替,水到渠成。”
这番话,既是肯定,也是试探。皇帝走到御案旁,话锋一转,语气虽平缓,却带着无形的压力。“司天监盘踞多年,党羽遍布。此番连根拔起,朝中空位不少……姜卿,”他抬起眼,目光深邃难测,落在姜煦身上,仿佛在掂量着什么,“你此番雷霆手段,肃清奸佞,功在社稷,威望之隆,一时无两。这朝堂格局,因你而变,空出来的位置……”皇帝的话音微妙地停顿了一下,指尖在桌面上轻轻敲击,发出笃笃的轻响,那未尽之意如同水面下的暗礁,虽未明言“一家独大”,却清晰地指向了权力平衡与未来朝局的掌控。“姜卿身为国之柱石,当知这空悬之位,亦需有德有能者居之,方能稳固江山。朕,对你寄予厚望啊。”帝王心术,倚重与制衡的考量,尽在这看似嘉许的话语之中。
姜煦迎上皇帝的目光,神色平静无波,仿佛早已料到这一问。他微微躬身,声音清晰而沉稳,不带一丝波澜:“陛下明鉴。臣所为,皆是为陛下分忧,为社稷除害。雷霆手段乃情势所迫,非臣所愿。臣之本分,唯忠君报国而已。一家独大,非社稷之福,亦非臣之所求。”
他直起身,从怀中取出两样东西,动作郑重。
第一件,是那枚温润的龙形玉佩。姜煦双手将其奉于御案之上,声音低沉:“陛下所托‘影鳞卫’,皆是以一当百的忠勇之士。此役……折损三人,重伤一人。臣,愧对陛下信任。”他的语气带着一丝真切的痛惜,这是对那些为他而死的无名者的尊重。
第二件,是他自己的半块虎符兵符。姜煦将其轻轻放在玉佩之旁,语气坦然:“查案期间,臣调动人手,皆以悲风楼及陛下所赐隐麟卫为凭,未曾动用朝廷一兵一卒,亦未曾逾越半分权柄。此兵符,完璧归赵。”
做完这一切,姜煦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他抬起头,目光澄澈而坚定地望向皇帝,说出了那句埋藏心底已久、此刻终于能坦然道出的夙愿:
“司天监已除,沉冤得雪,社稷隐患已清。臣……心力交瘁,实不堪庙堂之重负。恳请陛下,念在臣微末之功,允臣卸去一切职司,远离朝堂纷扰,从此……做个山野闲人,了此残生。” “了此残生”四字,他说得极轻,却带着一种深入骨髓的疲惫和解脱。
御书房内陷入长久的沉默。烛火在皇帝深邃的眼眸中跳跃,映照着他内心的翻涌。他确实忌惮姜煦翻云覆雨的手段和此刻无与伦比的威望。但更多的,是惋惜。如此经天纬地之才,若能为己所用……然而,当他目光触及姜煦眼中那挥之不去的倦怠,想起数月前“中毒”之前,姜煦在御前那副形销骨立、眼中毫无生气的模样……那份强行挽留的心思,终究还是淡了。他曾亲口许诺事成之后放他自由,帝王金口,岂能失信?
皇帝长叹一声,那叹息中包含了太多复杂的情绪。他绕过御案,走到姜煦面前,亲手将他扶起,力道带着一种不容拒绝的郑重。
“姜卿……”皇帝的声音带着罕见的温和与一丝不易察觉的怅然,“你之才,冠绝当世。朕,舍不得。但朕更不愿见你如困兽般,消磨于这金丝笼中。你的心愿,朕……准了。”
皇帝看着姜煦的眼睛,补充道,语气带着一种尘埃落定的释然:“自今日起,你姜府上下,再无枷锁束缚。姜府上下昔日所受牵连,朕会下旨抚慰。姜府门庭,可享应有之尊荣,亦无需再担无谓之忧惧。你,尽可放心。”
他顿了顿,似乎想给予补偿:“朕赐你御令金牌一面,持此令者,天下州府,畅行无阻,皆以亲王礼待之!若他日倦游思归,这朝堂之上,三公之位,虚席以待!”
姜煦后退一步,深深一揖,姿态谦恭而疏离:“陛下厚爱,臣铭感五内。然闲云野鹤,无需金令开路;江湖漂泊,更畏仪仗惊扰。臣所求,唯布衣清风,随心而行。万望陛下成全。”
他推辞得如此彻底。皇帝看着他清癯而坚定的侧脸,最终,所有话语化作一声更深的叹息。
“……罢了。”皇帝挥了挥手,“如你所愿。姜煦,朕……允你自由。去吧。”
“谢陛下隆恩。”姜煦声音平静,最后行礼,转身,步履从容地融入了门外的夜色之中。
宫门沉重的阴影在身后合拢,将金碧辉煌的喧嚣与血腥彻底隔绝。清冷的夜风扑面而来,带着初秋的凉意,姜煦深吸一口气,仿佛要将肺腑中积压的浊气彻底置换。
宫门外,一辆不起眼的青篷马车静静停驻。车帘被一只骨节分明的手猛地掀开,露出裴涯那张写满焦灼的脸。他几乎是在宫门开启的瞬间就探出身来,目光如炬,紧紧锁定在姜煦身上。看到那道熟悉的身影安然无恙地走出,他才像被抽掉了所有力气般,重重地靠回车壁,长长地、无声地吁出一口气,紧绷的肩背松弛下来。那感觉,仿佛在深渊边守候了千年,终于等到归人。
“寒商!”裴涯利落地跳下车辕,几步抢上前,一把扶住姜煦的手臂。入手处传来的微凉和一丝不易察觉的轻颤,让他心头一紧。他上下飞快地打量了姜煦一眼,确认没有问题,才低声急问:“如何?没事吧?”
姜煦任由他扶着,疲惫的脸上露出一丝极淡的笑意,摇了摇头:“没事,都结束了。”他的声音带着浓重的倦意,却也有一种尘埃落定的轻松。“先不回住处,去姜府。”
“好!”裴涯没有丝毫犹豫,小心地扶他上了马车,自己坐到车辕,一抖缰绳,“驾!”马车平稳地驶向夜色中的姜府。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