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妙锦突然笑道:【朱重八总说他的刘伯温厉害,但我看他爹更厉害,重八不就是十六吗?恰巧大明拢共十六帝!】
打人打到一半的朱元璋听到这句话后,忍不住磨了磨牙,心想爹当初就不该给我取名重八,百八多好啊,这样大明就能江山永存了!
【对了,我刚看资料的时候,发现好多王朝都是在三百年左右亡国的,对此你们后世还给取名为王朝周期律。为什么啊?】八卦系统不解道。
【其实用历史周期律来形容会更好一些。自始皇一统山河,改分封为郡县后,中国的历史就迎来转折。】徐妙锦淡淡道,
【秦以前的夏商周与其说是王朝,不如说是邦联,小政府外加文化不同注定社会动荡不止,难以长期平稳。】
【秦以后,有郡县制作为基础,外加始皇的车同轨书同文,以及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盐铁专营等,使中国步入中央集权的时代。】
【我国不仅是灾害多发国,还地域面积广阔,中央集权的建立,利于稳定国内环境,镇压叛乱,大规模救灾等,所以秦以后的王朝都执着于大一统。】
【但以后世的眼光来看,从秦到清,真正做到大一统不过秦、汉、隋、唐、元、明、清七个朝代。】
【再将汉分为东汉和西汉来看的话,就会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那就是每一个大一统国家都撑不过三百年!】
朱标思考道:“还真是,秦14年,西汉210年,东汉195年,隋37年,唐289年,元98年,加上系统说的清268年,真没有一个超过300年的,为什么呢?”
朱元璋停下揍人的手,眯起眼思考起来。
朱棣趁朱元璋停手,赶紧躲到了朱标的身后,再让他爹抽下去,他怕是得得内伤……
八卦系统适时问道:【为什么?】
【中央集权的加强,使得中央可以按照自己的意识制定苛捐杂税,可以随时增加劳役,而地方几乎没有反抗力量。】徐妙锦叹气道,
【这就意味着底层民众只能逆来顺受……随着时间的流失,各地土地兼并现象突出,各苛捐杂税多如牛毛,最后农民只有杀官造反这一条路可以走。】
【虽然各个朝代开国之初,大都吸取前朝覆灭的教训,积极制定有效的政策完善制度。但社会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十年前的政策到了今天都可能不适用,何况是百年前的,所以……】
【再加上皇帝不可能总揽政事,这样一来皇帝必然要通过一小部分人来控制庞大的国家机器。谁也不能保证这些围绕在皇帝身边的人全都霁月清风,所以这些人极力扩张自己势力范围的行为本身就是社会不稳定的根源。】
【历史上无数次党争、宦官专权、外戚干政、权臣压主的历史就是明证。当一部分人的权力过大,有碍皇权的行使时,皇帝又会利用另一部分人的势力捣毁之。这就埋下了新的既得利益集团。】
【所以朱元璋想要通过打压后宫和宦官来保证朱明王朝长治久安是不可能的,没有了宦官和外戚,不还有权臣吗?当权力集于一人之手时,绝对会有人想要篡权。毕竟没人愿意一辈子当奴才(耸肩)。】
朱元璋:……
徐妙锦叹气道:【虽然很多有识之士明白苛捐杂税不可取,土地兼并不能无限制,但人是不会背叛自己的阶级的,所以哪怕王朝中期改革,往往也改革不到位,虽然延续了王朝,但隐患还在。】
朱元璋梗住了,那这样一来,他过去做的到底是对是错?
八卦系统有些不忍的询问道:【没法避免吗?】
徐妙锦微微摇头道:【很可惜,无法避免。中央集权在我国古代是不可能长期稳定运行的。】
朱元璋心情很复杂,真的不能长远吗?
朱标毕竟还年轻,跟朱元璋的心情复杂比起来,他的心思更多在徐妙锦所说的他爹做的不到位的地方。
比如藩王制度,要朱标来说,那句‘有明诸藩,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且不可参合四民之业(即士农工商),并能世袭罔替’给删了。
顺带将‘亲王嫡长子,年及十岁,则授金册金宝,立为王世子,长孙立为世孙,冠服视一品。诸子年十岁,则授涂金银册银宝,封为郡王。嫡长子为郡王世子,嫡长孙则授长孙,冠服视二品。诸子授镇国将军,孙辅国将军,曾孙奉国将军,四世孙镇国中尉,五世孙辅国中尉,六世以下皆奉国中尉’给改了。
子孙后代太能生了,养不起,真的养不起,所以干脆改为‘亲王嫡长子为世子,冠服视一品。郡王嫡长子为郡王世子,冠服视二品。剩下的以此类推。且降等袭爵。’
除世子外,其余均为普通宗室,想要前程,自己挣去。
至于爵位就分为‘亲王、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五等,五代以后的自己谋生去吧!
还有公主,什么‘皇姑曰大长公主,皇姊妹曰长公主,皇女曰公主,婿曰驸马都尉。亲王女曰郡主,郡王女曰县主,孙女曰郡君,曾孙女曰县君,玄孙女曰乡君,婿皆仪宾。’。
改为‘皇后之女为公主,婿曰驸马都尉。帝王妃嫔之女为郡主,公主/亲王之嫡女为县主,公主/亲王之庶女为乡主,郡主/郡王之嫡女为乡主,婿皆仪宾。’
爵位分为‘大长公主(皇姑)、长公主(皇姊妹)、公主、郡主、县主以及乡主’。
至于俸禄,统统减半!唔,在徐姑娘来看男人并不比女人强,这样的话,大家以后的俸禄都一样吧,就按原先公主俸禄一半来发。
(朱元璋规定亲王每年食禄五万石米,大明宝钞25000贯;公主获赐一所庄田,每年收粮1500石,钞2000贯;郡王米6000石,钞2800贯;郡主米1000石,钞1400贯。)
就在朱标劝朱元璋改革藩王制时,正殿内马皇后将徐妙锦姐妹三人安置在了坤宁宫的西暖阁。
将其安置在西暖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朱元璋预备徐妙锦等人当自己儿媳妇的,而不是妃嫔,所以不能塞进后宫,二是徐妙锦特殊,必须放在自己眼皮底下。
住哪里徐妙锦其实没有太多的要求,反正她是酱油党。
所以任由徐妙清和徐妙琳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房间后,她才住进那个被挑剩下的房间。
只是这一幕在马皇后看来就是徐妙锦胆子小不敢争取自己的利益。
徐妙锦:住哪不是住啊!
马皇后:……
当晚,马皇后和朱元璋一起用晚食时,马皇后毫不意外的将自己不喜徐妙锦当朱棣继室一事告知了朱元璋。
朱元璋一听就明白马皇后没有听到徐妙锦的心声,这样也好,至少马皇后不会因为朱标走在她的前面而伤心。
只是徐妙锦过于特殊,让朱元璋感到十分棘手,虽然不愿意这么想,但朱标要是真的走在他的前面,且朱标的子嗣难堪大用,他真的要将皇位交给朱棣吗?还是……
马皇后见朱元璋连吃饭的时候都在发呆,不由问道:“可是朝堂上出了什么大事吗?”
朱元璋不知道如何回答,因为系统的存在无法告知他人。
但马皇后不知道啊,外加朱元璋最近总是召见朱棣,这很难不让马皇后怀疑朱棣做错事了……
坤宁宫正殿中的朱元璋和马皇后各怀心思,西暖房中的徐妙锦正在吐槽晚饭不好吃,味道又油又重不说,且大多是荤菜,绿叶蔬菜少的可怜,一点都不符合她的胃口。
别看徐妙锦在家不受宠,但徐家人少啊,所以徐妙锦住的地方并不小还偏。
所以徐妙锦在自己的院子里劈了一块地种蔬菜,还在园子里垒了个小灶。除去荤菜和主食从厨房领外,剩下的菜都是让丫鬟们现炒的。
这常年吃惯了清淡的,陡然上重口味,徐妙锦实在受不了,那怨念大的,连身处正殿的朱元璋都听的一清二楚。
惹的朱元璋忍不住问道:“妹子,今天的菜味道如何?”
马皇后狐疑的看了朱元璋一眼道:“不和之前一样吗?”
朱元璋瞅了一眼饭菜,心想,他记得天德(徐达)的口味和他差不多啊,怎么徐妙锦就吃不惯了呢?
马皇后见朱元璋又陷入了沉思,忍不住将饭碗啪的一放,气鼓鼓道:“我吃饱了!”
“啊?”朱元璋疑惑的看了看马皇后的碗道,“不对啊,往常都是吃完的,今天都还没动呢。”
马皇后似笑非笑的看着朱元璋道:“呦,还有精力关心我吃了多少,看样子朝堂上的事情不严重啊!”
朱元璋哪里还不明白,可问题是系统的存在真的无法说出口啊!
眼见朱元璋就是不说,马皇后也没办法,只能干生闷气。
朱元璋见状心疼不已,心想,秀英(马皇后闺名)要是能听见就好了。
本文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百度!
求收藏~求评论~求推荐~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5章 第 5 章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