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多带了一个人,回寨子的速度并不快。
姜沅担心陆鸢不适应,刻意放慢了脚程,等到青龙寨大门口,已经将近天黑了。
虽然生意能否谈成还没个准信,但她已经有了七八分把握,后续的对接事宜便交给殷成蹊去谈,毕竟他也算是寨子里难得的智囊,应付起这些事,易如反掌。
姜沅的院子在整座青龙寨靠后的位置,地处幽静,东南西北各有一间厢房,为了怕陆鸢不习惯,她便把人安排在离自己最近的西厢房了。
带人回去之前她率先派人送了信,等回到青龙寨时西厢房已经打扫出来,铺上了新的被褥,虽然没有太守府的精贵,但充满了阳光的味道,别有一番滋味。
靠窗口的位置支了一张木桌,并非名贵木材,只是最常见的桐木,其纹理细腻,质量轻盈,备受众人喜爱。
寨子里与太守府不同,太守府还保持着贵族们最爱的蒲团、矮几,但因为姜沅的习惯,青龙寨中还是使用椅子、凳子居多,如今给陆鸢准备的房间自然也是如此。
夕阳坠在地平线上,黄昏最后一缕阳光透过窗棂打下一片阴影,书桌上放着笔墨纸砚,靠窗边古朴的花瓶里插着两三只细竹,竹影落在泛黄的纸张上,格外风雅。
陆鸢只一眼就喜欢上了这个房间。
她舟车劳顿,姜沅并没有过多打扰,放置好衣物就离开了。
陆鸢这次出门连惯用的婢女也没有带,孤身一人,怕她不习惯,姜沅特意分了手下一位女兵过去。
——是的,因为人手不足,她前两日成立了女兵营,同样负责巡逻,报名的大多是东村人,足足三百余人,人数正好一个营。
女兵名叫钱三娘,随姜沅一同上过战场,虽然才二十六岁,却已经有了一个八岁的女儿。
她的丈夫牺牲在战争中,家里只剩下一位寡母需要奉养,她想多挣点银子,就参加了女兵营,只希望能靠着早晚巡逻和闲时训练,拿些补贴。
晚饭是姜沅亲自送过去的,她没有给陆鸢压力,只说她想去哪里可以直接让钱三娘带路,先熟悉熟悉环境。
陆鸢没有拒绝她的好意。
……
…………
六月初,正是种水稻的时候,村子里的人忙得不可开交,姜沅也不能偷懒,她一早就带人出了门,准备观察一下古代水稻的情况。
杂交水稻是经过不断培育而来,如今的社会状况大概和东汉末年到两晋时差不多,水稻的耕作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但产量依旧无法和二十一世纪相比。
为了了解具体情况,姜沅曾经询问过主管农业的农官,如今的水稻亩产大约在一百八十斤,如果土地状况好一些,能达到近三百斤。
可是近年大旱,虽然其他州郡受到的影响比较大,但闵州也不是全无影响。
况且大旱之后必有蝗灾,日后的情况只会越来越差,青龙寨必须把握一切时间发展自身。
姜沅赶到水田的时候已经有不少人运着秧苗到水边开始插秧,此时已经出现了育秧移栽的方法,也就是将稻种浸种催芽后散播到田里,长到一定高度再移栽到水田中。
这种种植技术一直到姜沅小时候都在使用,大大提高了水稻的成活率和产量。
稻田的选址十分重要,要选有山间源水不断的田地,如果水稻缺水,十天左右就会枯苗,好在青龙河的水源来自三青江,哪怕是干旱也不容易干涸。
因为水车的普及,到田边每隔一段距离就架了一座水车,由水车运水到稻田之中,大大节省了人力。
当然这只是对于东村而言。
西村本就少人居住,那边的土地基本没怎么开发,自然没有架水车,之前村子里所有人都在忙疟疾的事,如今木匠才有空打造水车。
但打造水车也需要时间,是以西村的人只能先挑水灌溉稻田。
插秧之前不仅要灌水整理田块,还要用犁耕田翻土,然后用耙使土均匀细碎,再用耖平整田块。
这时候水牛和黄牛就得上场了。
如果全靠人工,人会吃不消。
可整个李村的牛拢共也只有几头,只能按顺序等人家先用完再去借。
种种原因之下,西村的进度较东村要慢上一些,东村已经开始准备插秧,西村还在平整田地。
姜沅先去的东村,东村距离寨子要近一些。
她举目望去,不少人正挽着裤腿、弓着腰在田里插苗,只是从她的方向望过去,秧苗和以前看到的横平竖直不同,大多歪歪扭扭,只能大概保持直线。
“全儿!你的秧插歪了!”
一片热火朝天中,一道清亮的女声格外明显,姜沅下意识望过去,就看到一位少女捏着秧苗无措地站在水中,她身前一排苗从田的那边几乎歪成一道斜线。
说是少女并不准确,她约莫七八岁的模样,还是个孩子呢。
李全涨红了一张脸,高声喊了回去:“阿娘!你怎么不早些提醒我!”
周围有婶子笑她:“你怎么插不直秧,还怪起你娘来了?”
被她叫娘的妇人顿时笑开了:“哎哟,我哪儿顾得上你这边?还不快整理一下秧苗!”
姜沅正看李全有些陌生,转头对上妇人的脸,才发现她正是自己之前选出来的三位农官之一。
李茹今年似乎二十三了?
在古代这个年纪,也的确该当娘了。
但是姜沅记得李茹没嫁过人,这孩子应当是对方收养的。
那边李全听了李茹的话,没有继续整理秧苗,反而将秧苗扔在一边,自个儿蹬蹬蹬上了岸,一溜烟往回跑了。
李茹气笑了:“这孩子!做事情怎么虎头蛇尾的!”
却还是认命的拿起秧苗,下田继续插秧。
姜沅心头一动,顺手从旁边的箩筐里拎了一把秧苗,也下田开始插秧。
说实话,她已经快二十年没做过农活,小的时候做起来只觉得所有重担都压在自己身上,如今却在另一个世界干起活来津津有味。
李茹先前还没察觉身边多了个人,她只顾弓着腰干活,见身后的田都已经插上秧苗,还十分整齐,惊得连忙抬头,这才发现自己背后多了个人。
“少寨主?您怎么下田了?!”
这一嗓子,吼得周围的人纷纷抬起头。
姜沅直起腰,手上还沾着泥,笑道:“你们能下田插秧,我如何不能?”
李茹连连摇头:“您和我们怎么一样?”
虽然姜沅平时十分平易近人,但在被压迫惯了的李茹心里,官就是官。
姜沅身为整个青龙家的少寨主,插秧这种事,哪里需要她亲力亲为?
姜沅却不想在这件事上纠结,转移话题道:“刚才那孩子是才来寨子的吧?”
说起李全,李茹果然被转移了注意力。
她下意识点点头:“是啊,全儿的爹娘都死在了路上,只有她全须全尾到了寨子。她也没个正经名字,我看她孤苦伶仃十分可怜,就给她取名叫李全,认她做了女儿。”
想起方才李全的所作所为,她也有些赧然,小声道:“全儿性格大大咧咧的,叫少寨主看了笑话。”
姜沅摇摇头,笑道:“孩子正是天真烂漫的年纪,随她去吧。”
李茹还要说什么,只听一道呼声由远及近,打断了她的话:“阿娘!我又回来了!”
只见李全手里拿着两根削尖的竹筒,还有一节麻绳,正风风火火从小路跑过来。
这么短的时间她竟然回家了一趟。
姜沅在这里,李茹有些紧张,却还是耐着性子问她:“你这是做什么去了?”
李全手中动作不停,一时半会儿竟没认出手上沾满泥土的姜沅,只当她是隔壁来帮忙的邻居,一边把削尖的竹筒插在田埂上,一边往竹筒上绑麻绳。
“阿娘,我不是插秧插不直吗,刚才是回去拿工具了!”
“咱们在田埂两端绑一条线,顺着线插不就直了吗!”
说着,她飞快挽起裤腿,重新跳回田里,牵着麻绳从田埂这头一路走到田埂那头,抬眼看了看,确定线和另一侧的田埂平行,这才将剩下的竹筒插在田埂上。
李茹眼中闪过惊喜,直夸她脑瓜子好用。
姜沅也拍手称好:“谁说她大大咧咧?这不是挺有想法吗!”
旁边的村民见她如此,也有样学样,吩咐自己家的孩子或者帮手去家里找麻绳。
种植业的改革就发生在这一件件的小事上,水稻种植历经几千年,每一次改进都少不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姜沅并非专业的农学家,但她知道,在这些事情上,农民只会比她更专业。
有了李全帮忙,她重新回到岸上,望着自己插完秧的半块田,在旁边的水渠里洗净双手,准备绕去西村看看。
不远处,李文和几个年轻人正推着几桶黄豆发酵后的氮肥而来,准备将周围贫瘠的土地肥沃起来。
水稻喜欢肥沃的地方,只有让土地肥沃起来,才能有个好收成。
-------------------------------------
姜沅出去了,陆鸢一人留在寨子里也无事可做,她索性叫上钱三娘,准备出去逛逛。
钱三娘已经是寨子里的老人,无论大路小路都摸得十分清楚,她带着陆鸢一路往东村的方向走去,准备去田间寻一寻姜沅。
虽然陆鸢从前也曾替不少贩夫走卒把过脉,但来到乡野还是第一次,看什么的颇为新奇。
她走的路和姜沅走的不是同一条,但同样有不少人在田间插秧。
田埂旁的空地上摆着一口大缸,缸里装着茶水,供口渴的人解渴。
陆鸢到的时候已经快中午,茶缸旁正坐着一位老人,手中草帽一扇一扇,显然正在歇息。
等她走近了一瞧,老人袖口和裤腿都沾着不少隐形干涸的泥点子,虽然头发花白,看起来却精神矍铄。
老人正是殷燮。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