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的秋意渐渐染上了冬的料峭。平江路历史街区依旧游人如织,吴侬软语与相机快门声交织,构成一幅看似永恒不变的江南水乡画卷。然而,在一些不为游客所注意的角落,细微的变化正在悄然发生。
沈清音的工作室所在的这条支巷,平日里最为幽静。这几日,却偶尔能看到一些穿着不同于游客、胸前挂着证件的人,拿着图纸和测量仪器,在巷子里指指点点,低声交谈。他们的出现,像投入古井的石子,打破了巷弄多年沉淀下来的安宁。
起初,沈清音并未在意。她依旧每日清晨推开工作室的木门,打扫、整理、然后坐在缂丝机前,将全部心神浸入《石湖清秋图》的织造中。湖光的潋滟,山石的嶙峋,树木的萧疏,都需要她用无数根丝线去捕捉、去转化。这是一项极其耗费心力和眼力的工作,容不得半分杂念。
但外界的纷扰,终究还是顺着门缝钻了进来。
先是隔壁做苏扇的老徐,唉声叹气地过来串门,说听到风声,这片老城区可能要搞什么“整体提升规划”,他们这些老作坊、小工作室,怕是悬了。
“说是要引进更多‘有活力’的商业业态,”老徐摇着手里一把半成品的光面扇,愁容满面,“我们这些老骨头,跟不上时代喽。”
接着,是对面绣娘阿婆的女儿,带着几分打探的语气问沈清音:“清音姐,你听说了吗?好像有开发商看中了咱们这块地,要建什么高端民宿集群。你这工作室位置好,又安静,他们肯定……”
沈清音只是听着,手中挑选丝线的动作未有丝毫停顿,脸上也看不出什么情绪,末了,只淡淡回一句:“还没正式通知。”
她的话少,态度也冷,来人自觉无趣,便也讪讪地走了。
流言却像江南的梅雨,无声无息地渗透,弥漫在巷子的每一个角落。焦虑、不安、对未来不确定的惶恐,在左邻右舍间悄悄传递。有人开始打听搬迁补偿,有人忙着寻找新的铺面,原本宁静的巷弄,平添了几分躁动。
沈清音依旧每日“唧唧”地织着她的缂丝。只是,偶尔在挑灯夜战时,她会停下梭子,抬眼望向窗外。窗外是她看惯了的天井一角,灰瓦、蓝天、一株枯萎的藤蔓。但此刻,这方熟悉的天地,似乎也笼罩上了一层不确定的阴影。
她想起祖父将这座老宅交给她时说的话:“清音,技艺在心,亦在境。这方水土,这间老屋,养着缂丝的魂。”她一直将这里视为不仅仅是工作室,更是她与缂丝这门技艺、与家族传承血脉相连的根。
若根须被动摇,魂将安附?
她走到墙边,指尖拂过那些悬挂着的、色彩斑斓的丝线。这些丝线,有些是她亲手所染,有些是祖辈留存下来的珍品,每一缕都凝聚着时光和心血。她又看向那幅已然完成的《宇宙经纬图》,浩瀚星云在柔光下静谧流淌,那是她内心世界的投射,也曾是与一个遥远灵魂共鸣的见证。
最后,她的目光落在那個装着蓝色直线练习布的锦盒上。她打开盒盖,拿出那块小小的布片。粗糙的质感,不算完美的直线,却承载着一段截然不同的生命闯入她世界的印记。那个人的世界喧嚣浮华,与这里的静谧格格不入,但他曾以最笨拙也最真诚的方式,试图理解她的世界。
而现在,连她自己的这个世界,也可能面临倾覆。
一种深切的无力感,如同冰冷的潮水,缓缓漫过心头。她可以拒绝金钱的定制,可以无视外界的追捧,但她无法对抗时代洪流下,一张轻飘飘的规划图纸。
她将布片小心放回,合上锦盒,动作轻柔,仿佛在安抚一个不安的梦。
几天后,一份盖着红头文件的《征求意见通知》还是贴到了巷口的公告栏上。白纸黑字,清晰地列出了“街区业态优化与空间重塑”的计划,虽然用语委婉,但“引导传统手工作坊转型升级或异地安置”的字眼,像一根根冰冷的针,扎在每一个依靠老手艺糊口的人心上。
工作室里,电话也开始响得频繁起来。有相熟的文化界朋友表示关切,询问是否需要帮助联系新的场地;有之前合作过的机构,暗示可以提供商业合作,将她的缂丝“品牌化”、“市场化”;甚至还有不知从何处得到消息的中间人,直言不讳地询问她这间工作室产权的意向价格。
沈清音一一客气而疏离地回应,她的答案始终如一:“暂无打算,谢谢。”
她挂掉最后一个电话,工作室重归寂静。那“唧唧”的织机声已经停了一下午。她独自坐在天井的藤椅上,看着那一方被高墙分割的天空,暮色渐沉,云层低压,似乎要下雨了。
风从巷口吹进来,带着湿冷的寒意,卷起几片枯黄的落叶。她拢了拢身上的素色披肩,感觉那寒意不仅来自天气,更来自心底。
她想起权志龙离开时,她说的那句“一路平安”。那时,她以为只是送别一个偶然闯入的过客。如今想来,那或许也是一种无意识的祈愿,祈愿各自在各自的轨道上,平安顺遂。
可现在,她的轨道,似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颠簸。
雨点终于淅淅沥沥地落了下来,打在青石板上,打在瓦片上,打在枯萎的荷叶上,声音细密而清冷。沈清音没有动,依旧静静地坐在那里,如同一尊沉默的雕塑。
她的世界很小,小到只有这一方天井,满室丝线,和一架缂丝机。
她的世界也很大,大到承载着千年的技艺,家族的嘱托,和她全部的精神宇宙。
如今,这方小小的天地风雨欲来。她能做的,似乎只有坚守,直到不得不离开的那一天。
她缓缓起身,没有开灯,在渐浓的暮色和雨声中,走向那架沉默的缂丝机。她伸出手,没有拿起梭子,只是轻轻地、一遍遍地抚摸着光滑的木质框架,仿佛在抚摸一个即将面临离散的老友。
《石湖清秋图》才完成不到三分之一。湖光山色,清秋寂寥,不知是否还能在这间老屋里,亲眼看到它织造完成的那一刻。
窗外,雨声渐急。巷深,风雨已至。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