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牙村的日子,像院角那株慢慢爬满篱笆的牵牛花,平淡却充满生机。苏清晏和沈慕言的小院,如今已是村里最热闹的地方。白日里,苏清晏要么在菜畦里侍弄那些由她推广开的土豆、红薯,要么就坐在堂屋的竹椅上,给几个识字的孩子讲《易经》里的故事,教他们辨认草药。沈慕言则负责修缮房屋、劈柴挑水,偶尔还会带着几个年轻力壮的村民去开垦新的荒地。这日傍晚,夕阳把天空染成一片温柔的橘红。
苏清晏刚从地里回来,额角带着细密的汗珠,正坐在井边的石阶上,用布条擦拭着手上的泥土。沈慕言挑着两桶水从村口回来,远远就看见她的身影,嘴角不自觉地上扬。
“清晏,歇会儿。”他放下水桶,走到她身边,从腰间解下一个油纸包,“刚从李大叔家买的新烤的红薯,还热乎着呢。”
苏清晏抬头,看见油纸包里金黄流油的红薯,眼睛一亮:“你怎么知道我想吃?”
沈慕言在她身边坐下,顺手拿起一块干净的布巾,帮她擦去额角的汗珠,指尖不经意触碰到她微凉的皮肤,两人都微微一怔,随即相视而笑。“你上次说,张婶家的红薯烤得最香。”
苏清晏接过红薯,掰开一个小口吹了吹,甜糯的香气立刻弥漫开来。她咬了一口,软糯香甜的口感在舌尖化开,烫得她直吐舌头,却笑得眉眼弯弯:“嗯!真甜!比蜜还甜!”
沈慕言看着她孩子气的模样,心中一片柔软。他也拿起一块红薯,慢慢咀嚼,目光落在她沾着泥土却依旧白皙的手上,轻声道:“等过几日,我们把后山那片荒地也开垦出来,种上红薯和土豆,到时候整个月牙村的人都能吃饱饭了。”
苏清晏用力点头:“好!‘同人于野,利涉大川’,我们要让更多人过上好日子。”
两人正说着,院门外传来一阵脚步声,伴随着一个略显急促的声音:“苏先生!苏先生在家吗?”
苏清晏和沈慕言对视一眼,沈慕言起身开门,只见一个穿着粗布短褂、皮肤黝黑的汉子站在门外,手里捧着一个布包,脸上带着焦急和期盼。
“是李二柱大哥。”苏清晏认得他,是村里的一个老实巴交但手脚勤快的汉子,平时沉默寡言,只知道埋头种地。
李二柱看见苏清晏,连忙上前一步,将手中的布包递过去:“苏先生,这是我家刚收的新棉,我婆娘连夜纺的线,你看……”
苏清晏接过布包,打开一看,里面是几团雪白的棉线,虽然有些粗糙,却异常干净整齐。
“二柱大哥,你这是做什么?” 李二柱搓着手,有些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苏先生,我知道你和沈大哥是好人,收留我们,还教我们种那些能高产的作物。我……我没什么能帮上的,就想着把这棉线给你,你要是不嫌弃,就……就给孩子们做件棉衣吧。”
苏清晏心中一暖,她知道,对于这些贫苦的村民来说, 棉花是非常珍贵的东西, 尤其是纺好的棉线,更是耗费了不少心血。“二柱大哥,这棉线太珍贵了,我们不能白要。”
“不不不,苏先生,你拿着!”李二柱连忙摆手,“你要是不收,就是嫌弃我这粗人了!”
沈慕言在一旁温和地说:“二柱大哥,清晏的意思是,我们可以用粮食跟你换。”
李二柱眼睛一亮:“换?那……那我不要粮食,我只要先生你教我种的那些土豆和红薯的种子!”
苏清晏笑道:“种子我们可以教你怎么留,但不能白给你。这样吧,你把棉线留下,我们按市价给你算钱。”
李二柱拗不过她,只好将棉线留下,拿着沈慕言递给他的几文钱,千恩万谢地离开了。苏清晏将棉线小心地收好:“这棉线质量很好,等秋收了,我们可以拿到镇上去卖,换些粮食和盐巴回来。”
沈慕言点头:“好。” 就在这时,苏清晏忽然想起什么,对沈慕言道:“对了,二柱大哥刚才好像有话没说完,他说‘没什么能帮上的’,是不是遇到什么困难了?”
沈慕言想了想:“好像是……前几日我听村长说,二柱大哥家的地比较贫瘠,种出来的粮食不够吃,他婆娘身子弱,孩子又小,日子过得挺苦的。”
苏清晏沉吟片刻,道:“我去看看。”
她来到李二柱家,只见一间破旧的茅草屋里,一个面色蜡黄的妇人正抱着孩子咳嗽,李二柱蹲在地上,唉声叹气。 “二柱大哥,嫂子这是怎么了?”
苏清晏问道。李二柱抬头,看见苏清晏,连忙起身,脸上满是愁容:“苏先生,嫂子她……她这病拖了好几天了,总也不好,我……”他说着说着,眼圈就红了。
苏清晏走到妇人身边,伸出手搭在她的脉搏上,又翻看了她的舌苔,神色凝重:“是风寒入体,加上营养不良,身子太虚了。”
她从药箱里取出几味草药,“二柱大哥,这几味药煎了给嫂子喝下,再让她好好休息,吃些有营养的东西,慢慢就会好起来的。”
李二柱接过药包,哽咽道:“多谢苏先生,多谢苏先生……”
苏清晏又安慰了他们几句,便离开了。回到自己院子,她对沈慕言道:“二柱大哥家的地确实贫瘠,而且水源也不好。这样下去不是办法,我们得帮他想办法。”
沈慕言想了想:“我知道村东头有一片废弃的水渠,要是能把水引过来,那片地就能救活。”
苏清晏眼睛一亮:“对呀!我们可以组织村民一起修水渠!”
就在这时,院门外又传来一阵动静,这次进来的是村长和几个村里的老人。
“苏先生,沈大哥。”村长拱手道,“我们几个老头子是来谢你的。”
苏清晏和沈慕言连忙请他们坐下。
村长道:“自从苏先生教我们种土豆红薯,村里的粮食产量提高太多了,我们这些老家伙,晚上都能睡个安稳觉了。”
另一个老人也道:“是啊,我家那小孙子,以前总吃不饱饭,现在天天能吃上土豆炖菜,脸都圆了!”
苏清晏笑道:“这都是大家努力的结果。” 村长话锋一转,神色有些沉重:“苏先生,有件事想请你帮忙。我们村东头有片‘望天田’,一到天旱就颗粒无收。前几日,我听几个后生说,沈大哥知道怎么引渠水?”
沈慕言点头:“村长,我知道那片地的情况。只是修水渠需要不少人手和粮食,我们……”他有些犹豫,他们的粮食大多用来接济村里的贫户了。
苏清晏却道:“修水渠是好事,能让更多的土地得到灌溉,我们应该做。”她看向村长,“村长,我们‘同人社’的人可以出工,但粮食……可能需要大家一起凑一凑。”
村长眼睛一亮:“没问题!只要苏先生牵头,我们全村人都愿意帮忙!”
苏清晏微微一笑:“好。明日一早,我们就在村头集合,一起去勘察地形,规划水渠。”
这时,一直沉默不语的李二柱忽然从人群后面走了出来,他手里拿着一把锄头,眼神坚定:“苏先生,沈大哥,我也参加!我家那几亩地也能跟着沾光,我出工不要工钱!”
苏清晏看着他,忽然想起白天他送来的棉线,心中一动。她走上前,拍了拍李二柱的肩膀:“二柱大哥,谢谢你!” 就在这时,苏清晏忽然注意到,李二柱虽然皮肤黝黑,手上布满老茧,但他的手指却异常灵活,而且他刚才说话时,眼神专注,条理清晰,不像是一个普通的庄稼汉。
“二柱大哥,”苏清晏问道,“你以前是不是学过什么手艺?比如……木工?”
李二柱愣了一下,有些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先生,你怎么知道?我年轻时,在镇上的木匠铺当过学徒,后来家里遭了灾,才回了村里种地。”
苏清晏眼睛一亮!她正愁修水渠需要规划,李二柱的出现,简直是雪中送炭! “二柱大哥,”苏清晏激动地说,“修水渠需要测量地形,规划走向,还需要做一些闸门、渡槽之类的东西,这些都需要懂木工的人!你愿意……帮我们吗?”
李二柱看着苏清晏期待的眼神,又看了看身边的村长和其他村民,用力点头:“我愿意!苏先生,只要能让大家的日子好起来,我李二柱什么都愿意做!”
苏清晏和沈慕言相视一笑,心中都涌起一股暖流。在这个小小的月牙村,他们不仅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所,更意外地发掘了一个人才。李二柱的加入,无疑会为他们的“同人”事业增添强大的力量。夜幕降临,月牙村升起袅袅炊烟。
苏清晏和沈慕言坐在院子里,看着远处田埂上亮起的点点灯火,心中充满了希望。
“清晏,你真是有双慧眼。”沈慕言握住她的手,轻声道。
苏清晏靠在他的肩膀上:“不是我有慧眼,是‘同人’之道,让我们能看到身边的每一个闪光点;是‘谦’之德,让我们能放下身段,尊重每一个人。” 她抬头望向星空,北斗七星清晰可见。“而且,这只是开始。我们要发掘的人才,还会有很多。”
沈慕言紧紧握住她的手,眼中满是坚定:“嗯,我们一起。”
月光温柔地洒在小院里,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红薯的香甜气息。苏清晏知道,他们的“同人”之路,才刚刚启程,而前方,有更多的挑战,也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温暖和惊喜在等待着他们。李二柱的出现,就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预示着新的希望和力量。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