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宫斗宅斗 > 坐等苏辙位极人臣 > 第40章 科举试

第40章 科举试

史曦啧了一声,皱起眉头:“既是婚约,说明还未正式举办婚礼,那便作不得数,小郎君你不若从了我,我有家财万贯,保你后半生衣食无忧。”

苏辙深深地看了她一眼,一本正经道:“可我那未婚妻不仅家财万贯,还性格纯善姿容非凡,更重要的是她对我甚是喜欢,我若是跟姑娘走了,她怕是要不死不休。”

史曦被他说的又羞又恼,忍不住凑近了要来打他,周边人影幢幢,看热闹的人推推搡搡,苏辙怕她被撞到,连忙伸出手臂将她护住。

“谁对你甚是喜欢了,谁要跟你不死不休了,苏小郎,你脸真大。”

史曦忍不住在他手臂上掐了一把,正要接着跟他理论,转头就见一旁的路人一脸诧异地看着他俩。

意识到是被误会了,史曦面色一红,连忙向人家解释:“不是的不是的,我俩方才闹着玩的!”

苏辙倒是面色平静,一边将人揽着往相反的方向走一边开口道:“我方才所言可都是认真的,没有跟你闹着玩,我未婚妻确实如同我说的那般好。”

饶是史曦已经逐渐习惯了他的语不惊人死不休,闻言还是羞的想找个地缝钻进去。

“这么多人呢,你能不能收敛些。”

苏辙顿住脚步看向她:“收敛什么?曦娘,方才你倒是提醒我了,原来在你眼里未举办婚礼是作不得数的。”

史曦被问住,小声反驳道:“本来就作不得数嘛,况且我都说了待你科举后成婚,你急什么......”

不远处就是正在笑着交谈的史望春和苏洵父子,苏辙将二人的距离拉开些,不知是在说给她听还是说给自己听:“也是,没有功名在身,我也觉得自己会委屈了你。此次举人试我的名字并不突出,若是下次......”

史曦笑着将他的话打断:“你刚才不是装的不在意吗?原来你也很在乎这名次啊。那你大可以放轻松,我觉得你下次也能考中进士!”

说完又小声嘀咕:“若没考中,恐怕还得我负责......”

“负责什么?”苏辙半是探究半是期待地看向他。

史曦双目圆睁佯装恼怒地瞪回去:“什么也不负责,你就给我放心大胆地去考,无论结果如何,都不影响你是那个一身傲骨的苏小郎。”

苏辙还想跟她说什么,就见父亲他们朝这边走过来,身后还跟着堂兄史闻秋和一脸土色的同乡举子郭鸿。

史闻秋虽排在末尾但到底是上榜了,跟苏洵和史望春聊了一番后不再关注名次,开始同周围的书生们议论今年崭露头角的读书人都来自哪里,可站在一旁的郭鸿脸色却是难看到了极致,看向苏家兄弟二人的目光饱含情绪,有比嫉妒更可怕的东西。

史曦对人的情绪一向敏感,留意到郭鸿的视线,不动声色地将一旁的苏辙挡在了身后。

郭鸿见状,与她视线相触,连忙从怔愣中回过神来。

史闻秋安慰了自己的同窗,朝史望春说道:“辛苦叔父为我奔波这么久,没想到竟然在第一道关卡就差点败下阵来,侄儿实在惭愧,不过今年人才济济,我终究是才学未到家,还需好生磨练准备下一场。”

史望春连忙朝他摆手:“秋儿,你这是做什么,一家人不说两家话,没有你,叔父此番也不会在汴京城有这般见识,咱们一家人就当来开阔眼界啦,你妹妹这遭还落得个给官家行医问诊的好名声,这可是天大的造化!再说了,那榜尾也是榜,可不许这般看轻自己。”

若说安慰落榜士子,苏洵觉得自己才是那个最有经验的,当即对着郭鸿劝道:“人生在世哪能一帆风顺,时运、才学这两者缺一不可,我这辈子没少来此处看榜,如今不还是个没功名的乡野村夫哈哈哈。”

史闻秋先开始还点点头表达认同,心想是啊苏伯父这般有真才实学之人考了一辈子都没中。但随后意识到不对,他们的学问还不如苏伯父啊,难不成说这辈子都于仕途无望了?

想到这点,史闻秋和郭鸿原本稍霁的面色又变得颓唐起来。

苏轼忙给自己亲爹使眼色:他爹今天是高兴糊涂了吧,居然觉得自己考了一辈子没中的经历能鼓励到后来者?

但难过归难过,郁闷了几日后,郭鸿又恢复了往日里的样子。史闻秋劝他在汴京同住,待贡举彻底结束后再商讨回乡事宜,郭鸿本就不想走,假意推脱后应了下来。

最后的关键一场考试近在眼前,连苏家兄弟都不免有些紧张,大相国寺客房的灯油常常燃到半夜。

苏洵倒是在两个儿子考过一次后略松了一口气,每日里到各处交际拜会,随身带着文章进献。

有欧阳修极力推荐,诸位大佬自然会给眉山老苏一个面子。

只苏洵是个年近五十依旧有一番书生意气之人。

见着新上任的枢密使韩琦,他直言:“如今的军备过于宽松,皇帝有生杀大权不能多杀人,但韩枢密使您不一样啊!您手段雷厉风行一点,多处罚几个人,天下也不会有人怪到您头上的,您不应该为了自己的美名就下不去手,从而不顾天下长久之计!”【1】

给富弼写上书,言辞更是激烈:天下之人都期望您有所作为,但您也不能一人把持住所有的事,您要扩大胸襟,敢于用人,允许别人在手底下犯错。【2】

这两篇文章的内容史曦是后来从苏辙那里听说的,饶是她是个不问政事的闺中女子,听完后还是下意识觉得不妥。

且不说其他,历史上的韩琦可是和范仲淹并称为“韩范”的军事家,人家效仿范公文人治军声震狄夷,哪里会采用老苏你这种简单粗暴的法子?

至于富弼就更别说了,那篇《上富丞相书》就差骂人家小心眼了,你骂一个小心眼的人“心眼小”,你觉得他会高兴吗?

恐怕欧阳修在同僚面前说的一番好话,要被苏洵自己这两篇文章给霍霍光了。

史曦听完长叹一声,无奈道:“苏小郎,我算是知道你阿兄性子随谁了。你有没有想过,这般不懂得隐藏锋芒圆滑处世的性子,在朝堂上是很难生存下去的。”

苏辙见她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忍不住轻笑:“功名、朝堂,这些都还是未定的事情,别怕,万事还有我呢。”

史曦哀怨地看了他一眼,不知说什么好,只重复道:“是,万事还有你呢。”

果不其然,韩琦这边收到苏洵的文章后只是一笑而过,未采用也未对此人产生别的看法。

倒是富弼忍不住公开评价,言辞刻薄对苏洵颇有不满,如此一来,大佬之间只有欧阳修对苏洵颇为赏识。

老苏这边屡屡碰壁,两个儿子的名头却是如日中天。

嘉佑二年正月,大雪下了一整夜,待到第二日清晨,瑞雪千里,铺满御街。

瑞雪兆丰年,人人皆言这是好兆头,加之前年东方天空“客星”高悬,赤白亮光可以照亮读书人的书本,无需上面授意,便有民间传言这是当今圣上仁德,寓意着世道昌平,人才涌现。

恰逢科举在前,宋仁宗也高度重视这次考试,命礼部侍郎兼翰林学士欧阳修知贡举,同时梅尧臣任副考官负责考试事宜。

欧阳修,北宋文坛之首,梅尧臣,宋诗第一人。

考生近万,绝无仅有,千年第一榜的科举奇观就此拉开帷幕。

史曦也是经历了才知道,宋代考试制度之完备不亚于现代高考。比如对欧阳修等人要实行锁院制,一众主持考试的官员从受命之日起,一直到放榜为止,一律被锁于试院不得出入,如此来防止考官与外界考生的联系。

对于考官的亲戚,还专门设计了另外的考试来避嫌,还会专门拟定录取名额,不让这些考官亲戚与普通考生形成竞争。

但耳闻不如一见,再完美的制度都不如活生生的历史名人让人惊讶。

跟在苏辙身后歪缠了几日,史曦终于如愿以偿地扮做婢女出席了京中考生们才能参加的“晚间讨论会”。

这种讨论会上,读书人们会互相探讨诗文,分享近期读到的古籍文章,议论古往今来天下诸事,只要你能跟人聊得来,便可无所不谈。

今晚的会议主题也很切合时事,待苏轼苏辙带着“婢女”入座时,正好被拉着加入了讨论。

“子瞻,你二人来的正好,我们正在讨论今年科举的文体,你快说说,什么样的文体最有可能被赏识。”

谁都知道苏家兄弟的文章平日里最受考官欧阳修的欣赏,听到有人这么问,在场的举子们一个个连忙竖起耳朵,期望从中收获只言片语。

苏轼闻言爽朗一笑,也不藏着掖着,直言道:“那自然是平实自然、言之有物的文章最为好,文章本就是为了说理,内容为重而不在形式,若是率性而为将其中道理议论清楚,又何必在乎用什么样的文体呢?依我看,先秦诸子的文章读来最为流畅易解,这样的行文便不错。”

这话若是放在几年后的科举前夕,定然不会有人反驳,可此时的苏轼还不是后世受世人追捧的大文豪,尽管有欧阳修的推崇,不少年轻气盛的读书人也未将这个初出茅庐的眉山青年放在眼里。

当即有人哼了一声,反驳道:“你休要在此胡言乱语,你可知我经历了两届科举,且打听了不少前人经验,分明是‘太学体’最受追捧,也最能入得了考官的眼。”

苏轼忍不住皱起眉:“太学体行文诡谲,言辞瑰丽空洞,不过是以生僻怪涩博人眼球,这般投机取巧的文章迟早会被有识之士否决,科举是选取能为国所用的人才,只要是本着这样的初衷,考官就不会认可太学体。”

那稍年长些的士子还是不服气,又争辩道:“你一个初到汴京的人,哪里懂这科举的门道?我见过的考生比你吃过的饭都多,这几年太学体才是汴京正统,你若不信,就在考场写你那山旮旯里的文体便是!”

史曦在一旁听懂了,这就好比高考流行了许多年炫技的作文技巧,突然有一个没参加过高考的应届生跳出来说你们这么写作文是不对的,应该抛开技巧言之有物,这么一说势必会遭到一群专门研究信奉“技巧文”的人炮轰。

只不过这“太学体”确实有点危害甚重,其隐喻晦涩连苏轼读起来都吃力,实在有点过于追求形式而忽视内容。

但在场有不少像苏轼这般从未踏足过科举考场的读书人,当听到一个自称有经验的人说出这般话,不免也开始动摇。

史曦看着周围人的神色,不由得叹了口气,也罢,世人总是对“经验”“先例”等东西有着谜之信任,也许只有那些真正对自己的文章内容有追求之人,才不会轻信了“太学体”的热度。

眼见这个话题要吵个不休,苏辙在兄长的身边咳嗽了两声,提示兄长不必再争论下去。

苏轼接到弟弟的提醒,也不愿意跟这帮人费唾沫,转而扭头跟身边人谈论起了别的话题。

史曦坐在苏辙身后,眼珠子一个劲儿乱瞟。

就在他们左侧,那个看起来容貌平平对所有话题都淡淡的青年,居然是张载!那个说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又参与理学创始的张载!

右手边,正跟苏轼聊的火热,看起来关系颇为亲密的青年,正是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

不远处,两张相似的方正脸,眉眼如出一辙的兄弟俩,是北宋理学奠基人程颐程颢。

略远一些,举杯畅饮,同周围人打成一片的章惇和吕惠卿,是王安石变法的主力。尽管王安石现在还在几千里外的地方当一个小官。

一想到这一届要出九个宰相加一个名将,以及几十个被列入史书作传的人,史曦就觉得压力山大。

正当她握着酒盏在人群里搜刮历史名人时,身旁的动静将她的思绪拉回。

原是苏辙“不小心”摔了酒盏,酒水泼洒在地上,瓷片也碎了一地。

史曦“呀”了一声,连忙维持着“侍女”的职责去帮他收拾清理。

苏辙未让她沾手,只在起身清理碎屑时在她耳边说了一句:“别看了,你今晚全程都未留意过我一眼。”

那话音凉飕飕的,听的史曦一激灵。

待他重新坐回去,史曦凑上前狗腿子一般道:“你猜这些人里谁最有出息?”

苏辙头也不抬,冷声道:“不猜。”

史曦:“那你觉得在座的男子里谁最好看?”

苏辙顿时警觉起来,盯着她问道:“谁?”

“当然是你呀!”史曦眼睛亮亮的,看着他笑道。

身旁人的脸色这才好起来,不动声色地给她夹了一筷子菜,挡住了周围打量的视线,当然,也隔绝了史曦探头打量其他人的可能。

参加了几番宴席,苏轼兄弟俩达到了社交目的,便不再出席后面的集会。

万众瞩目之下,终于迎来了贡院试进士之日。

按照惯例,进士考场一早便有人在阶前设好了桌案香炉,考生们按照上一榜的名次对号入座,与负责本场的主司行拜礼,而后入座答题写文。

锁院几日,考场中有茶汤供应,考卷为了防止作弊采用糊名法,又命专人将考生试卷一一誊抄,如此一来,考官既看不到考生的名字,又不会认出熟悉之人的字迹。

欧阳修自接过主考官一职后,便铁了心要改革当朝文风。在他看来,如今士农工商皆可参加科举,科举成为读书人唯一的出路,这般重要的选拔机制往往会影响一代文运,那不妨就利用这个机会,一改往日文风。

于是乎,同几个主考官一商议,几人一致决定,此次科举中,凡行文诡异追求奇崛的文风,毫不留情一律罢黜。

首当其冲的就是这几年颇为流行的“太学体”。凡以此法行文者,皆黜落。

这场会试总共要考四场:策、论、诗赋、经义。

苏轼在第一场时便有些放飞自我,好在后面实力在线,硬生生将分数拉了回来。

阅卷时,梅尧看到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惊为天人,立即将之呈给主考欧阳修,欧阳修初看,以为此文章是弟子曾巩所作,为避嫌便将之批作第二,待后来才知这是苏轼的文章。

这些都是后话。真实情况是,经历过礼部考试后,兄弟俩已经疲惫不堪,史曦连俩人面都没见着,便听闻二人又要到崇政殿参加廷试。

待到放榜之日,史曦这次真心实意地去大相国寺给二人上了一柱香,就连一向喜欢拿自己经历教育后生的苏洵,此次都潜心地在佛像前拜了拜。

“中了!中了!苏家郎君,两个郎君皆中了!”

前来报信的是史家的下人,估摸着是去看史闻秋的成绩的,没想到在给苏家报信上派上了用处。

一时之间,父子三人欣喜若狂,苏洵简直喜极而泣,当即挥笔写下一首诗:

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

莫道登科难,小儿如拾芥。

史曦长长地松了口气,还未去隔壁同苏家父子三人道一声恭喜,便听下人又继续朝苏洵说道:“但放榜的地方出了些乱子,那些落榜的举子们称欧阳大人徇私舞弊,要上告朝廷宣泄不公,还有欧阳大人的府门,已经被好些不理智的举子们围得水泄不通了。”

“竟有此事?!”苏洵暂时放下了两个儿子金榜题名的喜悦,担心起欧阳修的处境来。

苏轼也皱起眉头:“父亲,欧阳大人的官职可会因此受到牵连?”

苏辙倒是比较冷静:“欧阳大人早有改革文风的意图,想必当初也料到了会有这一幕,我们在此着急也无用,不若寻个人少的时候亲子去大人府上拜会一番,看看是何种情况。”

这话将父子二人安抚起来。

另一边,史闻秋落了榜,懊悔地冲郭鸿说道:“就该听苏家兄弟的建议的,是我过于年轻气盛,才会轻信了旁人的话,也许听了苏家兄弟的话,我还能混个榜末。”

一旁的郭鸿沉默不语,也没有对此出言安慰。

倒是在落榜闹事的巨人越聚越多的时候,忽然冲向人群正中,振臂高呼:“各位兄台,你们只言主考官欧阳修包庇,却不知他袒护包庇的是何人,那眉山苏家兄弟,日日到欧阳修宅上讨论,你们可知他们才是走捷径之人!大家不如随我一同去告御状,告他们暗通款曲徇私舞弊!”

【1】《上韩枢密使书》苏洵

【2】《上富丞相书》苏洵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40章 科举试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宁得岁岁吵

六十二年冬

天幕:皇帝聊天群

当我在地铁上误连别人的手机蓝牙后

狩心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