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晴玉那日“目光放远、规划放长”的劝说起了效果,又或者是皇帝被劝之后冷静下来,不愿在两军阵前把父子家事闹大。总之雷霆之怒后并未跟着下一个雷霆,太子的禁闭也对外解释成了“水土不服,需要修养”。
而就在太子“静养”的第二个月,裕亲王活捉葛尔丹,以漂漂亮亮的大胜终结了这场延绵近两年的战事。
值得庆幸的是,皇帝这一番坚持没白费。经此一役,准格尔数十年内再无力反叛,加上北边已然安分的鄂国,清朝的的确确能迎来一段长久的和平期。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带着春日杨柳气息而来的军队,终于在第二年秋雨将至的时节返程,尽管其中有些人已经永远留在了那里。
为了能少一些长眠边境的人,晴玉身边本带着四位侍从来,只携了梁顺离开。
临别前白苏与她告别,本是晴玉担忧她在边境虽苦,结果却变成了白苏坦言自己已找到施展之处,反而是皇城幽深,请晴玉万万善自珍重。
人生南北多歧路。从此南北两隔,只有她们自己知道,她们走着同一条路。
而就在白苏口中的幽深皇城迎来初雪之际,圣驾踏入宫门。
本该显得寂寥的寒冬于是一夜间热闹起来。母子、祖孙、夫妻……所有人物关系的中心一旦回来,就像牵动了一张大网里最核心的那个绳结,波动四散开来。
太皇太后和皇贵妃自然是待在最靠近核心的网结上。
一别两年,道不尽的关心关切。尤其是皇帝在鬼门关上走了一趟,叫太皇太后和太后悬着心,更气皇帝是自作主张去追击才遭了这通罪。这会见到人半是责备半是心疼,一面故作严肃数落着皇帝不爱惜自己,一面又忍不住拉着晴玉左问右问,恨不得现场获得一份详细版体检报告。这份独属于长辈的熨帖是帝王最难得的东西,一时间倒是其乐融融。
更有些添丁的喜事要分享。圣驾临行前,陈常在查出有孕,如今孩子正要周岁。晴玉本是没什么反应的,横竖现在后宫布局跟历史上已不大一样,南巡时那几出事似乎蝴蝶掉了历史上本该备受宠爱的密嫔王氏,连同她所出的几位阿哥。只是前头郭络罗贵人和平妃的儿子活下来占了齿序,综合着算下来,陈常在新生的儿子应是排行十七。皇帝喜得幼子,当场赐名胤礼——虽然不应该,但前世电视剧的影响太大,晴玉实在没忍住多看了两眼,又看看长大后仍然一本正经的老四,心说还好,至少咱家孩子一看就不会沉迷纯元。
抛去这一点后世人的奇怪关注点,在诸子长成的情况下,其实没多少人在意这个襁褓中的孩子。除了陈常在被升为勤贵人得了几句道喜,剩下的目光反而落在太子妃身上更多。
当年温文尔雅的小姑娘如今更沉淀出一股雍容典雅的气度来,从乳母怀中接过皇长孙,恭恭敬敬来到皇上面前,似乎完全不知道自己的丈夫不久前才触怒过帝王。
而帝王也似完全忘记了这件事,面对皇长孙流露出愈发真挚的笑容,还将太子叫到面前夸奖一通,好像之前生气也好禁足也好都没有发生过。
至少看起来,这就算翻篇了。
倒是让一些暗地里得了消息的人心中惴惴,起了波澜的野心不知道该不该再次沉寂,于是让明面的和平能再维系一阵子。
大约让人看不懂正是帝王的基本素养吧。
往后一连数月,仍是歌舞升平的时间。
打了胜仗,歌功颂德少不了,论功行赏也少不了。无论是冲锋陷阵的,还是在京留守的,加官、进爵、赏银乃至……追封。活人和死人的体面都到位了,才算对上了皇帝体面人的追求。
大阿哥因为征战有功,更因为侍疾时一片孝心,皇帝下旨封为直郡王,成为诸皇子中出宫建府第一人。剩下的儿子也没落下,虽未加封,却是大手一挥要来个喜上加喜,批发式地定下好几桩姻缘:从胤禛到胤祚通通订婚。出征前就给三阿哥定下的婚事更是提上日程,预备着年后就操持起来。
后宫里头也是跟着热闹。说来惭愧,手握穿越加宫斗剧本,晴玉在进宫十年以后终于晋位,封为杏妃。这种十年才升一次的频率放到任何小说里大概都是给业绩拉后退的存在。然而说实话,这个位次升得并不让人快乐。
立功晋位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却是宫里少了一位——慧妃博尔济吉特氏,这位一向并不太得宠爱的妃子去年得了兄长战死沙场的消息,悲伤之下郁郁而终。
晴玉不晓得历史上的慧妃如何。只知道在这个世界,当年的慈宁宫里,两人也曾一起赏过花喝过茶。从草原来到牢笼,晴玉未见过这位慧妃真心实意的快乐,也不曾见过她怨怼哀叹,好像就是那么平平淡淡地说服自己认命。直到晴玉有一次送了她一盒模拟草原意象的熏香,香气围绕间有一双眼睛亮晶晶。
现如今,慧妃的魂灵应当已经回了她的家乡。只有尸首被追封贵妃,以皇贵妃仪制下葬,为皇帝完成施恩蒙古褒奖功臣的最后一点用途。
至于嫔位上,安嫔李氏年岁渐长,红颜衰老终至消亡,连皇帝的一点追念都没引起。对许多人来讲,大约也只带来了嫔位的空缺。端贵人董氏、定贵人万琉哈氏入宫多年,这次一并封嫔,而令所有人想不到的是,那位空有美貌和宠爱,却因为出身多年难得寸进的良贵人也得了嫔位。
据称,是八阿哥在上书房表现分外优异,皇帝心血来潮的几次抽查都应对如流。
欣慰之余,皇帝甚至开始让八阿哥渐渐接触朝堂政事。似乎是一个信号,自八阿哥往上,一共八位年岁渐长的皇子都告别了纯粹的读书生涯,或入六部学习、或领了差事试手,一时间堪称“百花齐放”。
甚至被所有人认为已经退出朝堂的旧臣也加入了这场“盛开”——明珠被再次起复,官职虽不如从前,但影响力始终还在。乾清宫中叩谢皇帝,说不尽的“皇恩浩荡”。
只是……再多的恩典,都是加不到太子头上的。
倒也未必是不想,而是……没法加。
大阿哥征战有功可以加封郡王,可是太子监国有功怎么赏?他已经是皇帝之下的顶峰。
八阿哥对答如流可以恩及生母,可是太子对答如流?他的生母已经是皇后了,连后来的姨母都是妃位,年纪轻轻就稳压一众后妃——且太子对答如流那不是应该的吗?他要是对答不上皇帝的问题,才是要摊上大麻烦。
这不是皇帝刻意打压,而是不可改变的客观情况,是太子有别于其他皇子的基础区别。政事上迟钝如晴玉也发现:即便大家都抱着不折腾的心,君臣父子这个命题它本身就是个努力了也很难解决的破题。
大抵是晴玉那时候提到的“八十大寿”影响了皇帝,回京之后皇上越发爱养生,也越发爱往永寿宫。偶然的几次闲谈,皇帝是真的畅想过和太子的未来。
于是晴玉在只言片语中分析出,提拔诸子竟然是皇帝想出来的解决办法——既然是因为权力引发了冲突,那适当削一削权力不就好了?就当给太子磨磨性子,也是在他们父子间建一层隔离屏障。
乍一听似乎还有点道理。比如,皇帝如果每天和太子有一百件政事要讨论,那么哪怕只有十分之一的分歧概率,也要生出十次嫌隙。但若是每天只有十件事要讨论,说不定就没有什么争吵?
逻辑上讲“好像”没有问题,既然之前是让太子成长得太快了,那现在让太子退到该退的位置,或许是细水长流的根本。
对于一向把制衡当长久之道的皇帝来说,肯花心思制衡,而不是捧杀或冷漠,至少说明他确实搁置了废太子的想法。
可惜啊,这么“严密”的制衡逻辑,终究也只是帝王一个人的逻辑。
无论主观上出于什么目的,可客观上,这朝堂上“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模样倒是有了几分与原世界相似的模样。
不进则退。
一桩桩封赏下去,太子注定不可能察觉什么“良苦用心”,只会觉得威胁。
其他皇子被绑上了船,又凭什么要做一条所谓的“缓冲带”?如果不拿到最后的胜利,又怎么在下一任帝王手下生存?
只庆幸现下竞争的平台尚且足够。准格尔一役愈发让火器的重要性彰显出来,大阿哥又记着那日父亲的审视,一头扎进相对“温和”些的研发部门。而一年后出海航船归来,充足的准备让这一趟收获满满,不仅途径欧洲又平安返回,更带回诸多使者以及见所未见的新鲜事物。
这些更成了皇子们的切入点,一个个借机谋了差事。甚至八阿哥不知何时精通了外语,对接外国使团时翩翩风度。
将内部矛盾转移到外部,这一招好使,却不知道能好使多久。
一片和谐中,已然早早有人察觉。
于是准格尔战事结束后不过数月,索菲亚上书向帝王辞行。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92章 战后诸事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