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
窦红云瞪大了双眼。
“你确定?荣国府?”
“是的。”
凶神恶煞的大和尚摸了摸自己的光脑壳,思索片刻再次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
“荣国府的老太君,两位太太,三位奶奶,还有许多姑娘少爷,都来了。”
四年之前被上皇嘱咐要严密监控沈淑妃的大和尚们,如今已经开始有点恐慌了。罪人沈氏摇身一变成了太妃,不被他们看在眼里的小女孩也成了郡主。他们只好尽力弥补,用心伺候,以求她们忘记过去的失礼之处。
所以哪怕永泰郡主只是个四岁小女孩,他还是拿出了伺候主子的诚惶诚恐来回答问题。
窦红云被这个答案砸中,震惊地说不出话来。
尤其是和尚还告诉她,那天去过后山的只有荣国府的少爷姑娘。
她恍恍惚惚地回到了自己的房间,努力回想了一下那个小男孩的样子,样貌可爱,衣着精致,看起来和自己年岁差不多,不知道会是谁。是贾宝玉,还是贾兰贾环?抑或是其他书中不曾提过的人物。
她坐在床边,叹了口气。
真想赶紧下山去,见一见老乡。她在这里虽生活优渥,不愁吃喝,又有母亲祖母的陪伴,但作为一个满足了基本物质需求的人,她总是想追求更高一级精神需求的。古代人再好,终究三观不同,说起话来不投机。她是真的很想很想找一个与自己一样来自现代,接受过社会主义教育的人说说话。
此时的新年,不像现代,几乎要热闹上一整个正月。
贾兰跟着太太走了几家亲戚后,慢慢也感觉到了,书本之中描写的荣国府大多围绕府内生活,但其实在曹公的描写之外,人情往来、亲朋好友,还有许多。他们的生活远不只这个府邸之内,还有整个京城。
这也叫他想起了很多之前忙着读书忘记的事情。
家里虽然是二婶子王熙凤在管着,与外头亲朋往来的出面的多是二太太。她是王家的出身,又有得力的兄长,在场面上要比邢夫人吃得开,行事更体面。正因如此,王氏纵然不管家里琐事,权力却还是很大。
不说别的,只看她的陪嫁,如今在府里多么威风也就知道了。连贾兰见了周瑞家的,也得称一声周大娘,更别提其他下人。
虽然后世对王氏有诸多猜测,觉得她私底下必然如王熙凤那样做包揽诉讼、放印子钱一类的勾当,但书中却并未着墨。贾兰不能确定她是不是的确做了那些事。但他想,王夫人一定对家里的经济状况了如指掌,也知道公中银钱不趁手。那她必然知道王熙凤放印子钱的事情,否则无法解释王熙凤如何为这无米之炊。
放印子钱既违律法,也伤天和,万不能再做了。
可贾兰却无法把这件事直接告知老爷或老太太,一来没有证据,二来以晚辈之身告长辈,也不合此时的世情,更何况他才过四岁,也被称五岁,从哪里知道的这些?到时候说不得脏水就要往他娘头上泼了。
苦思冥想,叫他果然想出了一个突破口。
周瑞家的女婿冷子兴,是个古董商,背景不大清白,约莫也是混迹三教九流之辈。许多人推测他就是帮着王夫人倒卖家中财物的人,这可能性不小。但贾兰并不是特别在乎那些东西被倒卖,反正最后分家那些东西也分不到他手里,卖出去就卖出去了。
他在乎的是这人是周瑞家的女婿,必然受王夫人的信任。书中似乎也提过王熙凤通过他倒卖东西的事情。
放印子钱不能拿到面上来做,冷子兴这样的人正合适。
他如今最大的需求,是尽量避免抄家,或降低抄家对自己的影响。他只是一个普通人,没有金手指,左右不了朝廷,保不了全家,只好尽量保全自己。
正月很快过去,假期结束,官员们继续去衙署点卯,贾兰和贾宝玉也继续读书。
贾宝玉一如既往,虽不闹什么幺蛾子,读书却也不如何上心。他如今年纪大了一些,贾母把他从暖阁里挪出去,住在东厢房,让黛玉住西厢房,二人还如以前一样亲密。
他们的书也读了三个月,细说起来,四书也过了一半。冯先生教得细,不仅讲四书,又常穿插其他书本,融会贯通。贾兰在他的教导下进步得飞快,连冯先生都叹他是个天生的读书苗子,常在贾政面前夸赞。
贾政如何喜欢,又叫他去嘱咐云云且不提。冯先生越发看重贾兰了,在课堂上都以他为主,有时候贾宝玉跟不上,他也不为贾宝玉拖延进度,都以贾兰的进度为准。贾宝玉对此无所谓,贾兰就只有欢喜的份。
这日下课,冯先生宣布他们可以走了。贾宝玉迫不及待与先生行礼告辞,贾兰却被冯先生叫住。
冯先生为人温和,也很体谅学生读书的辛苦,从不拖堂。这还是他第一次课后叫住学生。
“先生,不知有何事?”贾兰抱拳问道。
冯先生手里抱着本书,与他一起出门,边走边讲:“你近来书读得越来越好,听说你父亲也是十四岁就进学的,想来你也有科举入仕之意?”
不是冯先生问傻话,这时候的权贵人家,不说各个都能免试当官,但运作运作谋个闲职困难也不大。有的子弟懒怠读书,便如此混日子,也常见得很。
贾兰自然要科举的:“先生说的是,学生一早立志科举入仕,报效朝廷。”
“那就好,那就好。”冯先生笑道,“你天资聪颖,若不去考上一考,我心里也惋惜得很。只是有一样,若是你想科考,在家里这么学,未免耽误了你。”
“先生何出此言?”贾兰不解,“先生,自您来我家,我受益匪浅。如何说耽误二字?”
他是真的很喜欢冯先生,教得好,学识渊博,为人更是温和善良。他在冯先生的课堂里从没感觉过辛苦枯燥,反而过得自在舒心。
冯先生却摇头:“你如今还小,尚在启蒙,自然无碍。可科举之路何其艰辛,你要不着急就罢了,若想早些入仕,如今的进度便太慢了。”
他给贾兰细数起了未来科举的计划,这还是贾兰自己从没有仔细规划过的。他受现代教育影响,总觉得读书按部就班就好,却没有想过这件事在古代是不一样的。
“就说你父亲十四岁进学吧,听着是快,但放在如今的朝堂上,又不是这回事了。不瞒你说,我如今虽然把心思都放在教书上,却也不是完全放弃科举考试的。但我连考了三届,都没考中,可见此事艰难。你可知我差在哪里?”
贾兰茫然,他一点也不觉得冯先生差,甚至冯先生是他见过最有学识的人,他不敢想象这样的冯先生也考不上,考上的人该有多博学。
冯先生黯然一笑:“比起状元探花,我差在天赋,可比起同进士一流,我差在起步晚。”
他看着年纪不大,实则也有四十来岁了。他三十多中举,那时也曾轰动乡野,可后来进京赶考,方知天下英才辈出。三十的举人在京城算什么?这里有的是二十岁的举人,甚至十几岁的举人。
他们二十岁中举,起码也有十几年可以再考。而他呢,本就出身不显,少了家学,又中举太晚,纵使多年苦熬得中进士,在官场也无甚施展。
“此时快一步,未来或许就比别人快三四步,你总有更多机会的。”冯先生这也是肺腑之言了,“兰哥儿,你的天赋远在我之上,也比我其他学生更好。如今讲课的速度你宝二叔尚且跟不上,你却游刃有余,未来难道你要丢开你宝二叔,让我单独给你讲课吗?”
他在荣国府这么长时间,也看明白了,不管贾政也好其他人也好,都看重宝玉胜过贾兰。他来这第一天,贾政就多番嘱咐他管教宝玉,却少提贾兰。
只要在府里读书,贾宝玉都会拖慢贾兰进度。不是这样不好,而是贾兰可以做到更好。若贾兰没有那样的天赋也罢了,偏偏他是如此天资非凡的孩子,冯先生实在不忍他明珠暗投。
贾兰听完这番话,先是震惊,随后细想,更觉有理。
是啊,对他来说,时间万分宝贵。没书可读的时候,他想着能跟着姑姑们或宝二叔一起读书就很好了。如今既然开始读书,又得先生的认可,他也得更进一步才是。
想明白这道理,他立刻感激地拱手行礼:“多谢先生指点。”
冯先生笑着扶起他:“我今日的话,不过与你闲聊。”
“先生哪里的话,要不是您指点我,或许就耽误我许多事情了。”
严重一点,甚至事关他身家性命呢。
不过,他也知道,先生的话言尽于此,剩下要如何去做,就看他自己的本事和谋划了。
拜别先生,贾兰回到了自家小院中。
这一路他都在思考。他想爬出去,靠自己实在太难。一来他太小,二来他在家里并不那么受重视。在他之上,有三个叔叔,其中两个嫡出的,一个未来要继承爵位,一个是全家的宝贝蛋。他或许能比贾环强点,却也有限。若是他想出去读书,或单独请先生,都不好开口。
看出他满腹心事,饭也不好好吃,李纨有点不大高兴,放下筷子问道:“你今日怎么了,再想着读书的事,也该好好吃饭,小小年纪倒把肠胃弄坏了,我看你以后怎么叫苦!”
她的话打断了贾兰的思绪,贾兰也不好再走神了。
对着母亲,他能说的话都会说,就当是一个倾诉的对象。只是以往的事情,李纨都没能给出什么好建议,他也就不曾指望李纨帮忙。
谁知听了冯先生的话,李纨却说:“单独为你请先生,只怕不成。你环三叔、蓉哥儿、蔷哥儿都没单独请,哪里轮得上你。不过出去读书一事……或许你外祖父能帮上忙。”
求求收藏!求求评论!
收藏满50加更一章
评论满10条加更一章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3章 第十三章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