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9月1日,第三帝国的军队进入了波兰。
维隆是第一座被轰炸的城市。硝烟里,两个身影相对而望,一个势在必得,一个满面仓皇。
“你这是何苦。”第三帝国眯了一下眼睛,轻笑了一声。“我早在3月21日便向你发出关于割让但泽的最后通牒……而你拒绝了。”
但泽是第二帝国战败后被划归波兰的土地,第三帝国对此一直耿耿于怀。
“8月29日,我也认为这件事情还是可以谈判的。而你……”第三帝国的话还没说话,便被波兰激动地打断。
“你要求我的代表在一天内赶到柏林,这本就是几乎不可能的!”波兰瞪大双眼,“而我的代表在正午赶到了,却被你直接赶走了!”
“我要求在一天之内赶到的,是你的全权代表。”第三帝国摩挲着枪柄,咧开一个唇齿森森的笑容。“而你的那位代表……他承认了自己并没有全权能签署任何协议。”
波兰只觉得有些绝望。他低下头不愿再面对,可是垂了眸发现身下流淌着鲜血。
他僵了一下,缓缓的将目光往远处放去。
尸体,鲜血,废墟。以及,德军。
“波兰不会亡国。”波兰喃喃地说着,将脸埋在手心里。“波兰不会亡国……不会的。”
9月3日,德意志有些忧心地看向第三帝国。后者静坐着,没动,似乎在思考着什么。
他们都知道彼此的顾虑。上午9时,英吉利向第三帝国发出最后通牒,他要求德国在上午11时之前提供停战的保证。正午时,法兰西也向他发出期限为下午5时的类似通牒。
“假使我们输掉了这场战争,那么上帝应该饶恕我们。” 德意志这样说。
第三帝国要走的,本就是一条不归路。
他最终对他们的通牒置之不理,于是法英对德宣战。
“这是我们最后的播音。今天,德**队进入华沙。我们的思想与波兰战士同在,在赫尔和其他地方战斗。无论他们在哪。波兰万岁,波兰永不灭亡。”
9月17日,波兰无力地将身体靠在破损的墙壁上,面如死灰地听着这条广播。
法兰西和英吉利不是和他统一战线的么,为什么不来救他……
他先是悲愤地想了许久,又忽然想起捷克斯洛伐克,以及其他最近遭殃的国家。绝望的情绪如潮水般漫上心头。他清楚不会有任何人来救他了。
而他曾经视作最后一道防线的《法波军事协定》,如今也成了一纸空谈。
今天没有任何的好消息。苏联人打来了,而合围华沙的德意志第三帝国要求他在12小时内投降。
“我不会投降的,波兰永不灭亡!”他仰起头,挺直了腰杆,字字铿锵。
纵有再多的信念支撑,这如今也只是一句空话罢了。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人民被杀死,自己的国土被瓜分。
再翻起历史,恍惚间想起,这已是他第四次被俄德联合瓜分了。
波兰战役在10月6日结束,但是波兰没有向第三帝国或苏维埃投降。
1940年5月26日,英吉利海峡的风裹挟着硝烟与咸腥,漫过敦刻尔克被炮火啃噬得千疮百孔的土地。
三十余万英法联军困在狭长的海岸线上。身后是第三帝国装甲部队碾压一切的履带轰鸣,每一声都似惊雷滚过荒原,天地震颤。;身前是翻涌着死亡气息的冰冷海水,浪尖卷着破碎的船板与浮尸,将绝望一点点漫进士兵们的眼底。
进退皆是绝境。
早在两天前,德军的装甲部队已在第三帝国的命令下骤然停止了追击。
这个令所有人费解的举动,像一柄悬在头顶的利剑忽然顿住,却又恰到好处地为英吉利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喘息机会。
英吉利站在多佛尔白崖的顶端,海风掀起他的风衣下摆,单片眼镜后的绿眸死死锁着海峡对岸,目光似要穿透那层薄薄的雾霭,触到那片正在燃烧的土地。
“你……计划亲自去接法兰西?”少女的声音小心翼翼地响起。
那是英格兰,她的金发被海风拂得凌乱,几缕碎发贴在苍白的脸颊上,眼底压着与这片土地血脉相连的焦灼。
英吉利没有回头,只是将指尖更深地掐进掌心,指节攥得泛白,连呼吸都带着压抑的颤抖。
“那里不仅有法兰西和他的士兵,还有我的军队,我的……人民。”
他的声音很轻,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
英格兰垂眸,语气里明晃晃地写着担忧。
“可是……皇家海军的驱逐舰只剩下二十七艘了,大多还带着前几日作战的伤痕。我能征集到的,大多是民用船只,它们连最基本的装甲都没有。”
她顿了顿,声音低得几乎被海风淹没。
“德军的斯图卡轰炸机还在头顶盘旋,U型潜艇在水下游弋,每一艘船驶过去,都可能是通向地狱的单程票。”
“我知道。可我没有选择。”英吉利深吸一口混着血腥与硝烟的海风,“法兰西还在那里等着,我的士兵还在那里挣扎,我不能丢下他们。”
三个月前,法兰西轻晃着高脚杯底残着的深红色液体,带着法国人特有的慵懒与优雅,浅笑吟吟地断言马奇诺防线固若金汤,断言德军绝无可能突破阿登山区的天险。
可现实的铁蹄终究踏碎了所有幻想。第三帝国的装甲集群如一把淬毒的匕首,从阿登森林的缝隙中悄无声息地刺入,绕开了马奇诺防线那看似坚不可摧的壁垒,像一道闪电劈开了英法联军的防线。
曾经那些自信与从容,都成了如今最尖锐的讽刺。
英格兰点了点头,跟在英吉利身后,一步步走下白崖。
与此同时,敦刻尔克的海滩上,已是一片人间炼狱。
英吉利海峡的浪涛卷着硝烟与咸腥,一遍遍拍打着敦刻尔克的海岸。这座自公元9世纪便矗立于此的古城堡,此刻正被炮火啃噬得千疮百孔。
法国第三大港的荣光早已碎成瓦砾,7个深水泊位成了堆满焦木的废墟,8公里长的码头被炸弹掀翻,连防波堤的混凝土都炸得露出狰狞的钢筋,唯有那道不足1200米的东堤,像一截断裂的肋骨,在浪涛中勉强支撑。
法兰西拖着一身的伤痕站在东堤尽头,有些疲惫地望着木桩在浪里摇晃。
靠海的灯塔早已熄灭,唯有系泊的船只在湍急水流里颠簸,每一次晃动都似要被浪涛吞入深渊。
5月27日的黎明,第三帝国的轰炸机群如压过低空,高爆炸弹与□□砸下,古城的石墙在爆炸声里崩塌,东堤的木桩被火焰舔舐得发黑,连海水都被染成了暗红。
夜幕再次降临,纳粹海军的潜艇与鱼雷艇从荷兰港口悄然驶出,像一群蛰伏的鲨鱼,在海峡里游弋。第三帝国取消装甲部队停止前进的命令,钢铁履带的轰鸣再次逼近,地面上的德军步兵正从比利时防区扑来,敦刻尔克的防线像一张绷紧的弦,随时都会断裂。
5月28日的大雾成了上天赐予的礼物。德国空军的轰炸机群在云层上盘旋,终因能见度太低,只能带弹返航。英吉利引导士兵们从海滩下海,涉过渐深的海水登上小船。
5月29日,木板、木梁甚至球门的木门柱都被拿来当跳板,卡车一辆接一辆沉入海中,成了延伸入海的临时栈桥。
天气转晴后,第三帝国的轰炸机群再次出动。陆地上的防线越来越小,德军的炮火已经打到了海滩与航道,法军与法国百姓涌入防御圈,公路被车辆堵得水泄不通。
5月30日,大雾再次笼罩敦刻尔克。英吉利海峡罕见地风平浪静。这场大雾一直持续到第二天,使得德军迟迟无法空袭。可午后放晴,德军轰炸机大队呼啸而至。英军的战斗机从本土起飞,在海滩上空织成一张保护网,子弹与炮弹在天际划出一道道弧线。
6月1日,天气晴朗得刺眼。德军与英军的飞机在海峡上空展开惨烈厮杀。法兰西仰望着这场战斗,衣摆被鲜血浸得发黑。
“你不走么?”英吉利递过来一杯冒着热气的红茶,像百年前那样。
“抱歉,要让我离开我的国家,这种事情我暂时还做不到。”法兰西摆摆手,没有接过那杯茶。
“法兰西与巴黎共存亡。”
2日,3日,他们被迫转为夜间行动,船只在夜色里撤离。直到4日下午,这场行动彻底结束。为了撤出更多的英军,法军留下了四万多人断后,他们大部分都成了德军的俘虏,永远地留在了这片沙滩上。
法兰西站着,眺望着最后一艘救援船消失在天际线,只留下一道淡淡的航迹。
他不知道的是,此刻,距离巴黎沦陷还有十天。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