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宴/文
李瑜回房喝了水,略坐了一会,还是出去了。
农家难养闲人,连李家康都知道打草喂猪,就算她过不惯这样的苦日子,良心上也做不来家里的大小姐。
她先去菜畦里看了一圈,家里的菜园种的都是供一家吃用的青菜,还搭了架子爬了黄瓜藤和葫芦藤。浇过水,追过肥,李瑜便去洗手,见堂屋瓷缸里存的熟水不多了,又赶紧架锅烧水。
农里人寻常都喝生水,井里打上来、河里担回家,总之澄一澄就能入口。李瑜实在难以入乡随俗,很坚持地在家烧水,借口也有现成的:弟弟身子弱,仔细胃不好。反正活是她干的,家里的麦子刚割完,有的是麦秸烧,不愁火用。
烧好水,舀进缸子里晾着,等李家父子回来便有现成的喝了。
李瑜忙活得差不多,才回房里,把没缝制完的衣服拿出来继续。
坐到光下头,李瑜一边叹气,一边捻线。她真是没想到,她,堂堂欧洲某名校戏剧服装设计的准毕业生一枚,还曾在伦敦西区各种剧院实习、参与项目,甚至拿过不少小奖。如此璀璨的履历,本期待毕业后能留在戏剧行业做个隐于幕后、自由自在的freelancer,如今竟只能坐在这里,拿两块最普通的麻布料子缝裤子!?
当年李瑜去读这个专业,说起来颇光鲜,但亲戚们也不无议论。
她家境称得上优渥,又是独生女,确实是父母娇养惯大。她高中就读了国际学校,同学们出国的不是学金融经济,就是学法律医学,每个人的offer到手,感觉人生都已经成功了一半,成为社会精英指日可待。独独她,打小爱美爱画画,选了戏剧服装设计——对,还不是服装设计,以后至少能开某宝店卖货的那种。是戏剧服装设计!
她的亲戚们不少人围在母亲身边质疑:戏?谁现在还看戏啊?这回了国能干啥啊?
幸好她父母都很支持她,由得她选了喜欢的专业。一路读了本科,还留在国外读了个研究生。
回国能干啥,的确是当初横亘在李瑜心头的一个问题。国内的戏剧行业不算繁荣,虽则因着综艺的缘故,有了一些传播和知名度,可比着西区和百老汇,仍然谈不上专业。是继续留在国外深造,还是回国步入社会挑战看看,确实是横亘在李瑜心头迟迟未解的难题。
但李瑜万万没想到的是,她的工作问题竟然以穿越的方式“迎刃而解”了。
只能说幸亏他们戏服专业经常从无到有的做衣服,李瑜好歹算是有了一门正经求生手艺,稍微拿两件衣服来看看当代人的款式,李瑜很快就上手,于是主动包揽了给家里人裁衣缝补的工作。
家里的四个孩子,算上李瑜自己,都是疯狂长个抽条的年纪。哥儿仨的衣服还能一代传一代的穿穿,李瑜自己几乎就要每年做一季新的。李老爹哪舍得用余钱去给李瑜买布?李瑜便捡兄弟们一些用不上的衣料,自己拆了再拼拼凑凑,总能做出新的来。
她习惯了创意天马行空,衣服破了烂了,她也常有奇思妙想来填补。以至于李家人这两年的衣裳,料子虽旧,但上身穿起来却颇精神别致,破了漏了地方缝紧了不算,还对称掐个褶儿当装饰,还叫人说不出是哪里的不同。
——哎呀,靠剪裁设计掩饰身材缺陷,对李瑜来说只能是洒洒水啦!
缝补一会衣裳,看看天色,李瑜算计着时间,差不多也该到灶下帮厨了,李瑜很自觉地过去。赵氏操持一大家子并不比李老爹容易,李老爹等闲还能支使两个大儿子鞍前马后,赵氏的帮手便只有李瑜一个了。
她刚到灶前,赵氏看着她就笑,“难得叫你歇一天,怎么还这么勤快?”
“娘洗衣裳累了,晚饭我来弄吧。”
“你去陪康康吧。”赵氏赶她,“他一个小人儿,没人陪着玩,正无聊呢。”
李瑜没应话,很顺手地把赵氏摘回来的菜给淘洗了,见赵氏在和面要烙饼,就挪了两块土砖过来垫再脚下,够到灶台的高度之后,又切起了一旁的葱。差不多帮着备好,李瑜才洗洗手,去东屋看弟弟。
七岁的小家康照理正是贪玩的年纪。听赵氏说,李家吉七岁的时候镇日里跟村子里别家的哥儿们疯跑,不是爬树掏鸟蛋,就是下河捞小鱼。光家里的瓦叫他秃噜坏了好几片,李老爹一边买瓦补房,一边拿着棍子满院追着老二打,端的是鸡飞狗跳。
但康康比起他这个二哥来,实在是显得安静的有些过分了。
李瑜到了东屋,并不像两个兄长那样直接推门进去,而是先敲了敲门。李家康支起身子,一猜就知道姐姐来了,这个家里除了姐姐,没有人来他的房里还会敲门。
他喊:“姐,你进就行。”
李瑜这才推开门,笑盈盈进来了,“爹他们该回了,娘开始做饭了,你在作甚?”
李家康原躺在床上,这会努力往起爬。李瑜走近了按住他,猜道:“下午干累了?”
李家康不愿意承认,但他脸色瞧着确实不如下午刚见到时有血色。见他没回话,李瑜便宽慰:“骐骥千里,非一日之功。你想给娘帮忙是好的,可若是把自己累坏了,岂非得不偿失?”
“姐姐前面说什么?”李家康竟没听懂。
李瑜愣了两秒才反应过来,李家从上到下没人读书,拉出去大字都不识几个。真要论起来,搞不好她会的古文要比这些古人还多呢。
她为此有些头痛了。
不读书怎么行?中国人要想改变命运,只有读书一条路啊!这个理论从小到大在学校历史课品德课上熏陶,早就刻烟吸肺记在了李瑜大脑中。现代人考上大学走出山村,古代人就更得靠科举才能鱼跃龙门了。
这李家兄弟三个要是都不读书上学,她该不会要跟着这家人一辈子种地过日子吧??
李瑜片刻的沉默,让李家康误会了。他脸色有些难堪,感到被厌弃,垂着眼待了一会,才问:“姐姐……你以前,是大户人家的吧?”
“……什么大户人家?”李瑜没明白。
“你刚刚说的话,是书里的那种?姐姐是不是看过书?”李家康没有直视李瑜,“娘带我去县里看病的时候,我听人那样说过。”
李瑜支吾了一会,糊弄小孩道:“不是早说了?我都不记得以前的事了,可能是吧,我说顺口了而已。”
她这样含糊,李家康就不再问了。李瑜虽然平日努力照顾这个过于消瘦的小豆丁,但李家康对她的态度依旧谈不上亲厚,只能说维持基本的礼貌。他似乎没什么兴致与李瑜深谈,又似乎是因为笃定李瑜不会与他深谈,所以懒得再追问。
李瑜还浸在自己方才的思路里,摸着下巴,审视李家康:“你倒是应该读读书。”
体力不好么,种地没前途的,年纪也刚好是小学读书的岁数,将将合适。
李家康闻言抬起头,眼神凝视住李瑜,露出几分疑惑。
李瑜与他对视,李家康便立刻回避,“我不行。”
“你怎么不行?”
“爹不会同意的。”李家康用一种“你明知故问”的表情,懒懒地回答,“读书要花很多钱,家里没有钱。而且……”
“而且什么?”
“而且,就算要读书,那也是先送大哥读,然后是二哥读,最后才会轮到我。前提还得是,大哥二哥都同意。”说到这里,李家康自嘲地提了下嘴角,脸色显出不合年龄的沉郁。
李家的日子向来就是这么过的,不患寡而患不均,所以凡事先长子,后次子,再幼子,正所谓长幼有序。李瑜想了想,照这么轮的话,就算她并不知道供一个小孩去读书要花多少钱,但以李家这点微薄的家底,说什么也是轮不到李家康了。
李瑜少顷默然,说不出话。
可她心里却没放弃这个念头,这个家,不论是谁,总得有人去读书才行。
读书要钱……那,得想法子赚钱啊!
天色将晚,李家老爹总算扛着农具回家来了,李瑜拉着弟弟一起出门去迎。
村落里炊烟袅袅,李老爹一进门就吆喝人。赵氏在灶台旁忙活,李瑜便小跑着往碗里倒水送出来,李家康则打湿巾子给父亲擦汗。李老爹瞪了一眼下午没出现在地里的李瑜,“怎么不在厨上给你娘帮忙?”
李瑜肩膀一缩,没敢解释,李老爹便凉凉骂了她几句懒骨头没眼色。
李家吉帮着父亲把农具到后屋的库里一一归位放好,又去灶台前问候了母亲,最后才回到堂屋里。
李瑜见只有他一个人,忍不住问:“大哥呢?”
“他说有事,晚点回。”李家吉接话,还冲李瑜挤了一下眼睛。
李瑜以为李家吉做鬼脸,有点不明所以,但她也不敢在李老爹面前多话,小心翼翼退了出去,帮着端菜盛饭,摆在了堂屋里。
一家人直到吃完饭,李家瑞也没回来。
李瑜有些担心了,又问李家吉:“大哥忙什么呀?这个钟点还不回。要不要去寻他?”
李家吉看了眼坐在上首的父亲,撇撇嘴,搪塞回答:“他自有他的事……他去孙家那边了。”
李老爹习惯性数落,“寻什么?这么大的人了,巴掌大的村子,还能找不到回家的路?省省吧。”
赵氏本在掩嘴轻笑,听了这句,顺手抽了丈夫的肩头一下,“你亲儿子,你闺女知道担心还不好?丫儿啊,来,娘给你哥留饭了。锅里还有几口肉,你给你哥盛了吧。”
李瑜没再说什么,乖觉去了灶台。
说是肉,其实都是家里冬天熏好的腊肉。她是女孩,不到过年的时候,李家不许她吃肉的。不仅不给她吃,赵氏自己也不吃,两个人最多往饭里挖点猪油就不错了。肉这种东西,都要给下田干活的壮劳力攒力气吃的。李瑜起初不适应,上了饭桌被馋得能落下眼泪来,现在已经被迫麻木了。
她要是敢趁这个节骨眼偷吃一块肉被发现,别说李老爹,赵氏自己都会和她动手。为安全计,她必须要习惯忍耐。
没办法,这就是寄人篱下的生活。李瑜心里很有数。
她穿越过来,虽说生活水准一落千丈,但在古代这个寸步难行的地界,李家好歹肯给她提供起码的衣食,管她温饱,没有太磋磨她,尽管没血缘关系,但遇到的男性没人对她动手动脚……活得安全、健康,李瑜暂时知足了。
何况,她确实得保证李家老爹和兄弟们有足够的劳力。他们不认真种田,家里就没有收成,没收成也就吃不上饭。正因此,李瑜对李老爹的态度一贯是伏小做低,决不顶撞。在眼下看,李老爹还是这个家里最重要的壮劳力,是这个家生计来源的顶梁柱。
想要改善生活,偷吃一两块肉是没用的,关键还是得让整个李家的境遇都好起来。
李瑜一边想,一边冷静地把肉捞出来盖到饭上,又拿了个碗扣到上头,省得夏日里有蚊蝇飞虫来沾脏了饮食。
出场三位男嘉宾,大家现在看谁最顺眼呢?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3章 西瓜(三)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