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暮遠點開那封來自「晨星出版社」的郵件時,銀行的午後陽光正斜照在他的辦公桌上,為冰冷的數據報表鍍上一層不真實的暖意。
發件人欄位那個熟悉的名字,像一顆投入深潭的石子,在他平靜無波的心湖裡,激起了層層擴散的漣漪。他幾乎能聽到自己心跳在瞬間加速又強行壓制的聲音。
這封郵件的出現,如同一筆未預期的表外負債突然被計入當期,打亂了他精心編製的情感現金流預算。他原本以為,畢業照拍攝那日的決絕離去,已是一次成功的風險隔離操作,將這筆高風險「資產」徹底剝離出他的資產負債表。
回應,意味著打開一個潘多拉魔盒,可能引發無法控制的連鎖負債。不回應,則可能錯失一個潛在的、高回報的智力協同機會,相當於主動放棄了一項優質期權。
他逐字逐句地閱讀著郵件內容。沈知晴的語氣專業、克制,完全符合編輯與作者初次溝通的禮儀。然而,當他看到那句「聯想到社會信任機制的建立與崩潰」時,握著滑鼠的手指微微收緊。
這個比喻,是他兩個月前在團契分享時隨口提及的。他確信,除了在場的寥寥數人,外界不可能知曉,更不可能如此精準地與他「暮雨」文章中的觀點聯繫起來。
她發現了蛛絲馬跡。
這個認知讓他呼吸一窒。那個曾經需要他暗中鋪路的小女孩,如今已經擁有了足以穿透他匿名偽裝的洞察力。
他一直以為自己是那個隱身在幕後、默默進行資產配置的操盤手,卻沒想到,他試圖培養的「標的」,已經成長為能夠進行反向盡職調查的成熟投資者。這種角色錯位帶來的衝擊,遠比身份暴露本身更令他心緒不寧。
理性在尖嘯著警告:這是一個危險的信號。必須立刻切斷這種聯繫。用最公式化、最冷淡的回覆,澆滅她任何探究的念頭。他甚至已經在腦海中構思好了回覆的模板:「感謝編輯建議,觀點有趣,但本人希望保持作品專業性,暫不考慮大幅調整結構……」
可是,當他的目光再次掃過她提出的「金融行為背後的人性驅動力」這一主線時,專業本能卻被觸動了。這個角度,恰恰是他寫作時內心深處真正想表達、卻因習慣性克制而未能完全舒展的核心。她精準地捕捉到了他文字中潛藏的靈魂。
一種久違的、純粹的智力上的共鳴,像微弱的電流般穿過他層層設防的內心。這種感覺,在他習慣了權衡利弊、計算回報的職業生涯中,已經稀缺太久。
他靠在椅背上,閉上眼,指尖無意識地輕敲著桌面,發出規律的輕響。這是他陷入深度思考時的習慣動作。
回應,還是不回應?
回應,意味著打開一個潘多拉魔盒,他苦心維持的界線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不回應,或許能暫時維持平靜,但他或許將錯過一個真正理解他思想內核的知音,也辜負了她作為編輯的專業與誠意。
這是一場風險與回報的極致權衡。
沉默在辦公室裡蔓延。電腦屏幕因為久未操作,緩緩暗了下來,映出他輪廓分明、卻寫滿掙扎的臉。
最終,他睜開眼,重新握住滑鼠,點亮了屏幕。他沒有立刻回覆郵件,而是打開了一個新的文檔。他開始敲打鍵盤,不是回信,而是將自己對書稿結構的新思考,對「人性驅動力」這一主線的擴展想法,逐一記錄下來。
他決定,不直接回應她的試探,也不完全拒絕她的提議。他要用「暮雨」的身份,進行一場純粹的、專業領域內的對話。這或許是一種鴕鳥策略,但也是他在理智與情感之間,所能找到的、最危險也最誘人的平衡點。
幾個小時後,一封來自「暮雨」的長篇回覆,靜靜地躺在了沈知晴的工作郵箱裡。內容極盡專業,對她的建議表示了部分認可,並附上了詳盡的修改構思,邏輯嚴密,見解深刻,通篇不帶一絲個人情緒。
沈知晴幾乎是一口氣讀完了郵件。她興奮地發現,「暮雨」採納了她核心的建議方向!但同時,一種強烈的直覺也襲上心頭:這份回覆的冷靜、周全,以及那種不經意間流露出的、習慣於掌控全局的思維模式,都讓她對「暮雨 = 陳暮遠」的猜想,多了兩三分信心。
他沒有承認,但也沒有徹底關上大門。
這場透過文字進行的、隔著時差的雙人舞,就在這種微妙的默契與試探中,悄然開始。沈知晴知道,她找到了一條通往他內心世界的新路徑,儘管這條路,依然佈滿了他設下的、無形的障礙。
而她,已經準備好,成為一個合格的破障者。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