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暮雨」那封詳盡而專業的回覆後,沈知晴彷彿被打了一劑強心針。她將全部熱情投入《金錢的溫度》的編輯工作中,與「暮雨」的郵件往來也愈發頻繁。他們討論章節結構、案例選取、語言風格,彷彿兩個技藝精湛的工匠,在共同打磨一件作品。這種純粹的智力共鳴,讓沈知晴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充實與快樂。
然而,現實的經濟壓力很快找上門。出版社見習編輯的薪水並不高,而畢業後獨立生活的開銷遠超她的想像。房租、水電、交通、飲食……每一筆支出都讓她意識到理財的重要性。看著銀行賬戶裡日益減少的數字,一種焦慮感悄然滋生。
她想起「暮雨」在書稿中提到的「現金流管理」和「建立個人緊急備用金」的概念,理論清晰,但具體如何操作,對她而言仍是霧裡看花。
一個週五傍晚,她在與「暮雨」的郵件中,除了討論書稿,鬼使神差地加了一段話:
「另外,冒昧請教一個私人問題。拜讀您關於個人財務規劃的章節,深感獲益。作為一個剛踏入社會的新人,面對有限的收入,在建立基礎財務安全網方面,您是否有更具體的建議?若有不妥,還請忽略。」
發出這封郵件後,她有些忐忑,擔心這跨越了純粹專業的界線。
幾乎在同時,現實中的另一條線索也被觸動。她在整理教堂團契的活動預算表時(她仍維持著這份義工),遇到一個關於資金分配的難題,不確定哪種方案更合理。她本能地想找人請教,而腦海中浮現的第一個身影,依然是陳暮遠。
她猶豫再三,最終鼓起勇氣,給陳暮遠發了一條簡訊,語氣盡量公事化:
「陳執事,您好。打擾了。我在整理團契下季度的活動預算,有兩個分配方案不太確定哪個更合適,想請教一下您的專業意見。不知您什麼時候方便?」
銀行辦公室裡,陳暮遠幾乎在同一時間收到了兩條信息。
一條是工作郵件,來自沈知晴,以編輯身份向「暮雨」請教理財。
另一條是私人簡訊,來自沈知晴,以團契義工身份向「陳執事」請教預算。
這兩個來自同一人、卻指向他不同身份的請求,如同兩筆關聯交易同時擺上案頭。風險管理系統立刻發出警報,提示存在身份混淆與關聯風險暴露的極大可能性。理性要求他必須否決至少一項,最好兩項都否決,以維持防火牆的有效性。
他盯著手機和電腦屏幕,內心再次陷入拉鋸。拒絕是容易的,也是「安全」的。但……
那個向「暮雨」請教理財的沈知晴,語氣中的誠懇與求知慾,讓他無法輕易用官方辭令打發。
那個向「陳執事」請教預算的沈知晴,問題具體且與教會事務相關,於情於理,他都難以拒絕。
沉默良久,他做了一個不像平常精明的他會做的决定。
他先回覆了簡訊,語氣是屬於「陳執事」的溫和與簡潔:「沒問題。明天下午三點,教堂辦公室可以嗎?我大概會在那邊處理些事情。」他選擇了一個公開的、與教會事務綁定的時間和地點,劃清界線的意圖明顯。
然後,他點開郵箱,以「暮雨」的身份,開始回覆那封理財請教的郵件。他寫得非常認真,從「50/30/20預算法則」的基礎應用,到如何根據自身情況設定緊急備用金目標,再到推薦幾款適合新手的低門檻投資工具,條分縷析,實用性極強,完全像一位耐心十足的導師。
他將這次回覆視為一次精準的社會責任投資。不期望情感回報,只希望這筆「知識資本」的注入,能幫助她在人生的早期階段建立穩健的財務架構,提升她未來的抗風險能力。
週六下午三點,沈知晴準時來到教堂辦公室。陳暮遠已經在那裡了。他果然穿著那身標誌性的、質感舒適的深灰色運動服,彷彿剛從某個輕鬆的周末活動中抽身而來。他沒有穿西裝,刻意的休閒打扮,像是在強調這只是一次非正式的、順帶的幫忙。
「預算表帶了嗎?」他開門見山,沒有多餘的寒暄。
「帶了。」沈知晴將表格遞過去。
他接過表格,目光迅速掃過,那雙逗號眼裡瞬間切換成專業模式。他拿出筆,一邊分析一邊在旁邊空白處寫下註解:
「這個方案A,活動經費集中,看似效果顯著,但缺乏彈性,一旦有臨時變動,整個預算就會失衡。方案B將資金分散,看似保守,但建立了風險緩衝墊,更符合可持續運作的原則。你看這裡……」
他的講解清晰、直指要害,沒有多餘的廢話,卻讓沈知晴茅塞頓開。她看著他專注的側臉,聽著他低沉而穩重的聲音,恍惚間,彷彿看到了那個在電腦後冷靜回覆郵件的「暮雨」的影子。兩種形象,在這一刻微妙地重疊。
問題很快解決。陳暮遠收起筆,將表格還給她,語氣恢復了平常的疏離:「這樣調整應該會更合理。還有其他問題嗎?」
「沒……沒有了。謝謝陳執事。」沈知晴接過表格,心中充滿了感激,卻也有一絲難以言喻的失落。他的幫助精準而有效,卻也僅此而已,像完成了一項預設好的程序。
「不客氣。」他點點頭,便轉身繼續整理桌上的文件,送客的意味明顯。
沈知晴道別後離開辦公室。走在陽光下,她拿出手機,習慣性地查看郵箱。發現「暮雨」已經回覆了她關於理財的請教。郵件內容之詳盡、實用,遠超她的預期。郵件發送時間,陳暮遠巧妙地預設在他們對話中途,企圖製造不是同一個人發出的線索。
她站在教堂外的台階上,看著手機屏幕上「暮雨」冷靜專業的文字,又回頭望了一眼辦公室那扇緊閉的門。
一個在虛擬世界傾囊相授,耐心指引。
一個在現實世界劃清界線,保持距離。
這種割裂感,如此強烈,她對於「暮雨」就是陳暮遠的懷疑,已開始出現裂縫。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