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天,他们约好再一起去文化宫散散步
北京已经很有凉意,杨眠裹紧外套站在公交车站,望着长安街上来往的车流。2010年的北京正处在奥运后的蓬勃期,到处都能看见“新北京,新奥运”的标语,但老城的韵味还在街巷间流淌。
周应淮从地铁站方向走来,深灰色大衣衬得他身姿愈发挺拔。他手里提着个纸袋,走近时递给她:“刚在稻香村买的热栗子。”
杨眠接过纸袋,热乎乎的温度从掌心一路暖到心里。剥开油亮的栗子壳,甜糯的香气在冷空气中格外诱人。
“咱们怎么去?”她小声问,栗子的热气呵成白雾。 “坐公交吧。”周应淮望向街对面的站台,“110路直达。”
公交车摇摇晃晃地驶来,是那种老式的铰接车,车门开合时发出噗嗤的排气声。车上人不少,带着京腔的大妈在讨论菜价,学生抱着五三模拟卷在背诵,还有个老爷爷拎着鸟笼子。
周应淮护着她往后走,在车厢连接处找到个相对宽松的角落。车子启动时猛地一晃,杨眠下意识抓住他的衣襟。
“小心。”他轻声说,手臂虚环在她身侧,保持着恰到好处的距离。
车经过王府井时,杨眠指着窗外:“你看,百货大楼还在装修。”2010年的王府井正在改造,围挡上画着效果图,与周边的老字号形成奇妙的时空交错。
周应淮顺着她指的方向望去:“小时候妈妈常带我来这儿买文具。”他的语气里带着罕见的怀念,“那时还能看见蹬三轮的老师傅。”
车到站时飘起细雨,他们小跑着冲进故宫大院。红墙黄瓦的老建筑在雨雾中显得格外宁静,几棵老槐树的叶子已经落了大半,在地上铺成金黄的地毯。
“先避避雨。”周应淮拉着她躲进走廊,肩头沾了细密的水珠。
走廊里挂着历年活动的老照片,玻璃相框蒙着薄灰。有1980年代的交谊舞会,1990年代的书法展览,最近的是奥运志愿者合影。周应淮在一张天文讲座的照片前驻足,指着角落:“看,那时的望远镜还是老式的。”
杨眠凑近看,发现讲座日期是2001年:“那会儿你才…”
“八岁。”他接话,“父亲第一次带我来听讲座。”
雨稍小些时,他们走进天文馆。穹顶正在播放《宇宙的奇迹》,解说员带着京腔的普通话在展厅回荡。周应淮仰头看着星空投影,侧脸在蓝光下显得格外专注。
“最亮的那颗是木星。”他轻声说,手指在虚空中轻点,“旁边是它的卫星。” 杨眠顺着他的指引望去,忽然理解了他为什么总爱仰望星空。
中午他们在地安门外大街的老字号吃卤煮。小店挤在胡同里,门口挂着褪色的招牌,老板娘一口京片子嘹亮热情:“两位里边儿请!今儿个有刚出锅的炸酱面!”
周应淮熟练地点单:“两碗卤煮,一碗不要肺头。” 杨眠惊讶:“你怎么知道我不吃…” “上次食堂吃饭时注意到的。”他低头烫筷子,耳尖微微发红。
热气腾腾的卤煮端上来,浓香的汤汁在冷天里格外诱人。窗外是胡同里的市井生活,大爷下棋的吆喝声伴着自行车铃响,远处隐约传来“磨剪子戗菜刀”的吆喝。
他们面对面吃着面,谁也没有说话
雨又下起来,敲打着老旧的窗棂。杨眠看着氤氲水汽中他的侧脸,忽然想起那句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回去时雨停了,夕阳从云层缝隙漏出金光。他们沿着胡同慢慢走,墙根下堆着准备过冬的大白菜,窗台上晾着冻柿子,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
路边的梧桐叶已经金黄,踩上去咔嚓作响。王府井书店门口排着长队,人们在等待《哈利波特》中文版发售。
“要去看看吗?”周应淮问。杨眠摇头:“人太多了。”其实她是想和他多独处一会儿。
穿过南锣鼓巷,老北京的韵味扑面而来。胡同里的槐树落光了叶子,光秃秃的枝桠指向灰蓝色的天空。大爷们坐在四合院门口下象棋,大妈们拎着菜篮子唠嗑。
“小时候住过这样的胡同。”周应淮忽然说。杨眠惊讶地转头:“真的?”
“嗯。”他指着一条窄胡同,“就在纱帘胡同,后来拆迁了。”
他们在什刹海边的长椅坐下。湖水泛着粼粼波光,几只野鸭游过,划破倒映的云影。有个抱着吉他的流浪歌手在唱《北京北京》,嗓音沙哑却动人。
“冷吗?”周应淮问。杨眠刚要摇头,他却已经解下围巾,仔细地围在她脖子上。围巾还带着他的体温和淡淡的薄荷香。
“周应淮...”她轻声唤他。 “嗯?”他低头系围巾,睫毛在眼下投下阴影。
杨眠鼓起勇气,将一直握在手心的东西递给他:“这个...给你。” 是一枚精心塑封的银杏叶,叶脉清晰如画,在阳光下闪着金光。
周应淮怔住了:“为什么?” “因为...”她的声音轻得像叹息,“它很像你。”
他接过银杏叶,指尖微微发颤。良久,才轻声说:“谢谢。”
夕阳西下,他们沿着故宫筒子河散步。红墙黄瓦在落日余晖中格外庄严,乌鸦在角楼上空盘旋。有个摆摊的老爷爷在卖糖葫芦,玻璃柜里的山楂裹着晶莹的糖壳。
“要吗?”周应淮问。杨眠点头:“要最红的那串。”
他买下糖葫芦,却没有立即给她。而是仔细地擦干净竹签,才递过来:“小心刺。”
糖葫芦酸甜可口,山楂的酸涩被糖衣包裹,像极了暗恋的滋味。杨眠咬了一口,糖渣沾在嘴角。
“这里。”周应淮忽然伸手,拇指轻轻擦过她的唇角。动作自然得仿佛做过千百遍。
两人都愣住了。晚风穿过红墙,卷起满地落叶。他的指尖还停在她唇边,温度灼人。
“周应淮...”她轻声唤他,声音淹没在忽然响起的钟声里。
暮色中的北京华灯初上。长安街车流如织,霓虹灯次第亮起。他们站在天桥上看车灯汇成的河流,像两条金色的缎带延伸向远方。
“我...”周应淮忽然开口,又顿住。 “什么?”杨眠转头看他。
他的侧脸在霓虹灯下明明灭灭,最终只是摇头:“没什么。”
晚风渐凉,周应淮很自然地将她的手揣进大衣口袋。隔着羊绒手套,依然能感受到他掌心的温度。
在烟袋斜街口,有个摆摊卖旧书的老奶奶。周应淮蹲下来翻看,忽然抽出一本泛黄的书:“你看这个。”
《读者》2007
“这本书刊我初中时”周应淮顿了顿,“基本每天会看”
杨眠点了点头,她好像更了解他的过去。
走到鼓楼东大街时,华灯初上。老式路灯次第亮起,在湿漉漉的柏油路上投下温暖的光晕。周应淮忽然停下脚步:“今天…”
话音未落,街头传来清脆的车铃声。一群穿着初中校服的学生骑车掠过,洒下一串笑声。某个瞬间,杨眠错觉时光倒流,看见小时候的周应淮也在这条街上奔跑。
“谢谢你。”他最终说,“让我想起很多…美好的事。”
分别时,周应淮从大衣口袋掏出个纸包:“给你。” 杨眠打开,是颗透明的星星糖,裹着糯米纸,像凝固的星空。 “前门老糖铺买的。”他语气随意,眼神却认真,“小时候每次考好,妈妈都会买给我。”
她小心地攥紧糖纸,感觉像是接过了某个珍贵的信物。路灯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投向胡同深处那些斑驳的院门。
后来很多年,杨眠都会想起这个北京的秋日。想起110路公交的摇晃,想起卤煮店的热气,想起他看星空时温柔的侧脸。想起那颗星星糖的滋味,甜中带着时光的涩。
橙黄橘绿时,北平之秋,因为有了你,一切都变得不一样。
Z:她好像真的很喜欢甜的
绵绵羊:糖葫芦(??︶`?)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31章 很像你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