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后,A大历史系的学生在整理旧资料时,发现了一个尘封的木箱。箱子里装着一摞民国时期的手稿,还有一本泛黄的日记,日记的主人,是民国时期的编辑沈瓷砚。
学生们好奇地翻开日记,里面记录着沈瓷砚的生活,字里行间,满是对一个叫“溺鸢”的女子的思念。
“民国十七年冬,遇一女子于雨巷,名溺鸢。赠吾一梅香,记吾一生念。”
“民国十八年元宵,与溺鸢游秦淮河,制灯两只,一衔梅,一衔砚。许她一生伴,定不负此生。”
“民国十九年夏,被迫离宁,与溺鸢别于码头。赠她吾母之鸢佩,告她待吾归,便娶汝。”
“民国十九年秋,上海动荡,吾被捕入狱。念溺鸢,念南京,念那碗热姜茶,念那把油纸伞。吾恐不能归,唯愿她安好。”
“民国二十年春,吾越狱成功,欲归宁寻溺鸢。闻南京沦陷,战火纷飞,吾不知她是否安好。吾往南京去,只求见她一面。”
“民国二十年冬,寻溺鸢于南京巷陌,见一倒塌房屋前,有一女子遗体,手中攥一画,乃吾当年所绘。吾知,吾失她矣。”
“民国二十一年,吾居于南京巷尾,守她之墓,种她所爱之梅。吾此生,唯负她一人。”
“民国二十五年,吾染重疾,恐不久于人世。吾将吾之念,书于纸上,望后世有人知,曾有一男,名瓷砚,爱一女,名溺鸢,两世相望,终不得见。”
日记的最后一页,画着一只鸢鸟,旁边题着一行字:“溺鸢,若有来生,吾定寻你于初遇之地,执你之手,永不分离。”
学生们看到这里,都红了眼眶。他们终于知道,历史系办公室里那张秦淮河畔的照片,那个和现代沈瓷砚长得一模一样的男人,原来真的存在过。而那个叫周溺鸢的女子,也真的是他一生的执念。
后来,学生们把日记和手稿整理出版,书名叫做《瓷砚溺鸢》。书出版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很多人都被这段两世错过的爱情所感动。有人去南京的雨巷寻找当年的痕迹,有人去A大的图书馆,站在当年他们初遇的书架前,想象着那个温文尔雅的男人和那个温柔善良的女子,曾经在这里擦肩而过。
而那座种满梅花的小院,也被后人保护了起来。每年冬天,梅花盛开时,都会有人来这里,放下一束梅花,轻声说一句:“沈先生,周小姐,愿你们在另一个世界,能够相守一生。”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