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宫斗宅斗 > 当孤岛爱上灯塔 > 第16章 向内探索

第16章 向内探索

与顾怀安在那盏孤灯下双手交握,像是一个庄严的仪式,标志着某种关系的转变,一种共同面对未来的契约初步达成。但纪瓷清楚地知道,那并不是童话故事的结局,王子吻醒了公主便万事大吉。相反,那是她个人漫长修行、真正学习如何与自己和他人相处的开始。她不能再像过去那样,仅仅被动地承受他的好,或是将改变的动力完全寄托于他的包容之上。

顾怀安似乎也深谙此道。他没有因为她的“愿意尝试”而变得步步紧逼,试图立刻将她拉入热恋的漩涡。相反,他似乎更加谨慎地尊重着她的节奏,将主导权更多地交还到她手中。他依然会约她,但会给她充足的空间考虑和拒绝;他依然关心她,但不再事无巨细地包办,而是更多地询问她的意见和需求。他仿佛在无声地告诉她:我在这里,随时准备支持你,但你的路,需要你自己走,你的力量,需要你自己寻找。他看向她的目光,多了几分鼓励和期待,而非单纯的保护。

这种“不拯救”的姿态,起初让纪瓷有些微的不适应,仿佛习惯了拐杖的人突然被要求独立站立,脚下有些虚浮。但很快,她明白了他的深意,心中涌起的是感激而非抱怨。他不想成为她新的依赖,他希望她找到的是属于她自己的力量,成为一个完整而独立的个体,与他并肩而立,而非依附于他。

父亲纪文远出院后,在纪瓷的公寓里又休养了一周,便执意要返回他自己所在的城市。临走前,他看着纪瓷,眼神复杂,最终只是拍了拍她的肩膀,声音比以往柔和了许多:“好好照顾自己,有什么事……给爸爸打电话。” 那句久违的、带着生疏涩然的“爸爸”,让纪瓷眼眶微热,心中酸涩翻涌。她点了点头,没有多言,但父女之间那道坚冰,的确在缓慢融化,至少,沟通的渠道被重新打开了。她意识到,与父亲的和解,同样是她个人成长的一部分,需要她主动去经营、去修复,而非等待对方的改变或沉溺于过去的怨怼。

送走父亲后,生活似乎回到了原有的轨道,但纪瓷知道,内部的世界已经天翻地覆,她不能再满足于过去那种用工作麻木自己、用疏离隔绝情感的状态。

一个周末的下午,阳光正好,她没有像往常一样沉浸在工作室里,而是独自去了市图书馆。在静谧的心理学区域,她停留了很久,指尖划过一排排书脊,最终,借阅了几本关于成人依恋理论、情绪管理、认知行为疗法和自我疗愈的书籍。这些书名对她而言曾经遥远而陌生,此刻却成了她迫切需要的指南。

回到家,她泡了一杯顾怀安送的龙井,茶香袅袅中,她坐在窗前,翻开了书页。那些专业的术语和理论,像一面清晰而残酷的镜子,毫不留情地映照出她过去二十八年来的行为模式和情感逻辑。她看到“回避型依恋”如何在她童年时期,因父母的情感忽视、苛求完美和家庭冲突中逐渐形成;看到这种模式如何深刻地影响了她的人际关系,如何让她在渴望亲密的同时又极度恐惧靠近,如何让她将“不需要任何人”奉为圭臬以保护自己不受伤害。这不是为了给自己找借口,推卸责任,而是为了理解。理解自己,是改变的第一步,是拿起修复工具前,必须先看清裂纹的走向与成因。

她开始尝试书里提到的方法,笨拙却坚定。她买了一个厚实的、封面素雅的笔记本,开始记录自己的“情绪日记”。这个过程起初非常艰难,那些根深蒂固的负面想法像坚韧的藤蔓一样缠绕着她。

例如,当她因为顾怀安一个未能及时回复的信息(他事先告知过下午有重要会议)而感到熟悉的焦虑和被抛弃感涌上心头时,她会强迫自己停下来,深呼吸,然后拿出笔记本,在柔和的台灯下写下:

·触发事件:发给他的信息两小时未回。

·自动想法(脑海中自动跳出的念头):他是不是觉得我烦了?是不是我哪句话说错了?他可能后悔了,觉得我太情绪化。他果然还是觉得我不够好。

·情绪感受:焦虑、恐慌、自我怀疑、悲伤。

·理性反驳(寻找证据反驳自动想法):他可能在忙会议。他之前从未因信息回复慢而表示不满或疏远。他明确说过不会走,并且尊重我的节奏。即使他真的在忙,也不代表我不好,更不代表关系出了问题。我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不必时刻等待回应。

·替代想法(建立更客观、积极的认知):我可以耐心等待,相信他忙完会联系我。我也可以专注于手头的事情,不过度解读。一段健康的关系需要彼此的空间和信任。

这个过程起初非常痛苦,每一次“理性反驳”都像是在与一个强大的、熟悉的声音搏斗。但每一次成功的反驳,都像是亲手剪断了一根缠绕的藤蔓,让她感受到一丝微弱的、却真实存在的对自身情绪的控制感和力量感。她开始明白,情绪是信号,而非事实,她可以学习去解读和管理它们,而非被它们奴役。

她也开始尝试小范围的、循序渐进的“暴露疗法”,主动走出舒适区。当林薇再次热情邀约时,她强迫自己不再第一时间用“要工作”来拒绝,而是评估了自己的精力状态后,鼓起勇气答应了一次简单的、只有她们两人的下午茶。在整个过程中,她依然会感到社交带来的精神消耗,手心偶尔出汗,但她努力参与对话,真诚地表达自己(虽然依旧简短),并且在回家后的情绪日记里,郑重地肯定了自己的这次“勇敢”,奖励了自己一小块喜欢的蛋糕。

她甚至主动给母亲打了一次电话,不再是例行公事的报平安,而是简单分享了父亲康复的情况,并尝试着询问了母亲的近况,听她唠叨了些家长里短。电话那头的母亲似乎有些受宠若惊,语气都轻快了几分。这让她意识到,主动迈出的一小步,或许也能一点点改变与他人关系的生态,打破僵化的互动模式。

当然,成长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充满了反复与挑战。

有一次,顾怀安因为书店筹备一个重要活动,需要对接多个合作方,连续几天都非常忙碌,两人见面次数锐减,线上交流也变得简短。纪瓷内心那个敏感的小女孩再次开始尖叫,熟悉的被抛弃感、不被重视的感觉如同黑色的潮水几乎要将她淹没。她差点就要像以前一样,条件反射地发一条冰冷的、试图切断联系、先一步“保护”自己的信息过去,诸如“你忙吧,不打扰了”,以此來验证自己“果然会被抛下”的悲观预期。

但这一次,在手指即将按下发送键的瞬间,她忍住了。

她冲进书房,几乎是有些粗暴地拿出了情绪日记本,笔尖用力地划过纸面,一遍遍地写着“理性反驳”。然后,她做了一件对她来说极其困难、如同在悬崖边迈步的事——她主动给顾怀安发了一条信息,没有指责,没有试探,只是平静地、努力真诚地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最近很忙吧?注意休息。我有点想你,等你忙完我们再见面。」

信息发出去后,她紧张得手心冒汗,心脏狂跳,仿佛等待审判,几乎不敢看手机,将头埋进臂弯里。她害怕得不到回应,或者得到的是敷衍。

顾怀安的回复在半小时后到来,他似乎刚刚结束一段忙碌:「我也想你。活动后天结束,结束后我去找你。给你带新到的茉莉花茶,很香。」

没有过多的甜言蜜语,但他的回应及时、具体,并且包含了未来的约定和用心的细节(记得她喜欢茶)。他看到了她的信息,回应了她的思念,并给出了清晰的期待。

那一刻,纪瓷看着手机屏幕上那简短的文字,忽然泪流满面,泪水滴落在笔记本上,晕开了墨迹。

这不是因为他的回应有多么完美浪漫,而是因为她发现,当她鼓起勇气,用一种健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和脆弱后,世界并没有崩塌,关系也没有破裂,她没有因为表达依恋而被讨厌、被推开。相反,她得到了一份稳定而温暖的、让她安心的回应。

她依靠自己的力量,运用所学的“工具”,完成了一次微小却意义重大的胜利,打破了过去那种“要么压抑,要么爆发”的恶性循环。她证明了,自己可以有不同的选择,可以建立新的、更健康的情感模式。

她明白了,顾怀安的爱,不是用来填补她内心空洞的材料,而是照进她漫长自我探索之路的一束温暖而坚定的光。他照亮前路,给予温暖和支持,但行走的,必须是她自己。真正的治愈和力量,必须从内部生长出来。

心灵的成长,个人的完整,这条路漫长而崎岖,布满了过去遗留的碎石。但她终于不再逃避,不再将希望完全寄托于他人,而是选择了转身,勇敢地、一步一步地,面向自己内心的荒原,开始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负责的、充满希望的向内行走。

(第十六章完)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还有此等好事?

六十二年冬

我在虫族监狱写小说

我寄长风

狩心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