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赛的喧嚣与荣光渐渐沉淀,高二的尾声在愈发浓重的暑气中悄然来临。
黑板旁的倒计时牌撕到了最后几页。
就在期末考试前,那个大家心照不宣的消息终于落地。
季琰要提前离开了。
他不需要再参加高三常规的复习,省队的集训和国际课程的准备,让他这个暑假就要办理转学手续,前往那座为出国学子铺路的国际高中。
消息传来时,钟玥正在整理生物笔记,笔尖在纸上顿住,留下一个浓重的墨点。
她抬起头,看向旁边那个已经清理得差不多、显得有些空荡的座位。
季琰今天没来,据说是在家办理相关手续。
明明早就知道会有这么一天,明明班主任早就打过预防针,可当这一天真的来临时,心里某个角落还是像突然塌陷了一块,空落落的,带着钝痛。
那个曾经堆满竞赛书、会耐心给她讲题、会在图书馆陪她度过一个个午后、在领奖台上与她无声对视的位置,马上就要彻底空了。
他没有再来学校。
所有的书籍和物品,是在一个周末悄悄来取走的。
高二,就在这种弥漫着淡淡伤感的氛围中,仓促地画上了句号。
——
漫长的、没有季琰的暑假开始了。
钟玥和李悟投入了紧张的高三预备复习中。
生活被无尽的试卷和考点填满,偶尔,钟玥会下意识地看向身旁的空位,然后怔愣片刻,再埋首于题海。
有时,李悟会突然感慨:“要是季琰在就好了,这道题他肯定有更巧妙的解法。”
钟玥只是沉默地点头,心里那根细小的刺,又被轻轻扎了一下。
高三的日子像按下了快进键,在无数个清晨的朗朗书声和深夜的挑灯夜战中飞逝。
倒计时牌从三位数变成两位数,最后变成个位数。
高考,来了。
三天的时间,像一场盛大的梦。
当最后一场考试的结束铃声响起,走出考场的瞬间,阳光刺目,人群喧嚣,钟玥有种不真实的感觉。
十二年寒窗,就这样结束了。
成绩公布那天,班级群里炸开了锅。
“钟玥和李悟以689的同分考入京北!”
这条消息被刷了满屏。
唐珺获得本省高校的降分政策,考入省内的TOP1学校。
班长和学委也不负众望,相继以高分考入理想大学。
一片欢腾的祝贺声中,不知谁提了一句:“季琰呢?他有消息吗?”
过了一会儿,班长发了一条信息:“季琰同学也给老师发来消息,高考分不错,准备出国读书,专攻数学方向。”
群里又是一阵羡慕和祝福。
钟玥看着那条信息,心里平静无波。
她知道,他去了更远的地方,那是他早已规划好的轨迹。
为了庆祝解放和即将到来的各奔东西,班委组织了考后的狂欢夜。
他们在江边租了场地,烧烤、游戏、唱歌,喧嚣震天。
当夜幕降临,有人喊了一声:“放烟花了。”
一簇簇绚丽的烟火呼啸着升空,在漆黑的夜幕中轰然绽放,流光溢彩,将每个人的脸庞都映照得明明灭灭。
同学们欢呼着,尖叫着,在烟火下合影,拥抱,告别。
钟玥仰着头,看着那漫天华彩,璀璨,却短暂。
像极了某些来不及开始就注定结束的故事,像极了那个停留在领奖台上、未曾说出口的瞬间。
她忽然想起高二那年夏天,他们一群人去看烟火大会,那时季琰还在,那时她以为烟火下的侧影就是永恒。
如今,烟火依旧,人已天涯。
李悟兴奋地搂着她的肩膀:“玥玥,我们要一起去京北了。”
钟玥用力点头,笑容在烟火的映衬下格外明亮,眼角有些湿润。
是为圆满的高中时代,是为珍贵的友谊,或许,也是为了那份逝去的、无疾而终的懵懂心动。
——
机场大厅,熙熙攘攘,弥漫着离别的愁绪与重逢的期盼。
钟玥和李悟,还有班上几个同样考到京北或附近城市的同学,即将踏上北上的航班。
前来送行的父母、朋友挤在安检口外,叮嘱声、告别声不绝于耳。
就在钟玥准备过安检时,她的目光不经意地扫过来往的人群,定格在不远处的一个国际航班值机柜台前。
一个清瘦挺拔的身影,背着简单的行囊,正在办理登机手续。
是季琰。
他似乎有所感应,也回过头来。
隔着涌动的人潮,他们的目光再次相遇。
没有领奖台上的灯光和掌声,只有机场广播冰冷的女声和周围嘈杂的喧嚣。
他好像又瘦了些,轮廓更加分明。
钟玥站在原地,没有动。
季琰也看着她,没有过来。
时间仿佛在这一刻定格。
千言万语哽在喉咙,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问好吗?
祝福吗?
还是说那句迟到的话?
最终,季琰抬起手,朝她挥了挥。
钟玥也笑了,同样抬起手,对他挥了挥。
没有“再见”,没有“保重”,只是一个简单的动作,一个彼此都懂的眼神。
然后,他转身,接过登机牌,走向了海关通道,背影决绝,没有回头。
钟玥看着他消失在人流尽头,回过头,拉起行李箱,对身边的李悟说:“我们走吧。”
通过安检,走向登机口。
一个向东,一个向西。
候鸟飞向了属于他的辽阔天空,而她,也将奔赴她的下一场山海。
青春的列车呼啸而过,有些人注定是沿途的风景,惊艳了时光,却无法停留。
那些未曾言说的秘密,就让它留在那个盛夏的领奖台,留在这场喧嚣的告别里,成为岁月里一枚隽永的书签。
——
大学生活像一幅徐徐展开的新画卷,在京北这座古老而现代的城市里,为钟玥和李悟呈现出与南方小城截然不同的风景。
她们幸运地分在了相邻的宿舍楼。
初入大学的懵懂与新鲜感,冲淡了离别的愁绪。
她们一起熟悉偌大的校园,一起挤在食堂里吐槽北方口味偏重的菜肴,一起参加社团活动,一起在图书馆占座预习复习。
钟玥选择了生命科学方向,课业并不轻松。
每天穿梭在教室、实验室和图书馆之间,生活被新的知识、新的朋友和新的挑战填满。
她很少再刻意地去想起高中那段无疾而终的暗恋,只是在某个深夜,做完实验疲惫地走回宿舍,看到天边那一弯清冷的月亮时,或者在高数课上,听到老师讲解某个熟悉的定理时,心底会掠过一丝怅惘。
李悟如鱼得水地投入了物理学的海洋,风风火火,元气满满。
偶尔还会拉着钟玥抱怨数学工具的艰深,然后感慨一句:“唉,这题要是季琰在,估计一眼就能看出门道。”
这时,钟玥只是笑笑,不再接话。
那个名字,渐渐成了青春纪念册里一个被妥善收藏的符号,熟悉,却不再轻易触动心弦。
时间如水,静静流淌。
大一的新奇,大二的忙碌,转眼间,她们已成了别人眼中的学姐。
大学生活步入正轨,过去的影子越来越淡。
大三刚开学不久的一个傍晚,钟玥正在图书馆查阅文献,手机屏幕亮起,是高中班长的消息。
“钟玥,在吗?我们打算国庆期间组织一次高中同学聚会,你能来吗?大家都很想你这位‘人气王’呢。”
同学聚会。
钟玥看着那四个字,指尖在屏幕上停顿了片刻。
脑海里闪过许多画面:喧闹的教室,阳光下的跑道,图书馆安静的角落,领奖台上璀璨的灯光。
她以为她已经放下了,可当这个机会真正摆在面前时,心底还是泛起了一圈微澜。
去见那些熟悉的面孔,会不会也会见到他?
虽然知道他远在海外,但万一呢?
这丝侥幸刚冒头,就被她按了下去。
她轻轻呼出一口气,回复道:“好啊,时间地点定好了发我,我一定到。”
——
聚会当晚,酒店包厢里,人来得差不多了。
钟玥是最后一个到的,在门口站了会儿。
门内传来熟悉的笑闹声,那是她青春里最熟悉的背景音。
她抬手理了理额前的碎发,推开了那扇门。
“钟玥,最后一个到的,罚酒三杯啊。”
不知谁喊了一声,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她身上。
她微笑着环视一周。
都是高中同学,三年多过去了,大家似乎都变了,又似乎什么都没变。
有人胖了,有人瘦了,有人换了发型,有人学会了化妆,但眉宇间的神采,言谈间的熟悉感,依旧如初。
“玥玥。”
扎着单边鱼骨辫,风格越发时尚的李悟从人群中冲出来,给她一个结结实实的熊抱。
“你可算来了,我都三天没见你了,可想死我了。”
钟玥拍拍她的背,闻到熟悉的柑橘香水味,那是李悟从高中就开始用的牌子,只是换了个更成熟的系列。
“李悟,你怎么还是跟高中的时候一样,毛毛躁躁的。”
坐在角落的唐珺推了推眼镜,调侃道,气质沉稳了不少。
“你懂什么,只会死读书的书呆子。”
李悟扭头怼回去,手还挽着钟玥不放。
“你……你……你,切,不跟你说了,怎么也说不过你。”
唐珺涨红了脸,一如高中时代每次与李悟斗嘴败下阵来的样子。
钟玥看着这对活宝,笑着摇了摇头。
她落座在季琰身旁,两人相对无言。
班长端着酒杯站起来致辞,感慨时光飞逝,怀念共同奋斗的岁月,也为每个人的前程似锦送上祝福。
他特意提到了:“咱们班当年可是收获颇丰啊。”
“钟玥和李悟这对姐妹花,同分上京北,传为佳话。”
“唐珺现在可是咱们省TOP1的高材生了。”
“还有季琰同学,也在大洋彼岸为数学事业奋斗呢。”
听到那个名字被自然地提起,钟玥端着果汁的手稳了稳,脸上保持着得体的微笑,和其他同学一样,送上掌声。
她注意到,有几个同学的目光若有若无地在她脸上停留了一瞬,带着善意和了然。
她只是笑得更坦然了些。
席间,大家聊着各自的近况,吐槽着大学的奇葩教授,分享着实习的趣事,也回忆着高中的糗事。
那些曾经以为刻骨铭心的辛苦和压力,如今都成了可以笑着讲述的故事。
没有人再刻意提起那段朦胧的过往,仿佛那只是青春画卷里一抹寻常的背景色。
饭后,大家意犹未尽地商量着下一场去哪。
钟玥以明天早上还有实验为由,婉拒了。
她走出酒店,初秋的晚风带着凉意,吹在脸上,格外清醒。
她拿出手机,点开了那个快要遗忘的邮件缓存文件,里面静静地躺着那封来自大洋彼岸、她曾经读了无数遍却最终没有回复的邮件。
她再次快速浏览了一遍那些关于异国生活、学业困惑的简单描述,然后,没有任何犹豫,按下了删除键。
看着“删除成功”的提示,她感觉心里最后一点沉甸甸的东西,也随风消散了。
她抬起头,夜空深邃,几颗星星点缀其间,不如烟火绚烂,却恒久宁静。
再见,季琰。
再见,我兵荒马乱却闪闪发光的青春。
她拢了拢外套,迈着轻快而坚定的步伐,朝着公寓的方向走去,融入了京北璀璨的夜色里。
前方,是属于钟玥的,崭新而广阔的人生。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