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周知雅刚到学校就接到系主任电话。
他在电话里交代:“今晚的青年音乐节,你代表系里去一下。原来安排的张老师家里临时有事,我看你晚上没有课。别紧张,就是个场面活,准备个致辞露个面就可以了。”
她原想推辞,但听见“就是露个面”几个字,便没有再反驳。春天傍晚的活动,她甚至觉得走出校门也未必是坏事。
音乐节搭在郊区的广场上。灯架高耸,人群拥挤,都是年轻的男女,空气中混合着烤肠和棉花糖的味道。她站在人群边缘,显得与氛围格格不入。西装外套在这个场合太过正式,让她看起来像个误入的旁观者。
原计划是听一会儿,再安静离开。可不多时,主持人拿着话筒笑着宣布:“接下来,我们请哲学系的周知雅老师,还有本届校园乐队的学生代表,一起聊聊音乐与理想。”
人群爆发出掌声。她心里一沉,但是还要假装镇静。
在追光灯下,那个学生代表也走了上来——陆聿舟。
黑色衬衫,俊朗的身形轮廓。他的神色没有课堂上那种少年人的尖锐,而是带着一种有舞台经验的镇定。他的目光在台上短暂扫过她,带着一丝几不可见的意外。
两人就这样,被并排安置在舞台中央。主持人抛出第一个问题:“请问周老师,您觉得音乐与哲学是否拥有相似的自由?”
她略微整理了一下思路,自由哲学原本就是她最擅长的领域:“哲学追问真理,音乐追问情感。它们共同的地方,是都要抵抗遗忘。”
掌声响起,他接过话筒,指尖摩挲了一下:“遗忘是最容易的妥协。音乐留下痕迹,即便只有几秒,也是对虚假的抵抗。哪怕一瞬被听见,也比整夜的沉默要真实。”
观众渐渐安静下来。原本期待轻松的闲谈,却意外收获一种冷冽的对位感。
她补充:“抵抗遗忘,也就是抵抗虚假。怀疑,是自由的开端。”
他淡淡一笑:“怀疑不能解决孤独,它只能让孤独更清醒。”
对谈并未长久,却像一场排练已久的二重奏。掌声迟到,却更热烈。
结束时,周知雅试图离开,却被告知广场已临时管制,出租车无法进入。只得步行去地铁站。
离开广场区域,人流渐少,夜色已沉。她的脚步声落在人行道上,却很快听见另一双鞋底的节奏。
“周老师。”
她回头。是他。背着吉他,步伐不快不慢,和她保持一段若即若离的距离。
“你不用跟着我。”她淡声道。
“不是跟,是顺路。”他说,语气在夜色里显得格外平静。
两人一前一后走上长堤。春夜的风带着草木的清凉,河水在灯光下泛起细碎的光。沉默蔓延。
直到他忽然开口:“你在台上听懂了吗?”
“什么?”
“那不是表演,而是对位。我抛旋律,你抛思辨。你回应的方式……就像那首我没写完的曲子。”
她没有回答,只听见脚步声与风声在石板上交织。
走到地铁口,他停下,手指在吉他袋上敲了几下——那节奏,正是她在课堂上偶尔敲桌角的习惯,只是被他转化成了未完成的乐句。
她心口骤然一紧。
他低声道:“你明白的,对吧?”
夜风卷走了话语,可她听得无比清楚。
她转身下了台阶,没再回头。可那几声节奏,像暗号一般,落进她的脚步里,久久不散。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