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楼的走廊像一条沉默的时空隧道,回响着学生交谈后的余音。阳光从老式窗格倾洒进来,玻璃投出细密的菱形光网。周知雅手中夹着一叠作业,步履如常,走进过道。她的办公室位于最西侧,窗子正对着银杏树的一枝偏影。她拉开门,将那叠课堂作业放在办公桌中央。每一份都是学生对上周“虚构的自由”一讲的思考随笔,A4纸统一字体打印,装订的边角有一种年轻人的匆忙与用力。
她翻阅到第四份,眼神倏然停住。
那篇作业题目不特别,但行文深刻——不属于一个普通大一新生应有的语言密度。整段分析如刀锋般精准地切入她课堂内容中未明说的盲点,甚至某种程度上,“质问”她未将主体意识问题讲透。
她翻到页末,署名:陆聿舟。
名字下附了学生编号。
她轻轻将那张纸抽出来,放在桌面。食指敲了敲桌角——一种思索时的习惯动作。
陆聿舟。
又是这个名字。
她一向对文风犀利的学生特别敏感。作为校刊《边界》的哲学版编辑,她刚处理完一组匿名投稿,其中就有一篇语言风格极其相似的文章。
梦与现实突然重叠了一瞬。
她最近常梦见一座黑暗的剧院。她站在空无一人的舞台上,听见某种乐声从深处传来,未见其形,只觉其意。
梦中,她从不看清观众的脸,但心里知道,有一个人一直坐在那里。静静看她,像等待一场尚未写出的对白。
现在,她觉得她找到他了——或者说,他找到了她。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