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如流水般平静而坚定地向前流淌。
两年,可以改变很多事。
江南星的大学生活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她没有选择直接进入剧团工作,而是考取了本校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研究生,师从一位颇有名气的剧作家,更系统地进行理论和创作的学习。期间,她利用寒暑假在本地多个剧团实习,从最基础的场记、剧本助理做起,甚至尝试担任独立短剧的编导。她的作品开始在小圈子里受到关注,风格细腻,善于挖掘人物内心,带着一种冷静又温暖的洞察力。
她与母亲的关系进入了一种新的模式。坦诚布公之后,虽然偶尔仍有摩擦,但更多的是相互理解和尊重。李慧的身体基本康复,也开始尝试寻找自己的生活重心,不再将全部期望压在女儿身上。外婆的身体依旧硬朗,是家里最稳定的温暖源泉。那个家,终于慢慢走出了往日的阴霾,有了平常人家的烟火气和松弛感。
她和陆尘,确实做到了“距离不是问题”。十二小时的时差没有阻隔他们的交流。他们视频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创作片段、生活琐事,甚至因为距离,反而有了更多深度交流的空间。他们都在各自的世界里飞速成长,然后迫不及待地分享给对方。感情非但没有变淡,反而在精神的同频共振中变得更加深厚和坚实。当然,思念从未停止,但化为了前进的动力。
苏筱毕业后进了一家知名的广告公司,做得风生水起,偶尔会来吐槽甲方的奇葩要求,依旧是江南星最好的闺蜜和“世俗生活”的锚点。徐浩毕业后回老家考了公务员,变得稳重许多,会在逢年过节发来问候。话剧社的伙伴们各奔东西,但那个一起奋斗夺冠的夏天,永远是彼此青春记忆里最闪耀的一笔。
两年后的夏天,陆尘学成归国。他没有选择留在海外或去北上广深,而是回到了这座城市,受聘于母校的戏剧系,成为一名青年教师,同时开始筹备自己的独立戏剧工作室。
机场接机口,江南星看着那个熟悉又略带些许陌生的身影推着行李车走出来。
没有夸张的奔跑和拥抱,他们相视一笑,仿佛他只是出了个短差归来。 “回来了?” “嗯,回来了。”
陆尘很自然地接过江南星手里的包,两人并肩向外走去。阳光透过巨大的落地窗洒进来,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交织在一起。
“有什么计划?”江南星问。 “有很多。”陆尘眼中闪烁着创作的光芒,“想先做一个小的实验剧,本子我已经有初步构思了。另外…”他停下脚步,看向江南星,“我的工作室,需要一位合伙人,一位能深刻理解剧本、能打磨演员、甚至能自己创作的合伙人。不知道江编剧有没有兴趣?”
江南星挑眉,故意沉吟了一下:“哦?合伙人?待遇怎么样?有什么要求?” “待遇是梦想和挑战五五开,要求是…必须是你。”陆尘看着她,眼神认真而温柔。
江南星笑了,伸出手:“听起来是个无法拒绝的邀请。合作愉快,陆老师。” “合作愉快,江编剧。”陆尘握住她的手,紧紧一握。
一切尽在不言中。他们知道,他们的征途从未分离,只是在不同的航道上积累了足够的能量,如今即将汇合,驶向更广阔的海洋。
几个月后,陆尘的工作室首部小剧场话剧《星轨》正式首演。这部由陆尘编剧、江南星担任副导演并参与部分剧本润色的作品,讲述了一对年轻人在各自人生轨道上经历迷茫、挫折、成长,最终因为对梦想的坚持而再次交汇的故事。故事里,有他们自己经历的影子,却又超越了个人叙事,引发了许多年轻人的共鸣。
演出结束后,掌声经久不息。江南星和陆尘带领主创人员上台谢幕。
站在舞台上,灯光温暖地笼罩着他们。江南星看着台下观众感动的面孔,看着身边志同道合的伴侣和伙伴,心中充满了平静的喜悦。
她想起了多年前那个因为虚荣而撒下第一个谎、那个在人群中被嘲笑而抬不起头、那个在母亲高压下痛苦挣扎的自己。
这一路走来,她穿过迷雾,跌跌撞撞,曾沾满泥泞,也曾星光加身。她接纳了出身的不完美,理解了母亲的局限,扛过了生活的重压,最终,用自己的努力和热爱,真正地站稳了脚跟。
她不再需要借助谁的光芒来证明自己,因为她自身已然熠熠生辉。
幕布缓缓落下,观众的掌声依然热烈。
陆尘在幕布后的阴影里,轻轻握住了她的手。江南星回握住他,相视一笑。
他们的故事,当然还会有新的挑战和篇章。但无论未来如何,他们都将如同这部戏的名字一样——沿着各自的星轨运行,却因为共同的热爱与信念,交相辉映,照亮彼此,也照亮他们选择为之奋斗的舞台。
人生的幕布,永不落下。而属于江南星的星光,正璀璨。
***
陆尘和江南星的工作室命名为“星尘剧造”,取两人名字中各一字,也暗合“星辰大海,尘埃落光”的寓意,既宏大又细微,关注个体生命的光芒。工作室选址在一个由旧厂房改造的艺术区, loft 风格,宽敞明亮,兼具排练厅、办公室和小型沙龙空间。
初创阶段,万事开头难。虽然两人在校期间积累了不少经验和人脉,但真正独立运作一个工作室,面临的却是预算、审批、市场、人员管理等前所未有的琐碎与压力。
江南星除了参与创作,还主动承担了大量行政和外联工作。她不再是那个只专注于舞台的演员,而是需要学会和场地经理讨价还价、和赞助商沟通理念、细致地核算每一笔开销。有时为了争取一个便宜的排练时段,她得磨破嘴皮子。
“没想到搞艺术最后还是要和钱打交道。”某天深夜,江南星核对完账目,揉着发酸的眼睛对陆尘感叹。陆尘给她倒了杯热牛奶,坐在她身边:“这就是现实。但正因为我们知道梦想有多珍贵,才更要小心翼翼地守护它,让它能活下去,才能发出光。”他顿了顿,看着江南星,“辛苦你了,这些本不是你最擅长的事。” 江南星摇摇头,靠在他肩上:“没什么,这也是学习。而且,看到想法一点点变成现实,这种成就感很踏实。”
他们的首部作品《星轨》虽然口碑不错,但小剧场演出,票房收入有限,仅仅勉强覆盖成本。他们需要新的项目来维持运转并扩大影响力。
一天,一个意外的机会找上门。本市一家致力于推广本土文化和公益事业的企业基金会,希望委托“星尘剧造”创作一部反映城市变迁中普通人命运与选择的纪实性话剧,计划在年底的大型公益艺术节上演出。项目有稳定的资金支持,但主题宏大,时间紧迫,且带有一定的“命题作文”性质。
两人仔细研究了项目要求。 “纪实题材,需要大量采访和调研。”江南星沉吟道,“时间只有三个月,还要创作和排练,压力会非常大。” “但这也是个机会,”陆尘眼神发亮,“能让我们的作品触及更广泛的群体,不仅仅是戏剧爱好者。而且,深入现实,或许能挖出真正有力量的故事。”
最终,他们接下了这个挑战。江南星主要负责前期调研和采访。她带着录音笔和笔记本,穿梭于老城区的胡同、新兴的科技园区、嘈杂的菜市场、安静的社区养老院…她倾听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市民讲述他们的故事:有坚守老手艺的匠人,有追逐梦想的创业者,有面临拆迁困扰的老住户,有融入城市的新移民…
这个过程让她对脚下的这座城市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情感。她听到了许多喜悦、遗憾、挣扎和希望,这些真实的生命轨迹远比任何虚构的故事更富张力。她也遇到了采访困难,有些人戒备心强,不愿多谈;有些故事过于碎片化,难以整合。
一次,在采访一位独居的、曾亲历城市巨大变迁的老工程师时,老人一开始很沉默。江南星没有急着追问,而是耐心地帮他整理了一些旧物,听他絮叨些家常。慢慢地,老人打开了话匣子,不仅讲述了城市建设的峥嵘岁月,还透露了一段埋藏心底的、关于遗憾与歉疚的往事——他曾因工作错过了见病重老友最后一面。老人说着,浑浊的眼睛里泛起了泪光。
那个下午,江南星没有记录太多“有用”的素材,但内心却受到了深深的震撼。她意识到,这部戏不仅要展现城市的宏观变化,更要捕捉这些被时代洪流裹挟的个体心中,那些细微而永恒的情感密码。
她将采访的收获和感悟与陆尘分享,两人激烈地讨论着剧本的方向。陆尘被江南星带来的真实故事深深触动,创作灵感迸发。但他们也在艺术表达上产生了分歧:陆尘更倾向于诗意的、象征性的手法来表现时代的宏大;而江南星则坚持要保留更多粗粝的生活质感和个体真实的情绪,哪怕它们看起来不够“完美”或“戏剧性”。
这是他们合作以来第一次比较激烈的艺术观念碰撞。 “观众需要的是情感的共鸣,而不是历史的复刻!”陆尘试图说服她。 “但真实本身就有力量!我们不能为了所谓的‘艺术效果’去修剪生活的复杂性!”江南星毫不退让。
争论持续了好几天,工作室的气氛有些紧绷。最后,是江南星先冷静下来。她找到陆尘,说:“也许我们都太执着于自己的视角了。能不能尝试一种结合?用你擅长的结构和方法去编织故事,但在细节和情感内核上,最大限度地保留我采访到的那些‘真实’?”
陆尘沉默片刻,点了点头:“你说得对。是我有点陷入创作惯性了。这部戏的根,应该扎在你带来的那些泥土里。”
两人重新坐在一起,一点点磨合,找到了平衡点。剧本初稿出来后,他们请来了几位被采访者代表和基金会负责人试读,得到了“既真实又动人”的高度评价。
选角排练同样充满挑战。他们需要找既能理解角色生活背景,又有扎实表演功底的演员。其中一位关键角色——那位老工程师,始终找不到特别合适的人选。要么年纪外形合适但气质不对,要么演技好但缺乏那份历经沧桑的沉淀感。
眼看时间越来越紧,江南星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她邀请了一位话剧院的退休老演员,同时也是她研究生课程的外聘导师来看排练。老演员看完部分片段,提了些意见,最后目光落在江南星身上,忽然说:“江同学,你有没有想过自己来演这个角色?”
江南星愣住了:“我?可这是个老年男性角色…” 老演员笑了:“戏剧的魅力就在于突破。你的采访笔记我看了,你对这个人物理解最深,那份情感是共通的。技术上,可以通过化妆、形体、声音来弥补。最重要的是,你能演出他灵魂里的那份重量。”
陆尘看向江南星,眼中也露出思索和鼓励的光芒。
江南星内心挣扎了一夜。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跨性别、跨年龄演出,而且是如此重要的角色。但如果成功,效果将是无可替代的。最终,那种对角色深刻的理解和想要完美呈现的渴望战胜了恐惧。
她接下了这个任务。于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人们经常看到江南星穿着宽大的旧衣服,弯着腰,揣着热水袋,模仿着迟缓的步伐和略带沙哑的嗓音,甚至在工作室里一坐就是半天,揣摩老人看报、喝茶的神态。
正式演出那天,当化妆后的江南星颤巍巍地走上舞台,用那双经过特殊化妆处理、仿佛看尽世事的眼睛望向观众时,台下知情的伙伴们都屏住了呼吸。
她的表演超越了形似,达到了神似。那份沉默下的波澜,那份沧桑后的温情,那份属于一个时代的坚守与遗憾,被她刻画得入木三分。尤其是那段对着老照片独白的戏,她几乎将采访那位老工程师时的全部感受灌注其中,台下观众泣不成声。
演出再次大获成功。这部名为《城光》的纪实话剧,因其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表达,获得了艺术节的最佳作品奖,并被本地媒体广泛报道。“星尘剧造”的名字,第一次走出了校园和小剧场的圈子,进入了更主流的视野。
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次合作,江南星和陆尘在艺术理念和合作模式上完成了一次重要的升级。他们学会了如何将各自的优势更有效地结合,如何在坚持与妥协中找到最佳路径。他们的关系,在共同事业的锤炼下,变得更加坚韧和成熟。
庆功宴上,基金会负责人特意向他们敬酒:“谢谢你们,没有把这部戏做成一部宣传片。它让我们看到了这座城市的血肉和灵魂。”
江南星和陆尘相视一笑,碰杯。所有的艰辛,在那一刻,都化为了杯中美酒的回甘。
他们知道,这只是开始。“星尘剧造”的路还很长,但他们已经准备好,携手迎接下一个挑战。
***
就在江南星和陆尘为《城光》忙得焦头烂额之际,苏筱的生活也迎来了重大转折。
她在广告公司干得风生水起,接连几个成功的案子让她迅速崭露头角,被破格提升为项目组长。然而,职场的顺利却伴随着情感上的困扰。她与男友的感情进入了平淡期,两人因未来发展城市的选择产生分歧,最终和平分手。
失恋加上高强度工作的压力,让一向乐观的苏筱也有些消沉。某个加班到凌晨的夜晚,她看着窗外冰冷的写字楼灯光,忽然感到一阵前所未有的孤独。她下意识地拨通了江南星的电话。
电话响了很久才被接起,背景音有些嘈杂,还能听到隐约的排练声。 “喂?筱筱?”江南星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但很清晰。 “星星…你还在忙吗?”苏筱的声音有些哽咽。江南立刻听出了不对劲:“刚结束排练。你怎么了?声音不对。” 听到好友关切的声音,苏筱的眼泪一下子没忍住,抽泣着把最近的委屈和迷茫说了出来。
电话那头,江南星安静地听着,偶尔轻声安慰几句。等苏筱情绪稍微平复,她说:“筱筱,等我十分钟,我处理一下这边的事,马上过去找你。”
苏筱连忙说:“不用不用,你这么晚还没休息,明天肯定还有事…” “别废话,发个定位给我。”江南星的语气不容拒绝,“再忙也不能不管你。”
一小时后,江南星带着一身寒气和一盒热乎乎的糖炒栗子,出现在了苏筱公司楼下。看到好友熟悉的身影,苏筱刚刚止住的眼泪又差点掉下来。
两人坐在公司大厅的休息区,分享着那盒栗子。 “所以,你就为那个眼睛长在头顶上的家伙,把自己搞成这样?”江南星听完,一针见血地问。苏筱被她的形容逗得噗嗤一笑,又叹了口气:“也不全是…就是觉得,好像突然找不到方向了。工作好像也就是那样,感情也没了,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江南星剥开一个栗子递给她:“还记得我们大一时,你说你想成为广告界叱咤风云的女强人,赚很多钱,买很大的房子吗?” 苏筱点点头,有点不好意思:“那时候年轻,瞎想的。” “我觉得没瞎想。”江南星认真地看着她,“你很有能力,也适合这一行。只是暂时被情绪困住了。感情没了可以再找,但自己的工作和发展,是实实在在握在手里的东西。”
她顿了顿,分享起自己的经历:“你看我,以前觉得只有在舞台上被掌声包围才是成功。现在呢,天天和预算、剧本、采访对象打交道,甚至要自己去演老头子,好像离最初的梦想很远。但我却觉得更踏实、更有力量了。因为我知道我在为什么努力,我在创造真实的东西。”
“筱筱,”她握住苏筱的手,“你不需要一下子找到所有答案。但别因为一段感情的结束,就否定自己其他的价值。先把眼前的工作做好,做到你自己都佩服自己。其他的,慢慢来。”
苏筱看着江南星。两年多的时间,好友的眼神变得更加坚定和从容,那种从内而外散发出的自信,比她舞台上最耀眼的时刻更让人安心。她的话朴素却充满力量。
“嗯!”苏筱重重地点点头,感觉心里的阴霾散去了大半,“我知道该怎么做了。谢谢你,星星。” “谢什么。”江南星笑了,“下次我排练崩溃的时候,记得也带着好吃的来捞我就行。”
那晚之后,苏筱重新调整了心态,将精力更多地投入到工作中,主动承接更有挑战性的项目。她的能力和积极性很快得到了更大的认可,半年后,被公司选中,参与一个与国际4A广告公司合作的重要项目,需要频繁往返上海出差。
这意味着更大的平台,也意味着更重的责任和更忙碌的生活。苏筱既兴奋又有些忐忑,她担心自己能否胜任。
临行前,江南星和陆尘为她饯行。 “放心去闯,”陆尘以茶代酒,“别忘了,你现在可是认识戏剧圈的人,以后我们工作室的宣传海报就指望你了。” 苏筱大笑:“没问题!打八折!” 江南星送给她一个精致的笔记本,扉页上写着:“致未来的苏总监:别忘了赚钱的同时,也记得看看路上的风景和自己内心的声音。”
带着好友的鼓励,苏筱踏上了新的征程。在上海的日子里,她确实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快节奏和高压力,时常感到筋疲力尽。但每当感到撑不住时,她就会想起江南星的话,想起那个深夜的糖炒栗子。
她也会经常和江南星视频,互相吐槽工作的奇葩遭遇,分享生活中的趣事。江南星会跟她讲排练厅的糗事,讲陆尘陷入创作瓶颈时像个困兽一样在屋里转圈;苏筱则会给江南星看上海时尚的展览、好吃的餐厅,开玩笑说要给她打造新形象。
距离并没有让她们生疏,反而让彼此的陪伴更加珍贵。她们在不同的城市、不同的领域努力着,分享着各自的成长与烦恼,成为了对方生活中一个稳定的、温暖的精神支柱。
一年后,苏筱负责的项目大获成功,她不仅顺利升职加薪,更获得了公司总部的一个长期培训机会。她开始认真考虑是否要留在上海发展。
她再次拨通了江南星的视频电话,有些犹豫地提出了这个想法。视频那头,江南星正在备课,闻言抬起头,露出灿烂的笑容:“这是好事啊!犹豫什么?上海机会更多,平台更大,适合你。” “可是…那就离你们更远了…” “远又怎么样?”江南星语气轻松,“现在交通这么方便。你想我们了,或者我们想你了,一张机票的事。再说了,你在上海混好了,以后我们去巡演,还能蹭你的地方住呢!”
苏筱看着屏幕里好友毫无阴霾的支持笑容,心里最后一点顾虑也消失了。她知道,真正的友谊不会因为距离而改变。就像江南星说的,她们都在各自的轨道上努力发光,这本身就是对彼此最好的支持和鼓励。
“好!那我可就真留下来奋斗了!你们以后来上海,吃住我全包!” “一言为定!”
挂了电话,江南星看着窗外,心里也为苏筱感到高兴。她想起自己曾经依赖苏筱的陪伴和开导,如今,她们已经可以互相给予更强大的力量了。
她们都在成长,成长为更好、更独立的自己,也成长为对方更坚实、更温暖的依靠。
这或许就是友谊最好的模样。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