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光》演出结束后不久,江南星接到了一个陌生的电话。对方自称是市医院心理科的林医生,也是之前她母亲李慧主治医师周医生的同事。
“江小姐,冒昧打扰。我从周医生那里听说了您家里的一些情况,也观看了您主演的《城光》,深受感动。”林医生的声音温和而专业,“我们科室目前正在尝试将戏剧治疗引入对一些创伤后应激障碍和情绪障碍患者的辅助治疗中,不知道您是否有兴趣了解一下,或者有机会合作?”
戏剧治疗?江南星第一次听到这个名词,产生了好奇。她与林医生约了时间见面详谈。
在市医院心理科一间安静的咨询室里,江南星见到了林医生。她是一位四十岁左右、气质知性温和的女性。
林医生向江南星详细解释了戏剧治疗的概念:通过戏剧表演、角色扮演、讲故事等方法,帮助患者探索情感、释放压力、重建认知和行为模式。它尤其适用于那些难以用语言直接表达内心创伤的患者。
“您的表演充满了共情力和感染力,这恰恰是戏剧治疗师非常重要的特质。”林医生诚恳地说,“而且,您个人经历过家庭的波折并成功走出,这份体验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理解力。我们不需要您成为专业的治疗师,而是希望邀请您作为艺术指导,参与我们的一些工作坊,从表演和情感表达的角度给予患者引导和启发。”
江南星被这个新颖的领域深深吸引了。这似乎为她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她热爱的戏剧艺术能够以另一种方式帮助到具体的人。她想到了母亲曾经经历的痛苦,如果当时有这样的干预,是否会好得更快一些?
她答应了林医生的邀请,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了几次针对轻度抑郁症和焦虑症患者的戏剧工作坊。
工作坊的氛围与专业的排练厅截然不同。这里没有评判,没有压力,只有安全、支持和尝试。江南星引导患者们进行简单的呼吸练习、肢体放松、即兴的角色扮演。
她看到一些沉默寡言的患者,在扮演另一个角色时,逐渐打开了心扉;看到一些被负面情绪困住的人,在故事创作中找到了宣泄的出口;甚至看到一位因车祸致残而极度自卑的年轻人,在扮演一位英雄角色时,眼中重新燃起了光彩。
这些细微的改变,带给江南星的震撼和成就感,丝毫不亚于舞台上热烈的掌声。她发现自己在这方面很有天赋,能够敏锐地感知患者的情绪,并用恰当的方式引导他们。
林医生对江南星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江小姐,你有一种让人安心和信任的气场,这对患者来说太重要了。”
在一次工作坊结束后,林医生和江南星闲聊起来。无意中,话题聊到了几年前江南星母亲药物中毒的案子。 “那时候情况真的很危险,”林医生回忆道,“幸好发现得还算及时。周医生当时就觉得用药记录有些异常,只是缺乏直接证据。” 江南星点点头:“嗯,后来…也经历了很多。” 林医生犹豫了一下,似乎在斟酌措辞:“其实…有件事,我不知道该不该说。可能只是我的猜测,也许毫无意义。”
江南星看向她:“您请说。” “李建军先生…你继父,他在被捕前一段时间,曾经以咨询失眠和焦虑为由,来过我们心理科几次。”林医生缓缓说道,“当时是我接诊的。他表现得非常焦虑,言语中流露出对妻子病情…异乎寻常的担忧,甚至有一种…绝望感。我当时建议他进行更系统的心理评估,但他拒绝了,之后也没再来过。”
江南星的心猛地一跳。这是她从未知道的细节。 “您觉得…这能说明什么?”她轻声问。 “很难说。”林医生摇摇头,“也许只是巧合。但结合后来发生的事情,我有时会想,他的行为背后,除了恶意,是否也夹杂着某种无法承受的心理压力和扭曲的心理状态?当然,这绝不是为他开脱,犯罪就是犯罪。只是作为一个心理医生,我会本能地去思考行为背后的心理成因。”
这番话在江南星心中掀起了波澜。她从未试图去理解继父的动机,在她看来,那纯粹是邪恶的。但林医生的话,让她意识到,人性或许比她想象的更复杂。极端的恶,有时也源于极端的痛苦、恐惧或扭曲。
她并不打算原谅继父,但尝试去理解“为什么”,似乎让她自己对那段过往的执念又减轻了一些。那更像是一个悲剧,里面没有一个真正的赢家。
这次谈话后,江南星对心理学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她开始阅读相关的书籍,甚至考虑未来是否要辅修一些心理学课程,将戏剧治疗作为一个深入探索的方向。
她把这个想法告诉了陆尘。陆尘表示全力支持:“这很棒啊!戏剧本来就应该有更广泛的社会价值。如果你的表演和经历能帮助到更多人,那比拿一百个奖都有意义。”
与此同时,江南星也没有停止对生父往事的追索。虽然她已接受了事实,但一些细节仍萦绕心头。她通过学校图书馆的档案系统,查阅了更多当年的旧报纸微缩胶片,发现关于父亲贪污案的报道其实存在一些模糊之处,金额认定和动机分析都略显简单粗糙,但由于当事人自杀,案件也就此了结。
她还设法联系上了一位早已退休的、当年父亲厂里的老会计。老人年事已高,记忆模糊,只依稀记得江文斌是个“老实”、“有点闷”的人,出事那天“毫无征兆”,大家都“很震惊”。
线索似乎就此中断。江南星也知道,时隔多年,再要彻底查明真相几乎不可能。她渐渐放下了这份执念,或许有些迷雾,注定无法完全拨开。重要的是,她已经学会了如何带着过去的痕迹,更好地活在当下。
她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星尘剧造”的新项目筹备和对戏剧治疗的探索中。偶尔,她会去父亲的墓前坐一会儿,不再带着沉重的疑问,只是简单地告诉他自己的生活近况,就像对一个遥远的、存在过的亲人诉说。
生活平静地向前流淌,偶尔泛起往事的涟漪,但已不再能掀起巨大的风浪。江南星觉得自己像一棵树,根系在过去的土壤里扎得更深,但枝叶却向着现在的阳光和未来的天空,努力地伸展得更加茂盛。
她知道,前路还会有挑战,但她已无所畏惧。
***
“星尘剧造”凭借《城光》赢得了口碑和一定的知名度,但资金问题依然是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工作室的运营、场地租金、人员的基本补贴、下一个项目的启动资金,都需要真金白银。
现实的压力迫使江南星和陆尘必须更认真地考虑“赚钱”的问题。然而,艺术追求与商业回报之间,往往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
一天,一个穿着考究、举止精干的中年男人找上门来。他自称姓钱,是本地一家大型地产集团的品牌总监。 “久仰‘星尘剧造’大名,特别是看了《城光》,非常感动。”钱总监开门见山,“我们集团今年恰逢成立二十周年,想投资制作一部高质量的话剧,作为周年庆典的重头戏,也在集团内部和对外客户答谢时演出。主题是展现我们企业‘筑梦家园’的理念和发展历程。预算方面,好商量。”
这是一个听起来极具诱惑力的机会。丰厚的报酬足以让工作室在未来一年甚至更长时间内没有后顾之忧。但江南星和陆尘听完钱总监带来的初步构想后,心里都沉了一下。
对方想要的,本质上是一部华丽的企业宣传片,要求突出企业领袖的英明决策、员工的热血奋斗、项目的辉煌成就,甚至暗示希望在剧中加入一些特定环节,比如领导上台致辞的“艺术化呈现”。
送走钱总监后,工作室里陷入了沉默。 “这…”陆尘揉了揉眉心,“这活儿接吗?” 江南星看着预算表上那个令人心动的数字,又想想对方的要求,眉头紧锁:“接了,我们可能就得变成企业宣传片导演了。不接,下个月的房租和大家的餐补…”
他们召集了工作室现有的几位核心成员开会讨论。大家意见分歧很大。 “接吧!有了这笔钱,我们就能做更多自己想做的实验性项目了!”一个负责舞美的年轻学生兴奋地说。 “可是,这种命题作文,而且限制这么多,会不会消耗我们的创作热情,甚至损害我们的艺术声誉?”另一个负责文本策划的成员担忧道。 “生存是第一位的。活下来,才有资格谈理想。”比较务实的一位成员叹道。
争论持续了很久。最后,大家都看向江南星和陆尘。陆尘深吸一口气,看向江南星:“你的意见呢?” 江南星沉默片刻,抬起头,眼神清澈而坚定:“我记得我们成立‘星尘剧造’的初衷,是想做有独立思考、有情感温度、能触动人心的戏剧,而不是成为谁的传声筒。这笔钱确实诱人,但如果是以牺牲我们的创作自主性和艺术底线为代价,我宁愿不要。”
她看向大家:“我知道现实很难。但我们能不能试着找一条中间道路?比如,我们不直接接受他们的定制剧本要求,而是提出,由我们主导创作,深入采访他们的员工,挖掘真实的故事,用我们的戏剧语言去呈现一个企业发展背后‘人’的悲欢离合,而不仅仅是歌功颂德?如果他们能接受,我们就合作;如果不能,那只能说缘分未到。”
这个提议让大家眼前一亮。这既坚持了艺术原则,又展现了合作的诚意和灵活性。 “我同意南星的看法。”陆尘立刻表态,“我们可以尝试沟通。如果对方只想要一个宣传工具,那我们确实不适合。”
于是,由江南星执笔,他们起草了一份详细的合作提案,阐述了他们的创作理念和计划,强调“真实故事”和“人文关怀”为核心,弱化了直接的企业宣传色彩。
提案发过去后,那边沉默了几天。就在他们以为希望渺茫时,钱总监打来了电话,语气有些复杂:“你们的提案…很特别。我们老板看了,一开始不太高兴,觉得你们不够‘听话’。但后来他让几个高管看了,又琢磨了一下,觉得…或许这种‘软性’的方式,反而能起到更好的效果?他同意让你们试试,但有几个底线不能碰…”
虽然附加了一些条件,但核心的创作主导权保住了!工作室一片欢腾。
接下来几个月,江南星再次扛起了采访调研的重任,深入地产集团的不同部门,从基层的销售、物业人员,到中层的项目经理,甚至有机会与几位元老级高管进行了深度对话。她听到了无数鲜活的故事:有创业初期的艰辛,有项目失败的教训,有同事之间的情谊与摩擦,也有时代机遇下的个人选择与命运变迁。她刻意避开了那些过于“光辉”的样板事迹,更关注个体在宏大叙事下的真实感受。
陆尘则根据江南星带回的海量素材,开始构思剧本。他摒弃了线性歌颂的模式,而是选取了几个不同时期、不同岗位的普通员工作为焦点,通过他们的视角和故事,折射出企业的变化和时代的印记。剧本里有成功的高光时刻,也有挫折时的迷茫与坚守,甚至含蓄地触及了快速发展带来的一些问题和反思。
排练过程中,他们顶住了来自甲方的几次“建议”和“微调”要求,坚持了剧本的核心表达。江南星和演员们反复打磨,力求演出那些平凡人物身上的真实质感。
周年庆典演出那天,集团上下和众多宾客齐聚一堂。许多员工在台下看着舞台上演绎的、仿佛就是自己身边的故事,时而会心一笑,时而感动落泪。那位最初提出合作的钱总监,在演出结束后,特意找到江南星和陆尘,感慨地说:“说实话,我之前一直捏把汗。但现在我明白了,真正的宣传,不是喊口号,而是打动人心。谢谢你们,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来路,也看到了每一个平凡员工的价值。”
这部名为《家园》的话剧,不仅成功完成了商业委托,获得了远超预期的反响,甚至后来应员工要求,又加演了几场。更重要的是,“星尘剧造”通过这次合作,探索出了一条在商业项目中保持艺术独立性的可行路径,也获得了宝贵的资金储备,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江南星和陆尘也在这个过程中更加确认了彼此的默契与信任。他们在压力下共同坚守了底线,又用智慧和诚意赢得了对方的尊重。这种并肩作战的经历,比任何甜言蜜语都更能巩固他们的感情。
资金问题暂时缓解后,“星尘剧造”决定正式招募一名全职的演员和创作助理,以分担日益繁重的工作。招聘启事发出后,收到了不少简历。
经过几轮面试,一个名叫陈默的年轻人引起了江南星和陆尘的注意。
陈默刚从北方一所知名戏剧学院毕业,专业功底扎实,外形条件不错,眼神里有一股不服输的韧劲和对戏剧近乎虔诚的热爱。他在面试时的一段即兴表演,展现出了很强的可塑性和情感爆发力。更重要的是,他对“星尘剧造”的作品如数家珍,甚至对《城光》和《家园》中的一些细节处理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就是他了。”陆尘几乎当场就拍了板。江南星也对这个年轻人的才华和热情印象深刻。
陈默顺利入职。初期,他表现出了极强的学习能力和工作热情。不仅排练刻苦,对于布置下来的任何幕后工作,无论是装台、拆台还是联系协调,都毫无怨言,完成得又快又好。他尊敬地称江南星为“江老师”,称陆尘为“陆导”,虚心求教。
他的到来,确实让江南星和陆尘轻松了不少。他们开始放心地将一些小型工作坊和排练任务交给陈默独立负责,他也完成得相当出色。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问题逐渐显露。
陈默确实有才华,但或许正因为才华出众,他内心有着极强的表现欲和自尊心。在集体创作和讨论中,他越来越倾向于坚持自己的观点,有时甚至会激烈地反驳江南星或陆尘的意见,语气虽然依旧保持着表面的尊敬,但态度却十分强硬。
一次,在讨论一个新剧本的人物小传时,陈默对江南星为某个配角设计的背景提出了质疑,认为过于“平淡”和“符号化”。 “江老师,我觉得这个人物可以更极致一点,比如,让他曾经犯过一个无法挽回的错误,带着这种罪孽感,他的行为才会更有力量!”陈默激动地阐述着自己的想法。江南星耐心解释:“但这个戏的主题是普通人的微光,我们需要的是真实和共鸣,而不是戏剧性的极端人物。过于强烈的背景可能会喧宾夺主,让观众出戏。” “可是戏剧就是需要冲突和极致啊!太平了谁会看?”陈默反驳道,声音不自觉地提高了。
现场气氛有些尴尬。其他成员看着他们。陆尘皱了皱眉,打断道:“陈默,注意你的表达方式。南星的观点有她的道理。” 陈默愣了一下,似乎意识到自己失态,抿了抿嘴,低下头:“对不起,陆导,江老师,我太投入了。”但眼神里明显还带着不服。
类似的情况发生了好几次。陈默似乎总想证明自己的创意更好,更“高级”,更接近他心目中“纯粹”的戏剧。他开始在私下里对其他成员表达对一些剧本处理“过于保守”、“不够大胆”的看法。
江南星敏感地察觉到了这种微妙的氛围。她找陆尘商量:“陈默确实很有想法,但他的个人风格和表现欲太强了,有时候会破坏团队的协作感。” 陆尘点头表示同意:“这是个问题。但他的才华也是真的。或许我们需要找他好好谈一次,明确工作室的创作理念和合作规则。”
然而,还没等他们找到合适的机会,冲突在一次重要的对外工作坊展示中爆发了。
那次工作坊,“星尘剧造”受一所中学邀请,为戏剧社的学生开展体验活动。原本的计划是由江南星主导,陈默辅助。但在一个即兴表演环节,一名学生表现紧张,屡屡出错,按照流程本应温和引导后换人。但陈默或许是为了“激发”学生,或许是想展示自己的指导能力,突然采用了一种非常严厉甚至近乎羞辱的方式批评那个学生,言辞尖锐,直指其“缺乏天赋”、“浪费机会”。
现场气氛瞬间降到冰点。那名学生当场眼圈就红了,其他学生也吓得不敢出声。江南星立刻上前制止了陈默,缓和了气氛,并安慰了那名学生,才勉强将活动进行下去。
活动结束后,江南星强压着怒火,回到工作室才严肃地找陈默谈话。 “陈默,你今天的行为非常不妥!我们的工作坊是为了激发兴趣和建立自信,不是艺考培训班!你那样批评一个孩子,会给他造成多大的心理阴影?” 陈默却并不完全认错,辩解道:“江老师,戏剧是残酷的艺术,没有天赋就不该浪费彼此时间。我只是说了实话。而且,严师出高徒…” “那不是严师,是伤害!”江南星打断他,语气前所未有的严厉,“‘星尘剧造’的理念是‘尘埃落光’,是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光芒,只是需要被发现和点燃!而不是用所谓的‘专业’和‘天赋’去划分三六九等!如果你的理念和我们如此相悖,我想我们需要重新考虑你是否适合留在这里。”
听到“重新考虑”四个字,陈默的脸色瞬间变了。他似乎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张了张嘴,想再辩解什么,但最终只是倔强地低下头,说了句“我知道了”,便转身离开了。
陆尘得知此事后,也非常生气,支持江南星的决定。但当晚,江南星收到了陈默发来的一封长邮件。
邮件里,陈默再次为自己的过激行为道歉,但也坦诚地表达了他的困惑和焦虑。他出身普通家庭,考上戏剧学院并坚持下来付出了极大努力,他极度渴望成功,渴望被认可,害怕平庸,所以对一切他认为“不够好”、“不专业”的表现都难以容忍。他承认自己表现欲强,是太想证明自己,太想在这个好不容易获得的平台上尽快做出成绩。他甚至透露,之前几次反驳江南星,也是因为内心深处对这位比自己年轻、并非科班出身却已成为工作室核心的“江老师”有着复杂的情绪,既有敬佩,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嫉妒和较劲。
读完邮件,江南星的心情很复杂。她看到了陈默身上的才华,也看到了他被焦虑和好胜心驱动的扭曲状态,这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迷失”?
她把邮件给陆尘看了。 “你怎么想?”陆尘问。 “他是个可造之材,但需要引导。”江南星叹了口气,“他的问题,某种程度上,我也经历过。只是表现方式不同。或许…我们可以再给他一次机会?但必须约法三章。”
第二天,江南星和陆尘一起与陈默进行了一次长达三小时的深谈。他们肯定了陈默的才华和对戏剧的热爱,但也尖锐地指出了他的问题所在,特别是对团队协作精神和工作室核心理念的背离。他们明确表示,工作室需要的是共同成长的伙伴,而不是孤傲的天才或个人英雄主义者。
“戏剧的力量在于共情,在于连接,而不是孤芳自赏或践踏他人。”江南星看着他说,“如果你认同这一点,并愿意做出改变,我们欢迎你留下,一起学习成长。如果你坚持自己的那一套,那恐怕这里真的不适合你。”
陈默沉默了很久,最终红着眼眶表示,他愿意尝试改变,学习如何更好地与人合作,如何将自己的才华融入团队。
这次冲突,对“星尘剧造”的团队建设是一次严峻的考验,但也因此促使他们更清晰地定义了工作室的文化和价值取向。对陈默个人来说,这更是一次重要的成长契机。他开始有意识地收敛自己的锋芒,学习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虽然过程仍有反复,但态度确实在慢慢转变。
江南星也从这次事件中反思了自己作为团队领导者的角色。她开始更注重与成员的沟通,更主动地营造开放又相互尊重的创作氛围。
工作室在磨合中,慢慢凝聚出更强的向心力。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