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周世宗柴荣自从得了南唐送来的那班女乐,整个人像被抽走了魂魄似的,日日泡在酒池肉林里,朝政早就抛到了九霄云外,一天比一天懈怠荒唐。朝中大小事务,全靠范质和王溥两人决断。这两人看着朝堂日渐混乱,心里又忧又怕,私下约了文武百官,一起到赵匡胤府上商议对策。
范质先开口,语气里满是焦虑:“如今主上正值壮年,却迟迟不立太子。又收了南唐的贡品,就沉湎在酒色里,好些天不上朝了,这哪是治理国家的样子啊!赵将军您是国家的重臣,不知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能让主上回心转意,端正治国之心?”
赵匡胤叹了口气,眉头皱得紧紧的:“我正想找各位商议这事,没想到各位先来了,足见你们对朝廷的忠心。这样,明天我跟各位一起进宫面圣,联名上奏,看看主上是什么态度。”群臣听了都松了口气,纷纷点头称是,随后各自散去,只盼着明天能劝动世宗。
第二天一早,赵匡胤领着文武百官进宫,到内殿拜见世宗。赵匡胤率先出列,躬身奏道:“陛下正值壮年,可太子之位一直空着;您又日日沉迷享乐,这事关江山社稷,可不是小事啊!臣等冒着死罪进言,恳请陛下早日立皇子为东宫太子,不辜负朝野上下的期望;同时远离美色,专心治理朝政,让陛下的圣德传扬天下。这样,不仅是天下百姓的福气,也是臣等的福气啊!”
世宗听了,却有些不以为然,皱着眉道:“功臣们的儿子都还没得到恩赏,要是先给我的儿子封爵立储,他们心里能安稳吗?”
赵匡胤赶紧接话,语气恳切:“臣等蒙受陛下的厚恩,已经得到太多宠幸了,哪里还敢奢望子孙再受爵位?恳请陛下听从群臣的劝谏,为国家的长远打算啊!”
世宗见群臣个个态度坚决,眼神里满是期盼,也不好再推辞,只好下旨,封皇子柴宗训为梁王,册立为东宫太子。当时梁王才七岁,却生得比同龄孩子聪慧不少,一双眼睛透着机灵劲儿。群臣连忙跪地谢恩,刚想接着劝世宗别再沉迷享乐,没想到世宗已经露出了厌烦的神色,挥了挥手让大家先退下。群臣只好叩拜辞行,一个个垂头丧气地走出宫,心里都清楚,这事还没完。
可世宗哪里听得进劝?依旧天天沉迷酒色,把朝政扔在一边不管。没过多久,他又下令在内苑里盖一座楼,取名“赏花楼”,还让教练使冯益负责监工。冯益捧着旨意,心里又喜又怕——喜的是这差事办好了能得重赏,怕的是楼盖得太铺张,万一群臣弹劾,自己要背锅。可转念一想,世宗现在眼里只有享乐,哪顾得上这些,索性放开手脚,找了最好的工匠,用了最华贵的材料,没到一个月,赏花楼就盖得富丽堂皇,气派非凡。这楼到底有多好?有一首《西江月》词专门描述:
彩绘的栋梁仿佛要飞到云里,精雕的房梁看着崭新夺目。屋檐翘角高高翘起,像是要碰到青天,上面的锦绣装饰让人忍不住称赞。楼里摆满了奇珍异宝,吹拉弹唱的乐器一应俱全。君王从此天天在这里享乐,对着美人喝着美酒,好不快活。
工程一完工,冯益就赶紧进宫复命。世宗听了大喜,当场赏了冯益不少金银绸缎,随后就带着杜文姬、若兰两位美人,兴冲冲地去了赏花楼。他在楼里摆了宴席,和两位美人一边喝酒,一边赏景,快活似神仙。没过几天,他又下了道圣旨,让文武百官各自献上奇花异草,种在内苑里。
这道圣旨一下,那些忠臣良将心里都不痛快,个个愤愤不平——如今边境还不安稳,百姓还有冻饿的,主上不想着治国安民,反倒折腾这些没用的!可那些想靠献媚往上爬的官员,却像得了宝贝似的,不惜花重金四处搜罗奇花,争先恐后地进宫献上。有人为此写了首诗感叹:
奇花异草本不值得追求,君主贪淫误政才是真忧愁。
继位的太子年幼柔弱难以支撑,陈桥驿的兵变,从这里就有了缘由。
再说郑恩,之前生了场病,刚痊愈没多久,就听说了世宗盖楼、让百官献花的事。他性子急,一听就炸了,立马起身去见赵匡胤,进门就大声道:“二哥!如今主上不管朝政,天天跟美人鬼混,要是外邦知道了,趁机来打咱们,百姓又要遭殃了,这可怎么办啊!我跟你一起去苦劝主上,不能眼睁睁看着朝廷乱下去!”
赵匡胤皱着眉,叹了口气:“不是我不想劝,可主上根本听不进去,你有什么办法?”
郑恩琢磨了一会儿,眼睛一亮:“我听说圣上让百官献花,咱们不如借着献花的名头,在花里藏着劝谏的意思,说不定能起点作用呢?”
赵匡胤点点头:“这办法不错,就这么办。”
到了百官献花那天,大臣们一个个捧着花盆进宫,赵匡胤和郑恩也跟着去了内苑,径直走向赏花楼。此时世宗正和两位美人喝得酣畅,见赵匡胤来了,笑着问道:“二御弟也来献花了?”
赵匡胤躬身回道:“陛下下了旨,臣等怎敢违抗?”
世宗又问:“你献的是什么花?”
赵匡胤从随从手里接过一盆梅花,捧着走到世宗面前,轻声道:“这是江南的第一枝梅花。”
世宗让太监把梅花接过来,放在桌上的花瓶里,又好奇地问:“这梅花为什么能称得上‘第一’?”
赵匡胤趁机奏道:“这梅花能在寒冬里独自开放,花香清幽,花色洁白,不跟其他花草争奇斗艳,所以称得上第一。臣还为这梅花写了首诗,想读给陛下听。”
世宗来了兴致,点头道:“好,你读吧。”
赵匡胤清了清嗓子,缓缓吟道:
一夜东风特意吹拂,本无心思争夺春日的魁首。
年年都为南枝传递春的消息,不许其他花草来做伴。
世宗听了,连连称赞,又转头对杜文姬说:“你也来吟首诗,赞美这梅花吧。”
杜文姬起身行礼,柔声吟道:
梅花枝上的雪刚刚融化,一夜寒风让它占据了东风的先机。
池塘边的花草还被冰雪覆盖,柳条却已像丝线般,染上了春日的生机。
世宗听了杜文姬的诗,更是高兴,不停地夸赞。就在这时,郑恩大步流星地走上楼来,大声道:“臣也有花要献给陛下!”
世宗让左右把花拿过来,一看,居然是一枝干枯的桑树枝,忍不住笑了:“这是枯桑啊,三御弟你献它有什么用?”
郑恩攥着桑枝,梗着脖子道:“臣献这花,跟别人的不一样!汴京城的百姓要是没了桑树,多少人要冻饿而死——桑树能养蚕织布,桑葚能当粮食,这枯桑看着不起眼,却是百姓的活命根啊!臣也有首俗诗,想吟给陛下助助兴。”说着,就大声吟道:
竹篱笆外能看见梅花,旁边全是寻常的酒家。
可汴梁城外那十万顷桑田,春风一吹,哪棵桑枝不发芽?
世宗听了,脸上的笑容淡了些,但还是勉强装出高兴的样子,赏了赵匡胤和郑恩酒食。两人喝了几杯,就站在栏杆边,看着底下官员们络绎不绝地献花。一直等到傍晚,世宗才对他们说:“你们到现在还没回去,是不是有别的事要跟我说?”
赵匡胤趁机上前,语气沉重:“臣等见陛下好些天不上朝,朝政都快荒废了,所以冒着死罪进言,恳请陛下别再在这儿沉迷享乐,赶紧回宫处理国事,这样江山才能安稳啊!”
世宗却不高兴了,皱着眉道:“我以前天天打仗,就没好好歇过。如今好不容易有了空闲,跟两位美人赏玩一会儿,不过是图个乐子,怎么就说我荒废朝政了?再说,人活在世上,就像野草上的尘土,能快活几天?现在天下还算太平,你们也该跟亲朋好友多聚聚,好好享受日子,别天天拿这些琐事来烦我!”
郑恩急了,大声道:“陛下要是不听我们的劝,迟早要出大事,到时候后悔都来不及!”
世宗脸色一沉,不再说话,甩着袖子走进了内室。
赵匡胤和郑恩走出宫门,私下议论起来。郑恩气呼呼地说:“主上这么荒淫,要是不想个办法,这朝廷迟早要完!”
赵匡胤道:“咱们先去见范枢密,跟他商量商量吧。”
两人来到范质府上,把宫里的事一五一十说了。范质听完,眉头紧锁,沉吟片刻道:“昨天司天监来奏报,说有火星降世,是不祥之兆,主上已经让相关部门举办祭祀消灾。如今之计,咱们不如借着消灾的名义,把赏花楼烧了,说不定能让主上回心转意。”
郑恩一听,拍着大腿道:“这主意好!可千万不能走漏风声!”
第二天,范质偷偷让守宫的军校准备好救火的工具,又跟郑恩约定好时间。快到二更天的时候,郑恩躲在赏花楼附近的暗处,听着宫里的更鼓声越来越近,趁着没人注意,在靠近宫殿的地方点起了火。那天夜里正好刮着东风,火借风势,风助火威,转眼间就烧得漫天通红,整个内苑都被火光照得亮如白昼。
宫官们吓得赶紧跑去报告世宗:“陛下!行宫着火了!”世宗一听,吓得魂都快没了,赶紧跑出来看,只见火势已经蔓延到了赏花楼。郑恩趁机冲上前,大喊道:“陛下快躲开!火要烧过来了!”世宗吓得腿都软了,郑恩赶紧背起他就往外跑。
杜文姬和若兰两位美人吓得又哭又叫,一边跑一边喊救命。就在这时,赵匡胤从旁边转了出来,对着她们喊道:“快过来!我救你们!”两位美人以为遇到了救星,跌跌撞撞地跑过去。可没等她们反应过来,赵匡胤左手夹着若兰,右手提着杜文姬,猛地一甩,把两人扔进了熊熊烈火里。可怜这两位美人,瞬间就被火海吞噬——
美丽的容颜转眼变成灰烬,娇艳的身躯立刻化为焦炭。
这时,士兵们看到赵匡胤把美人扔进火里,赶紧拿着救火的工具冲上来灭火。等火被扑灭时,刚盖好没多久的赏花楼已经变成了一片焦土。
第二天,赵匡胤领着文武百官进宫,向世宗道贺“灾厄已除”。世宗却没心思高兴,急切地问:“两位美人呢?”
赵匡胤低下头,故作沉痛地说:“昨天火势太大,臣等实在没来得及救,想必已经被烧死了。”
世宗一听,眼泪当场就掉了下来,心里又痛又悔,却也没理由责怪赵匡胤,只好甩着袖子回宫了。群臣见状,也只好各自退下。有人为此写诗感叹:
忠臣到了这份上也让人同情,可为什么要把美人扔进火里呢?
要是陈桥驿没被披上黄袍,千年流传的忠义之名,该归谁所有?
世宗自从被大火吓了一场,又天天想念两位美人,渐渐就病倒了,连朝都上不了。正好镇守边境的节度使韩通要上奏边境事务,听说世宗病了,就进宫探望。世宗跟他说了自己生病的缘由,韩通趁机奏道:“臣听说,昨天的火灾和两位美人的死,都是赵匡胤和郑恩搞的鬼!恳请陛下好好保重龙体,别再为美人伤心了。”
世宗叹了口气:“这事我心里清楚,可赵匡胤和郑恩是我的亲信大臣,我实在不忍心治他们的罪啊。”
韩通只好谢恩退下,回到府里,心里却打起了算盘:“主上要是有个三长两短,朝中就数赵匡胤和郑恩权力最大。他们以前跟我有过节,要是趁机找我麻烦,我可扛不住。”于是他赶紧叫来心腹谋士李智,跟他商量对策。
李智想了想,眼睛一亮:“大人,您的公子还没婚配吧?我听说符太师有个次女,是主上的亲姨,也还没选婆家。您不如趁机进宫,跟主上说要跟符家联姻,将来符娘娘要是能掌权,您就不用怕赵匡胤他们了!”
韩通一听,大喜过望:“这主意太好了!”
第二天,韩通就进宫拜见世宗,把想跟符家联姻的事说了。世宗笑道:“这事我来帮你促成。”当天就召符太师进宫,跟他说了韩通想娶他次女的事。
符太师连忙躬身道:“承蒙陛下开口,臣哪敢违抗?只是小女年纪还小,性子还没定下来,这事能不能再缓一缓,容臣再想想?”
世宗点点头,同意了。韩通和符太师各自辞行出宫。韩通觉得有世宗主婚,这事肯定能成,回去就开始准备聘礼,满心欢喜地等着娶亲。
再说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这天见冬雪刚停,天气晴朗,在家里待着无聊,就带着几个随从,去东郭门外打猎。走着走着,忽然看见一只喜鹊落在靠墙的梅花枝上,对着他“喳喳”叫了好几声。赵匡义来了兴致,从背上取下弹弓,装上弹丸,瞄准喜鹊射去,正好打中喜鹊的左翼。喜鹊叫了一声,扑腾着翅膀,朝着符太师家的花园飞去了。
赵匡义认识符太师的花园,就让随从在园外等着,自己翻身跳过围墙,进去找那只喜鹊。他刚走了几步,就听见一阵脚步声,抬头一看,只见七八个丫鬟簇拥着一位小姐,从假山后面走了过来。赵匡义来不及躲,只好慌慌张张地闪到旁边的树后,偷偷往外看。
只见那位小姐年纪不大,还没到十五岁,生得眉清目秀,身材窈窕,一举一动都透着优雅。赵匡义心里暗暗惊叹:“这姑娘长得也太好看了!”
这位小姐不是别人,正是符太师的次女符玉瑶。她也是来花园赏雪的,刚走过来,就看见树后藏着个人,连忙让丫鬟喊道:“谁在那里?光天化日之下翻墙进来,难道不怕王法吗?”
赵匡义只好从树后走出来,躬身行礼,不好意思地说:“小姐恕罪,我是赵司空的次子,当朝都点检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今天出来打猎,不小心用弹弓打中了一只喜鹊,喜鹊飞到了您家花园里,我一时心急,就翻进来了,还请小姐多多包涵。”
符玉瑶见赵匡义长得仪表堂堂,说话又彬彬有礼,心里早就有了好感,刚才的怒气也消了大半。她抿着嘴笑了笑,轻声问:“公子今年多大了?”
赵匡义道:“我今年十九了。”
符玉瑶又问:“那公子……娶亲了吗?”
赵匡义脸一红,摇了摇头。
符玉瑶心里更高兴了,却假装镇定地说:“公子还是赶紧走吧,要是我父亲知道了,恐怕会误会。”说着,让丫鬟打开后花园的门,放赵匡义出去。
赵匡义走的时候,符玉瑶还站在原地,一直看着他的背影,直到看不见了才回过神来,心里暗暗想:“要是能嫁给这样的人,该多好啊。”有人为此写诗:
喜鹊落在符家花园的枝头上,早就预示了这段良缘。
只凭一句话就认出他不是凡俗之人,等着看这段缘分能圆满。
赵匡义出了花园,跟随从会合,骑马回了家。一见到赵匡胤,就把今天在符家花园的事一五一十说了。赵匡胤听完,笑着说:“这是天意啊,让你进园见到了符小姐。”说完,就派人去请范质来府上。
范质来了之后,赵匡胤和他分宾主坐下,喝了杯茶,就把赵匡义误闯符府花园、遇到符小姐的事说了,想请范质做媒人,帮赵匡义求亲。
范质笑着说:“这事容易!符太师的夫人跟我家夫人是远房亲戚,关系很好,明天我就让我夫人去符府说亲,保证能成!”
赵匡胤大喜:“要是这事能成,我一定好好谢你!”
范质告辞后,第二天一早就让夫人郝氏去了符府。郝氏见到符太师和夫人,就把赵匡义想要求亲的事说了。
符太师皱着眉,叹了口气:“赵公子确实是个好后生,这段姻缘也很合适,可问题是,主上之前已经开口,想让我把女儿嫁给韩通的儿子。要是我答应了赵家,岂不是违抗圣意?这可怎么办啊?”
郝氏连忙说:“太师您有所不知,赵公子有大富大贵的面相,而且品德好、有才华,跟韩通的儿子比起来,简直是天差地别。古人说‘选女婿要看品德’,您要是把女儿嫁给赵公子,主上肯定不会怪您的!”
符太师想了想,点头道:“你说的有道理,可韩家先提的亲,我不好直接拒绝。这样吧,我学古人的办法,在城里搭一座彩楼,让小女自己抛彩球选婿,谁接住彩球,谁就是我的女婿。这样一来,两家都不会有怨言了。”
郝氏笑道:“太师这个主意好!”说完,就告辞回府,把这事告诉了范质,范质又赶紧派人去赵家报信。
过了几天,符太师让人在大街上搭了一座高大的彩楼,还派人通知了韩家和赵家,约定好抛彩球的日子。赵匡胤让赵匡义好好准备,赵匡义点点头,带着四五个随从,早早地来到了彩楼下面的天街。
他到的时候,韩通的儿子韩松已经带着几十个家将在那儿等着了,旁边还有不少官家子弟,都想来看热闹,说不定还能捡个便宜。
等了一会儿,就听见彩楼上传来一阵鼓乐声,随后一个管家走到楼边,吟了一首诗:
彩楼高高搭起,一时之间焕然一新,这是天上人间都少有的富贵景致。
告诉各位想要求娶的公子,我家小姐正满怀诚意,等着良缘降临。
管家吟完诗,就站到一边。很快,一群穿着彩衣的丫鬟簇拥着符玉瑶,走到彩楼正中间坐下。符玉瑶抬起头,往楼下看——只见楼下的人都仰着头,眼睛盯着自己,其中彩楼左边站着一个人,穿着华丽,身姿挺拔,一看就气度不凡。那人正是赵匡义:
他戴着一顶官样的黑纱巾,穿着一件青色的紵丝袄,外面套着蜀锦做的披风,腰间系着金线绣的绿带子,脚上穿着黑色的靴子,站在那儿,一举一动都透着潇洒。
符玉瑶一眼就认出了他,心里更高兴了,觉得他今天看起来比上次更英俊。再看彩楼右边的韩松,长得又矮又丑,脸黑得像炭,背还有点驼,虽然穿得也很整齐,却怎么看都不顺眼:
他戴着一顶官样的青丝笠,穿着一件黄褐色的紵丝袍,系着一条绿绒金线绦,脚上穿着黑色的麂皮靴,站在那儿,跟赵匡义比起来,差远了。
符玉瑶把两人看了个清楚,心里早就有了主意。她站起身,从丫鬟手里接过彩球,对着天空拜了拜,然后紧紧攥着彩球,瞄准赵匡义,用力抛了下去。彩球在空中划过一道弧线,正好落在赵匡义手里。赵匡义又惊又喜,翻身上马,带着随从,高高兴兴地往南街去了。
韩松站在楼下,看着彩球被赵匡义接住,脸都黑了,周围的人也都对着他指指点点,小声嘲笑。韩松的随从们也觉得没脸,簇拥着韩松,骑马回了家。
韩通听儿子说了这事,气得拍着桌子大叫:“主上都开口了,难道还比不上范质一句话吗?”他越想越气,立刻让心腹将士带着几百个家丁,埋伏在南街的必经之路上,准备等赵匡义娶亲的时候,半路抢亲。
可韩通没想到,他的计划早就被人泄露了,赵匡胤很快就知道了这事。他赶紧跟郑恩商量对策。
郑恩笑着说:“这有什么好怕的!咱们让娶亲的队伍带着新娘,从小路走,我来扮成新娘,跟他们玩玩!”
赵匡胤也笑了:“这主意好!”
于是,他们让随从抬着轿子,带着符玉瑶,悄悄地从僻静的小路回了赵家,让赵匡义和符玉瑶拜堂成亲。这边安排好了,郑恩就穿上新娘的衣服,坐在轿子里,前面让乐师吹吹打打,敲锣打鼓,灯火通明地从南街大路上走过来。
埋伏在路边的韩家士兵,见娶亲的队伍来了,立刻放了一声号炮,一拥而上,把乐师和随从都打散了,抢着把轿子抬回了韩府。
韩通一见轿子抬来了,高兴得不得了,亲自上前,掀开轿帘,想看看自己的“儿媳妇”。可轿帘一掀开,里面却走出个穿着嫁衣的郑恩,郑恩还故意捏着嗓子,高叫道:“韩兄,我来啦!快准备好酒,陪我喝几杯!”
韩通一看,顿时傻了眼,知道自己中了计,可也没办法,只好陪着笑脸说:“老弟要是不嫌弃,我这就让人备酒!”
郑恩见韩通服软了,也收起了玩笑,严肃地说:“韩兄,婚姻这事要看缘分,公子以后肯定能找到好媳妇,何必为了这事伤了和气呢?”说完,就告辞走了。
韩通气得浑身发抖,却又发作不得,只能把气憋在心里。第二天,他进宫把这事奏报给了世宗。世宗叹了口气:“匡义也是我的爱弟,这事你就别放在心上了。以后朝中要是有合适的姑娘,我再为你儿子做主,帮他选一门亲事。”为了安抚韩通,世宗还下旨,封韩通为侍卫亲军副指挥使。韩通只好谢恩退下。
可世宗的病却越来越重,吃不下饭,身体一天比一天虚弱。他知道自己撑不了多久了,就召范质等大臣进宫,托付后事:“太子还小,你们一定要尽心辅佐他。以前有个翰林学士叫王著,是我没当皇帝时的老朋友,要是我不行了,你们就任命他为宰相。”
范质等人连忙跪地受命,出宫后,私下议论起来:“王著天天喝酒,是个有名的酒鬼,怎么能当宰相呢?这事可不能说出去,免得误了国事。”
当天晚上,世宗躺在寝宫的床上,咽下了最后一口气。消息传出去后,朝野上下,不管是官员还是百姓,都忍不住叹息——世宗虽然后期沉迷享乐,但之前也做了不少好事,是个难得的好皇帝。后人写了首诗赞美他:
五代一共出了十二个君主,世宗最是英明神武。
出兵打仗任命将领,没人能敌;制定法律均分田地,不是为了虚名。
刻木农夫鼓励农业,销毁佛像造福百姓。
要是上天能多给世宗几年寿命,中原早就太平了。
世宗去世后,群臣在他的灵柩前,拥立梁王柴宗训登基,就是周恭帝。文武百官跪地朝拜,山呼万岁。随后,尊符皇后为太后,让她垂帘听政,辅佐小皇帝。朝廷还派兵部侍郎窦仪去南唐,把世宗去世的消息告诉南唐君主。
窦仪领了旨意,就出发了。当时正是冬天,天寒地冻,还下着雪。没过几天,窦仪就到了南唐,拜见了南唐君主。南唐君主想在走廊下接受诏书,窦仪连忙说:“我是奉了大周皇帝的旨意来的,怎么能不守礼节?要是陛下觉得下雪不方便,不如等天气好了再宣读诏书。”
南唐君主听了,只好在庭院里跪拜接诏,心里也很感慨。之后,他好好招待了窦仪,窦仪才告辞回国。
又过了几天,镇守镇定的官员送来急报,说河东的刘钧联合契丹,率领大军入侵大周,声势浩大,攻势凶猛,已经快到边境了。大臣们赶紧把这事奏报给符太后。
符太后一听,吓得脸色发白,连忙召集文武百官商议对策。范质上前奏道:“刘钧联合契丹,兵力强盛,朝中只有都点检赵匡胤能抵挡他们。”
符太后连忙点头:“就按你说的办!”立刻宣赵匡胤进宫,任命他为元帅,领兵抗击契丹。
赵匡胤奏道:“新君刚登基,年纪还小,朝中的文武大臣应该同心协力,守住京城。臣请求另外调遣澶州等地的将领,让他们领兵和臣一起出征,这样才能万无一失。”
符太后大喜,立刻下旨,调遣张光远、罗彦威、石守信等人,让他们领兵和赵匡胤会合,一起出征。
再说苗光义,自从之前在王府里用占卜的办法救了赵匡胤之后,就一直隐居在山里。如今听说世宗去世了,就来到京城。他抬头一看,只见天空中,太阳旁边还有一个太阳,两道黑光相互碰撞。他指着天空,对赵匡胤的亲信官吏说:“这是天命啊,时候快到了。”说完,就飘然而去。
此时,张光远、罗彦威、石守信、杨廷翰、李汉升、赵廷玉、周霸、史魁、高怀德等将领,都已经领兵来到赵匡胤麾下,听候调遣。
赵匡胤选了个好日子,率领大军出征。队伍出发时,旌旗飘扬,将士们高声呐喊,鼓声、锣声、金钲声震天动地。一声炮响后,大军浩浩荡荡地向边境开去。
走了几天,大军来到陈桥驿,赵匡胤下令,让士兵们在驿馆外面扎营休息。当天晚上,高怀德召集了几个心腹将领,偷偷商议:“如今新君年幼,咱们在前线拼命打仗,就算立了功,谁又知道呢?不如拥立赵点检为天子,然后再北上抗击契丹。各位觉得怎么样?”
都卫李处耘皱着眉说:“这事不能太急,得先跟赵匡义商量一下。”
众人找到赵匡义,把想法说了。赵匡义犹豫道:“我哥哥一向以忠义为重,恐怕不会答应,这可怎么办?”
正在这时,赵普走了过来。众人赶紧把想拥立赵匡胤为帝的事告诉了他。赵普笑着说:“我正是来跟各位商议这事的!如今新君年幼,朝廷上下人心惶惶,赵点检威望高,天下人都归顺他,只要咱们回到汴京,就能安定天下。咱们今晚就做好准备,明天一早就动手。”
众人听了,都很高兴,各自回去整顿军队。到了四更天,将士们都聚集在陈桥驿的门口,等着赵匡胤起床,好举行拥立仪式。此时,赵匡胤还躺在营帐里睡觉,根本不知道将士们的计划。
天渐渐亮了,将士们拿着兵器,直接闯进了赵匡胤的营帐,高声喊道:“各位将领有话要说,愿意拥立赵点检为天子!”
赵匡胤被惊醒,赶紧披衣起床。还没等他问清楚怎么回事,将士们就拥到他跟前,石守信拿着一件黄色的龙袍,直接披在了赵匡胤身上,然后把他扶到椅子上,所有将士都跪在地上,高声呼喊“万岁”,声音传遍了整个驿馆。
赵匡胤又惊又急,大声道:“你们为了自己的富贵,让我背负不义之名!这种大事,怎么能这么仓促决定?”
石守信连忙说:“主上年幼,朝廷不稳,明公要是推辞,就算将士们相信您,天下人也不会相信啊!要是错过了这个机会,再想成事就难了!”
赵匡胤沉默着,没有说话。
赵匡义上前一步,劝道:“哥哥,这虽然是将士们的主意,可也是天意啊!您就别犹豫了。再说,要安定天下,就得让百姓像感激父母一样感激您。京城是天下的根本,您应该下令,让将士们进城后不许骚扰百姓,这才是长久之计。而且苗光义先生之前跟人说,天空中出现两个太阳,就是预示着哥哥您要登位啊!”
赵匡胤听了苗光义的话,像是突然醒悟过来——他想起之前苗光义给自己相面时说的话,果然句句应验,心里还暗暗后悔,之前几次对苗光义不够恭敬。他沉吟片刻,终于下定决心,对将士们下令:“太后和主上,是我曾经侍奉过的,不许冒犯;朝中大臣,都是我的同僚,不许欺负;朝廷的仓库,不许抢掠。听从命令的,重重有赏;不听命令的,一律处死!”
将士们齐声应道:“谨遵将军号令!”
赵匡胤把命令下达完毕,就率领大军,掉头回汴京。大军到了汴京城下,从仁和门进城。将士们果然遵守命令,秋毫无犯,百姓们见了,都很高兴,纷纷站在路边迎接。有人为此写诗:
七岁的小皇帝,守寡的太后,黄袍加身,不过是欺负他们势单力薄。
借着抵御契丹的名义掌握兵权,可曾真的见到契丹兵侵犯京城?
赵匡胤进了城,下令让将士们回到军营,自己则退到公署里,等待朝中大臣的反应。
当时,朝廷正在举行早朝,还没散朝。符太后听说陈桥驿兵变,赵匡胤带着大军回来了,吓得魂飞魄散,赶紧退进了后宫。
范质看着王溥,懊悔地说:“是我们提议让赵匡胤领兵出征,才导致他叛乱,这都是我们的罪过啊!”
正在这时,侍卫亲军副都指挥使韩通从宫里出来,急急忙忙地找到范质,大声道:“赵匡胤的军队刚进城,百姓还没完全归顺,我愿意率领禁军抗击他们!你们赶紧进宫,求太后下旨,昭告天下,肯定会有忠义之士起兵勤王,到时候就能一举擒住这些叛贼!”
范质点点头,赶紧进宫求太后下旨。韩通则回到府里,召集守御禁军和亲信将领,准备抗击赵匡胤的军队。
可没等韩通做好准备,禁军教头王彦升就带着人冲了进来,怒气冲冲地说:“天命已经归了赵点检,你还想自取灭亡吗?”说着,就下令手下的禁军捉拿韩通。
韩通来不及反抗,就被王彦升一刀砍了头。韩通的手下将士,还把他的妻子、小妾和小儿子都杀了,只有大儿子韩松侥幸逃脱,一路逃到了辽邦。有人为此写诗哀悼韩通:
忠心侍奉君主,只有韩通能做到,世宗在位时,这样的忠臣又有几个?
想阻止叛乱却没能成功,台阶前的鲜血,到现在还红得刺眼。
赵匡胤在公署里,听说城里乱了起来,赶紧下令禁止士兵扰民。很快,将士们把范质、王溥等大臣带到了赵匡胤面前。
范质看着赵匡胤,气得浑身发抖,大声斥责:“你是世宗的亲信大臣,世宗对你言听计从!如今你趁着国家有丧事,欺负孤儿寡母,图谋叛乱,将来到了地下,怎么有脸见世宗?你就不觉得惭愧吗?”
赵匡胤听了,眼里含着泪水,愧疚地说:“我蒙受世宗的厚恩,如今被将士们逼迫,才走到这一步,我心里也对不起天地,可我实在没办法啊!”
他的话还没说完,站在帐前的罗彦威就拔出剑,厉声喝道:“三军没有主帅,各位将领商议后,决定拥立赵点检为天子!谁再敢说反对的话,就别怪我不客气!”
王溥吓得脸色惨白,“扑通”一声跪在了地上。范质见大势已去,也只好无奈地跪了下来。赵匡胤赶紧上前,亲自把他们扶起来,用好话安慰他们。后人写了首诗,讥讽范质等人:
国家已经改朝换代,宋朝的江山已经建立,谁还能像伯夷、叔齐那样坚守气节?
一句话不投机就赶紧下跪投降,可惜了韩通,白白丢了性命。
范质等人只好陪着赵匡胤进宫,召集文武百官,让大家分两排站好。翰林院的官员捧着早就准备好的禅位诏书,让侍郎窦仪宣读。诏书里说:
上天养育百姓,为百姓设立君主。尧、舜两位帝王,把天下禅让给有德行的人;夏、商、周三位君王,顺应时势改朝换代,道理都是一样的。我年纪小,又遇到国家有难,人心已经背离,天命已经归了别人。
你归德节度使、殿前都点检赵匡胤,有圣人的资质,有神武的谋略。辅佐我朝高祖皇帝,功绩感动上天;侍奉世宗皇帝,功劳更是卓著。东征西讨,百姓都归顺你;天地鬼神,都保佑有德行的人;百姓的歌颂、天下的诉讼,都归向最仁爱的你。
顺应天意,顺从民心,像尧禅让给舜那样,把天下交给你。我卸下重担,做一个清闲的宾客。啊!一定要敬畏天命啊!
窦仪读完诏书,赵匡胤就面向北方,接受了禅让的旨意。随后,宰相上前,扶着赵匡胤登上崇元殿,为他戴上天子的皇冠,穿上天子的龙袍。文武百官跪地朝拜,高呼“万岁”,赵匡胤正式登基,就是宋太祖。
太祖下旨,封周恭帝柴宗训为郑王,他的子孙可以世袭这个爵位;符太后迁居到西宫居住。随后,太祖大赦天下,改国号为“宋”,改年号为“建隆元年”——至此,后周的统治正式结束了。
古代有个叫顾充的人,在《历朝捷录》里这样评价后周和世宗:
世宗作为柴家的后代,继承太祖的皇位后,编撰《通礼》,修正乐书,制定大乐,设立科举科目,让文化教育变得兴盛;打败后汉的军队,检阅各路军队,平定长江以北的地区,讨伐契丹,武功更是显赫。
王环因为不投降而受到奖赏,刘仁赡因为坚守气节而受到褒奖,张美因为只会讨好而被疏远,冯道因为没有气节而被抛弃。世宗的威武之名,真的能激励人心,让整个时代都为之振奋。近处的人敬畏他,远处的人归顺他,都是有原因的。
雕刻农夫的木像鼓励农业,是重视根本;禁止僧人尼姑出家,是抑制末流;亲自审理囚犯的案件,是体恤百姓;救济淮南的饥荒,是帮助穷人;设立两税的期限,是方便百姓。他关心百姓,专注于治国之道,好的政策和想法,多得数不清,确实是五代十二个君主里最好的君主。
可为什么后周灭亡得这么快呢?难道是帝王自有天命,上天要生出圣人来做百姓的君主,就像太阳月亮出来后,小火苗就不能再发光了吗?
太祖登基后,追尊父亲赵弘殷为宣祖昭武皇帝,尊母亲杜氏为皇太后。当天,太祖在殿下面向母亲跪拜,群臣都上前道贺,可杜太后却皱着眉头,一点也不高兴。
旁边的侍从上前问道:“臣听说‘母以子贵’,如今您的儿子当了皇帝,您反而不高兴,这是为什么呢?”
杜太后叹了口气,说:“我听说当君主很难啊!天子坐在百姓之上,要是治理得好,这个位置才尊贵;要是治理不好,就算想做个普通百姓都不行——这就是我担心的原因啊!”
太祖听了,连忙磕头道:“儿子一定记住母亲的教诲!”
随后,太祖立贺氏为皇后,韩氏为偏宫,杜氏为西宫。
过了几天,太祖下旨,加封范质、王溥为中书门下平章事;任命弟弟赵匡义为殿前都虞候;任命赵普为枢密直阁学士。
太祖还论功行赏,任命赵彦溥、庆寿为龙捷右厢都指挥使,同时兼任节度使;任命石守信、张光远为侍卫亲军副都指挥使;任命郑恩、高怀德为列侯,同时兼任节度使;其他将领如董龙、董虎、李通、周霸等人,都被任命为参将。旨意下达后,大臣们都跪地谢恩。
当时,华山有个隐士叫陈抟,骑着驴经过汴京,听说赵匡胤登基当了皇帝,忍不住拍手大笑,还吟了一首诗:
夹马营里紫气冲天,属猪的人注定要穿上黄袍。
天下从此不会再有战乱,我可以在山里安稳地睡大觉了。
陈抟吟完诗,就骑着驴回华山了。
太祖还想着要善待朝中大臣,又想起韩通是为了保卫后周而死,就下旨,追赠韩通为中书令,表彰他的忠诚。同时,太祖也追究了王彦升擅杀将领的罪过——虽然因为建国初期,暂时宽恕了王彦升,但还是罢免了他的官职,终身不再任用。后人写了首诗感叹:
擅杀大臣的罪过不能饶恕,当初为什么还要给赵匡胤披上黄袍?
忠臣已经死了,再也无法挽回,他的后代子孙,也没能得到应有的褒奖。
从此之后,天下安定下来,太祖作为仁明的君主,让百姓过上了太平日子。《飞龙传》的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可世事变化无常,难以预料。想要知道天下之后由谁继承,要看《北宋金枪》这本书,才能知道后续的情况。后人写了首诗,总结这段历史:
五代时期,战乱不断,百姓从未放下过武器,乱臣贼子在中原地区横行霸道。
百姓生活困苦,上天也心生不满,胡虏入侵,世道混乱不堪。
都点检赵匡胤,是天命注定的真君主,陈桥驿的兵变,开启了太平岁月。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