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种推广渐入佳境时,苏妙龄终于腾出手来推进“寒门学馆”的事。这是她殿试时向皇帝承诺的要紧事——让贫家子弟能免费读书,从根上解决寒门晋升无门的困境。她先拟了份《寒门学馆章程》,详细写了学馆的选址、师资、课程,还算了笔账:在各州府设一所学馆,每年需拨款五千两,全国三十州府,共需十五万两。
章程递到户部时,又被户部尚书压了下来。三日后,他才找苏妙龄,手里捏着章程,语气敷衍:“苏修撰,如今国库紧张,十五万两不是小数目。陛下让户部酌情削减,我看先在京城周边设三所试点,拨款也减到两万两,你看如何?”
苏妙龄心里冷笑——她昨晚睡前早预知到,张大人一派会以“国库紧张”为借口克扣拨款,实则是不想让寒门学馆顺利落地。她没急着反驳,只接过章程,淡淡道:“尚书大人说的是‘国库紧张’,不知能否让臣看看近期的国库收支明细?臣也好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章程。”
这话戳中了户部尚书的软肋——所谓“国库紧张”是假,他想把省下的拨款挪给张大人的私产才是真。他脸色微变,支支吾吾道:“收支明细是户部机密,岂是你能随便看的?你只需按我说的办,否则这学馆的事,就再拖拖吧。”
苏妙龄早有准备,转身就去了翰林院找李太傅。李太傅看了她带来的章程,又听了户部的刁难,当即道:“此事我陪你去见陛下。你先去收集些寒门子弟因没钱读书而放弃科举的例子,陛下最看重民生,见了这些,定会支持你。”
接下来三日,苏妙龄让林文轩帮忙,在宛平县找了三个贫家子弟:一个叫王小六,因没钱买笔墨,只能在沙地上练字;一个叫赵小梅,女红做得好,却因是女子又家贫,连蒙学都进不去;还有一个叫陈石头,父亲是佃农,想让他读书却凑不出束脩,只能让他去放牛。
她把这三个孩子带到皇宫外,恰逢皇帝下朝。萧景渊见苏妙龄带着三个穿着补丁衣服的孩子,有些诧异:“苏卿,这是为何?”
苏妙龄让三个孩子上前,王小六捧着一块写满字的沙地石板,赵小梅递上自己用炭笔写的《千字文》,陈石头则红着眼眶说:“陛下,我想读书,可家里没钱……”
萧景渊看着石板上歪歪扭扭却工整的字,又看了看赵小梅手里的《千字文》,脸色沉了下来。苏妙龄趁机递上《寒门学馆章程》,又把户部克扣拨款的事说了:“陛下,臣查过近期国库收支,去年盐铁专卖盈利五十万两,漕运税收三十万两,并非‘紧张’。户部削减拨款,实为不愿寒门子弟有读书之机。”
一旁的李太傅也上前奏道:“陛下,寒门学馆是百年大计,若能推行,可招揽天下寒门贤才,为朝廷效力。臣愿以翰林院的名义担保,学馆经费定不浪费一分一毫。”
萧景渊当即召来户部尚书,把章程扔在他面前:“十五万两拨款,一月内必须到位!若再敢克扣,朕就罢了你的官!”户部尚书吓得连忙磕头认错,再也不敢刁难。
拨款的事解决了,选址又出了岔子。苏妙龄在京城选了处闲置的旧宅院,宽敞又靠近贫民区,适合做学馆。可到了交割时,却被告知这宅院已被张大人的侄子买下,要改造成酒楼。
“苏大人,这宅院是我花了五百两买的,地契都办好了。”张大人的侄子吊儿郎当地站在宅院门口,身后跟着几个家丁,“您要是想要,就再加五百两,不然就另找地方吧。”
苏妙龄看着他,心里有了主意。她没和他争辩,只转身回了翰林院,让人把空间里的一批旧典籍搬了出来——这些典籍是空间书架上的,虽不是孤本,却也颇为珍贵。她让人在宅院门口摆了个“典籍捐赠处”的牌子,还请了几个文人墨客来品鉴。
消息传开,百姓们都来围观,得知这宅院本要做寒门学馆,却被世家子弟抢去开酒楼,都纷纷指责张大人的侄子。有个老秀才气得拍着桌子:“世家子弟霸占宅院开酒楼,却不让寒门子弟读书,这是什么道理!”
张大人的侄子见犯了众怒,又听说苏妙龄捐的典籍很珍贵,连李太傅都来了,吓得赶紧退了地契,灰溜溜地走了。苏妙龄没花一分钱,就拿回了宅院,还得了个“捐书兴学”的好名声。
学馆装修时,苏妙龄又遇到了新问题——找不到合适的先生。不少秀才嫌学馆薪水低,又不愿教贫家子弟,都婉言拒绝。她正发愁时,周秀才从云溪村来了,还带来了三个村里的老秀才:“妙龄,我们听说你办寒门学馆,都愿意来教书!不求薪水多高,只求能让更多寒门孩子有书读。”
苏妙龄又惊又喜,连忙道谢。她还让人在学馆门口贴了告示,招募“寒门先生”,只要有秀才功名,愿意教贫家子弟,薪水比普通蒙学馆高两成。告示贴出后,竟来了十几个寒门秀才,都是因家贫没机会入仕,却有真才实学的人。
这日,苏妙龄正在学馆查看装修进度,林文轩带着一个少年来见她:“妙龄,你看谁来了?”
少年穿着洗得发白的青布长衫,眉眼间和苏妙龄有几分相似,正是她的弟弟苏明远。“姐姐!”苏明远跑过来,手里拿着一张童生证书,“我考上童生了!周爷爷说,让我来京城跟着你读书,以后也考科举,像你一样做个好官!”
苏妙龄抱住弟弟,眼眶一热。她摸了摸明远的头,又看了看正在装修的学馆,心里满是欣慰——从云溪村的破屋,到京城的寒门学馆;从自己一个人苦读,到能帮更多寒门子弟读书,这条路虽难,却走得值。
夜色渐深,学馆的窗户透出微弱的灯光,工匠们还在忙着装修。苏妙龄站在门口,看着“寒门学馆”的木牌,心里坚定——等学馆开学,她还要在各州府推广,让天下的寒门子弟,都能有书读,有机会靠自己的才华,改变命运。而那些阻碍她的世家势力,她也会一一应对,绝不退缩。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