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宫斗宅斗 > 寒门女状元:预知空间助我平步青云 > 第31章 春麦丰收解粮忧,水渠共治消争端

第31章 春麦丰收解粮忧,水渠共治消争端

西北的春天来得晚,直到四月,阿尔泰山的积雪才彻底融化,草原上的冬麦终于迎来了丰收。柯尔克孜部落的麦田里,牧民们挥舞着镰刀,金黄的麦浪被割倒,成捆的麦子堆在田埂上,孩子们围着麦堆奔跑,手里攥着刚脱粒的新麦,笑得露出豁牙。

“苏尚书,您看!一亩地收了两石三斗!比您说的还多!”帖木儿捧着满捧的新麦,跑到苏妙龄面前,麦粒从指缝里漏出来,落在草地上,像是撒了一地碎金。

苏妙龄接过麦粒,放在手心掂了掂,饱满而沉重。她转头看向培育所的赵平,赵平激动地递上记录册:“所有试种田平均亩产两石一斗,比草原传统作物产量高了三倍!咱们培育的抗寒冬麦品种,真的成了!”

可丰收的喜悦没持续多久,新的问题就来了——各部落的粮窖容量不足,新麦堆在露天,遇上春雨容易发霉;更棘手的是,伊犁河下游的几个部落,因为春耕灌溉的水源分配起了争执,甚至动了手,哈萨克部落的牧民还被打伤了。

“都是那该死的水渠!”哈萨克首领沙图找到苏妙龄时,脸上还带着怒气,“伊犁河的老水渠年久失修,水都流到了准噶尔部的田里,我们的麦子快干死了,去找巴图理论,他还说‘水先到先得’!”

巴图也来了,脸色同样不好:“不是我们不让水,是水渠堵了!我们也在修,可部落里没会修水渠的人,总不能看着水白白流走吧?”

苏妙龄看着两人剑拔弩张的样子,心里有了主意——她昨晚在空间翻到《西域水利考》,里面记载着前朝在伊犁河修建“分流水渠”的方法,能将河水均匀分到各部落的田里,还能储存雨水,应对旱季。

“你们别争了,堵不如疏。”苏妙龄对两人说,“我们一起修一条新的分流水渠,从伊犁河上游引水,按各部落的麦田面积分配水量,由互助营的寒门官员和部落代表一起管理,谁也别多占,谁也别吃亏。”

沙图和巴图对视一眼,都有些犹豫——修水渠要花不少人力物力,还得让出自家的部分土地。这时,帖木儿站出来:“我支持苏尚书!去年暴雪,要是没有互助,我们部落早就没了!现在修水渠,是为了大家都能有好收成,为什么不做?”

其他部落的首领也纷纷附和,巴图和沙图终于点头同意。苏妙龄立刻让人制定水渠修建计划:由培育所的技术员设计水渠路线,互助营调拨储备的粮食和工具,各部落按麦田面积出人力,寒门官员负责监督工程质量,确保每一段水渠都能顺利通水。

开工那天,伊犁河沿岸挤满了人。苏妙龄亲自拿着铁锹,在水渠起点挖坑,沙图和巴图也跟着动手,之前的争执早已抛到脑后。阿木带着柯尔克孜部落的牧民,用山杖测量水渠坡度,确保水流顺畅;苏明远则拿着账本,记录每部落出工的人数和物资消耗,避免有人偷懒耍滑。

有部落牧民担心水渠占了自家的麦田,苏妙龄就跟他们商量:“水渠修通后,你们的田能及时灌溉,产量至少能再提高一成,这点土地换全年的丰收,划算得很。”牧民们听了,都主动让出土地,有的还帮忙平整渠底。

半个月后,分流水渠终于修好。放水那天,各部落的人都围在渠边,看着清澈的伊犁河水顺着水渠分流,均匀地流进每一块麦田,干涸的土地吸饱了水,麦苗瞬间挺直了腰杆。

“通了!水通了!”沙图激动地跳进渠里,溅起的水花打湿了衣袍,却笑得像个孩子,“明年我们再也不用抢水了!”

巴图也走过来,拍了拍沙图的肩膀:“以前是我太固执了,以后咱们就是一家人,一起种麦,一起通商。”

苏妙龄看着这一幕,心里满是踏实。她知道,水渠不仅通了水,更通了部落之间的心,只有彼此信任、互相帮衬,草原才能真正长治久安。

水渠修好后,苏妙龄又开始解决粮储问题。她从空间里翻出《古法粮储术》,教牧民们用“草木灰防潮法”储存新麦——将新麦晒干后,与干燥的草木灰分层堆放,既能防潮,又能防虫;还在各部落修建“通风粮窖”,窖顶留通风口,窖底铺干燥的芨芨草,让粮食能长期保存。

监管司的寒门官员还发现,有奸商想低价收购牧民的新麦,囤积起来等冬天高价卖出。林文轩立刻带人查处,将奸商的粮食没收,按合理价格卖给牧民,还在各部落设立“粮食交易点”,由互助营统一定价,避免奸商炒作。

消息传到京城,萧景渊特意派太子萧景琰前来西北慰问。萧景琰看着丰收的麦田、通畅的水渠、满仓的粮食,对苏妙龄赞道:“苏卿,你在西北做的事,比筑一百座城还管用。百姓有粮吃、有水灌、无争端,这才是真正的边疆安稳。”

苏妙龄躬身道:“这不是臣一个人的功劳,是寒门官员、草原牧民一起努力的结果。只要守住‘民生为本’,不管是中原还是草原,都能安居乐业。”

萧景琰点头,从怀里拿出一份圣旨:“父皇念你在西北功绩卓著,召你回京城任户部尚书兼民生御史大夫,总领全国民生事务。西北的事,交给林御史和苏明远打理,他们跟着你学了这么久,定能做好。”

苏妙龄愣了一下,看着远处的草原——这里有她亲手种的麦子,有一起修水渠的牧民,有并肩作战的寒门同僚,她心里满是不舍。阿木走过来,手里拿着一束刚开的格桑花,眼眶通红:“苏尚书,您要走了吗?我们还想跟您学种更多的粮,修更多的渠……”

苏妙龄接过格桑花,轻声说:“我会回来看你们的。明远和林御史会带着大家,把草原建设得更好。以后,全国的百姓,都会像你们一样,有粮吃、有书读、过好日子。”

离开西北那天,草原牧民自发在路边送行,手里举着新麦和格桑花,跟着苏妙龄的马车走了很远。苏明远和林文轩跟在后面,眼神坚定——他们会接过苏妙龄的担子,继续在西北的土地上,守护这份来之不易的民生希望。

马车驶离草原,苏妙龄看着窗外渐渐远去的麦田和牧民,心里满是期待。她知道,回京城后,还有更多的民生事要做——推广西北的粮种和互助经验,完善全国的寒门学馆和培训营,解决中原地区的水利和粮储问题。

前路漫漫,却充满希望。苏妙龄握紧手中的格桑花,轻声道:“民生的路,还要接着往下走。这一次,是为了天下百姓。”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错嫁给年代文大佬后

狩心游戏

我在虫族监狱写小说

难渡

如何饲养恶毒炮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