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的秋意刚浓,草原上就刮起了刺骨的寒风。苏妙龄在草原粮种培育所查看麦苗时,发现刚分蘖的冬麦幼苗叶片开始发蔫——夜里的霜气太重,草原沙土保温性差,再这样下去,幼苗怕是熬不过冬天。
“苏尚书,昨晚我去看麦田,地表都结了薄冰!”培育所的寒门技术员赵平急得满头汗,他是培训营第三期学员,专门跟着苏妙龄学粮种培育,“要是冻伤了根系,明年春天就再也长不出来了!”
苏妙龄蹲下身,摸了摸冰凉的土壤,指尖传来的寒意让她心头一紧。昨晚她在空间翻《草原防寒农术》时,看到过“堆雪保墒”和“羊毛覆田”的法子,可现在离下雪还早,草原上的羊毛虽多,却分散在各部落,短时间内很难收集足够的量。
就在这时,柯尔克孜部落的使者骑着快马赶来,浑身裹着厚厚的皮袍,脸色冻得发紫:“苏尚书,求您救救我们部落!草原突降暴雪,牛羊冻死了一半,粮窖也被雪埋了,孩子们都快冻饿而死了!”
柯尔克孜部落住在最偏远的阿尔泰山脚下,是今年刚加入贸易联盟的部落,没想到第一场冬雪就来得这么凶。苏妙龄心里一沉——暴雪不仅会让柯尔克孜部落陷入绝境,还可能压垮其他部落的临时粮棚,要是各部落自顾不暇,连互助都做不到,今年冬天的草原怕是要出大乱子。
“赵平,你留在培育所,组织人用麦秸秆覆盖麦苗,先保住现有的苗!”苏妙龄当机立断,转头对阿木、苏明远和林文轩说,“我们带监管司的储备粮和羊毛,去柯尔克孜部落救援。路上联系准噶尔、哈萨克部落,让他们调些羊毛和耐寒的牛羊过来,咱们搞部落互助,一起扛过冬天!”
阿木立刻牵来“踏雪”,又找牧民借了十峰骆驼,装上粮食、盐巴和草药。苏明远则把《草原防寒农术》抄录成简册,准备教柯尔克孜部落的人搭建保暖的地窝子(半地下的土屋,比帐篷暖和)。林文轩则快马去通知其他部落,约定三日后在柯尔克孜部落附近的山谷汇合。
前往阿尔泰山的路被暴雪封了大半,骆驼在齐膝深的雪地里艰难行走,每走一步都要陷进雪窝。阿木拿着山杖在前面探路,时不时用蒙古语喊着“跟着我的脚印走”,声音在风雪里断断续续。苏妙龄的皮靴灌满了雪,冻得脚趾发麻,却不敢停下——她知道,柯尔克孜部落的人还在等着他们。
走了整整两天,终于看到了柯尔克孜部落的帐篷。帐篷被积雪压得歪歪斜斜,不少帐篷的毡布都破了,寒风灌进去,里面传来孩子的哭声。部落首领帖木儿拄着拐杖站在雪地里,脸上满是绝望,看到苏妙龄一行人,突然跪了下来:“苏尚书,您可来了!再晚一步,我们部落就全完了!”
苏妙龄连忙扶起他,让人先把粮食和草药搬进没塌的帐篷,给冻饿的孩子煮热粥。然后她带着阿木和苏明远,教部落的人挖地窝子:在地面挖一米深的坑,四壁用土坯砌好,顶上盖着毡布和厚厚的雪,只留一个小口通风,里面烧着牛粪火,比帐篷暖和好几倍。
“雪是最好的保温层,地窝子盖好后,里面能保持在十度以上,牛羊也能赶进去避寒。”苏妙龄擦了擦脸上的雪水,指着刚挖好的地窝子,“你们再把冻硬的牛羊肉切成块,埋在雪堆里,能保存到春天,不用担心食物坏了。”
帖木儿看着温暖的地窝子,又尝了一口热粥,眼眶红了:“苏尚书,我们以前遇到暴雪,只能等着冻死饿死,从来没人教我们这么多活命的法子……”
三日后,巴图带着准噶尔部落的羊毛和耐寒羊,沙图带着哈萨克部落的麦种和木匠来了。各部落的人一起动手,帮柯尔克孜部落修好了帐篷,挖了二十多个地窝子,还在山谷里建了一个大型粮窖,把各部落的余粮集中存放,统一调配。
“以后不管哪个部落遇到灾,我们都要互相帮衬!”巴图站在粮窖前,举起装满奶茶的木碗,“苏尚书说的对,我们都是草原人,只有一起扛,才能熬过冬天!”
其他部落首领也跟着举起碗,奶茶的香气在雪地里散开,带着暖意。苏妙龄看着这一幕,心里满是欣慰——她要的不只是暂时的救援,更是部落之间长久的互助,只有这样,草原才能真正安稳。
从柯尔克孜部落回来后,苏妙龄又有了新主意:让各部落选出年轻牧民,来培育所学习“冬麦防寒技术”,明年春天在草原推广抗寒的冬麦品种;同时在贸易监管司下设立“草原互助营”,平时储备粮食和防寒物资,灾时统一调度,由寒门官员和部落代表共同管理。
消息传到京城,萧景渊龙颜大悦,不仅拨了五万两银子支援草原互助营,还下旨让苏妙龄“总领西北边疆民生事务”,赋予她协调地方军队和官员的权力。李太傅在朝堂上感叹:“苏卿用互助代替救济,用技术代替施舍,才是真正的安边之策啊!”
这日,苏妙龄在培育所查看覆着麦秸秆的幼苗,赵平兴奋地跑过来:“苏尚书,您看!幼苗没冻伤,还长出了新的须根!明年春天肯定能丰收!”
苏妙龄蹲下身,看着嫩绿的须根,心里满是希望。阿木牵着“踏雪”走过来,手里拿着一件新的皮袍:“这是柯尔克孜部落的妇女给您做的,用的是最好的羊皮,冬天穿暖和。她们还说,等明年麦子熟了,要请您去喝新麦酒。”
苏明远也走了过来,手里拿着一本新写的《草原民生录》,里面记满了粮种培育、部落互助、贸易监管的经验:“姐姐,等明年,我们把这些经验推广到漠北,让更多草原部落过上好日子。”
苏妙龄接过皮袍,摸了摸上面柔软的羊毛,又翻开《草原民生录》,指尖拂过密密麻麻的字迹。夕阳透过培育所的窗户,洒在她身上,温暖而明亮。她知道,西北的冬天还很长,未来还会有新的挑战,但只要有这些心怀民生的人一起努力,不管是寒冬还是暴雪,都挡不住春天的脚步,挡不住草原上生长的希望。
窗外的雪还在下,却不再让人觉得寒冷。苏妙龄握紧手中的《草原民生录》,轻声道:“春天总会来的。我们的路,还要接着往下走。”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