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在镜子前第三次调整旗袍的领口,手指微微发抖。今天苏的父母要从苏州来合肥,与她的外婆正式见面——这是两家人第一次齐聚。
"别紧张,"苏从身后环住她的腰,下巴轻轻搁在她肩上,"我爸妈一定会喜欢你。"
"不是这个问题,"皖咬了咬下唇,"是你妈妈那种苏州太太,和我外婆那种徽州老人,根本是两个世界的人。"
苏笑着转过她的身子:"就像当初的我们?"
皖瞪他一眼,却无法反驳。当初他们不也是从互相嫌弃的地域刻板印象开始的吗?
门铃响了,皖深吸一口气去开门。门外站着苏的父母——苏父一身笔挺中山装,苏母则穿着素雅的香云纱旗袍,手里捧着一个精致的食盒。
"皖皖是吧?比照片还漂亮!"苏母亲切地拉住皖的手,"这是我自己做的桂花糖藕,苏苏说你爱吃甜食。"
食盒里飘出的香甜气息让皖稍稍放松:"叔叔阿姨好,快请进。"
刚安顿好苏的父母,门铃又响了。皖的外婆站在门外,身后跟着两个堂兄,抬着一个大竹筐。
"外婆!"皖连忙迎上去,"不是说好不带这么多东西吗?"
外婆一身靛蓝布衣,银发挽得一丝不苟,锐利的目光扫过客厅:"江苏亲家到了?"她指挥堂兄们放下竹筐,"带了点山货,火腿、笋干、香菇,还有新做的毛豆腐。"
苏父苏母起身相迎,两家长辈客套寒暄。皖紧张地观察着他们的互动——苏母优雅得体,说话轻声细语;外婆则中气十足,直来直往。看似格格不入,却意外地聊得投机。
"听说苏州菜讲究原汁原味?"外婆突然问道。
苏母微笑点头:"是的,尽量保持食材本味。"
"我们徽菜就不同了,"外婆拍拍竹筐,"重油重色重火功。今天中午我做几道给你们尝尝。"
皖刚要开口阻止,苏却抢先道:"太好了!我妈带了淮扬名菜,外婆做徽州特色,我们有口福了。"
厨房里很快热闹起来。苏母处理着她的松鼠桂鱼,动作如行云流水;外婆则大刀阔斧地烹制着她的臭鳜鱼,满室"飘香"。皖在中间手忙脚乱地打下手,苏则负责两边传话和赞美。
午餐时,桌上摆满了风格迥异的菜肴:淮扬的清淡精致,徽州的浓烈豪放。令人意外的是,两家人吃得津津有味。
"这臭鳜鱼闻着冲,吃着香!"苏父尝了一口,连连称赞。
外婆得意地笑了:"江苏亲家识货!来,尝尝这个胡适一品锅。"
苏母则给外婆夹了块水晶肴肉:"您尝尝我们这个,肥而不腻。"
皖惊讶地看着这和谐的一幕,在桌下捏了捏苏的手。苏冲她眨眨眼,仿佛在说"看吧"。
饭后,外婆突然严肃起来:"小苏啊,听说你学做了毛豆腐?"
苏坐直身体:"是的,外婆。但还达不到您的水平。"
"今天当场做给我看看,"外婆目光炯炯,"我要考考你这个江苏女婿。"
厨房里,苏在外婆严格的监督下开始操作。皖想进去帮忙,却被外婆赶了出来:"男人下厨房是本事,你别护着他。"
透过玻璃门,皖看到苏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却依然认真遵循外婆的每一个指示。三小时后,当苏端出一盘金黄酥脆的毛豆腐时,外婆尝了一口,终于露出满意的笑容。
"过关了。"外婆拍拍苏的肩膀,"下次教你做徽州石头粿。"
送走两家老人后,皖瘫在沙发上:"居然这么顺利..."
苏躺下来,头枕在她腿上:"我早说了,他们一定会喜欢彼此的。"
皖抚摸着他的头发:"接下来就是...婚礼了。"
说到这个,两人同时叹了口气。关于婚礼形式,他们已经争执了好几周——苏想要西式的草坪婚礼,皖则坚持传统的中式仪式;苏想请欧洲的室内乐团,皖非要徽州民间戏班;最要命的是婚纱,苏坚持要皖穿白色婚纱,皖则执着于凤冠霞帔。
"要不这样,"苏突然坐起身,"我们办两场?一场苏州,一场徽州。"
皖皱眉:"那不成'散装婚礼'了?"
两人同时笑出声来。自从在一起后,"散装省"这个梗就成了他们之间的甜蜜调侃。
"我有个想法,"皖眼睛一亮,"不如我们去黄山办?在山顶云海前,办一场融合两种风格的仪式。"
苏思索片刻,突然激动地抱住她:"完美!江苏的精致遇上安徽的壮丽,就像我们!"
筹备婚礼的过程比想象中复杂。他们选在了黄山玉屏楼前的平台上,那里可以俯瞰云海奇观。但融合两种风格的细节却让两人频频争执。
"请柬要用宣纸!"皖在设计师面前坚持。
苏却摇头:"太传统了,年轻人更喜欢现代设计。"
设计师左右为难:"要不...宣纸材质,现代排版?"
类似的妥协发生在每一个细节上:婚纱是白色绸缎,但绣有徽州特色的万字纹;仪式音乐既有苏州评弹,也有徽州民歌;宴席则一半淮扬菜,一半徽菜。
婚礼前一周,压力达到了顶点。皖对着镜子试穿改良版婚纱,总觉得哪里不对。
"太奇怪了,"她扯着裙摆,"既不像西式婚纱,也不像中式嫁衣。"
苏正在调试婚礼上要播放的全息投影,闻言走过来:"我觉得很美啊,就像你——既有传统的底蕴,又有现代的魅力。"
皖转身看他:"你真的这么想?"
苏捧起她的脸:"皖,婚礼只是一个形式。重要的是,从那天起,你就是我的妻子了。"
皖靠在他胸前,听着他有力的心跳,突然觉得那些纠结都不重要了。
婚礼前一天,两家人都到了黄山脚下的酒店。苏母拉着皖的手:"皖皖,别紧张。婚姻如做菜,火候到了自然香。"
皖惊讶于这比喻的贴切:"阿姨...不,妈,您不觉得我们的婚礼太...混搭了吗?"
苏母笑了:"我和你爸结婚时,他是北方人,吃不惯苏州菜。现在呢?"她眨眨眼,"他比我还挑三虾面的火候。"
当晚,皖的外婆给了她一个古旧的木匣子:"这是你外婆的嫁妆,现在传给你。"
匣子里是一套精美的徽州银饰和一支祖传的徽笔。外婆告诉她,这支笔曾为家族写过无数婚书契约。
"明天,"外婆神秘地说,"让小苏用这个。"
婚礼日清晨,黄山罕见地出现了云海奇观。玉屏楼前,宾客们惊叹于眼前的景色——云涛翻滚如海,朝阳为云层镀上金边。
皖穿着她的"四不像"婚纱,却意外地觉得无比自在。当她挽着父亲的手臂走向苏时,看到那个一向从容的江苏男人竟然红了眼眶。
仪式没有神父,没有繁琐流程。在云海前,苏拿出一方歙砚,当众研磨徽墨,然后用外婆给的徽笔,在宣纸上写下"一生一世一双人"的婚书。
"我,苏州苏,"他的声音在风中清晰坚定,"愿娶皖为妻,如新安江与太湖,虽源头各异,终汇一流。"
皖接过笔,手指微颤却坚定地签下自己的名字:"我,徽州皖,愿嫁苏为夫,如黄山松与苏州柳,各具风骨,共沐风雨。"
宾客中,皖看到外婆抹了抹眼角,苏母则靠在丈夫肩上微笑。当两人交换戒指——一枚镶嵌徽州青石的铂金戒指和一枚苏州玉雕的银戒——时,云海突然翻涌,如同为他们欢呼。
晚宴上,两家人已经亲如一家。苏父和外公在比拼酒量,苏母和外婆则交流着烹饪心得。皖和苏穿梭在宾客间,接受祝福。
"没想到,"皖在舞间歇息时对苏说,"我们的婚礼会这么...完美。"
苏搂着她的腰:"因为是我们。就像江苏和安徽,差异让结合更有意义。"
夜深了,当最后一支舞曲响起时,苏带着皖悄悄离开了宴会厅。他们来到酒店后山的观景台,整个黄山在月光下如同水墨画卷。
"累吗?"苏问。
皖靠在他肩上:"幸福得忘了累。"
苏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盒子:"其实,我还有一件礼物给你。"
盒子里是一对耳环——苏州精巧的银丝工艺,镶嵌着徽州的青石。
"我自己设计的,"苏有些紧张,"喜欢吗?"
皖的眼眶湿润了。这对耳环完美融合了两种风格,就像他们的婚礼,他们的爱情。
"帮我戴上。"她转过身。
苏小心地为她戴上耳环,然后吻了吻她的耳垂:"以后每年结婚纪念日,我们都要来黄山。"
"不嫌腻?"
"怎么会,"苏望着月光下的云海,"每次都会有不同的风景。就像我们的婚姻,每天都是新的。"
皖转身投入他的怀抱。远处,黄山的群峰在月光下沉默伫立,见证着这对新人的誓言。江苏的精致与安徽的豪迈,在此刻交融,如同山间的云雾,缠绵不分。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