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将最后一件小衣服塞进行李箱时,门铃响了。监控屏幕上,浙那一头标志性的微卷短发和沪永远精致的妆容出现在门口,两人中间站着他们五岁的女儿小雨。
"他们到了!"皖朝厨房喊道,顺手把正在试图往箱子里爬的小新安拎出来。
苏擦着手从厨房出来,怀里抱着刚满周岁的女儿苏徽:"正好,毛豆腐干刚打包好。"
皖挑眉:"你该不会把我们整个冰箱都搬去吧?"
"才六盒,"苏一脸无辜,"还有自制的虾籽酱油和..."
门开了,沪先走进来,高跟鞋踩在大理石地面上发出清脆的声响。她今天穿了一件剪裁利落的连衣裙,肩上挎着最新款的奢侈品包,与皖身上宽松的亚麻上衣形成鲜明对比。
"皖皖!"沪张开双臂,"想死你了!"
两个女人拥抱时,皖闻到沪身上淡淡的香水味——前调是柑橘,后调是檀香,典型的上海风格,精致而克制。
浙跟在后面,手里拖着两个巨大的行李箱:"苏哥,这次麻烦你们了。"
苏接过一个箱子,差点被重量惊到:"你们这是...搬了半个上海来?"
"必需品而已,"沪轻描淡写地说,"小雨的早教机、英语启蒙卡片、营养补充剂..."
皖看着那个足有半人高的箱子,默默合上了自己只装到三分之二的行李箱。
小雨乖巧地站在一旁,穿着熨烫平整的小连衣裙,头发扎成完美的公主辫。她好奇地看着正在地板上爬来爬去的苏徽,以及正试图把毛豆腐干塞进鼻孔的小新安。
"要分享吗?"小雨从她的小包里拿出一包有机米饼,递给小新安。
皖忍不住感叹:"你们家小雨真是个小淑女。"
"蒙特梭利教育的结果,"沪骄傲地说,"十八个月就开始自己吃饭穿衣了。"
浙看了看手表:"我们是不是该出发了?预约的专车两点到。"
"专车?"皖一愣,"我们原计划是坐高铁..."
"带两个孩子挤高铁?"沪露出难以置信的表情,"我包了辆七座商务车,安全座椅都安装好了。"
苏和皖交换了一个眼神——这趟两家人的首次联合旅行,看来会比想象的更有趣。
车子驶上高速公路,皖才真正理解沪所说的"必需品"是什么意思。前排座椅背后挂着iPad,正在播放BBC的幼儿英语节目;小雨坐在特制的安全座椅上,面前的小桌板放着五颜六色的教具;就连车载冰箱里都分类放着精确到毫升的配方奶和有机果泥。
反观自家这边,小新安正啃着一块徽州烧饼,碎屑撒得到处都是;苏徽则抱着一个已经有点旧的布偶,上面还沾着早上吃的南瓜糊。
"你们平时...不安排早教内容吗?"沪忍不住问。
皖正在试图阻止小新安把烧饼往妹妹头上按:"外婆说,小孩子自由探索最重要。"
"但三岁前是大脑发育黄金期,"沪忧心忡忡地说,"小雨两岁就能数到一百了。"
正在开车的浙插话:"沪沪给小雨报了六个线上课程,从编程启蒙到芭蕾基础..."
"浙江人,"苏小声对皖说,"从小卷到大。"
车子在傍晚时分抵达黄山脚下的民宿。这是一家由徽派老宅改造的精品酒店,白墙黑瓦,天井中央一株老梅树亭亭如盖。
"哇!"小雨第一次见到这种建筑,兴奋地指着马头墙,"像积木!"
沪则仔细检查着房间:"嗯,还算干净...不过婴儿床没有欧盟认证啊..."
皖把苏徽放在榻榻米上:"徽州孩子都睡大床,没问题的。"
晚餐时,两家的育儿差异更加明显。沪从保温袋里取出精心配比的有机辅食,每一盒都贴着标签注明成分和热量;皖则端出一碗冒着热气的糊糊,里面有山芋、鱼肉和一些看不出是什么的绿色蔬菜。
"这是...?"沪谨慎地问。
"外婆特制的徽州宝宝餐,"皖自豪地说,"三十八种山珍野菜秘方,我们家三代人都吃这个长大。"
浙尝了一小口,眼睛一亮:"好吃!有...松树的味道?"
"黄山松花粉,"皖笑道,"增强免疫力。"
沪看着小雨渴望的眼神,终于妥协:"好吧,今天破例..."
让所有人惊讶的是,平时挑食的小雨竟然吃完了整碗,还要求再加。小新安则对沪带来的进口果泥表现出异常热情,两个小家伙交换着食物,吃得津津有味。
"看吧,"苏得意地说,"互补才是王道。"
夜深了,孩子们终于睡下。民宿老板送来一壶黄山毛峰和几样点心,四人坐在天井里,月光透过梅树枝叶洒落斑驳光影。
"说真的,"浙啜了一口茶,"你们俩带娃也太淡定了。我和沪沪每天像打仗一样。"
沪揉了揉太阳穴:"上海的教育竞争从出生就开始了。好的幼儿园要提前两年排队,双语学校要面试家长..."
"所以你们才需要这次旅行,"皖给沪添了茶,"放松一下。"
"其实,"浙突然说,"我们最近在考虑...要不要二胎。"
沪的手抖了一下,茶水洒在裙子上:"浙!我们说好先不告诉别人的!"
"为什么保密?"苏好奇地问。
沪叹了口气:"我不确定我能当好两个孩子的妈妈...现在的生活已经够忙乱了。"
月光下,皖看到一向精致的沪流露出一丝罕见的脆弱。她伸手握住沪的手:"记得我第一次抱新安时,吓得差点把他摔了。现在不也活下来了?"
"皖皖说得对,"苏给每个人的杯子斟满,"育儿就像做菜,火候到了自然香——这是我妈的名言。"
浙笑着摇头:"你们江苏人,什么都能用做菜比喻。"
夜风轻拂,梅树沙沙作响。四个来自不同城市的年轻人,在这个徽州的古老院落里,分享着为人父母的困惑与喜悦。
第二天一早,他们按计划前往黄山景区。沪坚持要给孩子们穿上防晒衣和宽檐帽,皖则往包里塞了两件厚外套:"山上天气变得快。"
缆车上,小雨兴奋地指着窗外的云海;小新安则对缆车本身更感兴趣,不停地问"为什么";最小的苏徽在苏怀里睡得香甜,完全不受影响。
"看那边,"浙指着远处的山峰,"像不像一幅水墨画?"
沪忙着给小雨补防晒霜:"抬头,宝贝,别动..."
皖看着两家人截然不同的游览方式,不禁莞尔。浙拿着专业相机捕捉每一个风景;苏则更关注孩子们的反应;沪的注意力全在小雨的衣着整洁上;而她自己...皖突然发现手机相册里全是大家的背影和侧脸。
中午时分,他们在玉屏楼附近休息。沪从包里拿出精心准备的野餐垫和便当,每一份食物都用环保餐盒分装;皖则直接带着大家进了景区餐厅,点了一桌当地特色菜。
"这个铁板毛豆腐..."浙犹豫地看着黑乎乎的菜品。
"尝尝,"皖夹了一块给他,"黄山一绝。"
沪小心翼翼地把豆腐外面的辣椒拨开才给小雨尝了一小口。谁知小雨吃完立刻张开嘴:"还要!辣辣的好吃!"
正当大家吃得热闹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山雨打乱了计划。游客们四散奔逃,混乱中,皖和沪带着两个孩子与苏浙走散了。
"该死,"沪看着没有信号的手机,"他们去哪了?"
皖把苏徽裹进外套里:"别急,我们先找个避雨的地方。"
她凭着记忆带路,很快找到一处崖壁下的凹洞。小雨被雷声吓得直哭,沪手忙脚乱地安慰她,昂贵的丝巾被孩子蹭满了鼻涕和眼泪。
"用这个,"皖递来一块柔软的棉布,"新安小时候专用的安抚巾。"
沪感激地接过来,惊讶地发现小雨真的平静下来了:"这...是什么魔法?"
"外婆做的,"皖笑道,"用黄山棉花和薰衣草,没什么特别的,就是...有家的味道。"
雨势渐小,但雾气越来越浓。沪再次尝试打电话,依然没有信号。
"我们得想办法联系救援,"沪说,"孩子们会冷的。"
皖看了看四周,突然眼睛一亮:"跟我来!"
她带着大家沿着一条小路走了约十分钟,来到一个不起眼的小亭子。亭子里有位正在避雨的工作人员,通过对讲机联系上了景区管理处。
"你怎么知道这里有亭子?"沪惊讶地问。
皖眨眨眼:"徽州人的本能?我小时候经常跟外婆上山采药。"
半小时后,苏和浙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找到了她们。苏的外套全湿了,头发贴在额前,一见到皖就紧紧抱住了她:"吓死我了!"
浙则直接跪在地上抱住了小雨,完全不顾形象:"爸爸错了,再也不乱跑了..."
回到民宿后,两家人围坐在温暖的餐厅里,喝着姜茶分享今天的惊险经历。
"说真的,"浙揉着还在发抖的腿,"你们安徽人太会找路了。"
"你们上海人沟通效率也惊人,"皖回敬道,"那么快就联系上救援。"
沪罕见地没有补妆,头发随意地扎着,却显得格外放松:"今天我才明白,育儿哪有完美方案...安全快乐最重要。"
苏举起茶杯:"敬不完美但真实的父母们!"
夜里,皖发现沪独自坐在天井里发呆。她走过去,递上一杯热牛奶。
"想什么呢?"
沪接过牛奶,露出罕见的羞涩笑容:"在想...也许二胎没那么可怕。今天看到小雨照顾苏徽的样子..."
"新安也是,"皖微笑,"虽然大部分时间是在捣乱,但偶尔会突然给妹妹一个拥抱。"
两个女人相视一笑,月光下,某种无需言语的理解在她们之间流淌。
旅程的最后一天,天气格外晴朗。他们带着孩子们去了翡翠谷,清澈的溪水让小家伙们兴奋不已。沪破天荒地允许小雨玩水,甚至自己也脱了鞋袜踩进溪里;浙和苏则忙着给三个孩子搭建"水坝",完全忘了自己穿着正装裤;皖用手机记录下这混乱而美好的一刻——沪的限量版丝巾成了小雨的头巾,浙的昂贵手表被随意丢在石头上,苏的眼镜被小新安"不小心"踩扁了一边...
返程的高铁上(在皖的坚持下,回程他们尝试了高铁),三个孩子挤在一起看同一本图画书,分享同一包零食。沪靠在浙肩上小憩,精致的妆容早就被自然的倦容取代;皖和苏则十指相扣,看着窗外飞速掠过的风景。
"明年,"浙突然说,"我们去千岛湖怎么样?"
沪眼睛都没睁:"只要不爬山,去哪都行。"
"带上外婆和我妈,"皖笑道,"让她们继续辩论毛豆腐的正宗做法。"
苏捏了捏她的手:"还有我爸和浙爸,可以比拼酒量。"
小雨突然抬起头:"我也要去!带着弟弟妹妹!"
小新安立刻响应:"去!吃辣辣!"
在一车厢的笑声中,高铁驶向远方。四个城市,两对夫妻,三个孩子,一段因差异而更加丰富的友谊,正如同车窗外连绵的江南水乡与皖南群山,在阳光下交相辉映。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