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宫斗宅斗 > 借钱 > 第49章 第 49 章转和改

第49章 第 49 章转和改

有二法难可了知:谓自性清净心,难可了知;彼心为烦恼所染,亦难了知。————《胜鬘狮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

今天呢?把那天没讲完的呢,再继续给大家分享啊。那天讲到佛陀的侍者阿难尊者,他请教佛陀。你像去过大雄宝殿都知道的,大雄宝殿佛祖两边站着有两个尊者。年龄老的是迦叶尊者,年轻的就是阿难尊者。阿难呢,也是经藏的集结者,西天的第二代祖师。阿难就向佛陀请法,他是这样说的,他问阿赖耶识阿来耶识与如来藏是一还是二?他们之间有何关系?阿赖耶识讲的就是染污识,如来藏就是清净的本识。其实,染污与清净,它是一,不是二的。但是阿难不知道啊,他在这里问佛陀的。佛陀看了看阿难,然后又看了看四周围的人。佛陀要确保每个人都能听见他所讲的这个法。

佛陀讲经和我们讲经是不一样的。佛陀讲经他是他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力各得解。就是谁都能听懂他讲的法,谁都能听懂他讲的话。佛陀就对阿难就说,他说如来藏与阿赖耶识,从体性上来说,他是一。从体性上、(体性是本体和自性的意思)但是从现象上讲呢,它是二。我们学佛的时候,你会经常听到事和理,性和相士都是二,理和性都是一。

怎么理解这句话呢?你看,就像从相上和理上看待,我们和佛都有一样的智慧德相。这个是从性上讲的,从理上讲的。但是如果从相上讲,你看我们的给佛顶礼,佛不会给我们磕头,肯定是有区别的。从事上讲,从相上讲,我们和佛肯定有区别。不是没有分别的。他已经是圆满了,我们还不够圆满,我们问题还特别大的。这个道理就如果拿现实来比喻一下,就像我们和那个马云都是一样的,无二无别的,我们自性当中都有无量的财富,从性上讲都是一样的。但是从相上讲,我们和他真不一样,我们就是穷光蛋,他有那么几千亿呀。

从理上讲,你看我们挣钱,你都可以发财的对不对啊?但是从事上说来他下海的时候,咱们还天天就在那儿搞人我是非嘞。对吧,忙着瞎胡闹嘞!他那里孤注一掷啊,拼到最后饭都快吃不上了,我们是生怕丢了饭碗,干什么事情都是为畏首畏尾的。结果他成功了,我们没有成功啊。你看,从事上讲,从相上讲,我们和他区别特别大的。贫穷限制了我们很多的想象,但从理上讲,从性上讲的话,我们都是一样的,无二无别的,就是这个意思。你你看有很多的学佛的人,包括出家的人,他都把没把这个事情弄明白。

性归性,相归像相,性上是无分别的啊,相上必须要有分别。这点要搞明白啊。你看,佛在这里告诉阿难,如来藏与阿赖耶识,从体性上讲是一,但是从相上讲呢,它是二,就像金子和金器是一样的,本质都是同一个物质,就是金元素嘛,但是它的形态是不一样的,就是它的缘起和造化是不同的。如来藏也是一样的,如来藏是清净的本体,而阿赖耶识呢?则是清净的本体上带染污了。就是我们心被无明烦恼染污的时候啊。如来藏就表现为阿赖耶识,当烦恼消除了,阿赖耶识净化了,就回归如来藏这个清净本然的状态。

佛陀这样一说的话,阿难就明白了嘛。阿赖耶识和如来藏,从体性上讲,他是一不是二。但是从相上讲呢,又是有分别的。善明比丘呢,听到这些话之后呢,他眼睛里呢,闪烁出理解的光芒出来,但是他还有一丝的迷惑,他在旁边又插话了,他问,世尊末那识,又是什么呢?他与阿来耶识如来藏有什么关系呢?佛陀呢,就拿出一面铜镜,然后照了照自己的面容,然后递给了善明比丘。他说,你看镜中的。他说,你看镜中的这种镜像,以为那个就是你,其实镜子当中的你,他只是你的影子,不是真正的你。末那识就是这个意思,他依赖于阿赖耶识而生,他是依赖于染污而生的,然后恒常执着阿赖耶识为自我。其实未那识是我们的第七意识。他就是桓省思量,其实就是一个顽固的自我。他依赖于阿赖耶识而生,恒常执着阿赖耶识,为自我产生一个我的概念。大家想想,我们任何一个人都是会产生一个我的概念,于是任何一个人有了一个我,他就会与众生开始对立化的。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样的,你只要心里住了一个我的时候,有一个强烈的我,顽固的我,你和众生都是对立的。比如说你看我的房子,我的车,那肯定是你不能开呀,你不能住啊,你不能拥有啊,你不能侵犯啊,对不对,我们和佛菩萨差距简直太大太大了。佛菩萨把那个我给灭掉了。当没有我的时候,就与众生是融为一体的,就像我们都知道观音菩萨,大慈大悲,他没有一个我,就是与众生是融为一体的。我们会坚持有一个顽固的我,于是,哪怕就是我们讲面子上啊,或者以至于道德呀,法律呀,有些事情不能去怎么样的,但是心里还有一个强烈的我。和顽固的我,只要有这个顽固的我,始终是和众生是对立的,根本就谈不到什么慈悲。离慈悲差的太远了,真的,其实我们有很多人,你连什么是慈悲你都不知道,就像维摩基经当中就说到慈悲,我曾经给大家说过的。光一个慈悲的慈字,讲了有快三四个月了,我感觉。它没有那么简单,光一个慈字,它里面包含太多的内容了。其实把这个慈悲的慈字,概括的讲的话,就是与众生讲实相。破除众生的无明和烦恼就是最大的慈悲了,而不是那个笑一两声就慈悲了。但是我们大家是其实真正依止于圣言量的人是很少的,大部分人都是宁愿一天挨三顿打,他都不愿意吭两个字儿。他静不下心来。静不下心来,就很难从圣人教研当中呢,吸收这些对我们有很多帮助的东西。

桓常执着阿赖耶识为自我,产生我的概念,这个我的概念让我们生出了贪嗔痴,造出了种种的业力。什么叫圣人?他就是从六识着手,然后改变第七意识,影响第八意识。把这个我给破坏掉。善明比互接过铜镜之后,他若有所思的看着镜中的自己,他似乎开始慢慢明白这其中的道理了。这时候呢,有一个身穿华丽衣裳的年轻人从人群当中站了起来,他是谁?

这个年轻人叫阿阇士。阿阇士是谁呢?阿阇士是一个王子。这个王子呢,长大以后,他为了谋夺王位,他就想把他父亲给杀掉。他的父亲叫频婆舍罗王。后来他把他父亲就关起来了。他母亲叫韦提希夫人。大家都知道,有一部经叫《观无量寿经》,也叫《佛说观无量寿经》。这部经就是这个阿阇士王的母亲韦提希夫人向佛请法。

韦提西夫人后来又被他儿子给软禁起来了。她就非常痛苦,于是佛陀就给他讲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修行方法。通过十六观,观相念佛,观想念佛,里面有个十六观,比如说日想观,水想观,然后引导韦提西通过观想极乐世界种种庄严的景象来净化自己的内心啊。最终实现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个阿阖士前面是为了这个王位杀害父亲坑他母亲啊。后来也忏悔了,后来就皈依了佛陀。他也问佛陀了。他说世尊啊,我听说修行呢,就要转染成净一一这话说的太好了!你看,修行的过程就是要转染成净,转染污成清净啊。嗯,我经常听到有的修行人在那讲说,哎呀,你说我哪方面有毛病,我要把它改掉的。有时候我看一些老和尚写的东西也是,要把错误的改成正确的,要把这些毛病习气慢慢都改掉,

其实我只要一看到那个改正啊,改掉的那个话,一看就是跟那个佛门根本就没有一点关系,你改掉,你要改啥呢?我都弄不明白,其实我们有很多人都想着。犯了错就要改呀,或者怎么样去调整去改变。你看大家想一想,我有时候经常会打这个比方。我们一个人都四五十岁了,五六十岁的人了,就像一个五六十岁的树一样,它都长歪了。你叫他要改成直直的,笔直的当栋梁,你觉得可能吗?你觉得可不可能啊?

我们有的人身上那个毛病,我这样跟你讲,都是五六十年过去了,都根深蒂固了。就是一天给你三顿打,你也改不过来的。真的,你的毛病都很难改过来的。你不由自主的,没有人看着你,那个毛病就现前了。改啥呢?好多人在那想着改改,动不动说改变改正的。这个话都是自骗骗他,自哄哄他嘞,改什么改呀?佛法里面没有讲改这个词的,没有讲改变这个词的,他讲的是什么呢?讲转染成净,转变就好了。

就是说啊,任何的一件事情,你只要知道它的真相,不变自变了,不转自转了,这就是转染成净。你看我打个比方吧,就像我们讲有一个人想不开,遇到事情啊,心非常窄,有的事情想不开。你看,大家天天说,天天劝,天天给你灌营养鸡汤,它是没有用的,你改不了你的心,你那个心眼儿小,很多事情看看不破,心很难改变过来的。

打个比方啊,叫你参加一次葬礼。参加一次葬礼,比如说像那个他们那个藏地的那个天葬,看着挺吓人的,你参加一次就知道了,很多事情你你都想开了。真的,你看到人生的无常,看到生命的脆弱,看到我们人去了以后啊,这尘归尘土归土了,参加一次葬礼啊,你对人生都有很多感悟。这时候啊,你的心态一转变就转染成净了,转染成静了,不用不用听那些东西,你都改变了。

你看,我再打个比方啊,就像我们有的人喜欢骂人,动不动一张口,他那个脏话就出来了。你叫他改。他改是这样子的,他可能说,行行,我改!嗯,没过几天呢,他又出来了。对吧,其实啊,他为啥骂人呢?因为他内心的那个分别心比较强烈的,他认为很多事情都是不公平的,他心里有气。我们通过这种大智慧的心法,慢慢的叫你认识到人本来他就不公平。有时候,不公平的恰恰就是最公平的。你想通了,也不会再骂人了。不改,都自改了。不公平其实就是最公平的,如果大家每个人都很公平,其实恰恰是不公平。人人的付出是不一样的,所以得到的也会不一样的。等你用智慧告诉自己真相了,心态一变,那么就转染成净,不改自改了。是这个样子的。

“把阿赖耶识转化成如来藏,是歪意味着我们要断除所有的**和情感吗?"这是阿阇士他问的一句话。 (他前面说的是,世啊尊 ,我听说修行就要转染成净。然后师父用了很长的篇幅给我们讲了什么是转染成净)佛陀在这里回答的非常好,佛陀就来了句啥呢?佛陀摇了摇头,就对阿阇士说,修行不是断灭,而是转化。不是让心里不起波澜,而是让心里不被波澜所困,不被波澜所执,就像一盆水。不要让一盆水干枯,而是让一盆水能够清澈。

阿赖耶识就是我们的第八意识当中,它含有无量的种子,有善的种子,也有恶的种子,修行就是要增长善种子,消除恶种子,最终转识成为智慧。转识成智嘛,就是转染污呈大圆境智。转阿赖耶识成如来藏嘛。学过唯识的人都知道这句话的转时成智,因为识都是生灭的,智慧是不生灭的。

佛陀就对阿阇士王说,他说把阿赖耶识转变成大圆境智,未那识转变成平等性质,而第六意识呢,转变成妙观察智,前五识都转变成成所作智,这八识转为四智,就证得了佛果啊,这话讲的太好了。八识转四智,这话讲的太好了!

这时候呢,有一位身着补丁袈裟的老比丘站了起来。他是佛陀的弟子迦叶。迦叶是以苦行著称的,就是西天的第一代祖师迦叶尊者。迦叶尊者呢,他就是修苦行的。迦叶尊者是这样子的,他的俗家特别有钱。然后他就修的是苦行。修行就是这样子的,就是反着来的,反着干。迦叶是以苦行著称的。平时托钵呢,都是向穷人去要饭的。他不向富人要饭,他向穷人要饭。他觉得给穷人要饭,来增长穷人的福报。培养培植这个穷人的善根啊,他不向有钱的人要钱,他只向穷人要饭。

他和须菩提是反着干的,须菩提尊者是只向有钱的人去乞食。而迦叶只向就是贫穷的大众乞食的。其实后来他俩都叫佛陀训斥过了。就是以平等心,与食平等则与法平等嘛,没有分别的。迦叶尊者站了起来,他就对佛陀说了,他说,世尊啊,你讲的道理太深奥了,对于我们这些根基浅薄的人来说。有什么简单易行的修行方法吗?

迦叶尊者虽然很老了,但是他对真理是充满渴求啊!佛陀呢,就慈祥的望着迦叶尊者,就对迦叶尊者就讲,你问的非常好。其实对于初学的人讲。可以先从净化自己的行为开始,持戒生定,由定发慧,以戒为师,由戒生定,由定发慧。这是三无漏学啊,戒定慧三无漏,选在日常生活当中啊,要尽量的多做一些善事,培养善根,少造恶业,保持正念。然后不断的要回光返照,观察自己的内心不被外境所转。久而久之呢,心自然会安定下来的。所谓的定也并不是坐在那儿就形成了一种禅定,只要你长期的持戒,长期的种善根福德因缘,慢慢的这个定心就形成了,定心出来的时候,智慧也开始慢慢显现的。哎呀,佛陀这个讲的太好了啊!

这时候呢,一个身穿白衣的老者从人群当中站起来,他是鹿野苑附近的一个小村庄的村长,他名叫静法。鹿野苑,大家都知道鹿野苑有五比丘嘛?佛陀呢,最早就在鹿野苑呢度的是五比丘。鹿野苑附近的一个村长啊叫净法。

净法就问佛陀,他说世尊啊,我年迈体弱,恐怕没有多少时间去修行了,听说有一种叫做念佛的法门,可以快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呢,修行就容易成就了,这是真的吗?

佛陀呢就回答净法,你说的没错,阿弥陀佛发下四十八大愿,愿意接引一切念佛的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在西方极乐世界。那里没有烦恼,没有障碍,修行呢,更加容易成就啊。只要一心念佛,就能与阿弥陀佛感应道教,获得佛力的加持。特别在末法时代,众生根基浅薄,念佛法门最为契机。这个净法村长呢,一听到佛这样说以后,他就说了,他说我从今天开始,我就一心念佛,希望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佛陀这时候又继续说,他说,念佛呢,要一心不乱,心无杂念,如此才能与阿弥陀佛感应啊。同时呢,也要明白,念佛的真意不仅仅是口念,更要心念。

就像那个大势至菩萨念佛念圆通章当中有这么一句话,叫都摄六根,净念相续呀。其实说的就是不仅仅是口念,更要心念。身口意,三业都要去念佛的。然后呢,去都摄六根,要与佛的慈悲和智慧相应,才是真正的念佛。

就讲到这里吧。其实你看我讲前面这句话啊。讲到这句话,就是说圣鬘经当中这句话有二法,难可了知,唯自性清净心难可了知,彼心为烦恼所染,亦难了知。这个话就是说的一个自性清净心难可了知,烦恼的心所染,亦难了知。就这二心,难了知。刚才以及前两天啊,讲的是唯识,慢慢的从八识上来认识如来藏就是清净心嘛,认识烦恼的心就是阿赖耶识,以及最后呢,回归于念佛,念佛求生净土。今天就把这个讲完了,就把这段话给解释完了啊,就分享到这儿,阿弥陀佛。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还有此等好事?

在全A男团中假装Alpha

狩心游戏

错嫁给年代文大佬后

道姑小王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