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会后,我没有立刻回办公室,而是在打印室,把我刚才提到的L1级任务认证SOP,快速地打印了出来。
我拿着那份还带着温度的纸,敲开了前厅经理办公室的门。
陈嘉南正在打电话,看到我,他用眼神示意我稍等。
等他挂了电话,我把SOP放在他桌上。
“这是L1级任务的认证标准草案,”我说,“我想请你当第一位审核官。里面有任何你觉得会稀释专业度的地方,请直接用红笔划掉。”
他有些意外,拿起那份文件翻了翻。
文件写得细致,包括“引领手势应保持在45度”、“把不知道换成请稍等,我马上为您确认”这样的细节。
“我不是来推翻你的标准,”我看着他的眼睛,语气很诚恳,“我是来帮你捍卫标准的。我需要你的专业,来为这道防火墙做一次压力测试。”
他看了我很久,眼神里似乎有什么情绪,慢慢融化了一点。
“我今晚会看。”他点了下头,“明天早上给你答复。”
“谢谢。”
走出他办公室时,我知道,说服一个规则派最好的方式,不是和他争论规则,而是邀请他,一起来制定更严谨的规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晚,我收到了梁曦文转发到部门负责人群里的一封邮件。
他没有多说一个字,只是转发。
邮件的主题是【关于提升跨部门协作效率,应对运营高峰的几点思考】。
发件人是集团的COO陈时发(首席运营官)。
文中提到,在客流量日益增长的今天,各酒店应积极探索更灵活的人力资源调配模式,鼓励员工立足本职,放眼全局,打破部门隔墙,提升组织的整体抗压能力。信中还点名表扬了几家兄弟酒店在员工共享方面的成功尝试。
这封信,像一阵来自高空的风,吹散了笼罩在我头顶的疑云。
它没有提到我的潮汐计划,但每一个字,都在为我的计划背书。
它让一岗多能,从一个好点子,变成了集团倡导的大方向。
我不用猜也知道,这封信,大概率是他为了消弭隐形的阻力,将集团提出的工作指导意见及时及时公开。
他再次用不动声色的方式,为即将逆流而上的小舢板,调整了整个航道的风向。
第二天一早,我的桌上放着那份被红笔批改过的SOP。
陈嘉南的字迹和他的人一样,一丝不苟。他没有删掉任何一条,只是在旁边补充了更多细节,比如“引领时,应走在客人左前方半步”、“回答问询时,身体应微微前倾”。
在文件的最后一页,他写了一句话:
“原则上,我仍持保留意见。但此SOP,可用于演练。”
我笑了。
对于一个规则派来说,“可用于演练”,是顶格认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演练日被定在了周五。
志愿者出乎意料地踊跃。阿泽带来了他们餐饮部的精兵强将,连保安部的景涛都跑来报名,说想学点和客人打交道的技巧。
90分钟的认证培训,我把陈嘉南批注过的SOP,变成了好记的口诀和情景演练。
阿泽天生就是个演员,在模拟如何安抚焦急的客人时,他甚至给自己加了段B-Box,把大家都逗笑了。
演练的最后环节,是实操。
我把这支临时的潮汐支援队拉到大堂,恰好又遇到一个小高峰。
“记住,”我给他们下达最后的指令,“你们是防火墙,不是消防员。只处理L1级任务,遇到解决不了的,立刻呼叫前台的领航员。”
阿泽戴上了一个写着支援的袖标,深吸一口气,像要去参加奥运会。
他第一个实操对象是一位正要往前台挤的阿姨:“阿姨您好,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洗手间,请这边请,出门左转就到。”
他的声音响亮又热情,瞬间分流了一位客人。
景涛则发挥了他稳定器的优势,把行李区散乱的箱子重新码放整齐,拉出了一条清晰的通道。
陈嘉南就站在不远处,专注地看着。
他的表情依然严肃,但眼神里,却多了一丝我从未见过的、复杂的东西。那里面有审视,有惊奇,也有一点点……动摇。
半小时后,高峰期平稳度过。
大堂的混乱程度,比周二那天,肉眼可见地下降了至少一个等级。
悠悠在这个班次第一次准点下班,她跑过来,小声地对我说:“林经理,今天,我一个关于洗手间在哪儿的问题都没回答。”
因为,这些问题,都被那道流动的、跨部门的防火墙,挡在了核心区域之外。
我看向陈嘉南。
他朝我这边走过来,我们之间隔着三三两两的客人。
他没有说话,只是几不可见地,朝我点了一下头。
然后,转身回了他的办公室。
那一个点头,比任何“我同意了”都更有分量。
我知道,那堵横在他心里的、最坚固的部门隔墙,已经裂开了一道缝。
潮汐计划,也终于从一张纸,变成了第一个看得见的浪花。
虽然微小,但它已经开始,轻轻地、却又不可阻挡地,改变着这片海岸的形状。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