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宫斗宅斗 > 明月照阿宝 > 第17章 乱世相逢

第17章 乱世相逢

延熙九年的羌地,秋风萧瑟。

我躺在病榻上,感觉生命正一点点流逝。尔甲守在榻边,老泪纵横。冯宁快马加鞭从汉中赶回,跪在榻前,握住我枯瘦的手。

“阿婆!”他声音哽咽,“宁儿回来了...”

我努力聚焦目光,看着这个从小带大的孙儿。他已经长成英武少年,眉宇间既有昭儿的倔强,又有冯家特有的刚毅。

“宁儿...”我气息微弱,“阿婆...要走了...”

冯宁泣不成声:“阿婆别这么说!宁儿这就去找最好的医师!”

我轻轻摇头:“不必了...阿婆活得够久了...”颤抖着从枕下取出一个油布包,“这个...给你...”

冯宁接过,打开一看,是两本手稿——《陇西冯氏忠烈录》和冯氏族谱。

“这是...”他怔怔地看着。

“冯家的故事...”我喘息着,“都在这里了...”

尔甲在一旁老泪纵横:“阿宝...还有什么心愿?”

我望向冯宁,努力聚集最后的气力:“宁儿...阿婆走后...你要...好好活着...”

冯宁紧紧握住我的手:“阿婆放心!宁儿必光大门楣,为阿父报仇!”

听到“报仇”二字,我心如刀绞。挣扎着又取出一封信:“这...给你...待阿婆走后...再看...”

冯宁接过信,泪如雨下:“阿婆...”

我轻抚他的面颊,就像小时候一样:“宁儿...记住...冯家...不是为了报仇而活...”

气息越来越弱,眼前的景象开始模糊。恍惚间,仿佛看到阿母在灶前蒸糕,阿父在灯下读书,阿兄在院中练枪...

“狗儿跳...那个猫儿闹...”我轻声哼起童谣,“吾家小宝...吃糖糕...”

声音渐低,终至无声。

“阿婆!!!”冯宁的哭喊声仿佛从很远的地方传来。

而我,终于可以休息了。

......

三日后,冯宁在尔甲的帮助下安葬了我。按照羌俗和汉礼合葬,面朝陇西方向。

处理完丧事,冯宁才想起那封信。拆开一看,泪如雨下。

“宁儿吾孙:当你读此信时,阿婆已去。莫要悲伤,阿婆活得够久,终于可以去见你的阿父阿母了。有些事,阿婆一直未敢告诉你。如今是时候让你知道真相了。你本名冯宁,乃冯家第七代孙。你的阿父冯昭,祖父冯栋,曾祖冯安,皆是为天下苍生而死的忠烈之士。你曾祖冯安,陇西郡书佐,城破之日为护百姓撤退,力战而亡。你祖父冯栋,原为曹操部将,因死谏反对屠城,被曹操所害。你阿父冯昭,随诸葛丞相北伐,为掩护同袍断后,被曹丕凌迟处死。冯家三代,皆不得善终。但阿婆要告诉你,他们不是为了私仇而死,而是为了一个信念:天下太平,百姓安居。宁儿,你常说要报仇。阿婆理解你的心情。但真正的忠义,不是快意恩仇,而是继承先祖遗志,完成他们未尽的事业。你曾祖临终遗言:‘冯家世代忠烈,勿以为耻。’ 你祖父死谏前说:‘为民请命,死得其所。’ 你阿父临刑前高呼:‘冯昭可死,汉室不可亡!’ 他们都是为了天下苍生啊! 宁儿,阿婆不求你建功立业,只望你明白:冯家的忠烈,不在于杀了多少仇人,而在于救了多少百姓。若他日你能看到天下一统,百姓不再流离失所,那便是对冯家最好的告慰。阿婆一生飘零,见过太多苦难。最大的心愿,就是有朝一日,天下再无战乱,百姓不再逃亡,孩子们都能在父母身边平安长大。宁儿,替阿婆看看那样的太平盛世,可好?最后,记住阿婆的话:放下仇恨,拾起慈悲。杀人易,救人难;破坏易,建设难。愿我的宁儿,能成为建设者,而非破坏者。阿婆绝笔”

冯宁读罢,泪流满面。尔甲在一旁叹息:“你阿婆一生,太苦了...”

沉默良久,冯宁突然问:“尔甲阿爷,宁儿...错了吗?”

尔甲摸摸他的头:“报仇没错,但别忘了更大的责任。冯家三代牺牲,为的不是私仇,是天下。”

冯宁望着远山,若有所思。

几日后,冯宁辞别尔甲,重返汉中军营。临行前,他去我墓前叩别:“阿婆放心,宁儿必不负所托。”

回到军中,冯宁仿佛变了个人。依然刻苦训练,但不再一味追求杀敌,开始关心民生,常向姜维请教治国之道。

姜维讶异于他的变化,冯宁只道:“是阿婆点醒了宁儿。”

延熙十年,冯宁随姜维北伐。战中,他生擒魏将,却未杀之,反而为其疗伤,放其归营。

同袍不解:“为何放走敌将?”

冯宁道:“杀一人易,收一心难。若能让魏将感念汉恩,或可少些杀戮。”

果然,那魏将回去后,力劝主将勿杀汉俘。双方交换战俘,少死许多人。

姜维闻之,赞叹:“冯宁有古名将之风!”

冯宁却道:“宁只是谨记阿婆教诲:杀人易,救人难。”

此后,冯宁每战必先劝降,力求减少伤亡。虽有人讥其“妇人之仁”,但他不为所动。

延熙十二年,冯宁奉命镇守汉中。他轻徭薄赋,鼓励农耕,深得民心。

一次,魏军来袭,冯宁设计破敌,却网开一面,放走残兵。

部将不解:“为何纵虎归山?”

冯宁道:“这些士卒,也是别人的儿子、丈夫、父亲。杀之,不过多几个孤儿寡母。”

消息传开,魏军中也流传“汉将冯宁,仁德之名”。

诸葛亮之子诸葛瞻闻之,来信赞道:“有君如此,汉室复兴有望。”

冯宁回信:“宁只愿天下早定,百姓安居。”

然而乱世依旧,和平遥遥无期。

延熙十五年,姜维再次北伐。冯宁为先锋,连克数城。但在狄道城外,他下令停止进军。

“再往前就是陇西了。”冯宁望着故乡方向,“宁不愿让故乡再遭战火。”

于是遣使劝降,陇西守将感其诚意,开城归降。兵不血刃,收复故土。

冯宁入城后,第一件事就是去祭拜曾祖冯安之墓。

站在荒草萋萋的坟前,他郑重叩拜:“曾祖在上,孙儿冯宁回来了。必光大门楣,不负冯家忠烈之名。”

尔甲闻讯赶来,老泪纵横:“冯先生若知有孙如此,必感欣慰。”

冯宁在陇西招抚流亡,恢复生产。许多羌人部落闻风来附,陇西渐现生机。

一日,冯宁巡视乡里,见一老妇在路旁施粥。问之,乃当年受我曾祖恩惠者之后。

“冯书佐当年救了我全家。”老妇道,“如今其孙又来救陇西百姓。冯家真是陇西的恩人。”

冯宁感慨万千,更觉肩上责任重大。

然而好景不长。延熙十八年,曹魏大举反攻,陇西再陷战火。

冯宁率军死守,浴血奋战。但寡不敌众,眼看城将破。

部将劝退:“将军,撤吧!留得青山在!”

冯宁望城中百姓,毅然道:“宁曾祖为此城死,宁父为此城亡。今日宁若弃城,何面目见冯家列祖列宗?”

于是焚香告天:“冯宁今日与此城共存亡!”

激战三日,箭尽粮绝。冯宁身被数创,犹自死战。

最后时刻,他面向成都方向,喃喃道:“阿婆,宁儿尽力了...”

正要拔剑自刎,忽听城外杀声震天——姜维援军到了!

里应外合,大破魏军。陇西得以保全。

战后,姜维搀起血染战袍的冯宁:“何苦如此?”

冯宁虚弱道:“冯家三代守护此地,宁不敢失。”

自此,“冯家枪,守陇西”的佳话传遍汉魏。

冯宁伤愈后,更致力于陇西建设。他推广汉羌通婚,促进民族融合;兴修水利,发展农业;设立学堂,教化百姓。

数年间,陇西成为汉魏边境最繁荣的地区。商旅往来,汉羌和睦,仿佛乱世中的桃源。

景耀元年,刘禅追封冯家三代。冯安追赠陇西侯,冯栋追赠忠烈将军,冯昭追赠武襄侯。

冯宁却上表辞封:“冯家所为,非为爵禄。若念微功,请免陇西三年赋税。”

刘禅准奏,陇西百姓感戴不已。

尔甲来看冯宁,见他与羌人头领共饮,汉羌百姓其乐融融,不禁感慨:“阿宝若能看到,该多好。”

冯宁望天微笑:“阿婆一定能看到。”

景耀五年,冯宁娶羌女为妻。婚礼按汉羌习俗举行,成为民族和睦的象征。

次年得子,取名冯安——与曾祖同名。

“愿这孩子一生平安,天下安宁。”冯宁对儿子说。

然而天下并未安宁。曹魏日渐强大,汉室日益衰微。

炎兴元年,魏军大举攻汉。冯宁率军驰援成都,但大势已去。

成都陷落前,冯宁护送刘禅之子刘谌突围:“殿下,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刘谌泣道:“将军为何不走?”

冯宁淡然一笑:“宁曾祖为守城死,宁父为护主亡。今日宁当效之。”

于是返身杀回成都,与姜维并肩死战。

最后时刻,他站在成都城头,遥望陇西方向:“阿婆,宁儿来了...”

乱箭穿身,壮烈殉国。

其子冯安被羌人义士救走,隐居陇西。后晋统一天下,冯安出仕,致力民族和睦,终老于陇西。

冯家的故事,至此告一段落。乱世忠烈,五代相传,只为一句“天下太平”的承诺。

而那只童谣,依旧在陇西传唱:

“狗儿跳,那个猫儿闹,吾家小宝吃糖糕... 春风摇,那个柳叶俏,燕子点水绕... 秋风起,那个草黄了,门口霜雪要来到... 月亮照不到啊我的小阿宝... 忘也忘不了啊,我滴小阿宝...”

歌声悠悠,穿越时空,诉说着一个家族、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苦难与坚守。

延熙九年的羌地,秋风萧瑟,帐外的羌笛声呜咽如泣。

我躺在病榻上,感觉生命正一点点从这苍老的躯壳中流逝。尔甲守在榻边,皱纹遍布的脸上老泪纵横。帐外传来急促的马蹄声,由远及近,最后戛然而止。

帐帘被猛地掀开,风尘仆仆的冯宁跌跌撞撞地冲进来,战袍上还带着征尘。

“阿婆!”他扑到榻前,紧紧握住我枯瘦的手,声音哽咽,“宁儿回来了...宁儿回来了...”

我努力聚焦目光,看着这个从小带大的孙儿。他已经长成英武少年,眉宇间既有昭儿的倔强,又有冯家特有的刚毅。我的宁儿,终于长大了。

“宁儿...”我气息微弱,每一个字都用尽力气,“阿婆...要走了...”

冯宁泣不成声:“阿婆别这么说!宁儿这就去找最好的医师!汉中、成都,宁儿一定能找到治好阿婆的人!”

我轻轻摇头,颤抖着从枕下取出一个油布包:“不必了...阿婆活得够久了...这个...给你...”

冯宁接过,打开一看,是两本已经泛黄的手稿——《陇西冯氏忠烈录》和冯氏族谱。那是我在这些年里,一字一句写下的冯家故事。

“这是...”他怔怔地看着。

“冯家的故事...”我喘息着,胸口如同风箱般沉重,“都在这里了...”

尔甲在一旁老泪纵横:“阿宝...还有什么心愿?我一定替你办到。”

我望向冯宁,努力聚集最后的气力:“宁儿...阿婆走后...你要...好好活着...”

冯宁紧紧握住我的手,那双手已经如他父亲一般宽厚有力:“阿婆放心!宁儿必光大门楣,为阿父报仇!为冯家雪恨!”

听到“报仇”二字,我心如刀绞。这孩儿,终究还是被仇恨蒙蔽了双眼。

我挣扎着又取出一封信:“这...给你...待阿婆走后...再看...”

冯宁接过信,泪如雨下:“阿婆...”

我轻抚他的面颊,就像小时候一样:“宁儿...记住...冯家...不是为了报仇而活...”

气息越来越弱,眼前的景象开始模糊。尔甲和冯宁的声音仿佛从很远的地方传来,帐内的火光渐渐黯淡。

就在意识即将消散之际,我看见一束温暖的光从帐顶洒下。光晕中,几个熟悉的身影缓缓显现。

“阿宝...”一个温柔的声音呼唤着,那是阿娘的声音。她站在光里,容颜依旧年轻美丽,穿着那件我最熟悉的靛蓝襦裙,微笑着向我伸出手。

“阿娘...”我喃喃道,泪水模糊了视线。

阿爹站在阿娘身旁,还是记忆中那个儒雅的书生模样,青衫磊落,目光慈爱。“阿宝,来。”他说,声音如春风般温暖。

阿兄站在他们身后,一身戎装,英姿飒爽。他左边眉梢的疤痕还在,但脸上带着我从未见过的释然笑容。他身旁站着阿嫂,温婉秀美,两人手挽着手。

更让我惊喜的是,昭儿也在那里。我的昭儿,穿着白袍银甲,面容安详,不再是临死前那痛苦的模样。他微笑着向我点头,眼中满是宽慰。

“阿宝,来啊。”阿娘又唤了一声,声音如歌谣般动听。

我感觉到自己的手被轻轻握住,低头一看,发现那双布满皱纹的枯手不知何时变得白皙娇小。我变回了那个七岁的小阿宝,穿着红肚兜,扎着两个小鬏。

阿兄蹲下身,捏捏我的脸蛋:“小阿宝,来吃糖糕了。”他手中端着一盘热气腾腾的糖糕,香甜的气息扑面而来。

我欢快地奔向亲人,每一步都轻快如飞。阿爹将我抱起,胡茬扎得我咯咯直笑。阿娘摸摸我的头,眼中满是慈爱。

“回家啦,小阿宝。”阿爹说。

我回头望去,看见帐内那个苍老的自己终于闭上了眼睛,嘴角带着安详的微笑。冯宁正伏在榻前痛哭,尔甲轻拍他的肩膀。

“宁儿会好好的。”昭儿轻声道,“阿婆放心。”

阿兄拉起我的手:“走吧,小阿宝,阿母蒸了好多糖糕,就等你了。”

我最后望了一眼人间,然后毫不犹豫地转身,牵着阿父阿母的手,向着光晕深处走去。阿兄在一旁逗我:“小阿宝,再不来糖糕可就被我吃光啦!”

“坏阿兄!给我留点!”我蹦蹦跳跳地去追他,又变回了那个无忧无虑的小阿宝。

光晕渐渐合拢,亲人们的笑声萦绕耳畔。远处传来那首熟悉的歌谣:

“狗儿跳,那个猫儿闹,吾家小宝吃糖糕... 春风摇,那个柳叶俏,燕子点水绕...”

我终于回家了。

帐内,冯宁伏在已经冰冷的身体上痛哭失声。尔甲默默垂泪,轻轻为阿宝合上双眼。

许久,冯宁才想起那封信。他颤抖着拆开,读着读着,泪如雨下。

信纸上,阿宝工整的字迹娓娓道来冯家三代的故事,最后写道:

“宁儿吾孙: ......阿婆一生飘零,见过太多苦难。最大的心愿,就是有朝一日,天下再无战乱,百姓不再逃亡,孩子们都能在父母身边平安长大。宁儿,替阿婆看看那样的太平盛世,可好?最后,记住阿婆的话:放下仇恨,拾起慈悲。杀人易,救人难;破坏易,建设难。愿我的宁儿,能成为建设者,而非破坏者。阿婆绝笔”

冯宁将信紧紧抱在胸前,望向帐外辽阔的天地,仿佛看见阿婆正对他微笑。

秋风拂过,带来远处孩童歌唱的声音:

“月亮照不到啊我的小阿宝... 忘也忘不了啊,我滴小阿宝...”

歌声悠悠,穿越时空,永远回荡在陇西的山水之间。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错嫁给年代文大佬后

狩心游戏

出格

北岛长夜

朕真的不会开机甲